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元蒙古伯岳吾部人。世祖元贞初,立为成宗皇后。成宗多病,卜鲁罕居中用事。成宗大德十年,将顺宗妃、答吉与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徙怀州。次年,成宗卒,卜鲁罕与诸王明理帖木儿、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安西王阿难答失里为帝。右丞相哈剌哈孙等引爱育黎拔力八达到京,诛安西王,卜鲁罕被徙居东安州,未几赐死。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禅师普庄者。字敬中。台之仙居袁氏子也。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三岁。解跏趺。喜学梵音。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其族爱而呼之。曰佛童。年十三。从季父子鄞。依天童左庵良禅师。为沙弥。左庵亦爱之。仍呼曰佛童。久之秉戒。参禅不悟。适了堂一禅师。自紫箨山来天宁。庄童时。素闻其名。私喜曰。此吾故山善知识也。趋谒之。而得道焉。归省左庵。左庵卒。了堂来居天童。会恕中愠禅师。应诏退休于翠山。了堂命庄。为翠山使。庄与愠语。愠大奇之曰。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负紫箨先和尚矣。庄向以呆庵自称。汇杂稿为呆庵集。呈愠。愠读之。大喜曰。吾侄。当有大名于当世。惜吾老耳。然兰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寿。惟吾侄勉之。乃引长偈为赠。偈曰。烛龙吐火烧虚空。处处江河尽枯竭。方士神僧世已无。谁倒天瓢洗炎热。柴门日高关未抽。岂为一口生閒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黄埃流。竹外忽然闻剥啄。侄也何为到林壑。油黄卷子手持来。玉润珠辉见新作。载舒载读心眼开。便如饮我甘露杯。老怀从此顿苏豁。末运不畏宗纲颓。我有一句须听取。无智人前莫轻举。山前石虎咬烟菟。吒沙猎颔九条尾。洪武十年。有敕天下僧伦。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庄与性原禅师。提纲于金山大会。次年至金陵。馆天界。位望最尊者满庵辈。庄与辨论。机穷底蕴。学士周公维修。时亦在坐。乃问三禅师曰。儒有儒师。禅有禅师。经有经师。一切百工伎艺。俱有所师。何是无师智。庄答曰。七情五欲。修骇曰。如是则无师之智。非极则也(一本云。安称极则)。庄舒右脚曰。山僧自到京。跛却一只脚。满庵笑曰。须是者呆汉始得。又明年。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历元以来。禅道多兴吴越。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大都弛废。庄至北禅。勃然中兴。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复怜云居荒久。携数十禅徒。结茅于旧址。叠柴为床。庄登座。示众曰。昨日开荒地。请诸人。刬去荆棘。除去瓦砾。本来基址。已见分明。只有中间树子。无人拔得。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利刀剪去繁枝叶。钝钁深锄邪倒根。实地工夫成一片。住山鈯斧了无痕。于是。云居殿阁堂庑。而幻出焉。衲子闻风。如归。时称天下云居。洪武十四年秋。高帝制碑于庐山。有手诏。命庄主其事。灵瑞多种。荡眩山川。草疏复命。帝甚悦之。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竺元之风。复振东南。尝问僧曰。近奉公文。务要打点。僧曰。学人不是奸细。曰。也须勘过。僧曰。和尚莫得倚势欺人。庄展手曰。把将公验来。僧拟议。庄便掌之。又尝厉声曰。尽十方世界。是毗卢心印。且道。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有僧拟进对。庄曰。且去别时来。庄有敏裁。无宿事。所遇不忘。虽万众蹁跹。一目了然。且好提奖。人有小善。庄每誉之竟日。丛林因称曰。呆庵舌风掩叶。永乐改元。庄年五十八。命挝鼓告寂。适江右二道者至。庄挽其归方丈。相叙甚驩。坐谈夜半。庄精神倍胜。二道者。相视叹曰。此事甚难。不可得而拟议。庄曰。难难。万种千般。不拟议亦瞒顸。青天霹雳。平地波澜。无说是真说。它观非正观。沉沦枉经巨劫。契悟秖在毫端。莫教坐却含元殿。逢人只管觅长安。一曰。此事甚易。但自不能承当耳。庄又曰。易易。多方一致。绝承当。忘此喻。耀古腾今。经天纬地。知有亦无知。利它还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尘劳杂事。拔却多年若瓠根。释迦不受然灯记。适晨钟动。庄怡然化去。阇维。烟𦦨所至。悉得舍利。更有素珠不坏。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其风骨必凛然特异。呆庵。既出了堂之门。遂将折拄杖。拨动湖海英灵。向乌有之云居幻出。莫大梵场。名歆天子。德被含灵。僧中之龙。不谬矣。然及时说法。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乙签·卷七【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信玉。洪武中由明经荐为本邑训导,升宁国教谕。晚年家居,讲学明理,启迪后进。有称于邑。
圭字崇信,环弟。永乐中,荐授泉州教授。有《韦轩集》。
人物简介
朱益(14世纪—15世纪),字仲益,江西瑞州府高安县坡山人。朱益是永乐六年(1408年)举人,七年(1409年)会试中副榜,按例授与学职,他和同榜者十人上言:「未明理不能教人,请求到国子监学习。」得到祭酒胡俨重视,十三年(1415年)成进士,获授刑部主事,在沛县督办运木,不劳损民力,又能平反多件冤狱,得尚书荐升郎中,在任内去世,行李只有朝廷所给官衾。他廉静寡欲,任官不带同妻儿,去世时只有仆侍陪同,对他说:「我未能报答君亲,回乡后请以忠孝二字告诉子孙。」不谈及私事。
人物简介
字孟清,五岁侍母病,夜不敢就寝。六岁读书,所览辄成诵。坐立屹然,未尝与群儿伍。十岁行道上,见遗金不拾。年十二闻太守王公琎行乡饮酒礼造学中观之因默识其仪归书于册人见所记大奇之永乐改元诏徙江南闾右实北京父当行先生年十三伤父老行万里诣官涕泣请代官谓其少先生曰父去日益老儿去日益长官善所对许之行踰年至京受廛都城外十里沙漠寒冱无人烟先生与同役筑室成比闾垦圃粥蔬以为生兼应徭赋人不堪其瘁先生安之稍隙辄肆力于学北方无良师友先生以心为师以古圣贤为模楷择然后言确守不可易都中有富人与一女居招先生寓其家同贾先生辞不往或问之先生曰古人不处嫌疑间此即是也里中高其笃行多使子弟从之因敩其学举于乡官南昌教授用荐拜交趾道御史奏弹权贵无所顾出按湖广斥藩臬郡县不职者至百二十人俱解绶去威名赫然用少师杨公士奇荐迁广西提学佥事力屏浮薄笃士风时值寇起用兵都指挥吴某横掠子女万馀口劾而归之副使李立入民罪数百人力为辨出南丹卫在万山中瘴甚戍卒岁半死为奏徙平野凡先生所施行万口交诵调湖广佥事持宪益严巡抚都御史李实张甚藩臬俱曲事之先生独无加礼更黜墨吏二人俱其所私也实大怒劾之降知含山县尽除诸宿弊阅芦场重浚麻湖复所逋租与民均徭平讼民大悦竟引年致仕先生好学自少至老未尝懈其言曰明理只在读书制行惟当慎独性刚介寡交所称许四方名士若李文毅公时勉薛文清公瑄不过数人与客言惟讲道论文不少及时事归居东皋草堂闭门简出日研索经义谓圣学莫先于五礼因取仪礼析为四卷以礼记比类附之其不类者载诸卷首末各有意义又以军礼独阙取周官大田礼补之及礼记载田事者别作一卷通为笺释曰仪礼戴记附注复考定深衣衰服古制补诸经四书注撰宁波简要志四明文献录杂注道德阴符二经因安远侯柳溥从问古兵法更为孙子注其他备论理事曰南山录诗文曰南山藁里居二十年寿八十有九卒子隆历官副使是为南谷先生别有传孙溥字存吾官芜湖训导纂续大父所著书是为南厓先生曾孙巽字启亨历官知岳州府有治行四世俱为名臣
人物简介
维基【介绍】: 明湖广蕲州人,字子承。嘉靖十七年进士。累官浙江按察佥事。居官清谨,人称“茹菜顾公”。隆庆间官福建参政,乞归。讲明理学,耿定向盛赞之。
顾问(1511年—1591年),字子承,号日岩,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祖籍江浙昆山(今江苏),同进士出身。明末清初文学家顾景星曾伯祖。湖广乡试第三十七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五十九名。授浙江寿昌县知县,行取贵州道御史。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擢浙江按察司佥事,严州巡按请求放宽海禁,顾问极力反对。隆庆二年(1568年)诏起徐州兵备,黄河溢入邳州,顾问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并修筑堤防,使百姓能够安然无恙。次年,转任福建左参政,不赴。回蕲州建崇正书院。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