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大款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恩约。州辟主簿,随从叔张永为将帅,除盱眙太守。明帝建武二年,北魏军南犯,都督青、冀二州北讨诸军事,与魏兵战,拔建陵、驿马、厚丘三城,多所杀获。东昏侯永元二年,累迁郢州刺史,封定襄侯。齐末,萧衍(梁武帝)起兵,东昏侯使拒西师,与房僧寄分部拒守。病死。
全齐文·卷十四
冲字思约,吴郡吴人,宋南兖州刺史永从兄子。
元嘉中辟州主簿,除盱眙太守,历尚书驾部郎、桂阳王征南中兵、振威将军、征西从事中郎、通直郎、武陵王北中郎直兵参军、长水校尉、宁朔将军、左军将军,加辅国将军,出为马头太守,徙盱眙太守,永明中,迁西阳王冠军司马、假节、青冀二州刺史。
郁林即位,进号冠军将军。
明帝即位,加征虏将军,徙南梁郡太守,除江夏王前军长史。
东昏即位,出为建安王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历持节南兖州、司州、郢州刺史,进征虏将军,封定襄侯。
永元三年,距梁武于郢城,病卒。
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20 【介绍】: 南朝梁河东闻喜人,字几原。
裴骃孙。
少好学,善属文。
初仕齐为江夏王参军。
入梁,为著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
又敕掌中书诏诰,诸符檄皆出子野手。
迁中书侍郎、鸿胪卿,领步兵校尉。
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及归,妻子恒苦饥寒。
晚年信佛。
文章典雅,为世所称。
撰《宋略》、《裴氏家传》、《方国使图》等,皆佚。
卒谥贞。
全梁文·卷五十三
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齐广陵大守昭明子,永明中为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天监中除右军安成王参军。迁兼廷尉正,免,南衮州刺史萧景引为冠军录事,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徵拜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除通直正员郎,迁中书侍郎。大通初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卒,年六十二,赠散骑常侍,谥曰贞子,有《丧服传》一卷,《宋略》二十卷,《续裴氏家传》二卷,《众僧传》二十卷,《集》十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言扬。谢览弟。幼好学,与览齐名,为沈约、江淹、昭明太子、任昉等赏识。起家秘书郎,累官晋陵太守、尚书右仆射。武帝太清二年,迁尚书令。适侯景攻台城,卒于围内。长于玄理及释氏义,注《净名经》,常自讲说。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学僧递讲经论。
全梁文·卷四十五
举字言杨,朏弟𤅢之子,历秘书郎、太子舍人、轻车功曹史、秘书丞、司空从事中郎、太子庶子家令、中庶子,迁侍中,出为宁远将军、豫章内史,复入为侍中,领步兵校尉,普通初历贞毅将军、太尉、临川王长史、左民尚书,迁掌吏部,免起为太子中庶子,领右军将军,复为左民尚书,徙吏部尚书,加侍中,出为仁威将军、晋陵太守,大通中入为侍中,掌吏部,迁尚书右仆射,大同中徙右光禄大夫,出为云麾将军、吴郡太守,迁太子詹事、翊左将军,进尚书仆射,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侯景犯阙,卒于围城内,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1 【介绍】: 南朝梁东海人,字隐忍。敏而好学,年十五,以文笔称。读史书三千余卷,试策高第。梁武帝大同中,为侯官令,甚得民和。陈文帝、宣帝间,除司空侯安都府记室参军。后除新安王府咨议参军事。
全陈文·卷十二
伯阳、字隐忍,东海人。
梁中大通中、对策高第,补河东王国右常侍、东宫学士,临川王墨曹参军。
大同中、出为侯官令。
侯景之乱,浮海至广州,依萧勃,勃败,还居吴郡。
天嘉中,为晋安王侍读,除侯安都司空记室参军。
宣帝时,除新安王镇北记室参军、兼南徐州别驾,带东海郡丞,历临海王限外咨议参军,复为新安王镇右咨议参军,太建十三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会稽山阴人,字法言。
少好学,博涉书史。
陈宣帝太建中,为宣惠江夏王长史。
陈后主即位,仕都官尚书。
与江总等并为狎客。
后主恶闻过失,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
时孔贵人绝爱幸,范与孔氏结为兄妹。
宠遇优渥,言听计从,朝廷公卿咸畏范。
陈亡,隋文帝以其奸谄,列为四罪人之一,流放远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出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住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陵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及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后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素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观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惟公明鉴。
素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观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观不作尔。
使观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素颇以为然。
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素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观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素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观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素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和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尝共友人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大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经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有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观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住香严寺。
讲大涅槃。
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经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
观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陵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及智者徵上阙庭。
观便孤园敷说。
大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镜承瓶泻相从不绝。
及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观。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初观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时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素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观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然观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观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观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观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当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观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素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观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素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字圣达。钱塘范氏。世本显仕。师生有奇相。舌紫罗纹。手左右掌为仙人字。出家通经律论。时彦曰。钱塘有真观。佛法当天下一半。寻谒天台智者。请受禅观。智者以师齐年。止为法兄弟。开皇十五年。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是为开山始祖。常讲法华。以为心要。感皋亭神请讲。舍祠宇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为濡。人尤异之。师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两延。皆以疾辞。大业中。因山行。自标葬地。未几示寂。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觉而叹曰。吾六十二应终。以讲法华力延一纪。今七十四。生期毕矣。中夜入寂。塔在东冈。久废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夏仁虎(1874-1963) 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南京人。
兄弟五人,仁溥、仁澍、仁析、仁虎、仁师,行四,称"夏四先生"。
  戊戌岁,25岁以拔贡身份至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
为晚清秀才、拔贡、举人,刑部、商部、邮传部小吏。
辛亥后在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为官,进为国会议员。
张作霖入关,任国务院的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
1927年北伐战争起,北洋政府散败。
至1929年55岁时弃官归隐,专事著书讲学,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新中国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晚年双目失明,仍笔耕不辍。
有《枝巢四述》、《旧京琐事》、《啸庵编年诗稿》、《啸庵诗词稿》、《啸庵文稿》、《北京志》、《碧山楼传奇》等40余部,与南京有关者有《玄武湖志》、《秦淮志》、《金陵明遣民录》、《金陵艺文志》、《金陵艺文题跋》、《金陵通典》、《岁华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