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陈燕翼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燕翼(1594—1647),字仲谋,号醴原,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福建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进士,令程乡县,性恬澹,抑暴恤弱,有古循吏风。
建五忠祠及铁汉楼,以示景仰往哲之意,士民咸爱戴之,称为陈菩萨。
行取,擢工科给事中,弹劾黄澍等守汴冒赏,言词愤切,几陷不测,尚书郑三俊疏救之。
于南明弘光年间授琉球册封使, 旋至闽而明亡,未成行。
隆武年间曾任吏部给事中。
南明史学者朱希祖考證,或为《思文大纪》作者。
鼎革后削发为僧归隐雪峰山。
后迁至连江县马鼻里广化寺(现名月峰寺)筑小居名曰报慈。
留像于广化寺中。
朱奉𮡶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奉𮡶(1614年—1644年),号觉斯,明朝汶川懿简王朱友㙴昆孙,明朝宗室,是自天启年间开始允许宗室参与科举之后的13位进士之一,所以在史料中被称为「宗室进士」或「宗科进士」。
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祖籍安徽凤阳。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正月初七日生。
蜀藩汶川王府宗籍,封奉国中尉。
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乡试第六十九名,崇祯七年(1634年)会试第280名,殿试第三甲第188名。
明史学家谈迁《枣林杂俎》〈宗室进士〉条载:“华阳朱奉𮡶,(初名𮡶。
)皆庶宗,未请名,至是改登玉牒。
(奉𮡶,侯,奉国中尉。
)”崇祯八年(1635年),授中书舍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考选贵州道监察御史。
升陕西布政司参议,守靖边道。
致仕归。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大军入四川,朱奉𮡶遇难。

人物简介

维基
唐皋(1469年—1526年),字守之,号心庵(一作新庵),别号紫阳山人。
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
明正德年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
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明史稿》有传。
唐皋出身于程朱理学思想积淀深厚的徽州李唐氏文献世家。
他“生而英迈”,但因家道中落穷迫难以为生,靠宗族亲友和乡邻方音等人救济度日。
于是,他发奋读书,胸怀抱负。
乡人方富祯、方銮父子,累世积书,为岩镇著姓,他常往借阅,遂博极群书,又与乡人程元俊等友善。
他名理宿识、文采敏捷,“下笔立就,或请改窜,辄迅笔更撰,不袭前篇一字,人以是服其才”。
时任徽州知府彭泽称其为“状元才”,“延礼甚厚” 。
唐皋“尝以年家好谒浔阳守。
守一见,期大魁,赠百缗。
途次,知同行友窘状,怆然曰:‘公贫倍我,何不罄持去为婚养资!
’竟垂橐归。
自身困穷不济却资助他人,体现出唐皋仗义疏财的品格。
安贫读书的唐皋,治《春秋》经,但他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
正德五年(1510年),新任徽州知府熊桂履任。
熊桂任内大兴文教,重建紫阳书院。
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院成,熊桂“拨七校士合四十人”,亲自讲道其中。
唐皋就是这四十人之一。
据传说,熊桂其人“长于青乌之学,相其家(引者注:谓唐皋宅),称善地,所未足者,前宜浚水一道,为御阶水,必登高第。
因为买其邻之地,凿水如法”。
作为知府,竟然亲自帮助唐皋完善风水,可谓对其才学十分推重,对其中举也十分期待了。
正德八年(1513年),在从紫阳书院肄业后,唐皋再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时任主考官为伦文叙、贾咏等人),结果得中第二名亚元、《春秋》第一名。
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唐皋赴京师参加甲戌科会试,又获得第四名、《春秋》第一名(主考官梁储、毛澄等人)。
同年三月殿试(读卷官杨廷和等人),中甲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据说,放榜前有人先后驰告唐皋中了探花、榜眼,他都认为“不止此”,最后果真高中状元。
原来,他多次梦见“面前列瓜锤一对”,这正是他中状元后游街归第的仪仗。
有司送状元归第以黄盖、瓜锤为导从,就是从此科开始。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唐皋以翰林院修撰、承务郎的身份同主丁丑科会试。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
新登极的明世宗任命唐皋为正使,著一品服,出使朝鲜。
在出使期间,唐皋与李朝著名文臣李荇、苏世让、郑士龙、李希辅、南衮等人唱和,并首次在官方层面上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介绍到朝鲜,对李朝中后期文学复古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朝后,唐皋参修《武宗实录》。
《实录》成,晋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受赐白金二十两、文绮二表里、罗衣一袭。
这部实录是在“大礼议事件”这一特殊环境下撰写的,且总裁、纂修诸臣大都是武宗朝反对正德弊政者,故而一反“臣为君讳”的作法,对武宗违背“祖训”之荒唐政治和荒诞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作为始终参与其事的纂修官,唐皋对《武宗实录》这部明代史学重要著作的成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唐皋卒于官,年仅五十八岁。
“临终犹进《君子小人章》”,“用不尽其才,朝野惜之”。
明世宗“以其讲读效劳,特与祭一坛”,归葬歙县。
“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作有挽诗。
消息传到朝鲜后,曾和唐皋唱和的李朝文学家李荇、郑士龙等人也都作诗寄托缅怀之情。
杜旻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杜旻(1471年—1542年),字德仁,别号秋山,直隶山阳县人,锦衣卫官籍。
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顺天府乡试第十一名举人。
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会试第一百十五名,三甲第十名进士。
授行人司行人,三奉使命,十四年四月选授四川道试御史,十七年巡按陕西甘肃,丁外艰归。
服阕,掌河南道,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升山东按察司佥事,兵备临清,六年三月贼攻山东金乡县,分守参政史学与分巡佥事杜旻弃城而逃,被巡盐御史高公韶上疏弹劾,二人被锦衣卫戴至京城鞫治,落职为民。
十二年二月杜旻奏辩职非守土,都察院议覆,令降一级别用,左迁河南郑州知州。
再丁内艰,服阕,转河南府同知,嘉靖初官至大同府知府,三年(1524年)七月升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在任一年,致仕归。
嘉靖二十一年卒,享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