人物:黄金色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
其乡里。
则未之闻也。
世守儒素。
母赵亦斋洁。
产楚之夕。
光烂一室。
邻落惊讶。
七岁偶入寺见佛像。
辄作礼。
归问其父曰。
夫以黄金色相。
坐莲华上。
岂佛独然。
馀者亦能如此否。
父曰。
蠢动含灵皆可得佛。
而况人哉。
梵欣然愿出家。
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
体貌岐嶷。
异群童。
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
既受具。
究习新章。
毗尼之奥。
独能深入。
时辈莫之敌。
因号律虎。
王公大人。
日造门请益。
周天福间。
诏入内道场。
赐紫伽梨。
仍署号真法大师。
充新章宗主。
凡妃主之入道者。
皆为授戒。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
首北面西。
无疾而终。
寿七十一。
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姓宗氏。不知何许人也。爰祖暨考。偕贲丘园高蹈不仕。母赵氏妊楚也。忽畏膻臊之臭。及乎诞生之夕。光烂充室邻落咸惊。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人矣。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默而许旃。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且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焉。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寻署大师号真法焉。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命楚落发度戒。表里冰霜更无他物。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俗龄七十一。僧夏五十。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门人慧照等。依西域法焚之。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通曰。律有三宗。砺素宣是欤。宗各有主故云也。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通曰。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论曰。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我佛利见据于大千。化境斯宽法门必众。举其会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故论云。生死流转者。三缚缚心。心难解脱。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非由恶说。因是而窥。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由是观之。戒法之时大矣哉。自所推能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论云。戒如捉贼。善擒制也。定如缚贼。用机械也。慧如杀贼。清道路也。以此成功立效。克取究尽三菩提者。决达清静之域也。戒律之功。功无与比。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唯闻佛制。行内而不通外。无许俗传。故曰。曲授秘方。赐诸内众。事有悬合物宜象求。在乎家人严君设训。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受既如是。随则若何。有威仪焉。有细行焉。为有顺违乃生持犯。由是繁广因事制宜。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后则参辰各墟。五部之分不类。梦氎之占徵矣。宗轮之论作焉。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阿耨池溢下流。须到于孟津。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甘露本天人之食。汉土争尝。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除经已译问律何传。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初翻义决律。次有比丘诸禁律至。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睹魏土僧无律范。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五分僧祇风行雨施。迦叶遗部戒本独来。婆粗富罗闻名而已。况乎僧祇部者。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是根本大众所传。非是百载五宗也。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文因有数疑。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三不应大集悬记也。或曰。此略本传此方。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以义交徵其辞必息。寻律文本即知异同。如众学戒初题云。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言此是觉明本也。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即是支法领本也。又一本三十卷。一本六十卷。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分三十为六十。不其太相悬谬矣。若斯二译皂白已分。复次元魏已前。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至魏孝。文世。有法聪律匠。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道覆律师随听抄记。遂成义疏。权舆既尔。肯构繁乎。天轮而只候中星。大鼎而唯提附耳。邺中法砺唐世怀素。新旧两名各擅其美。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肸蚃三生逡巡千里。交接天人之际。优游果證之中。知无不为。绳愆纠谬。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实一代之伟人焉。是以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当建中中始言楷正。号佥定疏是也。至今东京三宗并盛。至于秉法出没不伦。殊涂同归。师资尚异。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不离三辅之间。俱僝百工之巧。文纲道岸自北徂南。发正辅篇从微至著。道流吴会实赖伊人。净公作评家之师。源尚致感通之瑞。或抗表论没官之物。或成图證结界之非。或杰立一方。或才雄七众。述锋芒之义记。出豕亥之疑文。或𣂊帖纷拿。或整齐龃龉。若匪乘时之哲。便应逸气之英。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道假人扬其在兹矣。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座像尘埋仍观更没。大小乘之交恶。上中下之相凌。活寄四邪行违七聚。威仪既缺生善全亏。谓律为不急之文。放僧落自由之地。马令脱辔象阙施钩。不习律仪难调象马。遂令教法日见凌夷。短则行果微亡。折则年龄减少。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又曰。慈父多败。子脱或翻恶归善。变犯成持。或众主之劝修。或名师之训导。假王臣之外护。必法教之中兴。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又曰。严家无格虏。故云。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劝人服之。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络丝僧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又络丝僧者,遗其名字,盖杭人也。
幼事络丝,弃而为僧人,称“络丝僧”云。
尝独居破庵,昼夜诵佛不绝口。
顾无以自存,乃谓其旧主人曰:“但饭我,仍为主。
”络丝主人从之。
既得食,则手轧轧,而口喃喃,他无所事,如是者数年。
一日,携零纸满筐,向吴居士西泠,欲易钱百馀文。
西泠固高士,与僧有夙契,慨然曰:“需钱何为?
予自可供之。
而顾以此相易耶?
予又何需此?
”僧徐答曰:“居士前我弗敢隐,今日我将西归,拟市柴一担耳。
”西泠曰:“果尔,予即供之。
”僧合掌谢,因将柴归,并期西泠届时一临,为作證明,西泠诺之。
至时,西泠至庵前,则僧已积柴为座,趺坐其上,四面火燄俱炽,僧于火光中,举手向西泠作别状,忽以手拭面,顿见黄金色,俄焉化尽。
西泠喟然叹曰:“善哉!
古贤奇踪,再见于今日矣。
”观者数百人,咸感嗟不已。
释昙弘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黄龙人。
史不书氏。
少为沙门。
专精律部。
宋永初中。
游番禺。
止台寺。
又游交趾仙山寺。
诵无量寿及观音经。
誓生安养。
孝建二年。
乃聚薪自焚。
弟子争抱持以归。
则其身已半焦烂矣。
更一月小差。
复失之。
迹其所往。
则火赫然。
而命已尽。
明日人有见弘黄金色
身乘一鹿。
以西驰者。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昙弘。
黄龙人。
少修戒行专精律部。
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
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
诵无量寿及观经。
誓心安养。
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
密往𧂐中以火自烧。
弟子追及。
抱持将还。
半身已烂。
经月少差。
后近村设会举寺皆赴。
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
村人追求命已绝矣。
于是益薪进火明日乃尽。
尔日村居民咸见弘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
甚急不暇暄凉。
道俗方悟其神异。
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释慧木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木。
本姓傅。
北地人。
十一出家。
师事慧超受持小戒。
居梁郡筑戈村寺。
始读大品日诵两卷。
兼通杂经。
木母老病口中无齿。
木嚼脯饴母。
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
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
举头仰视。
南见一人。
著襈衣衣色悉黄。
去木或近或远。
语木曰。
我已授汝戒。
寻复不见。
木不以语人。
多诸感异皆类此也。
木兄闻欲知。
乃诈之曰。
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
便可养发当为访婿。
木闻心愁。
因述所见。
即受具戒。
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
及受戒竟再览便诵。
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
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
开元初。
至台山挂锡清凉寺。
居鬻院。
充典座职。
日负薪樵。
不堪劳苦。
而每织竹鞋。
贸有力者代之。
时披纳衣出游。
偶东北行可五里所。
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
气貌古朴。
而神情澹雅。
有童子随后。
其实于义未尝识也。
忽呼名童子觉一。
使邀义就寺啜茶。
乃相与入寺。
遍阅诸院。
见大阁三重。
上下九间。
黄金色
辉耀夺目。
既而老僧谓义曰。
山寒难住。
可蚤还也。
义唯诺辞出。
仅百许步。
回顾其地。
莽然皆山林也。
大历初。
义上疏言状。
诏即其地置金阁寺。
以十节度助赀费。
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
盖造寺成。
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道义。江东衢州人也。开元中至台山于清凉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颇有难色。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因披三事纳衣。东北而行可五里。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字觉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茶去。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老僧令遣义早还所止。山寒难住。唯诺辞出寺。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长安。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蒙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遂召盖造都料。一僧名纯陀。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义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汉州栖贤寺僧也。
寺旧号灵异。
先有深藏者。
持律不谨。
乃为神人掷于山下可七里。
而仅伤足一趾。
以警之。
卒惩艾为善人。
大历初。
北山倏变黄金色
岩石之文。
皆如楼阁。
有佛菩萨行道状。
川脩四圣种法于其间。
绵竹之人。
莫不敬事。
一旦出死于檀越象。
檀越为治丧仪甚备。
灵舆方举。
而双鹿忽前引归其寺。
然亦不知其鹿何自至也。
舆及门阈。
寺额无故陨地。
远近惊叹。
故其寺辟祠。
以奉其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大川。
不知何许人也。
沈默自居节操弥厉。
戒无竁穴言不浪施。
于汉州栖贤寺行四圣种法。
克苦既增川也其乐也泄泄。
绵竹之人无夙少率皆宗奉。
及乎终也卧于寺外白衣具床榻相率舁归寺中。
务营丧礼。
方当尸举无何双鹿引前若驺导焉。
始履门阈。
寺额奋然陨地远近惊叹。
又此山灵异不容粗鄙。
有僧深藏者。
不谨愿。
多所违犯。
神人掷于山下可七里许。
唯伤足指。
从此无不悛革守戒者。
大历初北山变成黄金色
上有楼阁菩萨行道。
斯须之间万形千状。
川素居此寺与地俱灵。
留影供养如事灵祠焉。
次闽城法烱者。
未详何许人也。
行头陀法克苦克勤。
激劝闽人辞气刚直。
闻海坛练门江内有巨钟。
相传云。
昔有人往广州慕铸信鼓。
巨舰至此忽值风涛沈溺。
每月望日其潮大至。
水退其蒲牢乃出。
可容一人。
从中穿过约其周围径一丈馀。
大历中烱欲出此钟。
先于开元寺设大会斋。
诵咒令一小僧诣龙宫乞钟。
于人世击扣以警晨昏。
小僧见海神曰。
我惜以镇海。
别与小珠三颗为信。
当尔时小僧有如梦觉。
珠在手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台州天台人,俗姓陈。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故本名不显。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登戒后,历游观方。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后住晋州大梵寺。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
七岁丧父。
哀毁过礼。
服除白母。
求出家。
母意难之。
即断一指示所志。
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
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
故名。
久之游方抵淩郊。
时河阳方苦旱。
病适至因按经法。
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
果大霔千里沾足。
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
苗稼偃拔。
雉堞皆颓弛。
识者以为毒龙使然。
病为持密语禳之。
自尔无患。
民立祠肖貌祀焉。
大历元年。
登太行入霍山。
结茅深𨗉以遁。
或有盗其所蓄者。
欲遽去。
而二虎据路口。
会病从他处归。
盗扣头陈悔。
病慰喻之斥虎使去。
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
中山庙尤灵异。
昔神尧初起义师。
尝沮阴雨。
迷道于此。
而神阴助有功迹。
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
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
于是造庭对像语。
使从己受佛戒。
像忽颔首若许者。
旁顾神妇像略不动。
病则毁撤之曰。
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
如此。
百姓以告太守。
太守怒系之。
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
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
众闻而坌至。
或击磬以出其定。
太守遣邀之弗听。
使再往。
约曰。
如必弗来者。
则断其头来。
病谩斩一指付使者。
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
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
以葬指节。
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
有忌者赂贫女。
以鸩酒进曰。
妾夫善酿。
今兹其酿诚加美。
幸和尚小酌。
以种福田。
经云佛不违众生愿。
惟和尚慈悲病。
曰汝非佛耶。
贫女喜尽以情告。
病笑釂曰。
吾所坐地当裂。
徐视之。
果裂。
其毒气之酷可想见。
今俗以酒供养始此。
岁饥必募粮设会。
以饱饿者凡八设会。
而燕赵赖之。
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
别众跏趺。
如入禅定。
弟子疑其不灭。
列香华供养如常时。
阅一岁肤肉觉坚缩。
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
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
风雨莫之庇。
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
宣宗复教。
作亭徙置之。
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
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
史亡其名。
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
不为世俗规矩所制。
饮酒啖肉自若。
其侪辈举非之。
然以齿腊之。
长。
获纪纲寺职。
而议论设施。
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
少年后生。
间有效其所为者。
上座闻而骇曰。
未得净心地。
何敢尔。
吾弟当以折伏之。
一日戒庖者。
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
独地坐掇枯骼腐胔。
铺饼餤裹食之。
如鲜美隽永物。
众环视哕呕不能已。
上座顾谓众曰。
汝等能食此否。
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
及柳公仲郢。
镇兴元时躬诣礼敬。
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代病者。台州天台人也。姓陈氏。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致本名不显矣。诞育之辰祥光充室。邻里异焉。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今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为毒龙为之也。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盗本樵子。愿依附为苦行焉。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乡人怪之闻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厥后砻石为像。荐飨无亏。此之髡师无状敢尔。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倾城咸往观礼。或声磬舒徐而起。太守急召之不来。以至约令断头。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请。移置大梵寺。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窴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绐之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后于赵州救斯荒歉。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遐迩赖之道感多类。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香华供养。至于隔岁肤肉渐坚。方知永逝。遂漆布缋画之。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或议之移入陶灶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状亭亭若盖。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宣宗即位佛事中兴。纲紏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窴于此。先于嘉泉寺断指节。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或属兵革城陷指亡。后有赍出逃难。事息归还。亦阴福其逋亡者。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代病者。天台人也。姓陈氏。诞育之辰祥光满室。邻里惊异。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称毒龙为害。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无是患。共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音阐)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寘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给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只给与净水。饮之必瘳。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
以涪陵獽三百家随军。
因止于广汉之金渊山谷间。
其子孙遂家焉。
崖幼岐嶷。
寡言笑。
绝戏弄。
饮水必加拜。
尝终日坐。
谛观不瞬。
或问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恶耳。
后当烧之。
及长。
殊刚正。
一日与人捕鱼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杀非好业。
我今誓当痛断矣。
遂焚弃其具。
并辍猎。
又见异蛇。
首尾皆赤。
始长尺馀大二寸许。
顷之忽长踰丈。
而大约五六尺。
从诸獽所开陂塘中。
倏尔升云而灭。
众骇惧。
崖曰无惧也。
但断杀业可耳。
且劝尽废池堰蓄鱼之地。
众犹未许。
俄而堤防决坏。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禅师。
尤勤谨。
玄冬之月。
禅师命火温足。
崖炽大炉于前。
禅师责其多。
则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禅师因使置手火中。
即应声爇一指无难色。
禅师阴异之。
他日诸弟子共。
推著烟焰中。
虽成疮。
欣笑自如。
禅师谓曰。
汝如此。
莫惑乱百姓否。
曰诸佛苦身成道。
而况某乎。
苟获薙落一日足矣。
禅师遂自为薙落。
然觉易甚如呼善来。
禅师即置刀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谩谦谢而已。
自是神化䆮显。
弘济颇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强。
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焰且炽。
或问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问。
根大有对何谓空。
答四大五根。
复何所住。
孝爱寺兑法师。
见解通畅。
闻崖如此。
乃率弟子礼敬。
施以衣物。
退谓众曰。
崖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说而已。
人因竞以菩萨称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
火将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灭矣。
遽又以右手残指。
挑发其焰。
或问。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众生不行忍故。
欲劝发耳。
方其烟焰之盛。
两臂炽然。
崖则不动颜色。
说法勉励。
行慈断杀。
复为四众诵经。
至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有怠者。
崖顾曰。
末劫轻慢。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识字。
今闻经教。
句句与心相应。
故烧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岂樵头耶。
于是士女数万围绕。
崖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敛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旧。
掌骨五枚既烬。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长三寸。
洁白可爱。
众佥曰。
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遂以口啮拔所生之骨。
吐于众前曰。
可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声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骇复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于空中。
顷之而息。
或问其故。
答曰。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现此相。
间使治办供具。
乃于成都县东南。
积薪为楼。
高数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润之。
孝爱寺导禅师。
施六度锡杖。
并紫帔。
犍为僧渊施班衲。
于时远近奔凑。
财弊山积。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崖谓侍者法陀曰。
汝取锡杖紫帔班衲来。
即乘舆造焚所。
时道俗数十万。
拥舆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无哭也。
遂升高座说法。
时复举目望楼室独笑已。
而右胁寝。
气息都尽。
状若木偶。
歘起曰。
时至矣。
因下座白众曰。
佛法难值。
宜共护持。
竟徐步至楼下。
绕旋三匝。
遍礼四门。
既升而俯告四众曰。
请一心念摩诃般若。
相助起楼。
檀越王撰。
意以为我起楼。
以烧菩萨。
我宁不得罪哉。
崖默知之。
呼撰上楼臂摩撰顶曰。
汝勿以起楼得罪而忧。
乃所以获福也。
趣命下火。
众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崖自以臂挟炬。
烧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
赫然炽合。
崖于烈焰中弃炬设礼。
比二拜身面焦坼。
复欲作礼。
则身踣炭上矣。
须臾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肠肾而已。
心独赤湿通润。
诸物势不可坏。
遂益薪四十车。
以煅炼之。
徒见肠肾卷缩而心略不变。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盖菩萨畴昔。
每答问者曰。
我身可尽。
心则常存也。
闻者以为此谓精神耳。
精神岂有消烁时哉。
且崖殁后。
灵迹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乐慈悲化也。
兹不详录。
姑录一二。
以见其死生之际云。
孝爱寺僧佛兴者。
饮啖随俗。
后崖举事感之。
发愿断酒肉。
至晚归寺。
见金色人语曰。
汝能断肉。
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则食一切众生肉。
一切众生即父母眷属肉也。
必欲食者。
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其将化时。
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答曰。
众生有相故痛。
问菩萨常云。
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否。
答既发心代受。
何以不得。
问众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萨自烧。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曰。
二家共论大义。
终未之决。
其一以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所缘。
智是能缘。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谛。
二说其何者为当。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故。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
本无异相。
若然者菩萨。
则释迦观音耶。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众生苦。
愿令成佛。
海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时众生度已尽也。
问药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是将与先佛殊途矣。
答前时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将落花。
其应对皆此类。
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
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诸佛应世无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异类。
愿檀越毋妄生轻慢心也。
举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
趺坐盖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处麻室四门者。
或柴楼上光如日轮。
然并雨华。
大小非一。
又闻天鼓。
殷殷深远。
久之𮠁县人。
于𮠁江边。
见崖于空中乘油络舆。
从五六百僧。
隐隐西没。
及心舍利之至宝国寺。
复有光。
如华丛状。
明烛庭宇。
阿迦腻吒寺僧慧胜抱疾。
自以不见胜缘。
心殊怅快。
忽梦崖将一沙弥。
帕裹三斛许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绕胜爇之。
胜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崖曰无怖。
用薰病也。
即觉爽健。
因请现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所谓崖者诡名耳。
一日设会。
胜唱曰。
潼州道俗见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见。
则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许人即应声。
见天华如雪。
缤纷满空。
黄金色
明净耀目。
大七寸盘许。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虽缘木升屋。
皆飞去不可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晋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随军平讨。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崖即其后也。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或谛视不瞬。坐以终日。人问其故。答曰。是身可恶。我思之耳。后必烧之。及年长从戎。毅然刚正。尝随伴捕鱼。得己分者用投诸水。谓伴曰。杀非好业。我今举体皆现生疮。誓断猎矣。遂烧其猎具。时獽首领数百人。共筑池塞。资以养鱼。崖率家僮往彼观望。忽有异蛇长尺许。头尾皆赤。须臾长大乃至丈馀。围五六尺。獽众奔散。蛇便趣水。举尾入云。赤光遍野。久之乃灭。寻尔众聚。具论前事。崖曰。此无忧也。但断杀业。蛇不害人。又劝停池堰。众未之许。俄而堤防决坏。时依悉禅师。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经留数载无所异焉。至玄冬之月。禅师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将大炉炎炭。直顿于前。禅师责之曰。痴人何烦汝许多火。乃正色答曰。须火却寒。得火嫌热。孰是痴人。情性若斯何由得道。禅师谓曰。汝不畏热。试将手置火中。崖即应声将指置火中。振吒作声。卒烟涌出。都不改容。禅师阴异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诸弟子曰。崖耐火。共推之火炉。被烧之处皆并成疮。而忻笑自如。竟无痛色。诸弟子等具咨禅师。禅师唤来谓曰。汝于此学佛法。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禅师遂度出家。自为剃发。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禅师置刀于地。摄衣作礼曰。崖法师来。为我作师。我请为弟子。崖谦谢而已。既法衣著体。四辈尊崇归命输诚。无所吝惜。或有疾病之处。往到无不得除。三十年间大弘救济。年踰七十心力尚强。以周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有问烧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何所痛。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或有问曰。似有风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对。何谓为空。答曰。四大五根复何住耶。众服其言。孝爱寺兑法师者。有大见解。承崖发迹。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解衣施之顾大众曰。真解波若非徒口说。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经日。左手指尽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将灭火焰。乃以右手残指。挟竹挑之。有问其故。崖曰。缘诸众生不能行忍。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兼又说法劝励。令行慈断肉。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眉目不动。又为四众说法诵经。或及诸切词要义。则颔头微笑。时或心怠。私有言者。崖顾曰。我在山中初不识字。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何不至心静听。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何异樵头耶。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其后复告众曰。末劫轻慢心转薄淡。见像如木头。闻经如风过马耳。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欲令信重佛法也。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崖夷然澄静。容色不动。频集城西大道。谈论法化。初有细雨殆将沾渍。便敛心入定。即云散月明。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忽然各生并长三寸。白如珂雪。僧尼佥曰。若菩萨灭后。愿奉舍利起塔供养。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㧋而折之。吐施大众曰。可为塔也。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人畜惊骇。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少时还息。人以事问崖曰。此无苦也。惊睡三昧耳。吾欲舍身。可办供具。时孝爱寺导禅师。戒行清苦耆年大德。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入火揵为。僧渊远送班纳。意愿随身。于时人物諠扰。施财山积。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舆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义无哭也。便登高座为众说法。时举目视于薪𧂐。欣然独笑。乃倾右胁而寝。都无气息。状若木偶。起问曰。时将欲至。仍下足白僧曰。佛法难值宜共护持。先所积柴叠以为楼。高数丈许。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崖缓步至楼。绕旋三匝。礼拜四门便登其上。冯栏下望令念般若。有施主王撰惧曰。我若放火便烧圣人。将获重罪。崖阴知之。告撰上楼。臂摩顶曰。汝莫忧造楼得罪。乃大福也。促令下火。皆畏之置炬著地。崖以臂挟炬。先烧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浓赫然炽合。于盛火中放火设礼。比第二拜。身面焦炘。重复一礼。身踣炭上。及薪尽火灭。骨肉皆化。惟心尚存。赤而且湿。肝肠脾胃犹自相连。更以四十车柴烧之。肠胃虽卷。而心犹如本。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今在宝园寺中。初未烧前。有问者曰。菩萨灭度愿示瑞相。崖曰。我身可尽心不坏也。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及后心存。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然崖自生及终。频现异相。有数十条。曾于一家将欲受戒。无何笑曰。将舍宝物生疑虑耶。众相推问。有杨氏妇欲施银钗。恐夫责及。因决舍之。有孝爱寺僧佛与者。偏嗜饮啖流俗落度。随崖舆后。私发愿曰。今值圣人誓断酒肉。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汝能断肉大好。汝若食一众生肉。即食一切众生肉。若又食者。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虫即肉也。又曰。有六时念善大好。若不能具一时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能灭恶也。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将欲致问。不久而灭。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又闻空中声曰。汝勤持斋。愿令众生得不食身。又令饿鬼身常饱满。观其感被皆崖力也。初登柴楼。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从地而起。上冲楼边。久久乃灭。又初焚日。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崖曰。众生有相故痛耳。又曰。常云代众生受苦。为实得不。答曰。既作心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萨自烧。众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犹如烧手一念善根。即能灭恶。岂非代耶。时普法师又问曰。二家共诤大义。终莫之决。一云。佛智缘无相理。理是缘境。智是能缘。一云。除倒息妄即是真谛。何者为定。崖曰。佛即无相。无别异相。海法师曰。佛即无相。无相之相本无异相。若如此者。菩萨即释迦观音。崖曰。我是凡夫。誓入地狱。代苦众生。愿令成佛耳海曰。前佛亦有此愿。何故早已成佛。答曰。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又问。药王等圣。何故成佛。今菩萨独未成佛。而救众生。是则前佛殊堕。答曰。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今众生未得我意。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故其应对一时。皆此之类。乃谓侍者智炎曰。我灭度后。好供养病人。并难可测其本。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实行也。坐中疑崖非圣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诸佛应世形无定方。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檀越慎之勿妄轻也。及将动火也皆睹异相。或见圆盖覆崖。有三道人处其盖上。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大者如两斛兜许。小者钟乳片。五色交乱纷纷而下。接取非一。枨触皆消。又闻大鼓磤磤深远。久久方息。及崖灭后。郫县人于郫江边。见空中有油络舆。崖在其上。身服班纳黄。偏袒紫被捉锡杖。后有五六百僧。皆罩竹伞乘空西没。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承崖灭度。乃为设大斋。在故市中。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荫会。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大众通见。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皆见花丛含盛。光荣庭宇。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抱病在床。不见焚身。心怀怅恨。梦崖将一沙弥来。帕裹三斛许香并檀屑。分为四聚以绕于胜。下火焚香。胜怖曰。凡夫耳。未能烧身也。崖曰。无怖用熏病耳。煨烬既尽即觉爽健。又请现瑞。答曰。我在益州诡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胜从觉后。力倍于常。有时在于外村。为崖设会。胜自唱导曰。潼州福重。道俗见瑞。我等障厚都无所见。因即应声。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至中食竟。花形渐大如七寸盘。皆作金色。明净耀日。四众竞接都不可得。或缘树登高。望欲取之。皆飞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贵者。自崖焚后举家断肉。后因事故将欲解素。私自评论。时属二更。忽闻门外唤檀越声。比至开门见一道人。语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啼而去。从后走趁。似近而远。忽失所在。又焚后八月中。獽人牟难当者。于就峤山顶行猎。搦箭声弩举眼望鹿。忽见崖骑一青麖。猎者惊曰。汝在益州已烧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谁道许诳人耳。汝能烧身。不射猎得罪也。汝当勤力作田矣。便尔别去。又至冬间。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若数万众。举望见崖从以两僧。执锡杖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何劳捉我。乃指前鸡猪曰。此等音声皆有诠述。如汝等语。他人不解。馀国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养禽畜。言极周委。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门忘名集。及费氏三宝录。并益部集异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从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蜀。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敏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连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敏项上。
长七尺许。
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尔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