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铁萨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众铠。
天竺人也。
少弃家。
清俊有律学。
尤精杂心。
元嘉十年。
至建邺。
道俗争崇尚。
号三藏。
居平陆寺。
与沙门慧观。
增脩寺塔。
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
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
祇洹慧义者。
非之。
跋摩标宗显法。
理證明允。
于是义屈伏。
僧尼受者数百人。
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
译杂心及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
宝云临文。
慧观笔受。
后还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僧伽跋摩。
此云众铠。
天竺人也。
少而弃俗。
清峻有戒德。
善解三藏尤精杂心。
以宋元嘉十年。
出自流沙至于京邑。
器宇宏肃。
道俗敬异。
咸宗事之。
号曰三藏法师。
初景平元年。
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
因名平陆寺。
后道场慧观以跋摩道行纯备。
请住此寺。
崇其供养以表厥德。
跋摩共观加塔三层。
今之奉诚是也。
跋摩行道讽诵日夜不辍。
僧众归集道化流布。
初三藏法师明于戒品。
将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
是时二众未备。
而三藏迁化。
俄而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至都。
众乃共请跋摩为师继轨三藏。
祇洹慧义擅步京邑。
谓为矫异执志不同。
亲与跋摩拒论翻覆。
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
既德有所归。
义遂回刚靡然推服。
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
僧尼受者数百许人。
宋彭城王义康。
崇其戒范。
广设斋供。
四众殷盛倾于京邑。
慧观等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
先三藏虽译未及缮写。
即以其年九月。
于长干寺招集学士。
更请出焉。
宝云译语。
观自笔受。
考覈研校一周乃讫。
续出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及请圣僧浴文等。
跋摩游化为志不滞一方。
既传经事讫辞还本国。
众咸祈止莫之能留。
元嘉十九年。
随西域贾人舶还外国。
不详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1—477 【介绍】: 南朝宋女僧。陈郡人,俗姓陈。十九岁出家于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帝深礼之。明帝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为都邑僧正。秉性刚直,在任清简。
比丘尼传·卷第二
宝贤。
本姓陈。
陈郡人也。
十六丁母忧。
三年不食谷。
以葛芋自资。
不衣缯纩不坐床席。
十九出家住建安寺。
操行精修博通禅律。
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
及孝武雅相敬待。
月给钱一万。
明帝即位赏接弥崇。
以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
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
甚有威风明断如神。
善论物理屈抂必释。
秉性刚直无所倾挠。
初晋兴平中净检尼。
是比丘尼之始也。
初受具戒指从大僧。
影福寺惠果净音等。
以咨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云。
国土无二众。
但从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
以元嘉十一年。
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
非谓先受不得。
谓是增长戒善耳。
后诸好异者。
盛相传习典制稍亏。
元徽二年法律颖师。
于晋兴寺开十诵律。
颍其日有十馀尼。
因下讲欲重受戒。
贤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
鸣木宣令诸尼。
不得辄复重受戒。
若年岁审未满者。
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
然后到僧局。
僧局许可。
请人监检方得受耳。
若有违拒即加摈斥。
因兹已后矫竞暂息。
在任清简。
才兼事义。
安众惠下。
萧然寡欲。
世益高之。
年七十七。
升明元年卒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3—486 【介绍】: 南朝齐女僧。会稽人,俗姓李。五六岁时闻人唱经赞颂,辄能诵忆。少长,读经数百卷。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镇广川,携敬行,欲泛海求佛迹。以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年。众为之立众造寺。宋明帝迎之还,敕住崇圣寺。齐武帝永明四年示寂。葬于钟山,沈约为撰碑文。
比丘尼传·南齐
僧敬。
本姓李。
会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家人设会。
请瓦官寺僧超西寺昙芝尼。
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
母代儿唤二人为师。
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
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
可建八关。
即命经始。
僧像未集敬便生焉。
闻空中语曰。
可与建安寺白尼作弟子。
母即从之。
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辄能诵忆。
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风渐著。
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州。
携与同行。
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
并风节峧异。
更从受戒深悟无常。
乃欲乘船泛海寻求圣迹。
道俗禁闭。
留滞岭南三十馀载。
风流所渐犷俗移心。
舍园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为立寺于潮亭。
名曰众造。
宋明帝闻之远遣徵迎。
番禺道俗大相悲恋。
还都敕住崇圣寺。
道俗服其进止。
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并钦风德䞋施无阙。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
葬于钟山之阳。
弟子造碑。
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焉。
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僧果。
本姓赵名法祐。
汲郡修武人也。
宿殖诚信纯笃自然。
在乳哺时不过中食。
父母嘉异。
及其成人心唯专到缘碍参差。
年二十七方获出家。
师事广陵慧聪尼。
果戒行坚明禅观清白。
每至入定辄移昏晓。
绵神净境形若枯木。
浅识之徒或生疑。
及元嘉六年。
有外国舶主难提。
从师子国载比丘尼来。
至宋都住景福寺。
后少时问果曰。
此国先来已曾有外国尼未。
答曰。
未有。
又问。
先诸尼受戒那得二僧。
答但从大僧受。
得本事者乃是发起受戒。
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
故如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
此其高例。
果虽答然心有疑。
具咨三藏。
三藏同其解也。
又咨曰。
重受得不。
答曰。
戒定慧品从微至著。
更受益佳。
到十年舶主难提。
复将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尼。
至先达诸尼已通宋语。
请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界。
次第重受三百馀人。
十八年年三十四矣。
时宴坐经日。
维那故触。
谓言已死。
惊告寺官寺官共视。
见果身冷肉强。
唯气息微转。
始欲舁徙。
便自开眼语笑寻常。
于是愚者骇服。
不知所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