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峻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李孟群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9 【介绍】: 清河南光州人,字鹤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广西灵川县知县。咸丰间先在广西对抗太平军。后投效湘军,转战湖南、湖北、安徽。官至安徽巡抚。旋为陈玉成部俘获,自杀。谥武悯。
维基
李孟群(1828年—1859年),字少樵,号鹤人,河南光州(今河南固始)人。
清朝政治、军事人物,同进士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短暂代行安徽巡抚职务。
十年间尽力围剿太平天国军队,最后在安徽战败身死。
谥武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59 【介绍】: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大礼议起,上疏力谏,并与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复苏,遣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览群书。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但援据博而不免有误,又不免窜改古人,假托旧籍,英雄欺人,亦时有之。所撰诗、词、散曲等甚多,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但因僻处云南,故不能如李梦阳、何景明为文坛领袖。另撰各种杂著一百余种。有《升庵全集》。
词学图录
杨慎(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谥文宪。以博洽冠一时,著述甚富。其诗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门户。工词,涉笔瑰丽富赡,有沐兰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乐府》、《廿一史弹词》。编有《百琲明珠》、《词林全选》。词集名《升庵长短句》。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业于李东阳门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时,因触帝怒谪戍云南永昌卫。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当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经江夏(今武昌)赴京时游览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借登高揽胜表达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还曾在其《升庵诗话》中多次对与黄鹤楼有关的历代诗作予以评论推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状元,官修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师廷和子。正德辛未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谪戍云南永昌卫天启初追谥文宪有升庵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一
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学士廷和子。
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以议礼杖谪永昌。
天启初,追谥文宁。
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
(四库总目,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薛宁《考功集》:升奄诗穹极词章之绮靡,可以见其卓绝之才;牢笼载籍之青华,可以见其宏博之学。
唐四杰不能过也。
升奄集:陆贾《南中行纪》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丝穿花心绕髻为饰。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云:「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用陆贾语,贯花绕髻之饰,至今犹然,。
予尝有诗云:「金碧佳人堕马桩,鹧鸪林里采秋芳。
穿花贯缕盘香雪,曾把风流恼陆郎。
」姜孟宾笑谓予曰:「不谓陆贾风流之案,千年而始发耶?
」 《艺苑卮言》:杨用修诗如暴富儿郎,铜山金埒,不晓吃饭著衣。
用修谪滇中,有东山之癖。
诸夷酋欲得其诗翰不可,乃以精白绫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间乞书。
杨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裾袖。
酋重赏伎女,购归装潢成卷。
杨后亦知之,便以为快。
用修在沪州,赏醉,胡粉传面,作双丫髻插花。
门生异之,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为怍。
人谓此君故自污,非也。
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壮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国雅》:杨修撰诗如锦城雪栈,险怪高峻
诗薮》:杨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
如题柳七言律云:「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远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风流蕴藉,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
滇中作《春兴》八首,语亦多工。
焦竑《玉堂丛话》:正德丁丑岁,武庙阅《文献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张。
问饮天监,不知为何星也。
内使下问翰林院,同馆相视愕然。
杨公慎曰:「注张,柳星也。
周礼》以注鸣者谝注咮也。
《史记律书》:南方诸为七宿,柳为鸟之咮也。
史记律书》:西至于注张。
《汉书天文志》:柳为鸟喙。
」内使以复。
同馆戏曰:「子言诚辩且博矣。
不干私习天文之禁乎?
」嘉靖初,给事中张翀疏有「矞宇嵬琐」四字。
上令问内阁,不知也。
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复。
梁文康钦曰:用修之强记,何必减稣颂乎?
」 《续玉笥诗谈》:升奄《题唐僖宗行宫柱础》云:「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连几度换春苔。
军容再向蚕丛狩,王气遥丛骆谷来。
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
始知蜀道蒙尘驾,不及胡僧度海杯。
」楚今故在。
游太初为予言,寺僧令匠凿而丹之。
乃知李文饶方竹未尝无对。
《明诗选》:宋辕文曰:「用修病在贪博,故使事处往往求巧得拙。
要其天才本是奇丽,如百宝流稣。
」陈卧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时见新警。
」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风翠,金碧之中,时见灵霞之润。
」 王士禛《皇华记闻》:杨用修在滇,制小肩兴,如升之形,仅可容膝。
张愈光含题一联其上云:「人到东京须气节。
地当西晋且风流。
」所谓升奄者以此。
香祖笔记:明诗至杨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学者。
其诗如《咏柳》「垂杨垂柳绾芳年」一篇,世共知之。
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陈王」、《鹧鸪词》「秦时明月玉弓悬」、《关山月》「迢迢贱妾隔湘川」、《出关拟唐人》「狼弧芒角正鸾环」、《塞下曲》「长榆塞上接龟沙」诸篇,工妙天成,不减前作。
又《青蛉行寄内绝句》亦绝妙。
大抵皆自古乐府出。
益都王遵坦太平论明诗,独推新都为性之者,亦自有见。
《明诗别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
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
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
田按:升奄诗,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
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波、涪翁一派。
前后七子执盟骚坛,海内附和,翕翕成风。
馀采升奄、苏门、君采、稚钦、鸿山、萝山、子安、少玄数君子诗,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别为一集,以见豪杰能自树立者,数不随风会为转移也。)
维基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科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释济亮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济亮,字灰如。
姓王氏,萍乡人也。
父本茹素,母简氏,亦有善德,世积醇和,感徵吉兆。
故亮生有夙因,幼习诵读,便喜内典。
乡塾之后,乐近僧徒,因告二亲,愿出尘纲,竟弗之许。
年三十,乃托商游楚,舟次绣林,始从自性老宿薙落,俄而受戒大沩,访道吴门,首依大树證公,遵教参究。
久之,大有发明,盖已升其堂矣。
后历天童、三峰,遍谒诸老,咸以法器目之。
亮殊以大慧未圆悟,时深警策,已而闻问石唱道天隆,遂往依之。
服膺拳拳,三易寒暑,曲尽大法,所谓五家宗旨不传之密,俱从定力得之,如指诸掌,更无所疑。
因仍反楚,住于夹山。
是时问石亦应楚藩之请,道重湖南北间。
亮则屏息于碧岩青嶂,若弗闻也者。
待其退席白云,乃走僧致询。
白云门庭高峻,不轻授人,顾于亮眷眷弗舍,若风穴之于首山焉。
亮终自韬晦,时思引退,乃灵岩挽之于前,檗庵推之于后,而原直且激励之,使之出世。
原直道眼空阔,不可一世,于亮独倾倒笃挚,勉令升座九峰,万众叹服。
未几,应公安报慈之请。
寺本创自唐时藏屿禅师。
历宋迄元,宗风蔚然,殿宇宏丽。
明季鼎革,烬于兵燹。
虽圆通一殿,古制犹存,亦仅支梁栋,而廊庑寮舍,荡然俱空。
自亮率彼高足,憩锡于兹,法幢既建,檀施旋集,曾不踰期,而法堂、禅关、香积之厨,次第具举。
虽筑垣植树,事必躬亲。
盖驰笠之时,但见茎草,晏坐之际,蔚为宝坊矣。
后为湖南抚军衡斋周公请赴白云,亮亦自以为得法之地,力为兴复。
慈风所扇,神人悦助。
举已失之土田,久废之殿阁,于荒烟蔓草中,恢扩崇隆,悉复旧观,谓少酬夙愿,而亮亦勤瘁矣。
公安二圣寺者,创始安远二公,佛东圆悟亦尝于此演唱宗乘,废毁已甚,亮久怀兴葺,乃建立就绪。
适值南诏之变,兵抵江介,亮年腊已高,弟子迎归报慈。
一时悍弁武卒入其境者,莫不展敬,回怒为悲,其驯感暴恶如此。
亮性刚介严冷,轻名重道,志坚行密,去留无所执吝。
所至之地,如威凤卒止,百鸟翔集。
契嵩善嗔,慈明喜骂,亮盖兼之。
而徒众益盛,远近趋风,随其根器,各有所造。
以清康熙辛酉冬十一月二十九日示寂,寿八十,腊四十九,荼毗得舍利数十。
所著《语录》四卷,塔于寺西。
原弟子树可彻、雪干远,复继其志,重修大雄殿、藏经阁。
不数载,兴废举坠,光复旧物,皆足砥柱末法,唱导丛林,雪后继席报慈,树又徇神山之请,兴复祖庭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本融。
陕西郿县人。
薙染。
参怀庆松谷和尚。
又参隐庵于大佛山。
大千主少林。
师预其众。
一钵随身。
不扰尝住。
千异之。
付以帕不受。
住达磨洞。
四十馀年。
万历丁亥。
抵京师。
住龙华寺山门。
风雨炎寒自若。
又居积善寺。
廊房长老。
见师勤苦蚤夜不息。
特为造一龛。
请居之。
继开十方院奉师。
接云水凡十有三年。
信施云委。
而因果之间。
毫无差错。
最后住世刹海。
随缘接众。
持妙法华经为尝课。
密行甚至。
生平胁不至席。
食不过午。
不饭于尝住。
持钵行乞村市间。
如已得食则钵内向。
未得食钵外向。
人以是觇知师食否。
而分卫之。
每饭食讫。
即嚼杨枝。
掩关趺坐。
或未受斋。
亦从汲处乞一杯。
涤齿入户坐。
必不破午食。
檀越或设供施金。
必一众均被乃许。
否即坚拒弗受。
人请诵经。
师曰。
吾堂中大德。
不谙讽诵。
有就寺饭僧者。
付赀过。
即日营办米盐蔬果。
设不移时。
作务以身先众。
食饮旨菲。
随其所有不强为。
生平绝不以修造烦人。
曰。
劳生旅泊。
住则随缘。
去则忘矣。
何事华美。
以累身心耶。
慈圣。
尝为诸大僧设斋。
每僧衬五金一疋绢旃檀满觔。
师坚不肯赴。
中贵人不得已舁至院。
师乃与众同餐。
万历壬寅初腊。
师示微疾。
侍御萧公问之。
师竖一指。
即日午。
端坐而逝。
茶毗。
顶骨如芡实大。
烟入地处。
掘之皆得舍利。
初。
张刘二内监。
共舍住宅。
为世刹海。
师住此食指尝逾千。
当是时。
曹郎郭家珍。
王玄谟。
萧丁泰。
鲍应鳌。
给舍段然。
俱钦师道风。
敬仰尊重。
段公尝诣师。
师曰。
居士坐久饥。
当煮面作供。
段曰。
久向老师。
大面特来。
尝尝滋味。
师厉声曰。
面许你吃。
却恐你吞吐不下。
段为之吐舌。
其门风高峻如此。
京师人。
称师三藏师。
多应是其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0—1666 【介绍】: 清僧。
福建顺昌人,俗姓连,字憨璞。
年十五出家,戒行高峻,得法于长庆百痴元。
历主杭州庆福、京师海会等寺。
顺治帝曾召见问法,赐号明觉。
有语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德潮。
号普光。
姓陈。
其先浙人。
国初。
从父廉宦游。
遂家于蜀。
师生多异徵。
出俗。
从珠玉山无际禅师游。
三年。
得际首一肯。
乃入永兴山。
卓庵居静。
草衣木食。
造诣难量。
高峻苦无水。
师入定。
觉石中泠泠声。
随以杖点之。
泉涌出。
今耳泉是也。
且预知未来事。
奇迹颇多。
师固自秘之。
人不得而传。
八十九而寂。

人物简介

全粤诗
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清诗别裁集
字迹删,广东番禺人。著有《咸陟堂诗集》。○上人姓方氏,本名诸生,九谷先生弟也。中年削发,不解其故,然既为僧,所著述皆古歌诗杂文,无语录偈颂等项,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拟之于古,其惟俨、秘演之俦欤?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又成鹫,字迹删,番禺人。
父国骅,明季举于乡鼎革,后隐居授徒。
成鹫年十三入学,后为名诸生。
年三十五丧父,感念无常,别母学佛于鼎湖,晚栖大通古寺,号“东樵山人”。
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藩使王朝恩,学使樊泽达,给事郑际泰盛誉之名,益显诗文最富,所著《咸陟堂前、后集》,识者谓其笔响风雷,崩山立海,凡蛮烟黑雨,渴虎饥蚊,草木离奇,剑啸芒飞,直归纸上。
浙西陈元龙谓其文发源于《周易》,而变化于《庄》、《骚》,涵互呈豁,辨才无碍,诗在灵运、香山之间,时人以为非阿好。
成鹫戒律精严,道范高峻,与贵人游,以宏鬯道妙为本,他无所及,遇人有所咨请。
瞑目趺坐,寂然若无闻焉,年八十馀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陕西泾阳人,一名念兹,字屺瞻,号劬庵。顺治十五年进士,授直隶河间府推官,改新城、天门知县。后隐居谷口山。好吟咏喜游,足迹几遍天下。有《谷口山房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
李念慈,字屺瞻,号劬庵,泾阳人。顺治戊戌进士,官天门知县,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有《谷口山房集》。
清诗别裁集
字屺瞻,陕西泾阳人。
顺治戊戌进士,官景陵知县。
○《有学集》序秦人诗自李空同、文太清皆有《车邻》、《驷驖》之遗声。
屺瞻行安节和,一唱三叹,有“蒹葭白露,美人一方”旨意,非秦声也。
维基
李念慈,字屺瞻,号劬庵,陕西泾阳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官至湖广天门县知县。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科,著有《谷口山房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广鏔,字锐庵。
少从兄广铭祝发于玉泉。
元至正十八年,天下鼎沸,荆襄孔道,数离兵患。
鏔才十龄,兄弟相携,隐匿岩阿。
虽处乱世,而志高峻,福慧兼修。
及铭谢去,愈自蹈晦。
明室龙兴,海宇渐宁。
洪武六年,乃与碧潭还寺,一望瓦砾,感伤无已。
因相与葺废以居,垦荒而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66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韬叔。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自杭而苏,又自苏而浙,再至福建,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敌堂诗录》。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九
江湜,字韬叔,长洲人。诸生,浙江候补,从九品。有《伏敔堂诗录》。
伏敔堂诗录·自序
忆束发受书之日,先君举藏书见付,辍举业读之。十馀年间,于学无不窥,然迄无成;独词章稍有心悟,而于诗学之尤力。道光癸卯,年二十六,始游京师。时则已遍参古人之制,得其各自成者,而益有悟焉。明年甲辰,从殷述斋学使于山左,作《泛舟大明湖》以下诸诗,窃自喜,秘诸行箧,虽同舍不与观。 后三年丁未,从表丈彭咏莪先生于闽中。先生喜言诗,始呈前作。先生读之,惊曰:「汝笔力已到昌黎、山谷,后必大成。吾为作序,俟汝集行世,以吾文附焉,幸矣。」余见先生语重,急避席谢不敏。先生曰:「吾为汝姻长,岂欺汝者?且吾文虽不工,亦岂妄为人作序?汝第勉之。」余自是思欲勉副先生之期,作之益勤。凡从先生游闽中三年,诗益富。 及咸丰壬子在乡,薄游华亭,屡过青浦熊苏林。一日,留诗四册而去。翌日苏林以书复曰:「诗自苏、黄以后,难乎为作者。君笔力挽回七百年矣。」后过苏林,又见谓曰:「吾平生读书,一过成诵,两过不忘。爱君诗欲不忘,故读两过。」试之,果背诵如翻水,尽四册不差一字。后里中有传,苏林近诗,皆效拙体。是岁有同郡盛艮山以诗来见。艮山幼负「圣童」之名,读其诗亦惊绝。欲更进之,为摭利病,艮山亦立悟,急请余诗,归读十日,自焚所作二百首,而来告曰:「诗在君矣。吾前为古人所蔽,几自误。今悟矣!悟矣!」自是艮山学诗益苦。明年复见告曰:「吾学君诗,终为君掩,舍君则仍为古人役。求所谓自得者,无有也。吾且治他业,以此事让君矣。」艮山天挺异材,苏林学博才富,二君于文学空一世,而见推如此,余盖稍稍自信云。 又后七年庚申,余方以卑官需次浙江,值二月杭城之变,不得死。乱定后,丛稿都尽,独诗集有相知收得见还,为同宦友人徐仲水所见。仲水曰:「君诗自难磨灭,然世变时,宜速刊布,吾为君成之。」时仲水窘甚,余笑而漫应也。明年春,余在永嘉,仲水忽遣使来受诗稿,书言署东阳县事,之官日,于杭城募剞劂工俱来,将践前诺。余留使十日,而闻金华骤陷,即东阳危在旬日,事乃止。是秋永嘉有土寇之变,余携诗重来福州。老友符雪樵丈相见惊喜,慰劳外,即问诗稿存否。为述前事,雪樵笑曰:「吾无县印,不忧贼至,独不可为徐君竟其志乎。」然雪樵视仲水尤窘,余诺之而难于相累,则为螺洲陈氏授经,以束脩所得若干金,反助雪樵。越数月而十五卷之刻以成,时同治元年壬戌三月也。 呜呼!余穷于世,晚而以诗人自见,乃遭逢离乱,婴千古诗人未有之惨,将终身为礼崩乐坏之人,以何肺腑更吟风月?即前此区区千首之诗,与他文并付劫灰,亦复奚惜?而一二穷交,独珍护于兵火之馀,至不惮节衣缩食,为登梨枣,若万万不忍听其灰灭无传者,益滋愧矣。余诗诚传世,后当自有定论,不敢挟数君子之推许以自矜重。惟念经变以来,平生亲旧至交,存亡乖隔,多可感者。即如彭先生,以大臣蒿目时艰,未暇乞退,而余转徙天南,相见不可期。苏林、艮山皆于乱前下世。苏林官户部,以葬亲归里,方再出而以病死,年不满四十。艮山少余十有三岁,以明睿證绝学,方望其为钜儒也,不幸短命,年二十七,以诸生终。仲水虽少年,于浙江以吏材称首,东阳受代后,值杭城再陷,不知所之。独雪樵羁迹闽中,以直道与俗龃龉,卒挂吏议,日益穷老,方与余为悲天悯人、伊郁侘傺之词,以相赠答。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仰观宇宙,不自知其泪之堕也,并书为吾诗自序云。 彭先生前为辅臣,名氏里居不待著。苏林讳其光,江苏青浦人;艮山讳树基,余同郡元和人;仲水名之鉴,贵州开泰人;雪樵名兆纶,江西宜黄人。彭先生序已遗失,兹于归朴龛稿中录出,急登为首简焉。 同治元年壬戌三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伏敔堂诗续录·自序
《伏敔堂诗录》十五卷,编至去年三月。自三月以至岁除,又得诗九十五首。今携示雪樵,雪樵叹曰:「哀至矣!后数百年,当有读此诗而吊君者,其续刊以俟。」遂刊为《绩录》第一卷。继此有作,当以次编至尽年而止也。 同治二年癸亥正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
伏敔堂诗选·序(郑孝胥)
余得《伏敔堂诗》,读而奇之。其于古人妙处,深造有得,笔力复足以自达。近言诗者,颇以余为不谬。丁卯八月,言仲远兄见示所钞韬叔诗选录,几及其半。仲远之嗜韬叔诗,盖甚于余矣。此编既出,韬叔之诗声价自倍。身后之名,果足偿其毕生之厄乎?是可哀也。丰城剑气,终有识者。独往之士,可以兴矣。 丁卯冬,孝胥。
伏敔堂诗选·序(言敦源)
韬叔少作,追蹑昌黎、山谷,彭文敬既表而出之。厥后转徙闽、浙,饱经寇乱,国忧家难,字字血泪,颇似少陵至高妙处;纯尚白描,又似东坡之学香山。间有一二粗质语,不碍其佳。东南诗人,大抵以文采风流相摩相荡。若乃不囿流俗,力矫其失,起八代之衰,真杰材也。乡人费君仲深、章君式之数称许之。 今读全集,讽咏再四,如得瑰宝,如探好山,凡吾心中以为可爱可惊者,悉粹于是。昔曾湘乡有云:「不能以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或原集所有,而未经予所甄采者,宁免遗珠之诮;或予所许可,而他人犹有异议者,得无偏好之讥。此则限于才识,无可如何者也。 山中白云,足以怡悦。造写付印,爰识颠末于右。甲子秋九下浣,常熟言敦源仲远氏识于天津寄庐之无弦琴室。
伏敔堂诗录·又(言敦源)
予既谋印韬叔诗,复得沈四山人诗、刘梁壑词。两家学有本原,工画,以孝称,皆为韬叔文字至交,授之手民,用附简后,以存其人。戊辰冬,敦源再识。
伏敔堂诗选·跋(江迟)
惠施五车,今无只字可读;《长庆》一集,因钞五本而传。故知文章之道,贵精不贵多,传之其人,固有幸有不幸欤? 昔我先君怀才不遇,晚而以诗鸣于时,所著《伏敔堂诗》正、绩十九卷,上海王氏《同人诗录》、吴县叶氏《百三十家诗选》各有选刻本行世,今并此录而为三矣。王、叶两选,视此录异同何如?亦不知板尚存否? 虞山言仲远先生,文武通才,扬历中外。比年厌闻政事,侨寓津沽间,惟以吟咏自适,尤爱读《伏敔堂诗》,笃嗜深好,间辄一效其体,所谓膏少陵而饮,铸贾岛而拜,神明默契,先后同揆。是编经先生选定,犁然各当,良工心苦。昔南丰志铭,非欧阳不能作;子云玄草,独桓谭决其传。先君殁已六十年,两经丧乱,遗文都尽。伏敔诗刻,若在存亡绝续之间。幸遇先生,旷代相知,亟亟焉撮录传布。片羽重其吉光,万钱荣于青选。不惟表章文献盛德不朽,抑亦两家文字缘乎? 迟生恨晚,未读父书。窃幸先生此举,沾溉无穷,因识其缘起如此。览是录者,虽谓王混摘句之二图,昭明选楼之外集可也。岁在彊圉单阏之辜月,嗣子迟谨跋。
伏敔堂诗选录·叙(黄华)
幼闻父老论诗,每谓李由天才,杜由人力,心窃以为不然。世安有天人不合而能得好诗哉?余年十九,始得全读杜诗,爱玩难释,益信非夫天人交至,必不能自述所欲言如彼其真切也。既一再读,辄举所心得者七绝、七五律、五七古各若干首,录之为《杜诗我爱录》,以授弟妹。风师见而大叹赏之。风师者,吾妇风绪之父师也。姓吉,名亮工,字住岑,别署莽书生。吾郡江都孝廉,四十以后,以风自晦,自号风先生。吾妇竞安杨氏幼孤,年十五,始得拜见风先生而受教焉。 风先生子之,字之曰风绪,因字余曰风婿。竞安呼父师,余呼风师,龙弟随竞姊呼父师,驹弟、瑛妹随阿兄呼风师。风师居,但与儿曹谈修行,不谈词章。然其少年时,诗文书画本自精绝,持论尤高。余间闻风师论诗,未尝不坚其自信也。 余初得读伏敔诗在己酉年,亦得自风师。风师得诸武林鲁君朴人,鲁君得诸江君梅生,即伏敔诗中所称八弟澄者也。忆当时才一展对,即觉如读陶杜诗,于真率中见其用心深苦,于精鍊处见其妙造天然,为之眼明,为之气王。风师亦云:「江君所为诗,能自出机杼者,其识见亦迥不犹人,可谓有志之士矣。」继览赵之谦述韬叔语云:「四千三百年中,辞章有传有不传,独立者贵。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素难求。」(赵之谦《书江韬叔伏敔堂诗录后》)始知韬叔所以自策者,固自不凡。抑韬叔自语其弟梅生也,亦曰:「清处见骨,真处入情。如唱曲者字字从喉中过,舌尖无函胡影响之音,此我诗的派也。」(《吟秋馆诗存》卷首)乌乎,此皆真实语也!然非夫天人交至,安得有入情入骨之诗乎。 韬叔并世英髦,皆称韬叔诗昌明博大,深入昌黎、山谷堂奥。即今观之,昌黎、山谷曾何足以限韬叔乎?抑岂但昌黎、山谷不能限韬叔,即陶、杜亦何能限之哉?吾以为伏敔诗诚能自述所欲言而真切者,诚能于古作者中独立者,顾何必斤斤然求其似韩、黄,或似陶、杜?亦但知其为江诗,为可爱之江诗而已。吾家人既爱杜诗,因爱江诗。驹弟遂仿我选杜例,选录《伏敔诗选》成,呈风师,兼假春官读。春官者,亡友吉子青,风师之次子也。至行力学,不幸以哀毁短命死,识者莫不伤之。风师佳其能自择也,乃重选一过,并手书以付子青,即是册风书《伏敔堂诗录选》所由来也。 岁在乙丑,去风师之逝十年矣,偶游白下,以乡人公约梁君之介,得识韬叔嗣子晋之君于瞻园。喜此身得亲见诗人之才子,又以今岁在丙寅,去先生之逝正六十年,因与晋之议重印《伏敔堂集》,并辑年谱,付诸同志,以资追思。不幸卒卒一年,各以事沮,未遂初期。季冬避兵海上,始假得风师此选,亟付影印,先寄江君。江君名迟,一字迟鸿,善篆书,精金石之学,以文字世其家声。凡吾友闽江君名者,莫不称其孤介,盖能传韬叔之真者,韬叔为不死矣。 此册初印成,晋之又寄我影印韬叔自题行乐图龙湫院行者之象,适龙弟亦先于师母处得风师蜕影,因并印卷端,以贻同好。仍叙其始末如是。乌乎!风师之真何尝在此?即韬叔亦何必待此而传?然爱之者如吾家弟妹,见二妙集于一编,固已觉其可宝极矣。丙寅嘉圆节,风婿黄华胜白谨序。
伏敔堂诗选录·序(吉亮工)
韬叔江君所为诗,吾喜之,吾又不尽喜之也,何则?一人之言,则自其所欲出也。易一人,则又有其所欲言而不得言,见彼之所已言,则先得我心,爱之不忍释矣。余懒散不欲择,并爱与不爱而俱存之。乙卯春,鸣驹择其所爱,都为二卷,余喜其能自择也。复就正于余,余更即其所选而选之,以授春官。 乌乎!韬叔之诗,固自道其所道也。鸣驹选韬叔,又鸣驹借其所已道以为之道也。余再去取焉,则又道我之所道也。余此所再选,春官或有爱不爱,则又春官之心之所道也。言为心声,可强乎哉?微独韬叔之心不可强,即春官与我今日之心,又可强乎哉?韬叔名湜,苏州人。丙辰八月,风书。
伏敔堂诗选录·跋(吉亮工)
韬叔诗如话如画,固自可爱。然亦有不可爱处。盖彼之白话,不从白话来,故白话亦雅。后生小子,书卷无多,见彼白话,以为吾亦优为之,则受其病为不小矣。书此以告春官,并凡阅吾韬叔诗者。
伏敔堂诗录·序(彭蕴章)
学问之道,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者,必其人之志不凡,而其成可以传后者也。
昌黎之于文,渊明之于诗是也。
降及近代,震川之文,空同之诗,亦犹是也。
举世之所不为,而一人独毅然为之,其识已超乎流俗,故其成也可传于后。
以余久处京华,得交四方英俊,所见诗集以至零篇多矣。
其未脱时趋者,则或工温、李,或耽元、白,间有一二杰出之才,沉着者追少陵,豪放者师太白。
唯昌黎、山谷二家,无人蹑迹。
即有一卷之中,一二篇相似,一篇之中,一二语相似者,未有积句成篇,积篇成卷,无不从两家出者。
由两家诗境高峻,攀陟为难也。
今读韬叔诗,则古体皆法昌黎,近体皆法山谷,无一切谐俗之语错杂其间,戛戛乎其超出流俗矣。
虽然,由斯道也可传于后,而不适于时,犹古锦之不可为衣裳,古乐之不可娱宾客,而诗之品则益高矣。
夫既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又岂望其适时耶?
韬叔甫届立年,精识同于耆宿,方有志于身心之学,经籍之功,未尝汲汲欲以其诗问世。
余谓是希世之璞也,故不待其请而为之序。
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春正月,愚表彭蕴章书于福州使院。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