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命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年弱冠。稔闻中国教法之盛。乃与同志元晓法师。负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芦苇弥望。行无所归。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视古墓也。骸骨髐然。顾之不能无惧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啸撼终夕。晓公叹曰。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见则惧而致不若焉。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欤。且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即谢湘而归。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壮色丽。欲谐匹偶。湘坚拒弗答。善妙因复矢言曰。生生世世获为檀越。供给和尚。又为弟子。习学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研究华严。未几遂返本。国扬化。道经善妙家。将附商舶。即解缆。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素所备物。追饯之。而身造海岸。则船已远矣。于是善妙复矢曰。如我实有供养心者。则此箧笥。当跃入船中。有顷风飘浪击。尽输载无少遗馀。善妙乃复矢之曰。我愿此身化为大龙。挟持和尚。传度彼国。因自投身涛波中。俄头角峥嵘。鳞甲晃耀。云雾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觉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矫。时或见之。既济仍遍相攸处。然脱有可者。久为异宗所据。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诚宜于有福地兴之。舍尔其奚之耶。时善妙龙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虚空中现巨石。纵广一里。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势且陨者。群僧惧其压。奔骇不敢留。湘即居之。郁为大丛社。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湘弘导勤恳。脩练精苦。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义例。海东号湘华严初祖。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
俗姓朴。
鸡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性分天然。
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
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所以避飘湿焉。
迨乎明旦相视。
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携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
分卫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
有少女丽服靓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
德瓶云满。
藏海嬉游。
乃议回程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湘船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跳入前船。
言讫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
遥望径跳入船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是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矫或跃。
蜿蜒其舟底。
宁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
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矣。
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
涅槃经八不净财。
何庄田之有。
何奴仆之为。
贫道以法界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湘贵如说行。
讲宣之外精勤修练。
庄严刹海靡惮暄凉。
又常行义净洗秽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钵之馀。
曾无他物。
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启发。
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
学侣蜂屯。
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
抄如结集录似载言。
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
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
鸡林府人。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
年临弱冠。
闻唐土教宗鼎盛。
与元晓法师。
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途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以避飘湿。
迨乎明旦。
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霖。
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
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
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
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
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
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𢹂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
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
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
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
留连门下。
既久。
有少女丽服艳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
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
命和尚
习学大乘。
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
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乃议回程。
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募商𦨣。
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
并诸什器。
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
湘𦨣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
跳入前𦨣。
言讫。
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
遥望径跳入𦨣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自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
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果然身形夭矫。
或跃蜿蜒。
其舟底宁。
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
遍历山川。
于驹丽百济。
地灵山秀。
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
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
非福善之地。
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
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
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
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
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
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
国王钦重。
讲树开花。
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凡弟子请益。
随疑解滞。
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
云游不定。
卓锡而居。
学似蜂屯。
执笔怀铅。
抄如结集录。
载言如是义门。
随弟子为口。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
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
皆明华严性海。
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
简州阳安李氏子。
母方孕。
梦异僧持应器踵门。
若将寄食者。
一夕有光。
发其室卢。
里人相惊且而育。
师儿时趣尚超卓。
稍长泊然。
不旨从俗。
屈首受书。
至性相近习相远。
遽曰。
凡圣一体。
以习故差别如是。
我知之矣。
去家走成都。
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
乞名惟照。
志始生之异焉。
十九得度具戒。
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
讲辄归卧。
泰诘之。
对曰。
既称正信大乘。
夫岂言说所能了邪。
于是尽弃所闻。
虚心游方。
时楷禅师居大洪山。
名震天下。
往依之。
一见以为俊朗。
委曲容接。
师亦奋励。
急于透脱。
尝夜坐阁道间。
徼巡者传呼过之。
随声有省。
即趋丈室。
吐所悟。
楷揶揄之。
师疑焉。
复将彻究源底。
于是遍参宗师。
往来楷所是。
后历三吴。
闻揩以罪为民。
居沂水之芙蓉庵。
趣往唁之。
未至间。
仆夫被酒迷失道。
师却行及之。
举杖奋击。
忽大悟。
及见楷。
望而喜曰。
今日相见。
庸非鳌山耶。
因留佐耕。
湖上服役累年。
尽得芙蓉之道。
致政王少宰有子。
亡且有年矣。
忽梦其归。
翌日而师至。
问其生年。
适与其子亡日合。
因抱持泣。
以为后身也。
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
迁舒州甘露。
再迁三祖。
宣和初道行闻于朝。
有旨。
移庐山之圆通。
先是住持守惠。
以事罢去。
复自诉于有司。
阅三年。
得旨。
还旧住。
信至。
师怡然拽杖出门。
与二三禅者。
徜徉山谷间。
未几泐潭虚席。
江西师尽礼致请。
遂补处焉。
师姿容丰硕。
音声朗润。
身荷大法。
名尊诸方。
自号阐提。
尝示众曰。
坐禅好诸禅德。
不用胡思乱想。
坐教悟去。
你若悟去。
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
佛也不奈你何。
祖也不奈你何。
你也自不奈何。
岂更听别人指挥。
所以达磨大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
教你思量。
生受今时。
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
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
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
亦皆教你参学。
更看话下语。
商量因缘。
研穷今古。
你辈更不识好恶。
甘作众生。
就人学去。
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
录将去。
采拾言句。
攒花簇。
锦记忆筑。
向肚皮里。
为禅为道。
苦哉递相坏了。
也不是遮个道理。
你诸人本无许多事。
只为始行脚时。
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
教你许较。
劳攘打头。
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
又参得斩猫儿话。
洗钵盂话。
野狐话。
勘婆话。
参得一肚皮禅道。
便棹腰摆胯。
称我是方外。
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
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
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
如此只是学得来。
奉劝莫学。
须是自办取始得。
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
二祖立雪齐腰。
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
后来独付庐老。
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
淘汰那个古今。
曾下得什么语。
既不是因缘。
你辈又苦死瞒生。
学图个什么别。
无人向你恁么道。
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
你莫参禅。
莫学道。
莫看经。
莫念佛。
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
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
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
你若真个如大死人。
有什么闲工夫去。
参禅学道。
礼拜烧香。
许多费力。
山僧五处住院。
凡教徒不出此。
如大死人四个字。
直是我悟得底。
且不在一大藏教里。
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
是平生所證底法。
所行底法。
你若直下会去。
且不曾教坏。
你适来。
有一兄弟入室问。
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
禅客莫问活。
你但死了更死。
你又不曾死。
只管要活作什么。
而今听普说了。
下去堂中。
或堂前后架试坐看。
有时被你久久坐。
忽然死得也不定。
建炎改元。
北人南渡。
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
师超摇法乐。
略不以介意。
而檀施四来。
齐厨济足。
人到于今称颂之。
二年正月辛丑夜参。
因叙洞下宗旨。
不断如线。
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
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
明日闭方丈不出。
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
辞诀。
众大骇。
至有哭之恸者。
师皆拒而不与之接。
至中夕。
烛。
集执事者。
嘱以后事。
语终。
泊然而逝。
阅岁四十有五。
坐二十五夏。
时御史中丞陆德先。
西京宗正赵公士暕。
尚书郎方公昭通。
议大夫冯公温舒。
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
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
颇问道于师。
见其脱去之状。
益歆慕焉。
火馀五色舍利。
烱如珠玉。
齿舌不烬。
塔于寺之西峰。
师初在西京。
漕使徐公闳中有子。
冠且婚矣。
见师说法次。
忻然慕之。
即弃荣剔发具戒。
名曰德止。
以夙悟才辩。
有名于世。
赞曰。
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
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
若阐提。
年二十有八出世。
五迁巨刹。
所至勃兴。
槌拂之下。
动如阡陌。
初未尝遣化。
而供馔珍丽。
服用完新。
庸非报得者欤。
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
照因其时。
阔达大度。
顺学者之欲。
而嫚骂诸方。
特以如大死人为教。
然托其身后。
竟未有继其风者。
呜呼异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2 俗姓高,丹丘(今浙江宁海南)人。台州涌泉寺僧。持律法,重名节,日念弥陀佛5万,诵《弥陀经》30万卷。《宋高僧传》卷二四有传,并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高氏。
丹丘人。
夙薙落。
隶涌泉寺。
业毗尼。
且时行忏悔法。
日称弥陀名号五万口。
然诵弥陀经亦不小置。
积其平生所诵。
且三十万卷云。
天宝元年六月九日。
俄见化如来。
遍满空界。
有擎银台从窗入者。
玉曰。
我不得金台不往。
于是银台自隐。
玉加精进倍常时。
后空中有声报曰。
今头上光晕已生。
可手结佛印跏趺而坐。
以待佛至。
顷之光明充室。
玉辄麾使观者退曰。
此是佛光慎勿触。
十三日丑时。
忽现白毫光相。
玉曰。
若闻异香。
我报将尽。
弟子慧命问其所往何刹。
玉以偈答云。
清净皎洁无尘垢。
莲华化生为父母。
我脩道来经十劫。
出示人间服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说偈已。
光明香气遍满空界。
阿弥陀佛观音势至。
与诸大众身紫金色。
共御金刚台来迎。
玉因微笑坐逝。
后刺史段怀然。
作诗赞之曰。
我师一念登初地。
佛国笙歌两度来。
唯有门前古槐树。
枝低只为挂银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怀玉。
姓高。
丹丘人也。
执持律法名节峭然。
一食长坐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行忏悔之法。
课其一日念弥陀佛五万口。
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
至天宝元年六月九日。
俄见西方圣像。
数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
玉云。
我合得金台银台却出。
玉倍虔志。
后空声报云。
头上已有光晕矣。
请跏趺结弥陀佛印。
时佛光充室。
玉手约人退曰。
莫触此光明。
至十三日丑时再有白毫光现。
圣众满空。
玉云。
若闻异香我报将尽。
弟子慧命问。
师今往何刹。
玉以偈云。
清净皎洁无尘垢。
莲华化生为父母。
我修道来经十劫。
出示阎浮厌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玉说偈已香气盈空。
海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
玉含笑而终。
肉身现在。
后有赞云。
我师一念登初地。
佛国笙歌两度来。
唯有门前古槐树。
枝低只为挂银台。
一云。
是台州刺史段怀然诗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怀玉。姓高氏。丹丘人也。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忏悔之法。课其一日念弥陀佛五万口。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翌日俄见西方圣像数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台。银台却出。玉倍虔志。后空声报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加趺结弥陀佛印。时佛光充室。玉手约人退曰。莫触此光明。数日又有白毫光现圣众满空。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须臾香气盈空海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终。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与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叩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别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雅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继大觉琏。
住净因。
法道大弘于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78 【介绍】: 唐僧。俗姓孙。年十五辞亲从师。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初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经》。代宗大历时,居常州龙兴寺。前后讲大经十遍。有《仪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母梦吞明珠而娠。及生。奇相异表。不类群儿。从师薙落。依年受具。而遗形治性。隐居自得。于是地恩贞大师。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付嘱之。一夕梦。乘舟渡海。而山横其前。已而所乘之舟。凌峰竟济。而不为所碍。既寤。骇汗喜莫之胜。由是贯华偈义无所底滞。天宝六年。缋卢舍那像于苏州常乐寺。大历二年。众请于常州龙兴寺开阐。将升法座。忽有神光。如曳红缕。渐大渐明。萦旋空中。久修行者先睹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惠觉。梦钜塔三级陷地。继而诜以疾卒。寿六十腊四十三。弟子太初正觉神秀嗣。墓则吴兴昼公为碑。邗城肃公为颂。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诜。
姓孙氏。
母初梦吞明珠。
遂黜鱼恶荤。
诞弥厥月生有异表。
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
行学一集蔚为教宗。
卷伊吕立功之致。
陋黄绮肆志之适。
遗形理性与山木为群。
故地恩贞大师嘱之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
心以静铣智与经冥。
一夕梦乘大艑直截沧溟。
横山当前峻与天极。
不觉孤帆鸢戾怀襄上济。
峰竦竦而忽高。
云溶溶而在下。
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
自此句义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常现心境。
事事无碍之旨如贯华焉。
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缋卢舍那像化示群品。
大历二年于常州龙兴寺讲。
才登法座忽有异光如曳红缕。
渐明渐大萦旋杳空。
久修行者会中先睹。
前后讲大经十遍。
撰仪记十二卷。
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慧觉梦巨塔陷地二级。
无何诜示疾而终。
春秋六十一。
慧命四十二。
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垆谈柄。
浔阳正觉。
会稽神秀。
亦犹儒氏之有游夏焉。
诜初讲天竺寺。
盛阐华严。
时越僧澄观就席决疑深得幽趣。
及终吴兴皎然为碑。
䢴城肃公为颂。
合扬其美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澄禅师不知何许人。
与宝同出于五祖之门。
出世洪州泐潭。
诸方呼为泐潭澄。
黄龙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门法道。
至师小变。
故云峰悦公。
方之药汞银。
锻则流去。
大觉连和尚其嗣也。
所谓青出于蓝者。
别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诠去授聪。
聪嗣文殊。
聪死授宝。
宝嗣五祖。
要见拄持续佛慧命
非细事故。
古人举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间。
不然诠聪工老。
岂少法嗣哉。
中峰国师。
与定叟书云。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尝痛心于此。
宝亦云门子孙之杰出者。
惜大德为一眚所掩。
灯录谓宝生娼室无姓氏。
未之考耳。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隋末归襄阳,寻又入蜀。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时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皓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及皓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棱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会安州饥。
耀贵如珠。
棱日丐以济。
皓而弘演不稍倦。
皓疾棱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皓义。
及皓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皓召棱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皓将终握棱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棱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昶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棱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牧蒋王见其弱。
送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棱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棱。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鞠育。三藏懁慧。思愿闻法。母氏怜其孤苦。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文义之间深有领览。年至八岁其母又终。无师自发。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依位伏听。问经大意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棱于此义深会其旨。隋末还襄。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及皓下狱。棱亦同绳。身被桎梏于成都县。一狱囚徒请讲三论。周于五遍。敕遂释放。便逐皓还。既达安州粮粒勇贵。旦往随州巡里告索。暮达皓所如常采听。往还三百深有足功。然其报力雄猛。生无一患。门学所推。及皓力微四大退贬。令代讲涅槃。咸怪其言谓违皓义。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将往副水百有馀日。惟讲三论。后皓患愈还返安州。常于皓房叙经大意。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棱于初章全若不解。明日上讲。请为定之。及时告曰。欲定初章者出来。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一一诵呈。皆云不是。棱最后述句。句虽异皆云得意。由是靡伏莫敢轻者。皓之将终告曰。棱公来。吾今付嘱最后续种。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乃握棱手曰。夫讲说者应如履剑。不贪利养不惮劬劳。欲得灯传多于山寺。读经法事并为物轨。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此可名报佛恩也。又曰。共公同涉苦辛。年载不少。惟以无相为本。然后言矣。语已而终。初未嘱前。棱梦神人失两眼。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棱心既受诀已。百日怀恋。后还襄州紫金寺。讲论五年。众有三百。贞观八年又还须弥。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至十二年三月。梦鹰入寺群鸟飞去。因即散众。及司功搜访。一无所获蒋王临襄。佛法昌显。请于梵云相续斋讲。道俗翕习又复腾涌。至十四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徵。斯愿毕矣。至九月末。蒋王见棱气弱。送韶州乳二两。逼令服之。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至十月半黄昏时。遂觉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言未讫。外有大声告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迎。棱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此私记于他读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时异香忽来。棱敛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春秋六十有五。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蒋王赠绢五十疋。送于凤林山。玄素同集五千馀人。开讲设斋。终日方退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为苏判异。
贵如中朝一品。
然素谙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观音经千部。
因致祈祷意。
且曰苟有所出。
将使续慧命
而度生类。
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
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
及其娩。
适与先佛同月日。
识者以为瑞。
性聪敏。
入小学即能遍览。
稍长益习空寂法。
而世俗念无所蒂芥。
会并丧二亲。
寻麻衣草屦。
遁居林壑。
构小室。
周树荆棘。
坐则悬发梁上。
小困则顿撼钩刺。
辄至醒寤。
所脩白骨观。
日以明利。
而无复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
屡徵不为起。
复遣使谓曰。
能起则已。
否将造山手刃之。
藏曰。
吾宁持戒死。
无或犯戒生。
王闻而愧服焉。
薙落受具。
久之屏绝往来。
粮粒空乏。
时有异乌。
衔果馈献。
亦就藏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为常。
然尤愧于无以利物。
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
卿欲何为。
藏曰。
惟欲利众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众生者。
且曰。
吾以悯汝故。
自忉利天来。
语讫而觉。
于是藏出山仅一月。
士女之获授五戒者。
遍国中。
贞观十二年。
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
至京师。
诏住胜光别院。
共施丰缛。
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
夜闯其户。
则惊悸莫敢前。
旦从藏悔罪受戒而去。
当是时。
虽生盲者。
见藏则复睹。
以故远近趋附。
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处。
诏徙终南山云际寺。
别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尝患痍疹。
见受戒神。
为之摩抚而愈。
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
拥众无数。
皆带甲持仗。
扶金舆而前曰。
迎慈藏。
复有大神。
力拒不许迎。
顷之臭气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稣。
藏即就绳床。
召众诀别。
悉出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觉香气。
通畅内外。
是夕梦。
有神报藏曰。
自今而后。
寿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还本国。
诏可。
藏始下山。
诏慰问赐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费。
及诏入内。
赐衲伽梨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会诸大德设斋。
作太常九部乐。
度僧八人。
以荣其归。
藏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
于是其王以藏为大国统。
住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优渥。
夏入王宫。
讲大乘论。
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
凡七昼夜祥云瑞雾。
覆所讲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东戒法之兴。
于斯为盛。
藏以海东夷俗。
必一𨤲正。
以彷佛华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
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
辰韩人也。
贞观初。
西游中国法肆。
晚与藏东返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中古之时。辰韩马韩卞韩。率其部属。各有魁长。案梁贡职图。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筹议攸归。而绝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载良晨。道俗衔庆希有瑞也。年过小学。神睿澄兰独拔恒心。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情意漠漠无心染趣。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行悲敬业。子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用卒馀报。遂登峭隒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常思难施。时或弊睡心行将徵。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斯行感玄徵。罕有联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腾空灭。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便来外盗。贼者将取心战自惊。返来露过。便授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又集。时染少疹。见受戒神为摩所苦。寻即除愈。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藏即舍诸衣财。行僧德施。又闻香气遍满身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匹。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坏。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又请入宫。一夏讲摄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奄蔼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及散席日。从受戒者其量云从。因之革厉十室而九。藏属斯嘉运。勇锐由来。所有衣资并充檀舍。惟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至于住持修奉盖阙。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时王臣上下。佥议攸归。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诫励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据斯以言。护法菩萨即斯人矣。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每一兴建合国俱崇。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藏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以事商量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官游践并同华夏。据事以量通古难例。撰诸经戒疏十馀卷。出观行法一卷。盛流彼国。有沙门圆胜者。本族辰韩清慎僧也。以贞观初年。来仪京辇遍陶法肆。闻持镜晓志存定摄。护法为心。与藏齐襟秉维城堑。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经术虽闻无行戒检。缘搆既重。今则三学备焉。是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东方辰韩国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北唐一品)享高位。而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年过小学。神睿澄简。世数史籍。略皆周览。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孑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独静行禅。时或毙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惧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藏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贼者将取。心颤自惊。反来露过。便受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疋。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凋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请入宫一夏。讲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𩃗霭。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藏属斯嘉运。所有衣资。并充檀舍。唯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乃与诸宰。详评纪正。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诚厉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华中外革。藏唯归崇正朔。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罽宾人,本名佛陀多罗。止洛阳白马寺。译有《大方广圆觉了经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觉救。
北天竺罽宾人也。
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于洛阳白马寺。
文辞谐畅。
理趣精微。
诚如来之慧命
众生之心地也。
然而来游岁月。
平昔行藏。
史皆不载。
惜诸。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赍多罗夹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隆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后分二卷成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行讲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白梓州。
飞乌人。
姓支氏。
父谦闻道嵩山道者。
以死生为戏。
白衣而梵行。
尝云。
吾根钝。
不得入圆顿。
愿有子续慧命足矣。
自少闻父诲。
谛听沉思。
有如夙习。
一日过溪。
忽有省。
遂往峨眉山落发。
父子相依游讲。
通性相宗经论。
去之南游。
首谒太平俊公于澧州。
俊谓真吾法子。
付以说法大衣。
白逊谢。
闻黄檗道望造焉。
三年未印可。
操事益勤。
一日胜抬头儗有言。
白咄曰。
这老汉。
胜大笑肯之。
元丰末。
南康郡王。
邀胜诣辇下。
白侍行。
会太学生上书讼博士者。
语连胜。
有旨放归蜀。
门人星散。
白独负巾钵以从。
既至居昭觉。
法筵之盛。
犹黄檗也。
胜将化成都。
帅以继席主化为问。
师曰。
无如白者。
白开法。
遵南方规范。
一洗律居之弊。
不超性海是理事缚。
不透声轮是语言缚。
白上堂语也。
诸方传诵。
靡然向风。
朝散郎冯敢。
奉议郎段玘。
天台山隐者宋放。
唐安文士祖思昱。
皆抠衣执弟子礼。
元祐末。
白水寺僧正阙。
丞相蔡京。
时帅蜀。
白往。
白不乐。
遂并昭觉辞之。
归旧刹说法。
久之示疾。
颂曰。
风高月冷。
水远天长。
出门无影。
四面八方。
怡然而寂。
显遂嗣其法。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