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韶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萧骏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德款。
萧韶弟。
善草隶,工文章,晚更习武,膂力绝人。
位尚书殿中郎,封南安侯。
侯景陷台城,兵败被执,为景将任约所礼。
后谋召鄱阳王萧范袭约,反为见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64 【介绍】: 南朝陈僧。会稽山阴人,俗姓谢。少小出家,从龙光寺绰法师受业。昼读经论,夜习诗书,神悟绝伦。善诗,又善草隶书,故时人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梁简文帝爱其才,欲令还俗,引为学士,不听。陈文帝天嘉中讲经于宣武寺。撰有《成实论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会稽山阴谢氏。
祖茂恭。
隐居弗仕。
父藏。
梁衡阳王僚友。
偃弱龄出家。
风神颖秀。
习内外典籍。
有誉州里。
及长。
游京邑。
遍听数论。
卒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
阅三四载。
能尽造其幽奥。
众归之。
盛弘成实。
爰及诸部。
披解无前。
时宿齿方底滞。
旧章莫之疏发。
偃独扬清激浊。
靡所挹让。
由是来学以其矫讦而疏焉。
遂养志閒房。
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致其还俗。
为学士。
偃固恬退自守。
会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讲演。
偃年腊最少。
坐席尤远。
然抗论入神。
帝加赏识。
俄以戎羯之难。
饥馑相仍。
因徙缙云。
乐其泉石。
未几。
逃避山寇。
罔或安堵。
梁长沙王韶填。
郢。
邀之渚宫施。
而渚宫倾覆。
上流阻乱。
便尔东归。
若耶云门乃遍游历。
尝登吴升平亭。
赋诗以纪其兴。
语见别集。
陈天嘉初。
聚徒设筵于武宣寺。
每讲隙。
必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以息心宴坐。
所赋诗不录。
诏馆伴北齐聘使崔子武。
称指。
凡赐赉皆固辞。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以疾终于宣武寺。
寿六十有一。
以其月二十九日。
奉全身。
尸陀于开善之东冈。
从治命也。
文集二十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洪偃。
俗姓谢氏。
会稽山阴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
梁衡阳王闻而器之。
引为僚友。
偃风神颖秀弱龄悟道。
昼读经论夜讽诗书。
良辰华景未尝废学。
自尔幼而聪敏。
州里称焉。
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
后值龙光寺绰法师。
便委心受业。
特加赏接。
以为绝伦。
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尽幽奥。
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
举厝闲雅词吐抑扬。
后学旧齿稽疑了义。
横经荷笈虚往实归。
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
勇气无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旧章。
偃属思云霄曾无接对。
见忤前达不能降情。
自是来学有隔。
听者疏焉。
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
间以寻缃阅史。
广求多见。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壮思云飞英词锦烂。
又善草隶见称时俗。
纤过芝叶媚极银钩。
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
当时英杰皆推赏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令还俗引为学士。
偃执志不回故弗能致。
会武帝发讲重云。
延德肆问。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
抗言高论精理入神。
帝赏叹久之。
莫不瞩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及引进后堂。
加优其礼。
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
因避地于缙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侣。
遂越岭逃难。
落泊驰滞曾无安堵。
梁长沙王韶镇郢。
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
上流阻乱。
便事东归。
因怀自静有顾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
历览山水。
美其迁迟。
登吴升平亭赋诗曰。
萧萧物候晚。
肃肃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荡客情。
川源多旧迹。
墟里或新名。
宿烟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独游乏徒侣。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赏心何易并。
遂汎浪岩峰。
有终焉之志。
葺修寺宇结众砺业。
逮陈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辅旧僧累相延请。
乃顾山众曰。
吾勤苦积学五十馀年。
事故流离未遑敷说。
今时来不遂。
何谓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讲于宣武寺。
学徒又聚莫不肃焉。
虽乐说不疲。
而幽心恒结。
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息心宴坐。
时又引笔赋诗曰。
杖策步前岭。
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
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
山昼鸟声希。
石苔时滑屣。
虫网乍粘衣。
涧旁紫芝晔。
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
常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
攀桂独依依。
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议其瞻对。
众莫能举。
世祖文皇。
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
敕令统接宾礼。
枢机温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词宏逸辩论旁驰。
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
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还公。
一无所纳。
是岁旧疾连发。
听者复疏。
止于小室许有咨问。
怀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论疏数十卷。
剖发精理构思深剧。
疾转沈笃功不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
神气不昧。
命弟子曰。
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
贪我则惜落一毛。
贪他则永无厌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坟重其郭。
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
而皇甫谧杨王孙。
微得我意。
虽知会归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腊鄙形。
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
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
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毕合掌。
终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与不知咸怀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
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
唯学是务。
俭节扫衣弗事华广。
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
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
缀述篇章随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太建年。
学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80 【介绍】: 南朝陈吴兴武康人,字孝和。博学善文,年十四为国子生,仕梁为太学博士。陈文帝天嘉初,为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表请立国学。又改定乐章,作三朝乐歌,行于乐府。官至国子博士、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有《五礼仪》等。
全陈文·卷十二
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人。
梁中大通中,召补国子生,举明经,除太学博士,转庐陵王法曹、长沙王咨议,带汝南令。
陈天嘉初,除衡阳王中记室兼嘉德殿学士,除赣令,入为尚书仪曹郎,迁国子博士,领羽林监。
宣帝时,除仁武南康王长史,行丹阳郡事,转员外散骑常侍、光禄卿,寻为戎昭将军、明威武陵王长史,行吴兴郡事,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太建十二年卒。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十五
叔怀未详。
(《陈书》无其人。
《阁帖释文》题为长沙王叔怀,未知何据。
宣帝第四子叔坚,太建元年封长沙王,官至荆州刺史、中军大将军。
陈亡入隋,更名叔贤。
大业中,为遂宁太守。
无叔怀者也。
姑录之,俟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雍州万年樊氏子。童稚出家。居蓝田之王效寺。师事高行沙门僧弘。薙落。日以诵法华经自课。又学定业于禅林寺相禅师晚年纲理众务于云华寺。开皇初。诏起为授戒师。抗表以辞。遂遍历名山。追踪胜友。因与超公。栖迟蓝谷。即今之悟真寺也。方行法华三昧次。梦普贤曰。可书大教。诚寤以为大教大乘经典也。遽购工书缮般若。寻造华严堂于寺南之横岭上。邀致弘文学士张静写经供养。其虔恪所感。则有异鸟飞舞。鸣唳于炉案间。贞观初。画千佛像。鸟集画工肩背上。及营齐并庆经像。鸟随夺迅。浴香水中。兹亦异矣。诚尝梦。青泥坊侧。大有尊像。间往发之。获龛像。率剥蚀。莫考岁月。盖周氏废教时。所瘗藏者。十四年六月晦。忽卧疾。顷之起坐索浴。且索络舆。翌旦明相将现。诚自语曰。欲来但入。何假弦歌。顾谓侍者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生。吾慈验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去世后。尔等宜遵佛戒。无使有亏。俄而口出光明照室。异香充庭。端坐而逝。寿七十八。然诚每夏课经必五百过。馀日亦必再过。略计十。年则万馀过矣。而况其齿腊不止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法诚。
姓樊氏。
雍州万年人。
童小出家。
止蓝田王效寺。
事沙门僧和。
和亦乡族所推。
奉之比圣。
尝有人欲害。
夜往其房。
见门内猛火腾焰升帐。
遂即退悔。
性饮清泉。
洁清故也。
人或弄之。
密以羊骨沈水。
和素不知。
饮便呕吐。
其冥感潜识为若此矣。
诚奉佩训。
勖讲法华经以为恒任。
又谒禅林寺相禅师。
询于定行。
德茂时宗。
学优众仰。
晚住云花纲理僧镇。
隋文钦德请遵戒范。
乃陈表固辞。
薄言抗礼。
遂负笈长驱。
历游名岳追踪胜友。
咸承志道。
因见超公隐居幽静。
乃结心期栖迟蓝谷。
处既局狭才止一床。
旋转经行恐颠深壑。
便刬迹开林披云附景。
茅茨葺宇瓮牖疏檐。
情事相依欣然符合。
今所谓悟真寺也。
法华三昧翘心奉行。
澡沐中表温恭朝夕。
梦感普贤劝书大教。
诚曰。
大教大乘也。
诸佛智慧所谓般若。
于即入净行道。
重惠匠人。
书八部般若。
香台宝轴庄严成就。
又于寺南横岭造华严堂。
堙山阗谷列栋开甍。
前对重峦右临斜谷。
吐纳云雾下瞰雷霆。
余曾游焉。
实奇观也。
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
弘文学士张静者。
时号笔工。
罕有加胜。
乃请至山舍令受斋戒。
洁净自修。
口含香汁身被新服。
然静长途写经不盈五十。
诚料其见财。
两纸酬其五百。
静利其货竭力写之。
终部以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
在其案前。
点画之间。
心缘目睹略无遗漏。
故其剋心钻注。
时感异鸟形色希世。
飞入堂中徘徊鼓舞。
下至经案复上香炉。
摄静住观自然驯狎。
久之翔逝。
明年经了将事兴庆。
鸟又飞来如前驯扰。
鸣唳哀亮贞观初年。
造画千佛。
鸟又飞来登上匠背。
后营齐供庆诸经像。
日次中时。
怪其不至。
诚顾山岑曰。
鸟既不至。
诚吾无感也。
将不兼诸秽行致有此徵。
言已欻然飞来。
旋环鸣啭入香水中。
奋迅而浴。
中后便逝。
前如此者非复可述。
素善翰墨。
乡曲所推。
山路岩崖勒诸经偈。
皆其笔也。
手写法华正当露地。
因事他行未营收举。
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
走往看之。
而合案并乾。
馀便流潦。
尝却偃横松。
遂落悬溜。
未至下涧。
不觉已登高岸。
无损一毛。
又青泥坊侧有古佛龛。
周氏瘗藏今犹未出。
诚夜梦其处大有尊形。
既觉往开。
恰获古龛像。
年月积久并悉剥坏。
就而修理。
道俗称善。
斯并冥术之功。
自诚开发。
至贞观十四年夏末日。
忽感馀疾。
自知即世。
愿生兜率。
索水浴讫又索终舆。
旁自检校不许荣厚。
恰至月末明相将现。
无故语曰。
欲来但入未假弦歌。
顾侍人曰。
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
九品往生此言验矣。
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
吾今去世。
尔等。
佛有正戒无得有亏。
后致悔也。
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内。
又闻异香苾芬而至。
但见端坐俨思。
不觉其神已逝。
时年七十有八。
然诚之诵习也一夏法华料五百遍。
馀日读诵兼而行之。
犹获两遍纵有人客要须与语者。
非经部度中不他言。
略计十年之勤万有馀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0—约756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少伯。玄宗开元十五年擢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汜水尉。以故贬岭南,北归,迁江宁丞。晚年又贬龙标尉。故世又称王江宁、王龙标。以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一作亳州),为刺史闾晓丘所杀。工诗,擅长七绝,以边塞诗《出塞》、《从军行》等知名。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以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南)尉,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越数年,以事谪岭南。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史传称后以“不护细行”,又贬龙标尉。安史乱起,昌龄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为晓所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昌龄为开元、天宝间杰出诗人。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什,清刚俊爽,深厚婉丽。时人殷璠以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称其诗“惊耳骇目”,乃“中兴高作”。(原出《河岳英灵集》卷中,兹据《唐诗纪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另有《诗格》传世。《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又4句。
唐诗汇评
王昌龄(694?-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举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获罪谪岭南,二十七年遇赦北还。二十八年冬,为江宁尉。天宝中,贬龙标尉。安史乱起,北归,为濠州刺史闾皇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昌龄工诗,时称“诗家天子”;尤长七绝,与李白共称“联璧”。有《王昌龄集》五卷,已佚。又著《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今传本多疑非原著。有《王昌龄集》二卷和《王昌龄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龄诗注》。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昌龄(698—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尉,再迁江宁县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赴江夏(今武昌)游玩时曾作惜别诗《送人归江夏》,因情造景,借黄鹤楼抒情,表现了友人间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又登博学宏词科。再迁泛水尉。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邱晓所杀。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新唐书本传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唐才子传
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艺苑卮言》
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艺圃撷馀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诗薮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
诗薮
摩诘五言绝,穷幽极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诗薮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诗薮
李(白)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陲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诗镜总论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诗镜总论
书有利涩,诗有难易,难之奇,有曲涧层峦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歌行,易中之易。难而苦为长吉,易而脱为乐天,则无取焉。总之,人力不与,天致自成,难易两言,难可相忘耳。
诗镜总论
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此中晚唐绝句所以病也,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椎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唐诗归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及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全唐风雅》
钟云: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黄绍夫云: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
姜斋诗话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茶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诗辩坻》
龙标七言古,气势太峻而才幅狭,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围炉诗话
吴敬夫云:龙标七绝名手,五古笔法高妙,往往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论”,“独立君始悟”、“海静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袭,故愚者入其鬼窟中。岂若“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顿挫雄浑也?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侧,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围炉诗话
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原诗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历代诗法》
龙标五古,胜情旷致,刊落凡俗。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唐诗别裁集》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石洲诗话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挹翠楼诗话》
有识者皆当戒心读王龙标“大漠风尘”、“白马金鞍”、“驰道杨花”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讽,使深心人于言外领会,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绝所以独冠三唐。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岘佣说诗》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缩作短篇,自成幽峭。七绝擅名,亦由关塞之词,江山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