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来天球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弃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试法华经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经。
名满三河。
学者追崇之。
时昭禅师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观焉。
投诚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头来明头合。
暗头来暗头合。
若道得。
天下横行。
道不得。
且合却。
僧问。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真实事请师举。
芝曰。
两叚不同。
向下文长。
又问。
满身是眼。
口在什么处。
芝曰。
三跳。
进曰。
不会。
芝曰。
章底词秋罢。
歌韵向春生。
大众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杨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藏身北斗中。
应须合掌南辰后。
要会么。
一偈播诸方。
塞断衲僧口。
又曰。
鲁祖见僧来。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寻常向师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会取。
尚不得一个半个。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会得。
打折你腰。
密谏李公守南昌。
请住西山翠岩。
开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轮常转。
且道法轮如何转。
会么。
须弥顶上笑翻身。
却来堂中叠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饭箩里坐却受饿。
和泥合水。
且与么过。
上士闻之熙熙。
下士闻之肯可。
思量却成口过。
要会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开。
黄昏后日出。
芝讥呵学者。
寡闻得少为足。
曰。
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
锻佛祖钳锤。
今时禅者。
姿质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问。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师言。
夫说法者。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
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师又曰。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
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
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辩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芝曰。
先师曰。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学。
刺头向言句里。
贪着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
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
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
号曰广智。
其词曰。
大道不说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离微。
大海吞流同增减。
妙峰高耸总擎持。
万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尽须弥。
玉毫金色传灯后。
二三四七普闻知。
信衣息。
广开机。
诸方老宿任施为。
识心是本从头说。
迷心逐物却生疑。
芝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纲出后机。
旨趣分明明似镜。
盲无慧目不能窥。
明眼士。
见精微。
不言胜负坠愚痴。
物物会同流智水。
门风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犹是机权出。
芝曰。
此叙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设随根巧回互。
不触当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无佛祖。
芝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圆无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贤豪明渐次。
芝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时敲。
有时唱。
随根问答谈谛当。
应接何曾失礼仪。
浅解之流却生谤。
或双明。
或单说。
只要当锋利禅悦。
开权不为斗聪明。
舒光只要辩贤哲。
有圆相。
有默论。
千里持来目视瞬。
万般巧妙一圆空。
烁迦罗眼通的信。
芝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万象森罗实不共。
青山不碍白云飞。
隐隐当台透金凤。
芝曰。
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
象骨镜。
地藏月。
玄沙崇寿照无阙。
因公致问指归源。
旨趣来人明皎洁。
芝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称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长击发。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还同楔出楔。
或抬荐。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开口。
不识先人出大悲。
管烛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叙云门宗派也。
德山棒。
临济喝。
独出乾坤解横抺。
从头谁管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
临机夺。
迅速机锋如电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
或料拣。
大展禅宗辩正眼。
三玄三要用当机。
四句百非一齐铲。
劝同袍。
莫强会。
少俊依前或窒碍。
不知宗脉莫漫汗。
永劫长沈生死海。
难逢难遇又难闻。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悦。
闻芝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辄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
瞎却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称讲金刚经。
问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时有狗卧绳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问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赞曰。
大愚翠岩皆余故园。
少时往来两山之间。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无恙时事曰。
众未尝登三十辈。
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
过者疑将压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传舍。
粥饭亦有不继时。
追绎其高韵。
作偈曰。
庐山殿阁如生成。
食堂处处禅床折。
我此三门如冷灰。
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50 【介绍】: 宋僧。武信人,俗姓荀,号痴绝。应进士举不第,遂入梓州妙应院落发。后游吴楚,参曹源道生于妙果。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为开山第一代。理宗又命主杭州双径。临终,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至夜分与众论道,蜕然而逝。
全宋诗
释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人。科举失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落发。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峡,谒松源岳,闻密庵之道。于云居曹源生处出世,遍历诸老宿逾二十年。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知密庵之传必由其复兴。其后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与分座。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径山入住嘉兴报恩光孝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迁雪峰崇圣寺。三年,住庆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领育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九年,至平江府觉城山法华寺开山。同年十月,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十年卒,年八十二。有《痴绝和尚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赵若琚撰《行状》。 道冲诗,以辑自《语录》和他书的偈颂及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举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住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长江荀氏子也。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无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师为开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双径。师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信。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遂慵然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当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弟子分塔二处。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时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会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及松源迁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至杭。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虽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春。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应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道冲。字痴绝。出武信荀氏。少为书生。精通六艺。有声。然数困棘围。冲自解曰。无忧也。非当成我出尘之志乎。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具戒。出蜀放浪。于吴楚间。藐诸宗匠。而不愿见也。当此之时。曹源生禅师唱密庵之道于妙果。冲几拟进谒。复中止。流连讲肆。惟见禅者接足往来妙果。且颂妙果之机用。冲心计生公。若无长处。何得人心若是耶。乃奋起往见。与生酬对数语。深畏之。求侍左右。不去者一年。生公宗乘玄旨。冲俱领会。但于拳棒交驰。似有所滞。且屡呈伎俩。生屡拂之。冲恨辞去曰。尚馀一双穷相手。要向诸方痒处爬竟去。历诸保社。信宿即行。又见灵隐岳。岳又不诺。冲又拟去。乍遇故友挽之。住经八馀月。或告岳曰。冲君才华非易得也。不以方便接之。其失士乎。岳曰。我已八字打开。渠当面错过。却怪阿谁。冲闻之。口耳俱丧。彻见生公妙用。乃北面妙果。而拜之曰。几负吾师。几负吾师。住后嗣法曹源。生初江湖衲子观望不归。及其开堂。接纳星飞电捲。老师宿德称善。于是众归如云。上堂。有僧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何是过去。心曰。放待冷来看。如何是现在。心曰。你问我答如何是未来。心曰。后次上堂向你道。如何是过去差别智。冲以拂子击禅床左。如何是现在差别智。冲击禅床右。如何是未来差别智。冲向中间一点。僧乃礼拜曰。心佛众生无向背。十方刹海一毫收。冲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既不可得。唤甚么作差别智。若人见得彻去。三世诸佛无一时。不在诸人顶𩕳上。转大法轮。更来者里挨肩。并足讨甚么碗。以拄杖一时赶散。冲初住嘉禾光孝。次迁蒋山。蒋山濒江。多恶岁。艰于行乞。一众有菜色。冲振起谓之曰。我佛祖门风处违常顺。且饥寒冻馁。独非佛事乎。况法喜之食。食无穷也。即自携布袋。日走街坊。不以风雨自间。每回必命鼓集众。提持不倦。如此一十三载。如一日。丛林不窘。有诏移居天童。会育王又虚其席。以为冲善荷大众。请冲摄理之。乃小参曰。天童用底来。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来。天童用不著。用不著处。用有馀一箭。双雕随手落。晚迁径山。一日上堂曰。世尊生平用尽伎俩。及其摩胸。告众。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山僧则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拦不住。移时坐寂焉。冲善书。暮年尤好之。然所书者。皆先觉古德警策偈颂。无杂言也。有学士求书。欲冲自撰诗文。冲诺。即命引纸。乃大书摩诃般若波罗蜜七字。学士笑曰。仍是旧底。冲以手婆娑曰。我不敢轻慢你等。你等皆当作佛。 赞曰。田单持不二心以守节。即墨不逾年。下七十馀城。还之于齐。可谓壮矣。冲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蹶然绍生公一脉。于将绝未绝之际。且处违常顺奠。蒋山一众。于风雨飘摇中。俾曹源生公之道。复振于时。不亦伟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荀氏子也。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蜂,无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冲开山,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双径,冲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信,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遂先就法华,开堂月馀,即衔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当住灵隐时,朝命改灵隐菜圃为阎妃香火院,冲不肯署文字,后命养老虎邱。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弟子分塔二处,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冲尝游鼓山,题诗大顶峰,诗曰:“野径斜连石涧傍,草根呢呢语寒螀。郊原经雨多秋意,庭院无人自夕阳。风捲暮云归碧嶂,叶随野水入寒塘。数家篱落枫林外,枳壳垂青菊绽黄。”识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刻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