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璨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9 首
三山羽化竟无成,五热殷忧徒自萦。
并入繁(一作「樊」)笼处尘馆,何如寂虑出危城。
镜智圆规光且净,月行驰轮皎复晴。
侧径崎岖尔回辙,通庄达老岂同征(见同书卷四《入道部》。)
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有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忍。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松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多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于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所求皆应如谷声,请无不从亦如是。
按:《拙斋文集》卷一七。
精通无说说,本地亦无生。
无生花满地,本传无尽灯(第三十僧璨鉴智禅师)
弥天罪犯无门忏,红烂通身世莫医。
已是四棱俱塌地,尽教后代乱针锥。
仆九岁。始知读书。后三年。投熙庙第三子圆静国师(法讳镜智)方丈。国师邀世所谓名儒申公讳谞。授尤传周易。年甫十四。慈父云徂。乃见养于从祖母大仆卿林公天敷之妃北原郡夫人元氏。教绝义方。业不加修。而徒事杯觞。自注夏课场时。仆与朴生恒朴生枢持公牒游乐圣斋都会所燕尾楼。童冠欢然。绸缪慰送。因醉不觉行泣而还。洪教导烈以诗嘲之曰。莫怪先生泣路傍。谪仙酣醉是寻常。娇言带涩雏莺啭。软步多狂舞凤跄。声价更高诗锦绣。乾坤驱入酒家乡。开元馀习今犹在。莫是宫娥洒面郎。此诗流传都下。因得酒狂名。交游日广。因受知于崔文清公(讳滋)而虚名乃著。至壬子春。擢第于公之门下。乃归觐真珠府。其明年。胡兵梗路。绵年不退。由是未得还京。姑息桑乡。而文清即世。元氏返真。辇下无攀援之势。又为东蕃逆贼所掠。荡尽家资。无以自振。因结茅于头陀山麓龟洞龙溪之侧而家焉。躬耕奉母。至癸亥陬月上旬。家染患。孀亲在蚁床之上。喘喘然难以冀朝夕。臧获或有物故者。馀亦病不能兴。无一使令。独侍汤药。夜以继明。兼护臧获。至如月中旬。病稍间。承顺之馀。日以游于前溪。时有村叟。予且难之。因推其言而播于讽咏以答之。凡一百二十二韵。名之曰病课诗。庶几与我同志者。知我之律身自苦。动以耿介。不容于世。亦不怨天尤人。安之若命而已。
日日出柴门,散步溪之源。
溪边麋与鹿,渐熟还同群。
相与弄溪水,坐久苍苔温。
时有村叟至,谓我笑且言。
观君所去就,愚蒙甚献芹。
君自少年日,云梦胸中吞。
穷年亘兀兀,瓠叶烹幡幡。
词场期虎㨦,学海期鲸喷。
焚膏以继晷,连年不窥园。
礼义以为杖,诗书以为蕃。
君行日益茂,君文日益敦。
君文与君行,籍籍传清芬。
将谓君特达,一起如雕鲲。
入则坐廊庙,蒸尝共执膰。
出则专斧钺,所至张旟幡。
出将入相间,炟赫乘朱轓。
金尊贮蚁绿,纱厨胹态蟠。
前楹歌白雪,后阁罗红桾。
密视北门草,欲和南风熏。
空将鸾凤翮,动触羝羊藩。
一名犹未得,鬓雪飘纷纷。
流落无所寄,堕在三家村。
家徒四璧立,风雨争摇掀。
门外迹如扫,破灶何曾燉。
满釜翻科斗,绕鬓雷飞蚊。
妻啼儿呼寒,坐学病鸱蹲。
时时踏泥滑,但逐马蹄翻。
谁借绕城骏,指为负土豚。
已将争笑信,谁肯独留髡。
空看跃马蔡,自叹闭门袁。
迩来又罹病,热气如惔焚。
孀亲在蚁床,意思殊惛惛。
汤药尚难具,树背焉得萱。
曾参谩含唶,楚些空招魂。
臧获僵满室,并头还似鼋。
病骨尚无措,那复供炮燔。
夜夜独秉烛,坐待扶桑暾。
骨肉尚行路,灾患将谁分。
阅尽世间物,贫贱孰如君。
行身且如此,何暇理丝棼。
侬是田园叟,小少事耕耘。
剑术不学虎,儒术不学文。
不识孔夫子,不识霍将军。
但知操耒耜,博地劳其筋。
马牛何戢戢,禾稼何芸芸。
僮仆常衎衎,妻妾常欣欣。
有肉常满机,有酒常满樽。
深沈一堂上,俨坐以自尊。
邻里相馈闻,况乃姻与婚。
宴会不隔日,狼籍罗膻荤。
虽未尽华靡,气候殊氤氲。
今年又明岁,夜与朝至曛。
亲爱常在座,酩酊沈醉醺。
人生一梦耳,倏忽更寒暄。
安用君有道,一生忧如熏。
污君名与节,废君典与坟。
拔君正直舌,毁君道德垣。
弃君古今策,夷君理乱原。
循墙驰缩缩,摇尾鸣狺狺。
率是以求世,相应如篪埙。
俾躬处显达,触事无瘢痕。
计活渐温足,朋援来纷纭。
洁己以处世,自古逢排拫。
推忠谏姑苏,钃镂归伍员。
闭门草大玄,芸阁投子云。
屈原独自醒,窜逐湘江濆。
贾谊最多才,忽向长沙奔。
长卿亲涤器,常著犊鼻裈。
谪仙薄游世,鹤抚还松扪。
负羁有远识,置璧馈盘飧。
犹不及老鹤,有禄乘华轩。
退之杰然立,功业播无垠。
犹不及鸲鹆,入幸方蒙恩。
斯乃传所载,且以眼看论。
不肖例进晋,贤者常遘屯。
不肖结根抵,贤者无攀援。
不肖方得路,贤者长戴盆。
不肖或眉寿,贤者逝莫存。
无奈淫与暴,是天之所蕃。
无奈仁与义,是人之祸根。
吾言真药石,其嗅如兰荪。
若欲追来者,书绅以不谖。
持用日三省,拳拳勿惮烦。
我乃报村叟,将子来前闻。
凤凰虽德衰,不著鸟雀喧。
麟出虽非时,不祈槛中猿。
龙潜虽勿用,不羡蚖哉蚖。
骥老虽伏枥,不愿盐车辕。
君子亦如是,遐举如鸿鹍。
当其不遇时,粪土埋玙璠。
荆璞遇和氏,郢质逢般斤。
风期苟暗合,一旦方鹏鶱。
汉殿献筹策,周原驰驷騵。
兀尽蜀山木,斲轮营轒辒。
铸尽楚山铁,百鍊截瑶琨。
阅战蒐干红,陈兵理于汾。
智勇如三杰,广渊如八元。
聘辩如管晏,有力如诸贲。
多士会济济,大车乘啍啍。
尤以执鞭弭,右以属橐鞬。
六军如电迈,万骑若云繁。
原田听莓莓,天策占焞焞。
东征至若木,西伐至昆崙。
掷大山屹屹,荡四海沄沄。
回光洗日月,扫秽清乾坤。
丹霄拥瑞气,紫塞收妖氛。
霜露所沾被,争来贡玄纁。
措世于唐虞,致君于华勋。
再拜呼万岁,阔步朝天阍。
珠金散朋友,功烈传儿孙。
否则隐林薮,忠信歌采繁。
短葛禦寒暑,蔬粝供朝昏。
优游白驹谷,排㨻青蝇樊。
修书训当世,躬俭贻后昆。
侪辈虽排笑,群少虽猜冤。
肯为波汹汹,而易所服勤。
虽云贫且贱,而无忧与诈。
坐井观青天,焉知气烟煴。
管中窥一斑,焉知炳蔚纹。
去矣彼村叟,非子所云云。
村叟立不定,自失而惊奔。
① 男命准补注。准按明史。周定王名橚。太祖高皇帝第五子。洪武三年庚戌夏四月。封子九人为王。封橚王吴。后改王周。○益王名祐槟。宪宗纯皇宗皇子。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七月。封子五人为王。封祐槟为益王。○永乐。成祖文皇帝年号。○万历。神宗显皇帝年号。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四十二人。修稧于会稽之兰亭。挥毫制序。兴乐而书。遒媚劲健。谓有神助。后连日再书数十百纸。终不能及。羲之自珍爱之。秘藏于家。七传而至智永。子徽之派也。舍俗为僧。居越之永欣寺。以能书名。其兰亭序跋。授弟子辨才。辨才宝爱此帖。藏之室中梁上。置匣贮之。人所罕见。唐太宗深好右军书。收真迹几三千六百纸。惟未得兰亭。寻访此帖。知在辨才处。乃敕追师入内庭。场供养恩赉。因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帝谓侍臣曰。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梦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取之必获。房玄龄乃荐监察御史萧翼可充此使。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至彼。须得二王杂帖三四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衣黄衫宽长。潦到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问曰。何处檀越。翼答以北人。寒暄既毕。语意投合。延入。围棋抚琴。情甚相得。每恨相知之晚。晓乃去。约以再会。绸缪踰月。因谈论翰墨。翼曰。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自幼耽玩。亦有数本自随。辨才欣然约以明日携至。如期而往。熟视数过曰。是则是矣。非得意时书。贫僧有一真迹。翼曰何帖。答以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料真迹岂在。辨才曰。先师宝惜此帖。临终亲付于吾。付授有绪。明朝来看。翼至。辨才自梁上匣内出之。翼故指瑕摘类。分竞不定。自示翼之后。不更置梁上。并翼二王帖。皆留几间。辨才时年六十。尚日临数过。老而弥笃。翼往还既密。无他猜疑。辨才偶出严迁家斋。翼来谓守房弟子曰。忘净巾在内。乃为撤关。取兰亭并二王书。亟出于永安驿。呼驿长凌愬告之曰。我是御史。奉墨敕在此。可报尔都督。齐善行驰至则宣示墨敕。促召辨才。时犹在严迁家。闻命不知所以。见所谓御史者。乃翼也。闻取帖已。惊倒仆地。久始苏。翼遂奉帖驰驿以进。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丝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始怒老僧悭吝。数日后。仍赐物三千缎,谷三千石。辨才不敢自私有。施于寺。建塔三级。帝既得帖。命供奉赵模等。各榻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而时能书者如欧虞褚诸公。皆临榻相尚。后以真迹从葬昭陵。世无从见矣。右见何延之兰亭记,尚书故宲并唐野史。载原帖。后周王书也。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稧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字。皆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薛氏兰亭称定武,大小肥瘦纷无数
永乐藩王大小临,小者尤赫驰书谱
邸第绿阴百花过,兰雪轩中闰夏五
小砚新铭割紫云,磨墨试腕工临古
真迹何必崇三点,瘦者已知其法乳
宋人之书狂渐讹,王之所欲严绳矩
然且已非永乐旧,后二百年重抚取
潢南道人一兰雪,雅好翰墨名迹聚
端冕不倦听古乐,王之所嗜卓有树
髣髴周邸有益邸(准楚辞。存髣髴而不见。),何幸贞珉延一缕
莫云面目各殊异,子孙血脉传初祖(准南唐后主李煜书评曰。善法者。各得其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其拗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传灯录。梁武帝通天元年。达摩来自西土。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宏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自中华五祖之下。曹溪六祖为南宗。神秀大师为北宗。又达摩西来为禅宗初祖。递传至宏忍为五祖。自北而下。分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六祖。北宗以神秀为六祖。)
何时此帖东渡海,又二百年喧书圃
遂与冯家砚背本(21),针眼蟹爪争媚妩(22)
安知右军千载魂(23),不哂刻舟掌屡拊(24)
我亦有感于斯文(准用本序。),养砚舫阁虹光吐(25)
⑴ 准何子楚跋语。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诵自榻之本夺真。勒石留之内府。他本付之于外。一时贵尚。争相打拓。内府石本。人不可得。石独完善。石晋不纲。契丹自中原辇宝货图书以北。至杀胡林德光死。永康立国。乃交兵。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也。始以墨本示公。公索石观。李瘗之地中。后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本必千钱。由是好事者稍得之。所谓定武本也。大观中。诏取此石。后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上御府。徽宗龛置宣和殿。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定州博陵郡。皇朝为定武节度。元和郡县志。定州战国时为中山国。与六国并称王。地方五百里。汉分赵钜鹿。置常山中山二郡。魏道武改定州。准按蔡方炳增订广舆记。常山顺德府中山。属真定府。陆应扬广舆记。真定府定州。汉中山。隋博陵。唐定州。续通鉴长编。元祐八年六月。苏轼知定州。准按苏文忠集。有雪浪石斋铭及诗。此是定武故宲也。又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诗。适见恩纶临定武。又惠州上元夜诗。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曾宏父稧帖审定诀。书家一词称定本。审定由来有要领。
⑵ 准宋姜尧章续书谱。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翅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超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唐窦泉字格。龟临洞穴。没而有馀日肥。鹤立乔松。长而不短曰瘦。黄文节曰。兰亭真迹。今竟失之。书家晚得定武石本。髣髴存古人笔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战国策。吕不韦谓其父曰。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定云耳。
⑶ 准文献通考封建考。陈置九等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临摹也。古人谓摹书为临书。
⑷ 准益王跋云。兰雪亭图本大小各异。而小者尤精。米海岳宝章待访录。王右军有书家谱。在山阴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又孙过庭有书谱。姜尧章亦有续书谱。
⑸ 准前汉文帝纪。至邸而议之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前汉高帝纪。为列侯者赐大第注。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翁覃溪题萧翼赚兰亭图诗自注云。昔之为是图者。皆作萧与辨才对坐之状。予出意作萧得展帖。阅百花放尽。又诗云。花开岁在贞观四。直接永和三月三。当有据而今失考。
⑹ 自注。兰雪周王轩名。王自跋云。永乐十五年闰五月九日。书于东书堂。
⑺ 公自注。王有小砚铭云。割紫云之片石兮。漾璧水之元光。兰雪凡十五字。见翁文达集中。
⑻ 准苏文忠答舒教诗。非人磨墨墨磨人。王十朋注云。公尝曰吾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耶。石昌言蓄廷圭墨。不许人磨。或曰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今石昌墓木拱矣。墨故无𧏮。元郑杓衍极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陶隐居真诰。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范至能跋米元章临献之帖。元章少时书法。盖自沈传师后。始入大令之室。结体超轶。一用其笔意。此帖元章所作。临池用工如此。
⑼ 公自注。是帖崇字。不从三点。准欧阳文忠集古录。太宗皇帝万机之馀。留神翰墨。尝诏天下购募钟,王真迹。集为法帖十卷。摸刻以赐群臣。宝章待访录。王右军兰亭燕集序。唐粉蜡纸双钩摹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翁覃溪苏米斋兰亭考。崇字则定武本三点俱见者。最上之。旧本又载崇字。山下三小点全者。如赵文敏所得独孤本。赵子固落水本。越州石氏本。天目山房本是也。准按我国新罗鍪藏寺碑。中国赏鉴家俱称其深得右军之髓者。而内崇字山下三点。亦皆全云耳。
⑽ 准周王自跋云。定武有肥瘦本。而瘦者尤好。达摩大师观心论。佛成道时。由食此清净法乳。方證佛果。又微妙法乳。乳养一切。求解脱者我。
⑾ 公自注。王自跋云宋人之书不肥则狂。殊乏气韵。准孟子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苏文忠韩康公绛挽词。旧学严诗律。续书谱。泯规矩之方圆绳钩之曲直。
⑿ 准益王跋云自永乐十五年。讫今万历。世祀历逾二百。不无漫漶。余每病之。大者已刻之邸中矣。复出小本。命吴下精工。再摹一通。以还旧观。准按永乐十五年丁酉。至万历三十年壬寅。恰为一百八十六年耳。吴郡沈幼文章。田摹勒。
⒀ 公自注。益王号也。
⒁ 准玉篇。雅素也。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注。韦昭曰。雅素僧文莹玉壶清语。唐彦猷询与弟彦范诏。俱标一时才雅之誉。彦猷知书好古。彦范文章气格。高简不群。尤精翰墨。遣一小札。亦必华笺。米海岳书史。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查慎行云。鲁直常谓东坡心通得于翰墨之外。翰墨字。又见集古录。
⒂ 准益王跋云。端冕听古乐而不倦。古人以为难。自谓此胜田腊驰骋。不几多乎。学记疏。武王践阼以下。皆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也。云端冕者。谓衮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皇氏云。武王端冕。谓衮冕也。乐记。魏文侯端冕。谓玄冕也。师尚父亦端冕。陈应麟云。按大戴礼无此文。苏文忠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汝独观不倦。孟子。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⒃ 准柳柳州答崔黯书云。凡人好词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陷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杜文贞诗。树立甚宏达。
⒄ 公自注。益王跋云。余虽不能书如先王。而翰墨之好。雅亦髣髴。准珉石之美者。古人谓金石文字。曰吉金,贞石,贞珉字。见翁覃溪集中。湘山野录。江南徐省骑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⒅ 准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之。楞严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献之书谓之古肥。张旭书谓之今瘠。古今殊异。肥瘠颇反。续书谱。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⒆ 准此帖宗见何延之兰亭记及范至能跋米帖。
⒇ 准按自万历三十年壬寅。讫今甲午。恰为二百三十三年。
(21) 公自注。余前所获葫芦砚。冯承素缩本兰亭。已有诗。准按葫芦式砚。环刻兰亭缩临足本。背镌大唐开元十三年。奉圣旨臣冯承素恭摹凡十九字。又有乾隆宸翰云。米记韩冯惜未见。今看承素砚存真。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壬辰小春御题凡三十四字。尾有印二方文曰乾隆法书。苑王右军兰亭稧序帖真本。以茧纸书。唐太宗初得之。命赵模,冯承素,诸葛贞之流拓本。以赐诸王。冯临兰亭。又见宝章待访录中。
(22) 准姜尧章稧帖偏傍考。仰字如针眼蟹爪。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翁覃溪自题缩临兰亭诗。针眼蟹爪间。妙入豪黍分。上林赋。青琴宓妃之徒。妩媚纤弱。旧唐书。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字格。意在形外曰媚。陶隐居真诰。拘则乏势。放又小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则浮涩。多笨钝。
(23) 准按逸少官右将军。苏文忠墨妙亭诗。千载笔法留阳冰。
(24) 准吕氏春秋。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右军传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陆云传。张华抚手大笑。苏文忠答李邦直诗。抚掌笑颐。
(25) 准庚寅春。孝明世子洒翰作养砚山房四大字。以赐公铭室。欧阳文忠次禹玉诗。昔年叨入武成宫。曾见挥毫气吐虹。黄文节戏赠米元章诗。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准用此意。
茫茫开辟初,造化钟间气。
大山宫小山,腾踔萃奇丽。
孰为锡嘉名,霍也副经义
荏苒邃古下,潜玉鄙儇媚(天柱山又名潜山。)
司命专千壑,仙真集百瑞。
孤峰擎天立,六龙堪系辔。
绛阙拂云开,大千荫空翠。
悠悠不计年,光精讵长閟?
吁嗟皖肇封,象德伯其类。
治绩冠春秋,名之庶无愧
卓荦百世姿,及兹行颖异。
岂独震凡尘,并可回天意。
舳舻蔽江来,厥惟汉武帝。
登礼封南岳,镇国尊神器。
遗式南北朝,燔柴固绳继。
祀典重三公,舆图光遐裔。
维岳间降神,锡申风云际。
羽客及缁流,肥遁祛尘累。
卓锡开梵宇,栖真张鹤第。
盛极得无衰,非关干天忌。
大隋一四海,文明渐南被。
移封向衡阳,未始非国计
龂龂争正统,辩口肆无谓。
契阔名不居,酝酿功既济。
挂眼百代余,人文迭映蔚。
周武尝灭佛,唯斯未陵替。
教外有别传,法门开不二(天柱山为禅宗三祖僧璨弘法地。)
东山廓堂庑,溯源此津逮。
一花开五叶,宗风猛而厉。
众生病为病,即心孰默契?
荆公判舒州,丘壑自位置。
于时兴不浅,信有高士致。
涪翁山泽癯,结茅三祖寺。
却回俗士驾,清溪日莅止。
自许金华儿,石牛叱不起。
颊上为添毫,画手龙眠李
西江承山谷,真源从此始。
仁者朱晦翁,乐山敦行谊。
生民立极功,望峰识经纬
生心皆入诗,当时固容易。
间有摩崖存,馈贫指囷米;
龙舒大文脉,沾溉不一例。
桐城重宋学,考亭实先启。
论文张义法,近接八家轨。
诗学嗣涪皤,下开同光体。
斯文树南针,海内从披靡。
皖学终轩腾,今代犹未已
雅俗顾兼容,何尝别泾渭。
乾隆致徽班,所关非微细。
同光十三绝,髯程莫与比。
国剧喧京师,渊源自皖水。
世间儿女情,则入黄梅戏。
宛转歌一曲,海外亦陶醉。
山水吐雄奇,种种见孤诣。
我昔望远尖,髫龄即翘企。
迟回廿载前,方展游山履(余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始游天柱山。)
发始马祖庵,巨石惊奇诡。
霹雳开混元,触境参妙理。
翠竹现真如,绿茶丛法喜(此处多竹林、茶树。)
任运莫污染,悬流走宛委。
三峰压头颅(马祖三峰:天书、天蛙、降丹。),钦挹目为眯。
攀缘蹙苔壁,还效山猴技(山猴子,乃天柱山药农绰号也。)
天梯相钩连,脱颖洞腹里。
入地孤掌平,植寮缚筐篚(山腹有茶亭一。)
茶果俱不赀,饥渴信有以。
樵叟叙山经,那嫌语下俚。
啜茗眺山东(指东山诸峰。),不言有大美。
诸峰争出没,经天日巡礼。
俄而涨湿云,有车载奇鬼。
殷雷震耳聋,天坠欲忧杞。
织空雨如麻,骨立尘缨洗。
戛然风色净,兜罗云徙倚。
天外飞来石,雉卵差可拟。
忍负仰止心,贾勇庶可抵。
索途六月雪,滑易艰移跬。
及上振衣冈,万松排迤逦。
石泉积潺湲,一酌甘若醴。
破寂画眉音,直可砭里耳。
罡风中面寒,瑟缩战折齿。
顾视同游辈,流离渐琐尾。
势成衰而再,努力无不遂。
终拨神秘雾,入谷伊胡底(指神秘谷。)
前洞后洞间,蛇行时张弛;
凸石圆石表,缘壁旋磨蚁。
窅然穿风隙,有时仅容己。
动辄生障碍,碰壁叵怨诽。
仰视一线天,皦然漏寸晷。
石罅松童童,岩花灿霞绮。
穿云百尺泉,堕地激如矢。
窾然洞天中,听水倚石几。
潇洒出尘想,两腋生风似。
腾身天池上,豁然赏精髓。
巉绝擎天柱,咫尺可把臂。
石笋片片动,云气层层紫。
向来千百峰,不中作仆婢。
欲往友赤松,肯弃世如屣?
别来自萦回,梦中长在彼。
不意二十载,又蹑名山趾。
风景或不殊,忝陪洵髦士。
逐队入缆车,机心役物使(新增缆车二处。)
凌空旷无邻,摇摇七魂褫。
呼吸广莫风,托足云辔驶。
觌面何人斯,疑是广成子。
倾耳有希声,磅礴作变征。
掀簸升危巅,真救命如纸。
东道有好怀,惠然动食指
果腹施施然,抚松拭目视。
一柱长峥嵘,群峰旧鼎峙。
二水界混茫(指潜水、皖水。),汩汩流清泚。
江山真无恙,人事多感喟。
日下近诡谲(近时日下颇多传闻。),何可识情伪。
家国亦立极,旨哉民为贵。
君子自任大,岂独为膴仕?
修己方治人,无耻之耻耻。
从来残民者,悉数入奸宄。
物我一体仁,胡能容贪鄙。
因结山水缘,庶几振叔季。
考盘乐在昔,陶成丈夫伟。
举君笔如椽,千钧书人字。
无负江山灵,息壤其在此!
⑴ 天柱山原名霍山,《尔雅》:“大山宫小山,霍。”
⑵ 潜为古皖国封地,皖伯治皖有德政,为崇其人,乃称境内主山天柱山为皖公山。
⑶ 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⑷ 隋文帝始废霍山为名山,而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南岳称号从此南移。
⑸ 石牛洞在山谷寺西北,其石状如伏牛,故名。初,李伯时尝画鲁直坐石上,鲁直因自号山谷道人,并题诗石上。
⑹ 朱熹《天柱峰》:“祗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⑺ 现代安庆属邑仍多一流大家。以人文领域为例,桐城有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家朱光潜;怀宁有思想家陈独秀,书法家潘伯鹰;太湖有佛学家赵朴初;岳西有诗词家刘凤梧;潜山有小说家张恨水,史学家余英时。
⑻ 昔时每于夕照中遥见天柱峰,乡人所谓“望远尖”者,盖指此也。
⑼ 会议承办方于天池峰设茶点充饥,甚可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