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达摩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彦充,号肯堂,俗姓盛,于潜(今浙江临安县西)人。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首参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得法于东林道颜禅师,后住临安净慈寺。为南岳下十七世,东林道颜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彦充号肯堂。
杭之于潜盛氏子也。
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内著。
生而知有愿脱尘羁。
遂依明空院释义堪薙发。
五夏学律一钵孤征。
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
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
我此间别无玄妙。
秖有木札羹铁钉饭。
一任汝等咬嚼。
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
东林谓曰。
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
彦尽将从前所得底一时飏下。
专注一心精勤参究。
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乃默自觉曰。
打草秖要蛇惊耳。
次日入室东林问。
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曰。
今日捉败这老贼。
林曰。
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
彦拟开口。
蓦然被林拦胸一拳。
顿即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
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
岂虚语哉。
呈偈曰。
为人须为彻。
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
万里一条铁。
林深然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彦充,字肯堂,于潜盛氏子也。
生而慧性朗然,善根内著。
爰在髫年,愿脱尘羁,依明空院义堪薙发,五夏学律。
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秪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
”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
”彦尽将从前所得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
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乃默自觉曰:“打草秪要蛇惊耳。
”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
”林曰:“达摩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
”彦拟开口,蓦然被林一击,豁尔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蘖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
”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
”林深然之。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曾入宋求法。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于兴王寺。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尝读文烈公集。
见大觉国师碑。
师以王子求出家。
如宋闻道。
得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
至泗上礼僧伽塔。
天竺寺礼观音像。
皆放光明。
北辽天祚帝闻其名。
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
燕京法师云谞。
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
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
辽人来聘者皆请见。
吾使入辽。
则必问师安否。
日本人求师碑志。
其为异国所尊如此。
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
皆寻其根抵。
率尔落笔。
文辞平淡而有味。
令得数诗尝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飞来方丈。
礼普德圣师云。
涅盘方等教。
传授自吾师。
两圣横经日。
(元晓义相。
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
随缘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飞房后。
东明古国危。
(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
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
告人曰。
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
老苔班似锦。
瑞石列如屏。
时有高僧倚。
长眠养性灵。
题龙岩院云。
踏尽残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归。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蜀之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会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学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名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时圜悟禅师住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夏。
门人奉灵骨舍利。
葬龙门之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不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与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为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名绍隆。机投佛果勤禅师。出世开圣。次迁彰教。果还□移居虎丘。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尚庵居。楚吴衲子惟趋虎丘。故虎丘法筵之盛。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师凡见学流。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盖师初为大僧。辄知有于长芦信公。言下因慕。佛果老人造夹山。而道繇宝峰。见器于湛堂。又过黄龙。抗机于死心。抵夹山。适佛果移道林。师从其行。佛果问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云见么。对曰见。曰头上安头。师脱然契證。佛果复召曰。见个甚么。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佛果深肯之。于是二十载。侍从于果。而隆睡虎之名。饫惊丛社矣。宣和间。辞归省亲。因住褒禅山。靖康改元。领开圣。为建炎之扰。退隐铜峰。尚书李公光。起师居彰教。间有老宿。闻而笑曰。瞌睡虎今插翅矣。绍兴癸丑。迁平江之虎丘。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怀香请益外。掀禅床喝。大众之辈。腾腾不绝。僧问。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师曰。一愿皇帝万寿。二愿重臣千秋。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落在甚么处。师曰。吾常于此切。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时如何。师曰。据虎头收虎尾。曰中间事作么生。师曰。草绳自缚汉。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师曰。几行岩下路。少见白头人。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师曰。理长即就。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还禁得也无。师曰。穿过鼻孔。曰学人小出大遇。师曰。降将不斩。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师曰。停囚长智。问如何是大道真源。师曰。和泥合水。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截断草鞋跟。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师曰。老僧也恁么。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师曰。平地神仙。问如何是截铁之言。师曰。满口含霜。曰何必如此。师曰。阇黎又作么生。曰痛领一问。师曰。也须吐却。诸方以师之机。类于五祖。其上堂曰。凡有展托。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又曰。目前无法。万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还委悉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图其像而安奉之。故有语曰。天子之庙九。诸候之庙七。况金轮世谱。宁甘草草饮水。遽昧其源。于义安乎。于是丛林咸遵行焉。师前后据室。严展化仪。不以狮乳。暴迸非器。所以得法于师者。气宇如王。丙辰五月。佛果讣始至。师乃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虎丘院事。复索笔书最后法语。俨然化去。寿六十。坐四十五夏。塔于本山。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见个什么?
”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
简州阳安李氏子。
母方孕。
梦异僧持应器踵门。
若将寄食者。
一夕有光。
发其室卢。
里人相惊且而育。
师儿时趣尚超卓。
稍长泊然。
不旨从俗。
屈首受书。
至性相近习相远。
遽曰。
凡圣一体。
以习故差别如是。
我知之矣。
去家走成都。
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
乞名惟照。
志始生之异焉。
十九得度具戒。
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
讲辄归卧。
泰诘之。
对曰。
既称正信大乘。
夫岂言说所能了邪。
于是尽弃所闻。
虚心游方。
时楷禅师居大洪山。
名震天下。
往依之。
一见以为俊朗。
委曲容接。
师亦奋励。
急于透脱。
尝夜坐阁道间。
徼巡者传呼过之。
随声有省。
即趋丈室。
吐所悟。
楷揶揄之。
师疑焉。
复将彻究源底。
于是遍参宗师。
往来楷所是。
后历三吴。
闻揩以罪为民。
居沂水之芙蓉庵。
趣往唁之。
未至间。
仆夫被酒迷失道。
师却行及之。
举杖奋击。
忽大悟。
及见楷。
望而喜曰。
今日相见。
庸非鳌山耶。
因留佐耕。
湖上服役累年。
尽得芙蓉之道。
致政王少宰有子。
亡且有年矣。
忽梦其归。
翌日而师至。
问其生年。
适与其子亡日合。
因抱持泣。
以为后身也。
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
迁舒州甘露。
再迁三祖。
宣和初道行闻于朝。
有旨。
移庐山之圆通。
先是住持守惠。
以事罢去。
复自诉于有司。
阅三年。
得旨。
还旧住。
信至。
师怡然拽杖出门。
与二三禅者。
徜徉山谷间。
未几泐潭虚席。
江西师尽礼致请。
遂补处焉。
师姿容丰硕。
音声朗润。
身荷大法。
名尊诸方。
自号阐提。
尝示众曰。
坐禅好诸禅德。
不用胡思乱想。
坐教悟去。
你若悟去。
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
佛也不奈你何。
祖也不奈你何。
你也自不奈何。
岂更听别人指挥。
所以达磨大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
教你思量。
生受今时。
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
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
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
亦皆教你参学。
更看话下语。
商量因缘。
研穷今古。
你辈更不识好恶。
甘作众生。
就人学去。
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
录将去。
采拾言句。
攒花簇。
锦记忆筑。
向肚皮里。
为禅为道。
苦哉递相坏了。
也不是遮个道理。
你诸人本无许多事。
只为始行脚时。
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
教你许较。
劳攘打头。
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
又参得斩猫儿话。
洗钵盂话。
野狐话。
勘婆话。
参得一肚皮禅道。
便棹腰摆胯。
称我是方外。
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
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
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
如此只是学得来。
奉劝莫学。
须是自办取始得。
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
二祖立雪齐腰。
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
后来独付庐老。
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
淘汰那个古今。
曾下得什么语。
既不是因缘。
你辈又苦死瞒生。
学图个什么别。
无人向你恁么道。
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
你莫参禅。
莫学道。
莫看经。
莫念佛。
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
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
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
你若真个如大死人。
有什么闲工夫去。
参禅学道。
礼拜烧香。
许多费力。
山僧五处住院。
凡教徒不出此。
如大死人四个字。
直是我悟得底。
且不在一大藏教里。
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
是平生所證底法。
所行底法。
你若直下会去。
且不曾教坏。
你适来。
有一兄弟入室问。
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
禅客莫问活。
你但死了更死。
你又不曾死。
只管要活作什么。
而今听普说了。
下去堂中。
或堂前后架试坐看。
有时被你久久坐。
忽然死得也不定。
建炎改元。
北人南渡。
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
师超摇法乐。
略不以介意。
而檀施四来。
齐厨济足。
人到于今称颂之。
二年正月辛丑夜参。
因叙洞下宗旨。
不断如线。
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
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
明日闭方丈不出。
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
辞诀。
众大骇。
至有哭之恸者。
师皆拒而不与之接。
至中夕。
遽命烛。
集执事者。
嘱以后事。
语终。
泊然而逝。
阅岁四十有五。
坐二十五夏。
时御史中丞陆德先。
西京宗正赵公士暕。
尚书郎方公昭通。
议大夫冯公温舒。
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
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
颇问道于师。
见其脱去之状。
益歆慕焉。
火馀五色舍利。
烱如珠玉。
齿舌不烬。
塔于寺之西峰。
师初在西京。
漕使徐公闳中有子。
冠且婚矣。
见师说法次。
忻然慕之。
即弃荣剔发具戒。
名曰德止。
以夙悟才辩。
有名于世。
赞曰。
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
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
若阐提。
年二十有八出世。
五迁巨刹。
所至勃兴。
槌拂之下。
动如阡陌。
初未尝遣化。
而供馔珍丽。
服用完新。
庸非报得者欤。
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
照因其时。
阔达大度。
顺学者之欲。
而嫚骂诸方。
特以如大死人为教。
然托其身后。
竟未有继其风者。
呜呼异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灵根自发。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未寂寥。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生李氏。洋州兴道人也。舍家诵经。得度具戒。夙慧警敏。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即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奇其语。发之南询。周流舒蕲间。参叩宗匠。抵龙门见佛眼禅师。闻举云门语云。直得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始得。师心有契遂依止焉。一夕佛眼谓曰。汝闻孤鸾对舞乎。昔有二鸾。每对舞。尝丧其一。止不复舞。智者以鉴向之。孤鸾顾见自影辄舞。师豁然悟。一日猫执鼠过前。佛眼指以示师。师曰。皖公山倒。佛眼喜之。因命分座说法。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或有僧出。只向道。你许多时。向甚处去来。佛眼动容曰。吾高枕矣。自是道声四驰。宣和初。出世吉州天宁。明年徙南康之云居。宗风大振。师性方严。语不妄发。以身循众。虽祁寒酷暑。必伴众。夜卧三椽下。有怠堕起不时者。必扣枕以警之。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而未尝御也。自号高庵。时泐潭祥禅师。雅自标置。大抵与师德望相埒。而苦节堪忍得众。则师过之。阅七年。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有敕移师金山。以疾固辞。明年圜悟归蜀。南康守复师云居。寻以兵乱谢去。避地天台。寓居韶国师庵。绍兴二年。台州得旨。革浮山鸿福寺。为禅居。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郡守以屈师。师固辞。即请于朝。六月命下。师不获已诺之。时参徒裹粮而从者。尚以百数。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乃披襟谓众。瞻仰取足。无令后悔。既而曰。吾衰矣。盖归故山之三塔乎。僧曰。方领浮山奈何。师曰。死可以住持而留邪。僧曰。几时可去。师曰。俟有人提草鞋即去。曰。某甲去得否。师曰。解插觜即得。僧曰。诺诺。师笑而止。七月一日。侍者趣办。行师不塔。明日昼寝起。语如平时。遽挥侍僧曰。去去。僧退。少选候之。则已趺坐而逝。住世五十有九。安居四十一夏。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一葬浮山。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
生有夙慧,灵根自发。
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
”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
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
”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
”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
”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
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
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
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
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
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烧香。而宏智适至。忽见顿明前话。次日入室。智可之。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补净慈。七年。退归雪窦而化。丕相魏公尝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则空门御史也。诸方以为名言。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自得禅师。名慧晖。乃会稽张氏之宠子也。自少割爱辞亲。得度于澄炤寺。孤锡云游。见长芦真歇。以为有所證。于闪电机下。竟南归。所遇丛社如逆旅。一阅而弃之。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宏智威德自在。道望隆当世。当世见者。皆为神悚。晖独心负所畜。不藉通词。特拟观光。于座下。宏智熟视晖而容之。晖微疑其所以。乃自请挂塔。宏智召晖。至榻前。诘以宝镜颂。晖骤进语。智正色。遣出之。晖乃折节自悔。从前宝惜一齐放下。一夕正往圣僧前烧香。适宏智来前。晖见之。顿悟大旨自尔。问答无滞。得授记莂焉。绍兴丁巳。开法补陀。驰其提唱。语于宏智。宏智大悦。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舡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閒閒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曰。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又曰。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么。野老不知尧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閒。月虽晦而弥炤。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其迁万寿。次吉祥。又雪窦。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淳熙丙申。有诏补净慈。上堂曰。皮肤脱落绝方偶。明了身心一物无。妙入道寰深静处。玉人端驭白牛车。妙明田地达者还。稀识情不到唯證。方知白云儿灵。灵。自炤青山父卓卓。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劫前眼所以道。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诸禅德向上一著。尊贵难明琉璃殿。上不称尊翡翠。帘前还合伴正与么。时针线贯通真宗。不坠合作么生施设。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多出宏智之门。瑞岩有石窗恭。光孝有了堂彻。常州善权有法智。而闻庵居翠岩。法真居清凉。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半皆诸方弟侄。酬唱叶谐。称为新丰正韵也。庚子秋。退归雪窦。白发垂肩。逍遥怡怿。爱携禅客。谈空白日。而笑落青山。常作偈曰。重重去尽自平常。春煖风和日渐长。户外鸟啼声细碎。岩花狼藉满山房。以癸卯冬月二十九。沐浴而逝。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晖公以奇隽之。姿英发锐。上睹影响。于掣电光中。便肯承当。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辄能振大声。以达九重。其境何顺也。细简今古。匪流则亢矣。公乃履满不溢。顺而能节。抑何谦以退也。芳型在望。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
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
年二十,扣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
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晖见之顿悟前语。
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
晖曰:“其入离,其出微。
”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
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
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
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七年秋,退归雪窦。
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
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
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会否?
云:不会。
山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夹山口哑去。
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
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
”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会要》,至今传于丛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自幼聪颖,出家为僧。不惮游行,遍参知识。嗣天童昙华禅师。住蒋山、华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博通内外,能文善书。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金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峰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峰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閒。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耑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搥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 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
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破沙盆。
”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
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
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
”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
”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
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柱杖曰:“三十年后。
”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
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
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
”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人物简介

元诗选
英字实存,钱塘人。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历走闽、海、江、淮、燕、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数年,遍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牟巘翁、赵松雪、胡长孺、林石田、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杭州钱塘人,俗姓厉。字存实,号白云。早喜为诗,历游闽海江淮燕汴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出家为僧,结茅天目山中。为诗超然出世。有《白云集》。
皇明名僧辑略
送黄龙明知客 拈起玻璃。
一轮明月。
扑碎玻璃。
红炉片雪。
因思吕洞宾。
黄龙纳败阙。
半升铛里煮山川。
不识斧头元是铁。
莫若庞公见马师。
心空及第真英杰。
一口西江吸尽时。
化现三千广长舌。
送归德演禅师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青州布衫。
当阳显露。
因甚持往南方。
觅取长篇偈句。
山僧无法可传。
毕竟有何分付。
一碗淡醋斋汤。
一钵香油豆腐。
吃得一饱齁齁。
世事总皆不顾。
演禅人。
悟不悟。
于斯直下便承当。
何待更回归德府。
送天台洪禅人 天台石桥五百牛。
赵州石桥度驴马。
越圣超凡古至今。
赫赫声名洞天下。
一脚当头踏断来。
宽洪志气真潇洒。
勘破诸方老古锥。
澜翻辩舌如泉泻。
切莫骑牛更觅牛。
笑杀宾头卢尊者。
送伏龙溢南海维那 九月秋高暮山紫。
道人何事来于此。
黄花白露染单衣。
择友寻师问生死。
生死由来即自心。
一心起灭任漂沈。
尘劳衮衮如山积。
业识茫茫似海深。
拈起金锤俱击碎。
双溪落落无人会。
惊动千年老古锥。
三十乌藤雨霶霈。
示道信侍者 大信大疑。
大疑大悟。
提起话头。
一切不顾。
行参坐究。
口念心思。
密密推穷。
时时觑捕。
忽然拶破疑团。
觌面更无回互。
布毛吹起塞虚空。
刹刹尘尘皆显露。
果能直下便承当。
何异灵山亲嘱付。
颂古 世尊初降王宫 瞿昙生下便惊群。
争似云门一棒亲。
尽道五更侵早起。
谁知更有夜行人。
勘辩 大都安讲主来参。
师问讲主讲甚么经。
答云。
金刚经。
曾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处得个省处。
师曰。
既是无来无去。
因甚得到这里。
答云。
便是无来无去底。
师云。
即今在甚么处。
答一喝。
师云。
下喝行拳都且止。
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
答云。
尽大地那里不是自己。
师云。
忽遇劫火洞然。
大千俱坏时如何。
答云。
我到这里却不会。
师云。
六祖不会破柴踏碓。
达摩不识九年面壁。
你不会。
见个甚么。
答云。
我只是不会。
师云。
瞎汉。
请坐吃茶。
跋虚谷和尚法语 径山虚谷和尚示庆禅人法语。
举赵州访一庵主。
入门便问有么有么。
庵主竖起拳。
州云。
水浅。
不是泊船处。
又访一庵主。
问有么有么。
庵主亦竖起拳。
州云。
能纵能夺。
能杀能活。
便礼拜。
庵主既然一般竖拳。
因甚么肯一不肯一。
若从这里分辩得出。
许你具衲僧正眼。
师云。
山僧有六十棒。
前庵主竖起拳。
有杀人刀。
无活人剑。
好与二十棒。
后庵主竖起拳。
有活人剑。
无杀人刀。
也好与二十棒。
赵州因甚不肯前庵主肯后庵主。
也好与二十棒。
虚谷和尚教他自领出去。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