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山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65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崇祯十五年举人。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都为贼,竟杀之。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南都亡,起义兵抗清。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后死于台湾。
全台诗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
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
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授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至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
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至云南向永历帝复命,孚远取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
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
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
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
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
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
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
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
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由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
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
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
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
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
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廖振富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闇公,松江华亭人。崇祯壬午举人。
释行悦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悦,字梅谷,亦号呆翁,晚称蒲衣尊者。
姓曹氏,娄东人。
年十八,披剃于普陀海岸禅林,受具后,担簦诣硿峒,参瑞白,知向上事。
复参天童密,问:“掣电之机还许凑泊也无?
”密方诘难,即拂袖云:“鹞子过新罗。
”密连棒趁出,悦当时会得宾主句。
年二十二,再参报恩,已而入夹山,参南涧箬庵,问:“隔江招手,便乃横趋,上座还具者个眼否?
”悦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南涧卓杖,云:“能有几人知?
”悦云:“果然作家。
”南涧便喝,悦即礼拜。
明年,随侍金山,即承付属。
后居庐岳,忽焉数载,时在茂年,居多暇日,乃简古公案数十百则,皆为颂之。
丁酉,继席南涧。
乙巳,主粤东龙树院。
丁未,主蒋山天华。
辛亥秋,复入粤住大隐禅院。
癸丑,至南安,居西华龙光寺。
己未,赴江宁蒋山金陵寺请。
壬戌拟之台山,先入京师憩锡城西。
甲子秋,客城东弥勒庵,腊月朔夜,索水沐浴,焚香礼佛,辞众端坐,垂诫恳至,众皆感泣,请末后句,乃说偈曰:“使符多谢远相迎,撩起袈裟请共行。
一曲浩歌归去乐,从来老将不谈兵。
”三日荼毗,舍利莹莹,灵骨片片作金玉声,塔于南涧北莲花峰。
寿六十六,腊四十八。
悦凡七坐道场,五会说法,一语一机有照有用,学者宗之。
弟子数十人,所著《正宗语录》、《列祖提纲增集》、《禅宗杂毒海》、《历代帝王宏教录》各若干卷,又《三会语录》《梦冰》《东皋》《拈庄》《放钵》《北游》诸集,皆梓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南海人,字乔仲。
嘉靖十四年进士。
授御史,上疏言四海困竭,请罢建沙河行宫、金山功德寺。
寻引疾归,起官巡按福建。
二十四年疏劾严嵩奸贪,比之李林甫、卢杞。
下诏狱廷杖除名。
家居二十余年。
隆庆初复官。
万历初为吏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为张居正所排,罢。
卒谥端恪。
有《天山草堂存稿》。
全粤诗·卷三二三
何维柏(一五一○—一五八七),字乔仲,号吉林。南海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选庶吉士,改监察御史,谢病归。复入西樵,研白沙之学,从学者众。既补任,出按闽,以坐劾严嵩,廷杖免官归。隆庆改元,诏复原官,擢大理寺少卿,迁左佥都御史,历左副都御史,迁吏部侍郎。以忤张居正,出为南京礼部尚书。旋致仕,归居草堂。卒年七十七,谥曰“端恪”。有《天山草堂存稿》。明郭棐《粤大记》卷一四、《明史》卷二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九等有传。
维基
何维柏(1511年—1587年),字乔仲,号古林、天山,,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广州说古》一书则说何维柏为广州府三水县人,明朝学者、政治人物。谥端恪。原为三水县学附学生,中式嘉靖十年辛卯科广东乡试第七十一名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第一百五十四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二名进士。选庶吉士,十六年正月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福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五月,上疏弹劾严嵩贪污,帝怒下狱廷杖,削籍居家。家居二十馀年。何回乡后,“乃聚徒讲学,辟天山书院于邑之小港(按:邑指番禺,海珠区地域在广州设市前,向属番禺县管辖),从游者甚众。”隆庆元年(1567年)复官,升任大理寺少卿,后再升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因母丧丁忧。万历三年,再升任至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因得罪张居正,停俸三月。不久,改为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与时宰相张居正不合,何再次被罢官,被罢官,返广州河南小港讲学,把书院改名天山草堂。时草堂附近小港涌上原有一小木桥,来往行人深感不便。后何带头斥资改建为石桥。而何辛勤讲学多年,从学者半数中举人,10余人中进士。乡人为纪念何维柏之功,在小港桥头建一座石牌坊,刻云桂发祥。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福住,字灵峰。
姓卢氏,世居峄阳。
其父始徙于宿迁,遂为宿人。
生有灵兆,幼而颖异。
静幽成性,寡于言笑。
然体嬴质弱,病缠弥载。
其父祷于佛,而疾少瘳。
七岁,遂依护国庵瑞贞受染。
稍长,诵经习礼,殷勤不懈。
炬步度式,过于老宿。
年近不惑,欲得名师指其觉路。
环视区宇,殊难其选。
深居独处,几四十年。
雍正甲寅春,宪庙诏文海入都,改建法源寺。
敕开戒坛,受法者千九百人,住始与焉。
既卒事,访万寿寺调梅、西方寺不二,俱相深契,期以远大。
因留京邑,荏苒四载。
尝值秋初,登玉泉山。
俯临湖水,溁洄曲抱,几十数里。
其中蒲荷菱芰舆沙禽水鸟,隐映于烟霭楼阁间。
觉胸襟壅积,豁然开朗。
因念江浙名胜,尽为禅薮,当更有异。
乾隆戊午暮春南还。
自淮之广陵,谒福缘寺济生。
连床话旧,夜镫忘疲。
复渡江,抵金山,大晓老人为江天寺主,一见如故,相留弥月。
偶于楼静坐,更深月落,天气昏黑。
忽见江心火光,星散照曜,林木楼鸟皆惊。
晓曰:此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
住闻之,爽然自失,别有所悟。
又数日辞去,由昆陵泛舟平渚,访生公说法台于虎邱下。
然后次馀杭,过六桥,出西湖,寻济颠旧迹。
凡石甑、虎林、栖霞、飞来峰诸胜,靡不穷探幽索,證所闻知。
独至鸟窠立法之处,惟存古木扶疏,颓垣破院,怅望久之。
乃历东阳而南越蒿坝,渡关岭,涉楢溪,步石梁,得寒山拾得隐居岩穴,与智者大师拜经台故阯。
遂悠然神往,折方竹为杖,陟天台最高顶,以望赤城、苍洞、天姥诸峰。
盖徘徊不能去,云侍者曰:“自此入天童、阿育王寺,有古舍利在焉。
”乃复攀崖扪萝,趋拜其下。
见白光昱然,显于塔中。
厥后礼普陀,见海雾明灭,列嶂耸秀。
高出云表,阴睛变幻,其状不一。
下波涛汹涌,雷砰电激,海岸孤绝。
信非慈航,不能飞渡。
庚申秋返宿,居极乐庵。
检阅龙藏,两易寒暑。
时慧朗尊宿,方修寿圣古刹,延住主席。
更扩二楼,翚其式廓。
至戊寅,年七十有一,传席其徒云浦,退处东林。
石门深处,板桥隐隐。
禅房花木,时有清香。
户外松阴,池边竹韵,雨霁烟消,苍翠欲滴。
怡然自适,忽焉一纪。
惟扫地焚香,终日兀坐。
神光圆湛,回出尘世。
庚寅春示疾,二月六日淹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三十有七,塔于五华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