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静蔼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照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隋僧。京兆人。幼为僧,师于静霭。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隋初,出鄠县神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文帝末,栖隐岐山。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京兆人。
未详氏族。
幼师静蔼出家。
所至感化。
屡获祥徵。
第恐眩众。
辄隐閟不敢泄。
周氏废教。
乃复独处秦岭。
禅燕自娱。
每顾影笑曰。
世宁有乐过于此者乎。
彼朝市间。
俛仰尘俗。
一何鄙陋哉。
逮隋室隆兴。
佛运益启。
遂筑神田寺于鄠县南山之田谷。
聚徒综业。
名振渭川。
方文皇在御。
诏仆射杨素。
入山宣旨邀之。
不奉诏。
上愈益敬慕。
仍遣素致香币。
而申之以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邃初。
穷处岩阿。
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
用展翘敬。
素亦有所施予。
且请受归戒。
皆不许。
大业七年。
终于所居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乃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松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逮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以照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令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照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照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照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照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照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素具事闻。
述其情惧。
帝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素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素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照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照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以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初照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夏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及照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
释普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京兆泾阳人。少年依圆禅师出家。晚投霭法师。通明三论。然常业华严。武帝灭法。遁居终南山梗梓谷之西坡。时有静渊法师。与之同处。资承玄理。披释奥义。加以遵脩苦行。忘己为物。小则露体以饲蚊虻。大则委身以喂豺虎。皆慈薰悲感。自致损伤。以求副本愿。每往兽群几充其啖。又招集避难诸僧。犯国严令不惮显诛。躬行分卫。故得衣食丰赡。精进倍常矣。或谋执安赴官以希赏赐者。安就语之曰。卿贫如此。吾固当为卿德也。因共入京既奏。诏释之。以为道人所宜归宿山中而顾复拘焉。是使之无所逃其死也。柳白泽括僧尤酷。命逮安至则白泽谢不敢见。及放还。道过静霭法师于义谷杜映世家。盖映世掘窟藏霭。而安得私礼谒焉。霭叹曰安公神志绝伦。不避强禦。诚难能也。安遂邀霭以归。隋室龙兴大教。斯复诏。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并居官寺。惟安守素弗迁。后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凿龛结庵以迎之。适其上大石崩坠。势正压龛安默念曰。苟稍徙他处则庶几。石则应念他徙。安曰华严力也。涧左之氓索陀者。嫉德怀忿与其侣三人。挽弓射安。而矢莫可发。目瞪舌强。声色震掉。僵立经宿。不能已乡里稽首请救安曰华严力也。我何自知之。魏村张晖以五升瓮。夜盗安佛油。至门昏迷。若有以縻絷之者。安亦曰华严力也。若夫张卿以盗钱。患哑则忏悔而愈。程晖和既死。则见呼而苏。白村老母病。而失音。已百日。安至则起迎。问信如常。时田遗生贫女遇安设会。以觕布二尺。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充施获度为尼。或缚三猪将杀。安则加本价十倍。又割䏶肉以赎之。遂使长安南西郊外。五十里鸡豕嗣。而家奉斋戒。其皆华严之力欤。开皇八年。诏为皇太子师。长公主营静法禅寺复诏居之。大业五年十一月。终于静法。寿八十。塔终南至相寺侧。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依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荠。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啖。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安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安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京。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柳白泽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窑藏之。
安被放还因过礼觐。
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禦。
盖难及也。
安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乃与安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惟安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𥨊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安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安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安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安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卿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
安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时安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安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无条线。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安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粟十斛寻用济之。
安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安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安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安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助安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啖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安三匝。
以鼻䖶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敕入京。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在至相寺之侧矣。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依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诵读禅思准为摽拟。
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叚。
有人应募来欲执安。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京。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于是释然复归。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
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安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强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安曰。
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安所私取佛油。
瓮受五升。
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安曰。
余不知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安钱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
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即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
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无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语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
安入其庭又大唤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安。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当佛座令和绕旋。
寻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安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见安形。
会其母意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欲设大斋。
大坊村中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安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搆乃云。
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粟十斛。
寻用济之。
安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
安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
安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
众各不同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安赎猪。
既已诤竞。
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安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猪食粪秽尔啖之。
况人食米理足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
绕安三匝。
以鼻喙触。
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僧道判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615 【介绍】: 隋僧。曹州承氏人,俗姓何。十五岁游学,略综儒道。十九岁出家。北齐废帝时,自邺都出关塞。北周武帝保定二年,抵长安,诏住大乘寺。四年,表请西行,至高昌国,往突厥。复归长安,住乾宗寺。灭佛时,奔太白山,寻往华山。隋初复为菩萨僧,住大兴善寺。文帝开皇初,于终南山结草为寺以居,敕额为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岁丧亲。十五年。始知读书。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结朋西游。以观灵迹。齐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邺行迈。才臻周塞。夜为逻卒所得。执见武帝而释之。仍令于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饥行七夕。至高昌国。盖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类。将杀之。而未也。徒增防卫。而禁其饮食。势必使之饿死尔。会周使者谏。以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处。羊马且繁盛。可寒喜。敕日给四羊充食。判等纵之。而蔬茹如故。未几。遣骑乘。送还长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静霭法师。慧业冲𨗉。事之又五年。大法寻废。与霭等二十六人。逃难岩居太白山中。不忌讲授。依承霭德。始终一十五年。逮霭舍身。护法风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历。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预其数。住陟岵寺。隋开佛法。改大兴善寺。诏摄僧务。开皇初。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七年示微疾。诏度支侍郎李世思。将天竺医工。就庵视疾。遂改庵龙池寺。大将军云定兴。为檀越。侍郎独孤机。别筑斋宇于宅之后园。请时栖息。薛国公及其夫人。风奉训诰。间或至山。咨承疑义。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道判。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也。
三岁丧亲十五游学。
般涉史籍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历求善友。
深厌俗累绝心再往。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委根归叶未之或闻。
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
以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将经周塞。
关逻严设又照月光。
踟蹰回互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暗度栈。
遇逢游兵。
特蒙释放。
以周保定二年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先志。
又蒙开许。
敕给国书并资行调。
西度砂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汗所(此云天子治也)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谏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能令羊马孳多。
可汗欢喜。
日给羊四口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住乾宗寺。
判以先在穷险无人造食。
遂舍具戒今返京室。
后乃更受之停止五年。
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邃淹历五周朝夕闻问。
方登阶渐。
会武帝灭法。
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望日参焉。
遂离考山室二十馀所。
依承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舍身穷谷用陈护法。
判含酸茹毒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勒于岩壁。
天元嗣历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判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判道穆僧徒历总纲任。
部摄彝伦有光先范。
开皇之肇。
于终南山交谷东岭。
池号野猪。
迥出云端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
结草为庵集众说法。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将天竺监工。
就造院舍常拟供奉。
知判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焉。
大将军云定兴。
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无爽二时。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于宅后园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终日将事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年别至此。
咨承戒诰决通疑议。
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四。
初判释蒙启法性狎林泉。
少欲无竞乐居俭摄。
行慈济乏偏所留心。
履苦登危弥其本意。
故每至粟麦二熟。
行乞贮之至厚。
雪弥山则遗诸飞走。
所以山侣游僧。
蒙其奖济者殷矣。
又食不择味生无患苦。
僧事鞅掌身先令之。
而弘道终朝虔虔无怠。
虽暂游世恒归山室。
斯亦岩岫之学观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郭。
曹州承氏人。
三岁丧亲。
十五游学。
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
历求善友。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遂勇心佛境。
誓当瞻敬。
以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
将经开塞。
关逻严设。
又照月光。
踟蹰回首。
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闇度栈。
以周保定二年。
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
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初志。
蒙敕给图书。
并资行调。
西度石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
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上经七夕。
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寒所。
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
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
谏可寒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
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
能令羊马滋多。
可寒欢喜。
日给羊四口。
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
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
不食酒肉。
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
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
住乾宗寺。
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𨗉。
淹历五周。
会武帝灭法。
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
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
日夜研寻。
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
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
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
望日参焉。
遂依承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舍身穷谷。
用陈护法。
判含酸茹毒。
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
勒于岩壁。
天元嗣历。
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判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
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判道穆僧徒。
历总纲任。
开皇初。
入终南山。
交谷东岭。
池号野䐗。
迥出云端。
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
可以栖心。
结草为庵。
集众讲说。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将天竺医工。
就造精舍。
常拟供奉。
知判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
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
于宅后园。
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
年别至山。
咨承戒诰。
决通疑议。
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
卒于山寺。
释静葛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四
静蔼(《大唐内典录》作「𩇕」)俗姓郑,荥阳人,出家止瓦官寺,后入关,宣政元年,舍身太一山之别岩。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华阴郑县人。
年十三。
蔼法师出家。
住西魏长安陟岵寺。
当周之灭法。
独逃匿诸檀信家。
剃发染服。
曾不为变。
至随氏迁都龙首。
诏居大兴善寺。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隐之地也。
诏遣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宣旨引见。
藏固辞。
上益敬慕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尉问。
并施油香薰炉。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为丰德。
每岁三长之月。
藏必弘智论。
以阐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而藏为首选。
然终非世检所乐也。
尝以兴善官供频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头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过也而叹。
命侍从。
皆脱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藏悉以充营构。
然其所御。
惟纳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许。
服之。
卒六十五夏矣。
曾未尝顷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颀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轻安。
每食时。
千持澡瓶。
足蹑木履。
幽梗盘沮。
自东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复上。
则亦似获神足通者。
故或图写其容貌。
存之至今。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而颍川沙门法林为之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藏。
姓魏氏。
华州郑县人也。
十三出家事蔼法师
当西魏之世。
住长安陟岵寺。
值周灭法权处俗中。
为诸信心之所藏隐。
虽王禁剋切不惧刑宪。
剃发法服曾无变俗。
迄至隋初乃经六载。
晦迹人间不亏道禁。
自有同尘莫敢联类矣。
移都龙首住大兴善。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为终世之所也。
即昔隐沦之故地矣。
山水交映邑野相望。
接叙皂素日隆化范。
后文帝敕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引见。
藏曰。
山世乃异。
适道不殊。
贫道居山日积意未移想。
陛下国主之体。
不夺物情为宗。
王具闻帝。
帝叹讶久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
宣敕慰问。
并施香油熏炉及三衣什物等。
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
每至三长之月。
藏盛开道化。
以智论为言先。
凡所登践者皆理事齐禀。
京邑士女传响相趋。
云结山阿就闻法要。
逮武德初岁爰置僧官。
众以积善所归乃处员内。
道开物悟深有望焉。
虽预僧僚而身非世检。
时复临叙终安丰德。
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
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然藏青襟入道自检形神。
不资奢靡不欣荣泰。
时居兴善官供频繁。
愿存乞食尽形全德。
纵任居僧务。
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
终不妄啖僧食。
晚居西郊柏林墓所。
头陀自静。
文帝出游遇而结叹。
与诸官人等。
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馀聚。
藏令村人车运用充寺宇。
故使福殿轮奂回拔林端。
灵塔架峰迢然云表。
致有京郊立望得传遥敬矣。
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补。
厚重可齐四斗。
六十五夏初无一离。
受日说欲由来未传。
常坐一食终乎大渐。
而状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
质貌魁梧。
峙然峰崿之相。
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馀年。
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俓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
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
初无颠堕。
因斯以谈。
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图写象供。
于兹存焉。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钦藏素业。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颖川沙门法琳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