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灵藏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那连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则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帝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京。
居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李道宝等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
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北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值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弟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
住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即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并沙门僧深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刘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滁州全椒人。
永乐五年以都指挥同知使朵甘、乌斯藏,建驿站。
还至灵藏,败西蕃兵,进都指挥使。
宣德二年,平松潘,累进都督同知,镇河州,兼辖西宁。
又招谕罕东酋劄儿加。
守西陲前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