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思范。袭封东亭侯。少好逸游,长修士操。起家著作佐郎,曾为齐竟陵王、南海王属官,后为骠骑将军王晏长史。晏诛,出为晋陵太守。齐明帝建武五年,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经晋陵郡,人多附之。及敬则败死,官军将讨其党,瞻言愚人易动,不足穷法。帝从之,所全万数。迁御史中丞。梁台建,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年四十九卒,谥康。
人物简介
【生卒】:1366—1456 【介绍】: 明僧。太原人,俗姓吴,字独芳。幼孤,事母孝,母没后出家,戒行卓越。永乐中诏选注大明三藏法数,校大藏经典,既成,辞还归山卒。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洪莲。字独芳。山西太原吴氏子。赋性严敏。孩提时已若成人。出家饶益寺。二十具戒。见休云。蒙印可。授以信衣。入天龙洞结足。刺十指血书。写五大部经。又于名仙洞。立曼怛啰座。设𦦨口食。赈济幽类者三年。晋王闻之。延致问道。奉衣馔。请住鸿祐寺。自是声德遐播。永乐中。奉旨。笺注大明三藏法数。较勘藏经。又命入香殿。与进法主。问答楞严大旨。又命于海印寺。较写三藏。前后从事。皆得圣心。继承仁宣二庙恩眷。除僧录司右讲经。正统七年。转左讲经。以年老。上谢事之请。遂免师朝参。职事如故。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端坐书偈而逝。上闻悲悼。命礼官致祭。赠净梵翊教禅师。寿九十一。僧腊七十一。茶毗得舍利百颗。敕归西山万佛寺。造塔安厝。师资貌魁特。襟度豁如。议论磊落。一出于正。解行兼全。以身任道。故得列圣。礼遇殷至。景泰四年。日本僧入贡。其僧。本国大禅伯也。少所与可。独服膺于师。偕来者。各有所问。言人人殊。师应答如流。皆得所请。叹未曾有而退。其辩才服人。又如此。聊述应迹粗槩。以备传。其潜德密行。与證悟所及。可想见于语言之外也。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八二【介绍】: 明广东新会人,字弘道,号讷翁。年弱冠知大义,兄伍骐以事戍辽海,请代不得,兄弟泣别,路人为恸。积书至数千卷,聘名士同邑黎贞、南海王子伦、胡济,番禺董匡为子师。虽富甲乡邑,而俭朴如寒峻。卒年五十九。
伍骥,字宏道,号禘广,晚号讷翁。新会人。与同邑名士黎贞,南海王纲、胡济,番禺董匡称莫逆交,年五十九卒。清顾嗣协《冈州遗稿》卷一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371—1440 【介绍】: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多次从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累官文渊阁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之役,抵达兰纳穆尔河,不见敌,议进止,惟荣与金幼孜言宜班师。帝从之。中途,帝卒。荣与幼孜以去京师远,秘不发丧。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荣首请帝亲征。加少傅。正统三年进少师。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文敏集》。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荣初名子荣,宇勉仁,建安人。建文庚辰进士,授编修。永乐初,入直内阁,赐今名,历修撰、侍讲、右谕德、右庶子、学士,掌翰林院事,进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进工部尚书。宣德中、进少傅。正统初,进少师。卒赠太师,谥文敏。有《默庵》、《云山小稿》、《静轩》、《退思》等集。 (《四库总目》:荣当明全盛之时,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儒生遭遇,可谓至荣。故发为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沨沨雅音,其他诗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与杨土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 《殿阁词林记》:永乐八年,成祖北徵至野狐岭,召学士胡广等赋《平胡》诗。杨荣曰:「圣主尊居四海安,天教戎虏自相残。」上甚嘉之。未几,谍知本雅失里与其下阿鲁台仇杀,东西奔遁,乃召荣谕曰:「此贼果自残灭,汝前日之诗,安知不为谶乎?」荣下马叩谢。上喜,命赐羊酒。 《翰林记》:永乐八年,上亲征,次清水源,水皆苦咸,不可饮,人马俱渴,改营西北二三里许,忽有泉涌出,清彻可爱,命杨荣与胡广往观,遣中官以银瓶汲取,上亲尝之,味甚甘美,赐荣等饮讫,士马争趋之,皆给足。命曰「神应泉」。又明日,应制撰《神应泉诗铭》,上嘉之,各赐上尊。宣德二年三月驺虞见,荣献颂,上褒赏之。三年扈从北征,凯旋,进《平胡》诗凡十篇,各立题命意。上览之喜,屡沐白金钞币之赐。 《闽小纪》:闽有贫生客京师,饥寒滨死,颇善丹青,不能售一钱,因以两幅献杨文敏公荣。公题其上而还之。诗云:「谁家老屋枕溪滨?十里青山半是云。此处更无尘迹到,只应啼鸟隔花闻。」明日张此画于市,价遂涌起。 田按:西杨铭东杨墓云:「北裔西垂,从狩万里。职典著文,亦兼知武。羌虏胸臆,帅垣弱强。重瞳屡顾,敷奏惟明。」参机务者,不熟塞垣形势,何以禦侮?后来惟张江陵庶足当此。维基
杨荣(1371年—1440年),原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称“三杨”,其为“东杨”,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敏。建文、永乐年间建文元年(1399年),杨子荣考中己卯科福建乡试第一名举人。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应天府后,杨子荣迎谒问朱棣:“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听后促骑马谒陵,子荣遂得赏识。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渊阁,并改名杨荣。当时内阁一共七人,杨荣年纪最少且警敏。一日,宁夏急报被围,朱棣急召内阁商议,而当时只有杨荣值班,于是朱棣示其奏报。杨荣则称:“宁夏城坚固,人人都习武,况且奏摺已经过去十日,现在围困肯定已解。”到半夜,果然解围的奏报抵达。明成祖因此大赞杨荣。江西发生盗乱,朝廷派遣使者招抚,之后又派都督韩观派兵随后跟上。后招抚的奏报抵达,朱棣欲赏赐韩观。杨荣则劝阻:“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后升至侍讲。储君确立后,晋升为右谕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职位,赐二品服。朱棣为人威严,与大臣议事未决时或会发怒。而杨荣每次赶到即解决事情。永乐五年(1408年),杨荣奉命赶往甘肃处理军务,沿途记录山川形势,考察军队百姓,并检查城堡守卫,还奏武英殿。当时正值盛暑,成祖大悦,并亲自为杨荣切西瓜。不久,杨荣晋右庶子,仍兼任原职。次年,因父丧归里,下葬后随即再起。次年,杨荣因母丧乞归,成祖以北巡时间急迫而不予批准,并命其与胡广、金幼孜随行。甘肃总兵官何福称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再赴甘肃,偕同何福受降,并持节即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之后赶往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疆事务,回朝后奏请十事,均得到成祖批准采纳。永乐八年(1411年),杨荣随成祖北征,抵达胪朐河,解决兵饷问题。次年,乞求回籍奔丧,成祖命中官护行。杨荣返回后,成祖问及福建民情及当年丰歉,杨荣具对。之后,奉旨在文华殿侍奉诸位皇孙读书。永乐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进言,蒙古有叛乱恐为边疆后患。朱棣于是派遣杨荣抵达陕西,与丰城侯李彬探讨进兵方略。杨荣回朝后奏报:“冬天并非出兵时候,且有罪的人不过数人,不宜出兵。”朱棣于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次年,杨荣与胡广、金幼孜再次跟从成祖北巡。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孙朱瞻基随行。朱棣命杨荣在军中给朱瞻基讲说经史,兼领尚宝事。之后朱棣下令,凡是宣诏出令以及旗志符验,必须经过杨荣奏报才得以发送。永乐十四年,其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跟从返回京师。明年,再次跟随朱棣亲征。永乐十六年(1419年),胡广去世,杨荣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杨荣,并欲疏远,共同举荐其担任国子监祭酒。朱棣则表示不可,诸位大臣不再敢言。两年后,他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仍然兼任翰林学士。次年,跟随朱棣迁都北京。永乐二十年,再次跟随北征出塞,还师后,朱棣劳赏将士,分四等赐宴,杨荣、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赏。不久,再次征讨阿鲁台,有人请调用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朱棣咨询杨荣,他对答到:“陛下许诺百姓复业刚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难以示信于天下。”朱棣遂打消此法。次年,跟随出塞,军务均委托杨荣,朱棣称其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又过一年,杨荣再次跟随北征,当时朱棣已经五次亲征,士兵饥冻,馈运不继,死者十有二三。明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仍然不见敌军。朱棣问群臣是否继续前进,大臣纷纷唯唯诺诺,只有杨荣、金幼孜进言班师回朝。朱棣遂同意。部队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驾崩。中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只能与杨荣、金幼孜进入御幄商议。两人则称,部队现在在外,离京师尚远,应该秘不发丧。以礼入敛、熔锡为椑,载置于舆中。而每日的进膳则如常,但日益严厉军令,使人无法预测。此外杨荣与少监海寿率先驰入南京告诉太子朱高炽讣告。抵达后,朱高炽命其与蹇义、杨士奇急议筹备事项。另在永乐末期,江浙四川有贼乱,臣议发兵平定。当时朱棣在塞外,奏摺抵达后朱棣拿给杨荣看。他表示:“愚民因官员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如果派兵,只会使其更团结而不宜解决问题。应当派使招抚,不应当再发兵。”朱棣听从,之后果然平定盗患。杨荣虽然论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过错。但遇到他人触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够以微言导帝意,使问题得以解决。夏原吉、李时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刘观得以免除戍边,都仰赖于杨荣之力。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荣晋升为太常卿。之后再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不久,再晋升工部尚书,食三份俸禄(太常寺、大学士、工部)。当时杨士奇、黄淮均辞去尚书的俸禄。杨荣、金幼孜亦固辞,不被批准。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即起兵谋反。宣宗召见杨荣商讨对策,杨荣率先请宣宗帅部亲征,称:“对方认为陛下刚立,肯定不会自己出行。现在我们出其不意,以天威降临,事无不成。”宣宗于是同意此法,抵达乐安后,朱高煦投降。部队还师后,以决策论功,杨荣受上赏,赐五枚银章。宣德三年,跟从宣宗北巡边界,抵达遵化时,听闻兀良哈将骚扰边界,宣宗于是留下随从文臣,独命杨荣跟从。于是率轻骑出击喜峰口,破敌而还。两年后,晋升杨荣为太子少傅,杨荣因此辞去大学士俸禄。宣德九年,再次跟随宣宗北巡边界,抵达洗马林后班师。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人物简介
【生卒】:1372—1446 【介绍】: 明湖广石首人,字弘济。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十二年,太子遣迎帝迟,帝怒,系狱十年。在狱中读经史诸子数周。仁宗即位,释出,擢翰林学士,进太常卿。宣宗即位,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掌机务。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不变。英宗正统三年进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共辅政,时称三杨。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后荣与士奇相继卒,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卒谥文定。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弘济,石首人。建文庚辰进士,除翰林编修。宣德初,以太常卿兼学士直内阁。历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谥文定。有集。维基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一号澹庵,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定。建文、永乐年间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进士,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张释之有贤才。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朱高炽读后大悦。之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生卒】:1398—1435 【介绍】: 即明宣宗。明朝皇帝。仁宗子。洪熙元年,仁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宣宗叔)反,帝从杨荣言,率师亲征,平定叛乱。在位时,三杨(士奇、荣、溥)在位,阁臣始以“票拟”提出处理政事之意见,职权遂与宰相无异。选郎中况钟等为知府,并专设巡抚,用于谦、周忱等任职。屡下减少官田租额之诏,然户部常不执行。定会试分南北卷取士之法,增加北方举子中式机会。洪熙、宣德时,明朝建国已达六十余年,经济逐渐恢复,政治亦较清明,有“仁宣之治”之称。然继续实行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之制,又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对宦官擅权起有推波助澜之作用。宣德十年正月病死。
宣宗讳瞻基,仁宗长子,建元宣德。在位十年崩,葬景陵。有御制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卷,乐府一卷。 (《殿阁词林记》:宣宗喜为诗,初即位,起学士李时勉而任用之。一日,幸文渊阁,赐诸学士饮,呼时勉谓曰:「卿非朕,安得饮此酒?」时勉顿首谢。他日,赐游东苑,上赐时勉酒,酌以禦瓯,勉时顿首辞曰:「臣可与陛下同饮,不敢同器。」上悦,命易以银爵。既醉,上出御制诗俾赓之。 《艺苑卮言》:宣宗天纵神敏,长歌短章,下笔即就。每南宫试,辄自草程式文,曰:「我不当会元及第耶?」 弇山《堂别集》:宣庙命阳武侯薛禄等率师筑赤城等处,赐之诗,有「出车命南仲,城齐惟山甫」句。禄不晓南仲、山甫,以问少傅杨士奇。具言之,且曰:「上以古之贤将待尔也。」禄乃拊心感泣。 朱谋堙《书史会要》:宣宗时,三扬、蹇、夏诸贤辅政,泰交之际,常有御制诗歌,必亲洒宸翰赐之,行云流水,飞动笔端,真天藻也。 朱谋堙画史会要:宣宗万几清暇,留神词翰,山水、人物、花鸟、草虫,随意所在,皆极精妙。 汪砢玉《珊瑚网》:章皇帝圣能天纵,一出自然,若化工之于万物,因物赋形,不待矫揉,各遂生成。敬观《九鸶》、《芦雁》二图,柳丝鸟毣,细过于发,一种生动之致,又居然写意家神逸品。)
人物简介
李棩(1641年—1674年),即朝鲜显宗,字景直,朝鲜王朝第18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李棩生于清朝盛京(今中国沈阳),是朝鲜孝宗李淏与仁宣王后张氏的嫡长子。在朝鲜仁祖立孝宗为王世子后,李棩成为王世孙,孝宗即位后,立李棩为王世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王位。任内党争渐起,围绕慈懿大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为孝宗和仁宣王后服丧的问题,先后发生了“己亥礼讼”和“甲寅礼讼”,其最终结果是南人党取代西人党执掌政权。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享年三十四岁。死后庙号显宗,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大王(清朝赐谥“庄恪”),葬于崇陵。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