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显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曹祥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曹祥(?
—1535年),字应麟,号南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雄川里人,民籍。
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应天府乡试举人。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殿试三甲进士。
历官南京户部郎中,出为宝庆府知府,正德四年(1509年)正月升四川布政司左参政,六年九月升本司右布政使,八年正月转任陕西左布政使,十年正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十一年十月以巡按御史李显疏论,被召还京,后以致仕免究。
嘉靖十四年五月卒,赐祭葬。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仁骥(?
~?
),字选闲,台南举人
其馀生平未详,其诗仅见《师友风义录附编》。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香禅(?
~?
),名梦痴,本名罔市,号留仙,台北艋舺人。
原系台北永乐座著名艺旦,貌美多姿,能唱京戏,称为「正音」。
曾从大稻埕赵一山学诗,所作情景浓至,造语清新。
又从连横游,诗艺益进。
嫁与台南举人罗秀惠,已而仳离,遁入空门,法名香禅。
未几还俗,改嫁新竹谢介石,婚后同赴上海,转居吉林、天津、北京等地。
九一八事变起,日寇窃据东北,谢介石任伪满州国要职,王香禅因夫妻感情不睦,留居天津。
抗战胜利后,谢介石因汉奸罪被捕入狱,王香禅与子女仍留居天津。
大陆陷共后,其事迹无闻〖参考国家图书馆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
  王香禅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方祖荫(?
~?
),字樾庭(字或作亭),号庆堂,安徽桐城人。
同治年间(1862~1874)太学生。
同治六年(1867)春游粤,依刘肩吾都转幕府,每有顾问,不饰言辞。
都转北迁,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以埔里社厅通判调署新竹知县兼摄苗栗县事。
光绪十四年(1888)台湾建省,新竹、苗栗分县而治,其分界事宜,皆祖荫任内成之。
其为政老成练达,尤置意于培养人材。
尝建试院于县署之阳,又捐俸修葺明志书院,使复旧观。
礼士甚厚,凡硕学高行者极力奖进之。
复增设小课培英社,别贮千金生息,以为幼童月课奖赏之资。
在任三年,政清人和,与高子丹上舍汉墀交最莫逆。
后以功升基隆抚民理番同知,延舅与兄分司文案、钱粮。
中法之役,舅先罹难,俄而,兄亦殁于兵。
旋擢台南知府,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
殁后,竹人祀之德政祠〖参考《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方氏在台期间与新竹文士唱和诗集曰:《东澥鸿泥》,计二卷,上海石印本,台北林汉章曾经藏有金镶玉装本乙套,惜售出后流传不可考。
笔者勾稽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邱秀堂《鲲海粹编》得方氏诗作三题,计五首。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清广西灌阳人,字维卿。同治四年进士。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有《请缨日记》。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入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升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公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人林鹤年办理茶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及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记》、《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蓝玉(1842~?
),字润田,清台南举人
同治十三年(1874)与进士杨士芳、举人蔡国琳筹议,请建延平郡王祠,钦差大臣沈葆桢从其议,翌年奏准敕建专祠。
光绪十二年(1886)任台湾府儒学教授。
有《望海阁诗文集》,惜已佚。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
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
祖父名福,字锦宗,生员。
父名懋亭,字汝博,号观澜,廪生,候补州同,俱显正。
当时以三世儒学之家,全台靡不艳称。
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
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
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
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
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
光绪十九年(1893)受命纂修《台湾通志》采访。
乙未(1895)之役,携眷内渡,旋归台南延平郡王祠设帐授徒。
明治廿九年(1896)受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之聘,编纂《台南县志》,又担任「扬文会」台南支会长。
  明治卅年(1897)蔡国琳偕许南英、陈瘦云重振「浪吟诗社」,明治卅九年(1906)又与连横、赵云石等人筹组「南社」,并且荣膺首任社长。
蔡氏培育赖文安、罗秀惠、林湘沅等门生。
娶妻颜氏,独生女蔡碧吟克绍箕裘,书诗俱佳,有「赤崁女史」之称;纳妾吴氏,产一子,名鹭生。
蔡氏生平博学多才,诗文清新,为台人推崇,著有《丛桂斋诗钞》四卷,藏于家,未刊。
连横评:「〈秋日谒延平郡王祠〉一首,可谓集中杰作。
……又有〈秋荷〉四首,用王渔洋秋柳韵,措辞宛转,寄兴遥深,足与阮亭抗手,诚集中之佳作也。
」〖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
〗笔者检索卢嘉兴〈记前清举人蔡国琳与女蔡碧吟〉、许丙丁〈五十年来南社的社员与诗〉两文,以及《松鹤遐龄集》、《药烟集》、《稗海槎程》、《台阳诗话》、《台湾诗乘》所录蔡氏遗诗,编次于后。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唐赞衮,字韡之,善化人。
同治癸酉举人,历官台南知府
有《鄂不斋集》。
全台诗
唐赞衮(?
~?
),字韡之,清湖南善化人,同治癸酉(1873)举人 。
光绪十七年(1891)秋,调署台澎道兼按察使。
赞衮之父与叔父分任两浙、陕西按察使,有「两代三省总宪,两浙三秦全台」之称 。
后唐赞衮补台南知府,甲午(1894)中日战争,澎湖失守,因坐视日军进攻澎湖,被当局以「当军务吃紧之时,辄托故请开缺卸任,实属规避」之由,下令革职, 于二十一年(1895)正月去台。
赞衮甫来台之初,入境问俗,涉览群书,以其所见,證之所闻,一一笔志而论列之,成《台阳见闻录》一书。
该书对台地风物民俗、台道署及台南近郊胜景描述颇详,光绪十八年(1892)刊。
台湾道署内有「澄怀园」,唐景崧在任时,常邀僚属及台士之能诗者,在此为诗酒之会,积稿颇多。
光绪二十年(1894),辑而刊之,名曰「澄怀园唱和集」,全四卷,版藏台南松云轩,今已不存。
唐赞衮喜吟咏,好藏书,在台藏书之所曰「芸香室」。
论诗主性灵,以自得为要。
凡事以诗记之,一则抒写幽怀,再则志其游迹,有作品集《唐韡之先生全集》。
其中《台阳集》专收在台吟咏之作,计二百十馀首,刊于光绪年间。
连横《台湾诗乘》评其诗「大都平泛之作」。
中研院傅斯年古籍线装书库藏有光绪年间《台阳集》刊本,民国六十一年(1972)十二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原刊本略作删减后重印,并编于「台湾文献丛刊第三○九种」《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中。
兹以光绪年间原刊本为底本,对照《台湾关系文献集零》编校。
陈人英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人英(1860~1926),字达,小名益智。
清咸丰十年(1860)生于台南官佃庄(今台南县官田乡)。
其先祖随郑成功来台,开垦台南赤山地区,累世均为官佃。
陈氏曾入台南举人蔡国琳门下,光绪初年补嘉义县学弟子员,后为廪生。
改隶后,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授佩绅章,明治三十四年(1901)任?豆辨务署参事,其后又担任盐水港参事、台南厅官佃厅参事等职。
明治三十八年(1904)为盐水港制糖会社发起人,明治四十四年年(1911)被推为官佃庄「断发会」会长。
陈氏平日热心地方事务,望重里闾。
瀛社诗人谢雪渔曾赋诗〈同学陈人英上舍〉云:「不群矫矫各青年,励志芸窗判后先。
筑就官埤资灌溉,君家瘠壤悉腴田。
」可见陈人英于地方发展上之贡献〖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洪波浪、吴新荣主修《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
〗。
惜其诗作不多,今仅存二首。
(陈晓怡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
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
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
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
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
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
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
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
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
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
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
」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
」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
(杨永智撰)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