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达摩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蜀之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会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学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名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时圜悟禅师住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夏。
门人奉灵骨舍利。
葬龙门之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不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与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为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七
释秀。
俗姓李氏。
汴州陈留人。
习禅精苦。
初至荆州后移洛都天宫寺。
深为武太后所敬礼。
玄鉴默识中若符契。
长安中入京住资圣寺。
忽戒禅院弟子灭灯烛。
弟子留长明灯亦令灭之。
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
尝有寺家不备火烛。
佛殿被灾。
又有一寺钟楼遭火。
又一寺经藏焚爇。
殊可痛惜。
寺众不知其意。
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钟楼及经藏三所。
唐玄宗在藩时。
尝与诸王俱诣作礼。
留施一笛。
玄宗出后。
秀召弟子曰谨掌此。
后有要时当献上也。
及玄宗登极达摩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进。
秀师年百岁卒于此寺。
瘗于龙门山。
道俗奔赴数千人。
燕国公张说为其碑文。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本立,字道生,遂宁熊氏子,十岁出家,受具宝光圆公,亲侍有年。
尝事游参,远谒海岩,结茆匡庐,南礼普陀,北叩清凉,足迹半天下。
及回蜀,初栖成都大慈寺,后主宝光。
癸卯冬,以席畀兴。
甲辰春三月七日即示寂。
然寺僧以付托得人,卒攘外患,至今念之。
兴居数稔,更新造舍利石塔。
初宝光旧有舍利塔,即《神州塔寺录》所载宝光塔者,肇自周灵王四十一年,即西域阿育王之四十三年,育王以所得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其在震旦者十有九,宝光其一也。
唐僖宗幸蜀,寺中忽放异光,掘出石函,得如来舍利十有三,莹彻明洞,不可方物,遂建浮图,号曰“宝光”。
今清福真修大师,远渡重洋,求佛胜迹,径暹罗,出缅甸,底印度。
印度者,古天竺国也。
复进千馀里,拜楞伽山,见唐玄奘旧所经行处,还至锡兰都城,会梵僧达摩波罗,方重修佛塔。
塔藏佛骨舍利百馀颗,清福虔诚祈请,至再至三,乞得十之一以归。
又得玉佛六尊,及贝叶经若干秩,皆别有记载。
清福既以舍利三、玉佛二,供奉宝光。
兴乃增修一塔,与古塔双标并峙,后先辉映,其功德皆不可思议。
戊申秋,传法静照,退隐古寺。
其时古寺亦重焕殿宇,兴力居多。
生平勇于为善,惟力是视,不敢自逸,积劳忘躯。
癸丑冬示疾,甲寅三月十七日寂于古寺,塔之寺西。
宝光徒众,念其勤劳,议迎衣钵建塔,以示观感。
岭南张元钰为之记,尝寄钰诗一百四首,盖仿寒山,随意吟咏,以见道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净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毗柰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名绍隆。机投佛果勤禅师。出世开圣。次迁彰教。果还□移居虎丘。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尚庵居。楚吴衲子惟趋虎丘。故虎丘法筵之盛。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师凡见学流。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盖师初为大僧。辄知有于长芦信公。言下因慕。佛果老人造夹山。而道繇宝峰。见器于湛堂。又过黄龙。抗机于死心。抵夹山。适佛果移道林。师从其行。佛果问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云见么。对曰见。曰头上安头。师脱然契證。佛果复召曰。见个甚么。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佛果深肯之。于是二十载。侍从于果。而隆睡虎之名。饫惊丛社矣。宣和间。辞归省亲。因住褒禅山。靖康改元。领开圣。为建炎之扰。退隐铜峰。尚书李公光。起师居彰教。间有老宿。闻而笑曰。瞌睡虎今插翅矣。绍兴癸丑。迁平江之虎丘。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怀香请益外。掀禅床喝。大众之辈。腾腾不绝。僧问。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师曰。一愿皇帝万寿。二愿重臣千秋。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落在甚么处。师曰。吾常于此切。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时如何。师曰。据虎头收虎尾。曰中间事作么生。师曰。草绳自缚汉。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师曰。几行岩下路。少见白头人。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师曰。理长即就。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还禁得也无。师曰。穿过鼻孔。曰学人小出大遇。师曰。降将不斩。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师曰。停囚长智。问如何是大道真源。师曰。和泥合水。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截断草鞋跟。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师曰。老僧也恁么。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师曰。平地神仙。问如何是截铁之言。师曰。满口含霜。曰何必如此。师曰。阇黎又作么生。曰痛领一问。师曰。也须吐却。诸方以师之机。类于五祖。其上堂曰。凡有展托。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又曰。目前无法。万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还委悉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图其像而安奉之。故有语曰。天子之庙九。诸候之庙七。况金轮世谱。宁甘草草饮水。遽昧其源。于义安乎。于是丛林咸遵行焉。师前后据室。严展化仪。不以狮乳。暴迸非器。所以得法于师者。气宇如王。丙辰五月。佛果讣始至。师乃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虎丘院事。复索笔书最后法语。俨然化去。寿六十。坐四十五夏。塔于本山。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见个什么?
”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
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
睿宗时负经来华。
玄宗时尊为教主。
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禅位焉。已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礼国师以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宣颇嫌鄙之。
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僧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赠鸿胪卿。
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宾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十六国时北凉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聪敏出群。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东晋末,由龟兹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神僧传·卷第三
昙无忏。
或云昙摩忏。
中天竺国人也。
六岁遭父忧。
独与母居。
沙门达摩耶舍。
以忏为其弟子。
习学小乘。
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忏。
忏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莫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忏以久处致厌。
遂辞往罽宾。
欲演大乘彼国不合。
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忏警觉。
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竟不能动。
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忏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蒙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
忏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
谓蒙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
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
遣使迎之。
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辞以迎。
蒙逊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
忏因请西行。
更寻涅槃后分。
蒙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忏。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忏乃流涕。
告众曰。
忏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远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
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幼孤。母佣织毾㲪。取资以养之。六岁使师达摩耶舍。十岁习小乘五明学。诵经日万言。莫有敢抗者。时白头禅师号宿纳。谶攻离不能屈。疑其有异书。求教焉。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谶读而悟。乃集大众悔过。年二十。诵二百万言。而大乘诸经。披玩略尽。兄以善调象。获幸于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诛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谶收葬之。卫卒执以闻。王怒趣烹谶。谶曰。王以法杀。弟以义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谶于咒尤效验。号大咒师。尝与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诸国闻之交聘。久之奉涅槃前分。并菩萨戒本。游罽宾。罽宾皆小乘违之。之龟兹。止姑臧传舍。疑有盗。枕经以寝。梦人引衣语曰。此如来解脱藏也。敢忘敬乎。遂惊悟。置经高处。盗果饶力不能举。旦日谶负经去。盗以为神。向之忏谢。沮渠蒙逊据凉土。然待谶尤勤至。于是请译经本。谶以未习华语。不即许。居三年。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辞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门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犹以涅槃品数未足。乞西还究寻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经本三万五千偈。此方才百万言耳。吾所出者。止一万偈。谶多异迹。魏拓拔焘闻其名。遣使迎请。谕云。知逊尊宠。若不遣。顾有兵耳。逊因表留谶。魏又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加九锡。谕曰。昙摩谶道德广大。朕思一瞻礼。可驿驰以至。逊谓顺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上信邪言见逼。何耶。前表乞留谶。今遽来追。此臣师也。愿与俱死。死要不免。迟疾亦非所较也。顺曰。王诚款先著。遣子入侍。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胡道人。亏损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窃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求涅槃后分。逊忿其去。且恐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杀之。寿四十九。闻者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谶出关日。谓送客曰。业对至矣。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者。从谶受菩萨戒。谶曰。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既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夙障也。进复精勤三年。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同夕十馀人梦如进所见。进于是又诣谶。谶望见大惊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證。沙门道朗。盖同梦者。愿下其腊。兄事进。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菩萨地持经。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后谶果出此经。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
简州阳安李氏子。
母方孕。
梦异僧持应器踵门。
若将寄食者。
一夕有光。
发其室卢。
里人相惊且而育。
师儿时趣尚超卓。
稍长泊然。
不旨从俗。
屈首受书。
至性相近习相远。
遽曰。
凡圣一体。
以习故差别如是。
我知之矣。
去家走成都。
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
乞名惟照。
志始生之异焉。
十九得度具戒。
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
讲辄归卧。
泰诘之。
对曰。
既称正信大乘。
夫岂言说所能了邪。
于是尽弃所闻。
虚心游方。
时楷禅师居大洪山。
名震天下。
往依之。
一见以为俊朗。
委曲容接。
师亦奋励。
急于透脱。
尝夜坐阁道间。
徼巡者传呼过之。
随声有省。
即趋丈室。
吐所悟。
楷揶揄之。
师疑焉。
复将彻究源底。
于是遍参宗师。
往来楷所是。
后历三吴。
闻揩以罪为民。
居沂水之芙蓉庵。
趣往唁之。
未至间。
仆夫被酒迷失道。
师却行及之。
举杖奋击。
忽大悟。
及见楷。
望而喜曰。
今日相见。
庸非鳌山耶。
因留佐耕。
湖上服役累年。
尽得芙蓉之道。
致政王少宰有子。
亡且有年矣。
忽梦其归。
翌日而师至。
问其生年。
适与其子亡日合。
因抱持泣。
以为后身也。
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
迁舒州甘露。
再迁三祖。
宣和初道行闻于朝。
有旨。
移庐山之圆通。
先是住持守惠。
以事罢去。
复自诉于有司。
阅三年。
得旨。
还旧住。
信至。
师怡然拽杖出门。
与二三禅者。
徜徉山谷间。
未几泐潭虚席。
江西师尽礼致请。
遂补处焉。
师姿容丰硕。
音声朗润。
身荷大法。
名尊诸方。
自号阐提。
尝示众曰。
坐禅好诸禅德。
不用胡思乱想。
坐教悟去。
你若悟去。
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
佛也不奈你何。
祖也不奈你何。
你也自不奈何。
岂更听别人指挥。
所以达磨大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
教你思量。
生受今时。
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
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
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
亦皆教你参学。
更看话下语。
商量因缘。
研穷今古。
你辈更不识好恶。
甘作众生。
就人学去。
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
录将去。
采拾言句。
攒花簇。
锦记忆筑。
向肚皮里。
为禅为道。
苦哉递相坏了。
也不是遮个道理。
你诸人本无许多事。
只为始行脚时。
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
教你许较。
劳攘打头。
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
又参得斩猫儿话。
洗钵盂话。
野狐话。
勘婆话。
参得一肚皮禅道。
便棹腰摆胯。
称我是方外。
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
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
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
如此只是学得来。
奉劝莫学。
须是自办取始得。
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
二祖立雪齐腰。
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
后来独付庐老。
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
淘汰那个古今。
曾下得什么语。
既不是因缘。
你辈又苦死瞒生。
学图个什么别。
无人向你恁么道。
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
你莫参禅。
莫学道。
莫看经。
莫念佛。
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
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
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
你若真个如大死人。
有什么闲工夫去。
参禅学道。
礼拜烧香。
许多费力。
山僧五处住院。
凡教徒不出此。
如大死人四个字。
直是我悟得底。
且不在一大藏教里。
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
是平生所證底法。
所行底法。
你若直下会去。
且不曾教坏。
你适来。
有一兄弟入室问。
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
禅客莫问活。
你但死了更死。
你又不曾死。
只管要活作什么。
而今听普说了。
下去堂中。
或堂前后架试坐看。
有时被你久久坐。
忽然死得也不定。
建炎改元。
北人南渡。
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
师超摇法乐。
略不以介意。
而檀施四来。
齐厨济足。
人到于今称颂之。
二年正月辛丑夜参。
因叙洞下宗旨。
不断如线。
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
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
明日闭方丈不出。
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
辞诀。
众大骇。
至有哭之恸者。
师皆拒而不与之接。
至中夕。
遽命烛。
集执事者。
嘱以后事。
语终。
泊然而逝。
阅岁四十有五。
坐二十五夏。
时御史中丞陆德先。
西京宗正赵公士暕。
尚书郎方公昭通。
议大夫冯公温舒。
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
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
颇问道于师。
见其脱去之状。
益歆慕焉。
火馀五色舍利。
烱如珠玉。
齿舌不烬。
塔于寺之西峰。
师初在西京。
漕使徐公闳中有子。
冠且婚矣。
见师说法次。
忻然慕之。
即弃荣剔发具戒。
名曰德止。
以夙悟才辩。
有名于世。
赞曰。
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
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
若阐提。
年二十有八出世。
五迁巨刹。
所至勃兴。
槌拂之下。
动如阡陌。
初未尝遣化。
而供馔珍丽。
服用完新。
庸非报得者欤。
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
照因其时。
阔达大度。
顺学者之欲。
而嫚骂诸方。
特以如大死人为教。
然托其身后。
竟未有继其风者。
呜呼异哉。
释慧览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成氏。
醴泉人。
少与玄高俱以寂观称。
游西域顶戴佛钵。
至罽宾于达磨达比丘咨受禅要。
达磨尝入定。
登兜率从弥勒菩萨受戒。
转以戒法。
授览。
览还于阗。
以戒授诸比丘。
乃由河南出吐谷。
浑慕延世子琼等。
敬礼。
遣使立左军寺于蜀。
以延之。
又移罗浮天宫寺。
文帝诏至京师。
传授妙义。
久之殁。
大明中寿六十。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览。
姓成。
酒泉人。
少与玄高俱以寂观见称。
览曾游西域顶戴佛钵。
仍于罽宾从达摩比丘咨受禅要。
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
从弥勒受菩萨戒。
后以戒法授览。
览还至于填。
复以戒法授彼方诸僧。
后乃归。
路由河南。
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敬览德问。
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寺。
览即居之。
后移罗天宫寺。
宋文请下都止钟山定林寺。
孝武起中兴寺。
复敕令移住。
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
吴兴沈演平昌孟顗。
并钦慕道德。
为造禅室于寺。
东大明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灵根自发。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未寂寥。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生李氏。洋州兴道人也。舍家诵经。得度具戒。夙慧警敏。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即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奇其语。发之南询。周流舒蕲间。参叩宗匠。抵龙门见佛眼禅师。闻举云门语云。直得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始得。师心有契遂依止焉。一夕佛眼谓曰。汝闻孤鸾对舞乎。昔有二鸾。每对舞。尝丧其一。止不复舞。智者以鉴向之。孤鸾顾见自影辄舞。师豁然悟。一日猫执鼠过前。佛眼指以示师。师曰。皖公山倒。佛眼喜之。因命分座说法。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或有僧出。只向道。你许多时。向甚处去来。佛眼动容曰。吾高枕矣。自是道声四驰。宣和初。出世吉州天宁。明年徙南康之云居。宗风大振。师性方严。语不妄发。以身循众。虽祁寒酷暑。必伴众。夜卧三椽下。有怠堕起不时者。必扣枕以警之。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而未尝御也。自号高庵。时泐潭祥禅师。雅自标置。大抵与师德望相埒。而苦节堪忍得众。则师过之。阅七年。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有敕移师金山。以疾固辞。明年圜悟归蜀。南康守复师云居。寻以兵乱谢去。避地天台。寓居韶国师庵。绍兴二年。台州得旨。革浮山鸿福寺。为禅居。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郡守以屈师。师固辞。即请于朝。六月命下。师不获已诺之。时参徒裹粮而从者。尚以百数。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乃披襟谓众。瞻仰取足。无令后悔。既而曰。吾衰矣。盖归故山之三塔乎。僧曰。方领浮山奈何。师曰。死可以住持而留邪。僧曰。几时可去。师曰。俟有人提草鞋即去。曰。某甲去得否。师曰。解插觜即得。僧曰。诺诺。师笑而止。七月一日。侍者趣办。行师不塔。明日昼寝起。语如平时。遽挥侍僧曰。去去。僧退。少选候之。则已趺坐而逝。住世五十有九。安居四十一夏。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一葬浮山。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
生有夙慧,灵根自发。
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
”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
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
”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
”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
”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
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
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
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
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
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