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顗

相关人物:共 72 位
共 7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南朝陈僧。东莞人,号称白琼。俗姓徐。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后师南涧仙师。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受戒五年,即为法主。住扬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莒。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通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琼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琼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为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屡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琼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初琼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超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
通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会稽上虞颜氏。
学年。
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
广律行。
盖当时之领袖也。
韶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还乡受戒。
护持严谨。
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
即梦韶舌相长广而欲中断。
因悔前失。
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绍庄严旻公遗绪。
次禀龙光僧绰。
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习三藏。
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
遂讲大品。
听者溢道。
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韶性嗜禅寂。
每愿年将四十。
便罢法席。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
时年已三十有九矣。
会建元寺主。
临终遣言。
传法于韶。
于是坐堂上教授。
无所辞让。
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
承禀训诲。
尤加钦重。
季世浇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
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
谛叹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诚未易得。
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伦辈。
二百许人。
具疏连署。
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
且十年而韶亦老矣。
俾慧藻嗣领徒众。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门智顗
请述前业。
固以疾辞。
其馀赴应。
兹不复录。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胁卧终于开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钟山独龙冈。
寿七十六。
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王等经。
遍数不记。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初韶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有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韶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谛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韶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韶。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7 【介绍】: 南朝陈僧。武津人,俗姓李。从慧文受正法。临海王光大二年避难居南岳,闻名而从之者如市。陈宣帝迎之住栖玄寺。相传遇雨不湿衣,履不沾泥。寻还山。为天台宗三祖。有《四十二字门》,《无净行门》等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生武津李氏。
少以兹恕。
为乡闾重。
方家居。
梦梵僧劝之薙落遂从焉。
然所居寺污杂。
而思独清慎。
若素有所训饬者。
及禀具操行弥隆笃。
日诵法华经且千遍。
殆庵居野人烧庵。
因患疠疾。
复为缮治忏悔。
乃平差。
尝梦僧数百。
其一谓曰。
汝先受戒非胜。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加戒。
方唱羯磨。
忽惊寤。
由是常坐不卧。
悉见三生所行事。
于定中。
又梦。
弥勒弥陀为之说法。
又见其身。
与诸眷属。
人弥勒龙华会。
独念以为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何其幸耶。
且瓶水常满。
天童侍卫。
偶阅妙胜定经。
荐脩定学。
时禅师惠文方聚徒授法。
竟往咨询。
不惮劳苦。
昼则营务。
夜即摄心。
倏更冬夏。
了无所證。
来夏倍加勇猛。
始三七日。
发小静观。
即动八触。
发本初禅。
已而障起。
四肢缓弱难行。
念此病者。
皆从业生。
业从心起。
业非可得。
反见心源。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销除。
旋发空定。
心境廓然。
夏竟无获。
自伤空过。
放身倚壁。
未及壁顷。
霍然开悟法花三昧。
大乘法门。
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
背舍除入。
即得通彻。
后蒙鉴最等师印可。
四方景慕。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用摄自他。
众杂谤兴。
奸谋鸩毒。
皆莫之害。
顾语其徒曰。
昔佛在世。
且不免焉。
而况我哉。
但中州佛法。
不久有难。
吾思所以避之。
忽空中有声。
曰可往武当南岳。
齐武平初。
离嵩阳。
南至光州。
时以梁孝元倾覆之乱。
路梗莫前。
姑止大苏山者数年。
然重法轻生之士。
虽当兵冲。
归之如市。
施利填委。
而供给裕。
造经开讲。
靡惮殷繁。
江陵智顗代讲次问。
一心具万行如何。
思曰。
此特大品次第意耳。
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
则汝向所疑判矣。
又问。
师所證地。
是十地耶。
曰非也。
吾十信铁轮位耳。
陈光大初。
徙归南岳。
每曰。
吾寄此山十载尔。
已往其必远游乎。
至衡阳一岩下曰。
此古寺基。
吾昔坐禅。
贼斩吾首。
自尔命终。
故有今身。
侍者从其言掘之。
果获砖瓦器用。
及骸骨等。
思奉骨敬礼。
为起塔焉。
居久之。
或以思北僧受齐募。
破坏南岳形胜。
谗于上者。
遣使察之。
方两虎当道吼跃。
使惊却走。
数日更进。
思壹不以介意。
已而谋者三人。
其一暴死。
其二为𢮓狗啮死。
上因不复问。
初三谗之未死也。
思于山中一日蜂螫其额。
俄大蜂啮所螫者杀之。
而置首思前。
盖亦其徵验云。
诏住京师之栖玄寺。
寻游瓦棺。
冒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遇诸途。
以为神。
举朝属目。
大都督吴明彻尤加敬。
间以犀枕赠。
夏侯孝威。
明彻别将也。
欲见所赠枕。
偶到寺礼觐。
思遽语孝威曰。
欲见吴仪同枕乎。
命出示之。
一日孝威家。
忽空中有声曰。
急洒扫。
圣人至矣。
顷之思至。
大建九年。
戒弟子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
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及常坐等行者。
吾自供给。
如无。
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
如是三问。
略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寂然。
其徒灵辨年尚幼。
恸哭声彻内外。
思忽开目曰。
汝是恶魔。
何故惊动娆乱吾耶。
出去。
乃复摄心端坐。
以尽。
众觉香气满室。
顶煖身软颜色如生。
陈太建九年。
六月二十二日也。
春秋六十有四。
思身相挺特。
牛象行视。
顶有肉髻。
行大慈悲。
奉菩萨戒。
至如衣被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属率易以布。
寒则艾纳。
凡所著作。
皆口授。
未尝刊治。
出四十二字门二卷。
无诤行门二卷。
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闾里称言颂逸恒问。
尝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所投之寺非是练若。
数感神僧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常坐综业。
日惟一食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千遍便满。
所止庵舍野人所焚。
遂显厉疾求诚乞忏。
仍即许焉。
既受草室持经如故。
其人不久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
上坐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
后忽惊寤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勤务更深。
剋念翘专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供事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寻定友。
时禅师慧文。
聚徒数百。
众法清肃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从受正法。
性乐苦节营僧为业。
冬夏供养不惮劳苦。
昼夜摄心理事筹度。
讫此两时未有所證。
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发空定心境廓然。
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
生为空过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背舍除入。
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机悟寔繁。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众杂精粗是非由起。
怨嫉鸩毒毒所不伤。
异道兴谋谋不为害。
乃顾徒属曰。
大圣在世不免流言。
况吾无德岂逃此责。
责是宿作。
时来须受。
此私事也。
然我佛法不久应灭。
当往何方以避此难。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此入道山也。
以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高骛前贤。
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刃所冲。
佛法云崩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其生重其法。
忽夕死庆朝闻。
相从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思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庄严炫曜。
功德杰异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构。
随文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思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思此。
后夜一念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不劳致疑。
即咨受法华行法。
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又咨。
师位即是十地。
思曰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以事验。
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相同初依能知密藏。
又如仁王。
十善发心长别苦海。
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
后在大苏。
弊于烽警。
山侣栖遑不安其地。
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
即陈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值一佳所。
林泉竦净见者悦心。
思曰。
此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
又往岩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首。
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骸一聚。
又下细寻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
为起胜塔。
报昔恩也。
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
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
大乘经论镇长讲悟。
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
诬思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
敕使至山。
见两虎咆愤。
惊骇而退。
数日更进。
乃有小蜂来螫思额。
寻有大蜂吃杀小者。
衔首思前飞扬而去。
陈主具闻。
不以诫意。
不久谋罔一人暴死。
二为猘狗啮死。
蜂相所徵。
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
曰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奉以犀枕。
别将夏候孝威。
往寺礼勤。
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将行致敬。
便语威曰。
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思到。
威怀仰之言于道俗。
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
人船供给送别江渚。
思云。
寄于南岳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
每年陈主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神异难测。
或现形小大。
或寂尔藏身。
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闻者寒心。
告众人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
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如无此人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竟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终。
小僧云辩。
见气乃绝号吼大叫。
思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极多。
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满于室内。
顶暖身软颜色如常。
即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
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
至于禅法。
盖蔑如也。
而思慨斯南服。
定慧双开。
昼谈理义夜便思择。
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
此旨不虚。
南北禅宗罕不承绪。
然而身相挺特。
能自胜持。
不倚不斜。
牛行象视。
顶有肉髻异相庄严。
见者回心不觉倾伏。
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
讷于言过方便诲引。
行大慈悲奉菩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徒属服章。
率加以布。
寒则艾纳用犯风霜。
自佛法东流。
几六百载。
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
讨问所被法衣。
至今都无蚕服。
纵加受法不示得成。
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
准律结科斩舍定矣。
约情贪附何由纵之。
思所独断高遵圣检。
凡所著作口授成章。
无所删改。
造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行门两卷。
释论玄。
随自意。
安乐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
并行于世。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常梦梵僧劝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数梦神僧劝令斋戒。唯一食不食别供。所止庵舍。野人焚其所居。遂显疠疾求诚忏悔。所患平复。又梦梵僧数百形服镶异。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仪非胜。安能开发于正道也。既遇清众宜更翻坛。祈请师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惊悟。方知梦受。复梦弥勒。弥勒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法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豁然开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养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自大苏山将四十馀僧径趋南岳。既至谓徒曰。吾寄此山期十载。以后必事远游。师曰。吾前生曾居此处领徒。陟岭见一所林泉胜异。曰古寺也。吾昔居之。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又指两石下得遗骸。乃建塔。今三生塔是也。又于东畔灵岩之傍建台。为众讲般若法。正当大岳之心。今般若寺是也。南北学徒来者云集。师患无水。忽见岩下润。以锡杖卓之。果得一泉。犹未周续。有二虎引师登岭。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是也。或问。何不下山教化众生。一向目视云汉作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么众生可度者。江左佛学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道风既盛名称普闻。俄有道士生妒害心。密告陈主诬师。乃北僧受齐国券。斸断岳心钉石兴妖。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见二虎跑愤大蛇当路。使惊乃誓曰。我见思禅师当如佛想。若起恶心任汝所伤。虎蛇乃退。使见师再拜以事白。未至之前。师见一小蜂来螫(音栻)其面。即为大蜂咬杀。衔至师前。师入定观之。知是宿冤欲相娆害。师谓使曰。使者先去贫道续来。七日后飞锡而往四门。关吏齐奏。师入帝已惊异。及师朝见帝遂下迎。复问左右。卿等见此僧何如人。对云。常僧。帝曰。朕见其踏宝花乘空而至。乃迎师入殿供养。其道士罪以欺罔欲尽诛之。师恳帝曰。此宿冤。愿陛下赦之。乃可其奏。敕彼道士给师役使。师奏辞还山。帝饯以殊礼。未几道士诬师者一人暴死。一人为犬所啮而毙。应蜂兆矣。自是每年陈主三信参劳荣盛莫加。而神异难测。遇雨不湿履泥不污。或现形大小。或寂尔藏身。是年六月临将终时。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至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小师灵辨号恸。乃开目曰。何惊动吾耶。痴人出法。言讫长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李。
武津人。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尝梦梵僧。
劝令出俗。
辞亲入道。
数感神僧。
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
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
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
常坐综业。
日唯一食。
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
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
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
千遍便满。
又梦梵僧数百。
形服瑰异。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
律仪为胜。
祈请师僧四十二人。
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
后忽惊悟。
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
勤务更深。
尅念翘专。
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
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
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
弥陀。
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
并仝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
与诸眷属。
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
感伤悲泣。
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
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
供养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定。
时禅师慧文。
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
从受正法。
昼夜摄心。
又于来冬。
束身长坐。
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
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
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
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
发本初禅。
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
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
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
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
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自伤生为空过。
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
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
大乘法门。
十六特胜。
便自通彻。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
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
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
机悟日繁。
乃以大小乘中。
安慧等法。
敷扬引喻。
用摄自他。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是入道山也。
以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
前路挭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
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及所冲。
佛法云崩。
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生重法。
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思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
二十七卷。
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
壮严炫曜。
功德杰异。
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搆。
后命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思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思此。
后夜一念。
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
不劳致疑。
即咨受法华。
行法三七。
又咨师位。
即是十地。
思曰。
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又将四十馀僧。
径趣南岳。
陈光大二年。
六月二十二日。
至止告曰。
吾寄此山。
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
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
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
直一佳明。
林泉疏净。
见者悦心。
思曰。
此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房殿基墌。
僧用器皿。
又往严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道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体一聚。
又下细寻。
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曰。
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
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
奉以屖枕。
别将夏侯孝威。
往寺礼觐。
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
壮行致敬。
便语威曰。
欲见犀枕。
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
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思到。
威怌仰之。
人船供给。
送别江渚。
思云寄于南岳。
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
每年陈主。
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
连日说法。
苦切诃责。
闻者寒心。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尽。
小僧灵辩。
见气乃绝。
号吼大叫。
思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
极多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
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
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取验十年。
宛同符契。
僧昙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4 【介绍】: 隋僧。咸阳人。俗姓孟。七岁入道,博诵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厉,学行为同辈所推,号无上士,北周武帝以为周国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禅寺。帝后钦敬,布施甚多。临终,以衣资施于三宝,无疾而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阳孟氏。七岁入道。循听讲肆。久之依止禅师开公。而摄念焉。逮于受具。其志逾清厉。学僧祇。十有馀遍。而讲解之。致徒三百。京辅以为宗。后以言说无益。更脩前行。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于是色想除。而光明发。六行偏精。五门并达矣。开公以上首称之。众中同学归敬。开亡。遂以其徒二百馀人。委之训导。声驰陇塞。化满关河。趋承下风。千里相属。周武帝尤加钦注。诏曰。崇禅师精悟独绝。所领学徒。淑于德义。未闻有犯。可为国之三藏。并陟岵寺主。崇以职事滞淹。假以他缘。奏乞于免。诏从之。及废教。徇俗不自异。诏授金紫光禄。终无所屈。大象初。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大法且复。诏先度百二十僧。崇预其数。住兴善寺。仍诏充寺主。固辞。乃募缘创寺。以酬宿愿。盖以法运之否。昔尝许之云。帝登极。卒营九寺。以足十数焉。常是时。我唐高祖。方以留守居太原。亦割宅为清禅寺。以致众。炀帝居晋邸。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为寺基业。开皇初。赐帛一万四千匹。布五千端。绵千屯。绫二百匹。锦二十匹。上色米千石。皇后钱五千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其建浮图也。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用助弘业。会教门载启。深契帝心。诏匠杜崇如法营治。赐钱三千馀贯。为砖瓦费。又悉敛内宫。及躬所御故服。得一千三百袭。使鬻之。以资匮竭。晋邸在杨越。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始开皇十一年。至十四年乃毕工致。而冠之浮图之颠。见者称叹。其馀佛堂僧院。皆王力焉。诏崇出入禁籞。无拥通宫籍。以为常。因为帝后。述净土业。帝每自称师儿。后自称师女。其恩礼之重如此。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无疾卒于所居之房。寿八十。上哀恸。诏所司营给丧事。塔全身于终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昙崇。
姓孟氏。
咸阳人。
生知正见幼解信奉。
七岁入道。
博诵法言。
勤注无绝。
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
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
圣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厉。
遂学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讲解。
听徒三百。
京辅律要此而为宗。
后弊于言说更崇前观。
额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间树下为其居处。
既而光明内发。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犹死。
偏精六行冠达五门。
开公处众称为第一。
遂得同学齐敬。
又号为无上士也。
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
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崇习静。
声驰陇塞化满关河。
寻路追风千里相属。
填门盈室坐诲门人。
或初修不净。
或终学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则。
周武皇帝特所钦承。
乃下敕云。
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
当是尊以德义。
故则众绝形清。
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从而教导。
僧尼有序响名称焉。
每为僧职滞踪。
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
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
外顺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禄等衔。
并不依就。
虽沈厄运无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还炤。
即预百二十僧。
敕住兴善。
寻复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辞逊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颓毁。
私愿早隆。
谨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
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
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
赐额可为清禅。
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
隋氏晋王钦敬禅林。
降威为寺檀越。
前后送户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业。
传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亲正业。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图一区。
用酬国俸。
帝闻大悦。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业。
于时释教初开。
图象全阙。
崇兴此塔深会帝心。
敕为追匠杜崇。
令其缮绩。
料钱三千馀贯计。
塼八十万。
帝以功业引费。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
以助随喜。
开皇十一年。
晋王镇总杨越。
为造露盘并诸庄饰。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举高一十一级。
竦耀太虚。
京邑称最。
尔后䞋遗相接。
众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调度。
种植树林等事。
并委僧众。
监检助成。
崇既令重当朝。
往还无壅。
宫閤之禁门籍未安。
须有所论执锡便进。
时处大内为述净业。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
问以起居。
无晨不至。
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
缘身资蓄衣钵而已。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迁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惨下敕葬焉。
所须丧事有司供给。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
为建白塔。
勒铭存今。
初崇未终七日。
寺内幡竿无故自折。
门外汲井忽尔便枯。
众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遗告曰。
吾有去处今须付嘱。
即以衣资施于三宝。
及至后夜觉有异相。
就而观之方知气绝。
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闻。
莫不怀恸。
释慧耀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慧耀。
姓岐。
襄阳人。
少沈密。
讷言敏行。
人共重之。
受具后历游访道。
至郑川命师所。
又往衡岳思师所。
咸伏膺请益观用清明。
思公于众曰。
公于实相观善有玄趣。
居山数年。
值思长往。
欲绝迹武当以希素尚。
行至巴丘曰。
此地禅律罕闻。
可随行化。
有江陵导因道懿法师。
闻志焉相携。
西上居导因寺。
积十四年不出户庭惟味禅静。
智顗返乡。
叹为故乡不乏贤友足为模楷遗法也。
因是道俗稍来礼谒。
耀杜门密行不偶时俗。
以仁寿二年。
暮告人曰。
吾不愿恼此众僧。
欲往内华寺可以闲放。
众固留不许。
至三年二月有疾。
见思命二师来迎。
至三月六日跏坐直身而卒。
年七十九。
遂葬于内华。
未终前。
寺中三十馀人。
咸梦宝刹倾倒。
及明异口同音而说之。
昔日导因。
今天皇寺是也。
见有柏殿五间两厦。
梁右军将军张僧瑶。
自笔图画。
殿其工正北卢舍那相好威严。
光明时发。
殿前五级亦放光明。
祥徵休咎故不备述。
由此奇感聊附此焉。
僧智锴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10 【介绍】: 隋僧。
洪州豫章人,俗姓夏侯。
少出家于扬州兴皇寺,初习三论。
文帝开皇十五年,遇天台智顗,遂专习禅法,特有念力。
又善外学,文笔史籍,皆有所长。
晚住庐山大林精舍,专修定业,历二十余载,足不出山。
文帝召之,辞疾不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豫章夏侯氏也。
早年依朗公。
讲五论于扬州兴皇寺。
开皇十五年。
学究禅法于天台顗公
念力特盛。
叹重之。
顷焉讲涅槃法华十诵律等。
又善外学。
长于著述。
晚归庐山。
缮治大林西林二寺。
然卒守志大林者。
阅二十年。
隋文帝向风归敬。
诏弗起。
俄豫章檀信。
踵山舍请讲。
以老病辞曰。
吾丘壑人也。
当死丘壑。
岂复死城市间哉。
未几本郡善类强之。
不获已而行。
俄尔灭。
然而城市之死。
终莫能免。
命也夫。
即大业六年六月也。
寿七十八。
奉全身石室中。
颜色略不摧变。
至今如生。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杨州兴皇寺。
听朗公讲三论。
善受玄文。
有名当日。
开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
修习禅法特有念力。
叹重之。
晚讲涅槃法华及十诵律。
弘敷之盛见重于时。
又善外学。
文笔史籍弥是所长。
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
缔构伊始并是营综。
末又治西林寺。
两处监护皆终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馀载足不下山。
常修定业。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称疾不赴。
后豫章请讲。
苦违不往。
云吾意终山舍。
岂死城邑。
道俗虔请。
不获志而临之。
未几遂卒于州治之寺。
时以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即大业六年六月也。
气属炎热。
而加坐如生。
接还庐阜形不摧变。
都无臭腐反有异香。
道俗叹讶。
遂缄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访道。昉受具。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历数载。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齐名。俄诣道宠法师。究十地论。时高昌国慧嵩法师。专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会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方镇乡里。为张法席。召与僧琼法师对讲。前开智度。后发杂心。时州都正法继谓念。以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频弘二论。逮周氏废教。遂同俗服。逃祸海隅。隋兴。诏访其所在。开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彦法师。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以阐心论。撰疏及钞各九卷。盖能正其谬误。且补其遗脱云。得其传者。如法懿怀正等。数百人。俄汉王谅镇晋阳。别筑城置塔。构开义寺迎居之。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兴国寺。仁寿二年。献后崩。念偕王入朝。复扬唱焉。听者千计。留百馀日。仍还住宝相寺开授。未几。文帝晏驾。汉王即世。念归乡里。绍承旧业。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大业初。住慧日。屡诏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释智矩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吴郡吴氏。牲矜庄。善属文。仪貌脩雅。初听兴皇朗公讲。继而自开大品四论。当时虽淅东弘匠。亦西骛焉。后阐三论于建初寺。在席常百人。武山公郭演。尝致礼谒。炀帝居蕃。出镇杨越。召住慧日寺。开皇十九年。诏住京师之日严寺。供养之资。一出晋邸。时吉藏法师。同门之杰然者。凡当弘演。必新制序王诸辞。以加激励。由是而餐附者殷矣。大业二年正月卒。寿七十二。葬京郊之南。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智矩。
姓吴氏。
吴郡人。
性矜庄。
善机会。
美容貌。
雅为众表。
又善草隶偏爱文章。
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
铺词横锦勇思霏霜。
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
讨穷深致学冠时雄。
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
威仪庠序容止端隆。
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
有人私觇两月徒行。
空野摄衣无见抄反。
欣其谨慎故重叙之。
讲四论大品。
洞开幽府镜识宗归。
披释金陵望风顿怯。
吐纳机辩适对当时。
弘匠浙东。
砥砺前学。
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
常听百人。
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创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归禁。
隋炀往镇杨越。
采拔英灵。
矩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
徵居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
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
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
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杰。
并是四海搜扬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
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
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
时暂阕馀便观流略。
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销鄙而轻削。
每讲谈叙清攉宗致。
雅涉昙影之风。
义窟文锋。
颇怀洪偃之量。
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
学本兴皇。
威名相架文藻横逸。
矩实过之。
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
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课力逞词。
自非众集未曾瞻觌。
以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门人慧感慧赜。
亲承嘉诲询处有归。
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领门侣众出百人。
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出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住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陵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后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素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观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惟公明鉴。
素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观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观不作尔。
使观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素颇以为然。
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素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观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素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观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素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和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尝共友人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大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经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有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观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住香严寺。
讲大涅槃。
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经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
观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陵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观便孤园敷说。
大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镜承瓶泻相从不绝。
及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观。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初观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时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素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观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然观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观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观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观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当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观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素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观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素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
字圣达。
钱塘范氏。
世本显仕。
师生有奇相。
舌紫罗纹。
手左右掌为仙人字。
出家通经律论。
时彦曰。
钱塘有真观。
佛法当天下一半。
寻谒天台智者
请受禅观。
智者以师齐年。
止为法兄弟。
开皇十五年。
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
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
是为开山始祖。
常讲法华。
以为心要。
感皋亭神请讲。
舍祠宇为佛殿。
每盥洗馀滴。
地不为濡。
人尤异之。
师有雅操。
文帝三徵。
秦王两延。
皆以疾辞。
大业中。
因山行。
自标葬地。
未几示寂。
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
觉而叹曰。
吾六十二应终。
以讲法华力延一纪。
今七十四。
生期毕矣。
中夜入寂。
塔在东冈。
久废不治。
天禧中。
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僧智越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越,开皇中住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出郑氏。
南阳人。
早年志即离俗。
父欲妻之。
不可。
逮壮有材干。
岳阳王召隶荆州。
固辞。
王察其诚素。
放出家。
智者说法金陵。
因北面受业焉。
六妙五门。
日以研究。
行专戒律。
经通法华。
居常瓶水自盈。
临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
灵异不一。
智者每命越。
燕坐其间。
智者既掩迹台岭。
使摄其众。
踰二十年。
恂恂善诱。
诚无愧于负荷者。
方隋文帝穆后之崩。
设斋祝愿。
则获缣以百计。
炀帝在御。
智者讳辰。
则官为设千僧斋。
越辄以所畜充䞋。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尤于越有师友义。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卧而卒。
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越。
姓郑氏。
南阳人也。
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
方便祈止。
长则勇干清美。
于时乐阳殿下统御荆州。
徵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
王感彼诚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后随方问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请业。
授以禅法。
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
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
经之力也。
学徒虽众。
其最居称首。
有临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
命越令影响之。
晦迹已后。
台岭山众一焉是嘱。
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寄。
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崇。
姿容瑰伟。
德感物情。
颇存汲引。
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斋。
越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
随文皇帝献后崩日设斋咒愿。
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师友义重待遇不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而卧。
卒于国清旧房。
春秋七十有四。
临终之时山崩地动。
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
俗姓高句丽人也。
陈世归国。
在金陵听讲。
深解义味。
开皇并陈。
游方学业。
十六入天台北而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谓曰。
汝于此有缘。
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为华顶。
去寺将六七十里。
是吾昔头陀之所。
彼山祇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愁虑衣食。
其即遵旨。
以开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晓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载。
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垄上寺。
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
须臾不见。
至于国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云。
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
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
无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国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门回舆示别。
眼即便开至山仍闭。
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
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外睹灵瑞若此。
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
固难详矣。
时天台又有释法彦者。
姓张氏。
清河人。
周朝废教之时。
避难投陈。
于金陵奉遇智者
以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
伏膺请业。
授以禅那。
既蒙训诲不停房舍。
每处山间林树之下专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
如汝所说。
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
亦有山祇数相娆试。
宴坐怡然不干其虑。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门徒极多。
故叙其三数耳。
共 7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