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劢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迁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乐氏。
襄阳杜陵人。
少出家。
游都邑。
住灵根寺。
从灵味寺宝亮咨学。
武帝引为家僧。
吴平侯萧炳尤款遇。
天监十六年夏。
帝尝夜见沙门慧诩。
他日因法会问诩曰。
御前夜见何所道。
诩曰。
卿何忽问此。
而言气甚厉。
迁抗声曰。
我与卿同出西州。
俱为沙门。
一时邀逢天接便尔。
陵驾侪辈。
我惟事佛。
视乡等蔑如也。
诩殊惭赧。
普通四年卒。
寿五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迁。
姓乐氏。
襄阳杜人。
幼出家。
进忠退俭早协州乡。
晚游都邑住灵根寺。
却扫一房净若仙观。
洁整衣服尘水不染。
从灵味寺宝亮咨学经论。
文理通达籍甚知名。
性方棱不挠高自崇遇。
若非意得罕所宾接。
武帝以家僧引之。
吴平侯萧炳。
亦遇之以礼。
天监十六年夏。
帝尝夜见沙门慧诩。
他日因计法会。
迁问诩曰。
御前夜何所道。
诩曰。
卿何忽问此。
而言气甚厉。
迁抗声曰。
我与卿同出西州俱为沙门。
卿一时邀逢天接。
便欲陵驾侪党。
我惟事佛。
视卿辈蔑如也。
众人满坐诩有惭忒。
其为梗正皆类此也。
以普通四年卒。
春秋五十九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惠超。
姓王。
太原人。
永嘉之乱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住檀溪寺。
为惠景弟子。
景清恒平简雅有器局。
普通之初总州僧正。
以节俭闻之。
超幼而清悟。
容止详美进趣合度。
事景一年。
以众大諠杂乞移禅房依止僧崇禅师习学定业。
年十二又从同寺僧受学通三玄。
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与诸学士随方讲授西至樊邓。
超因冯受学。
同时合席皆共服其领会。
随秀还都住灵根寺。
仍从法常乞受具足。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周两遍。
皆识文知义镜其纤密。
禀承师训无相忝也。
及师亡后。
又从智藏采习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当成美器。
藏之出处多与同游。
备通诸部名动京邑。
后从慧集餐听毗尼。
裁得数遍。
集乃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后还乡定省合境怀之。
武帝敕还为寿光学士。
又敕与观寺僧伽婆罗传译阿育王经。
使超笔受。
以为十卷。
而晦德进人不专矜伐。
故有要请多推旧德。
藏后使其代讲让不肯当。
或逢群贤博论。
未曾不预辩通塞。
及抗击前敌。
知理将穷而必下。
或遇机隙便亦应蹑而默。
然斯亦禀识同所不安。
而超能谦降若此。
衣食趣济荣贵未邀襆无资蓄。
安成康王萧雅秀。
钦敬戒德。
出蕃要请相携于镇。
讲发风被远近服叹。
康王薨后。
吴平侯萧炳游夏口。
复屈俱行。
法筵又铺。
学者称咏。
还都续讲听侣相趍。
二百馀僧四时习业。
于普通七年卒。
时年五十有二。
释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王姓太原人。
永嘉之乱。
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
为檀溪寺慧景弟子。
以众太喧杂。
乞移禅房。
依止僧崇禅师习定业。
年十二。
又从同寺僧授学。
通三玄。
齐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随方讲授。
士之愿游从者无所限。
超因受业。
逮秀还都。
居灵根寺。
仍乞具足于法常。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终再席。
皆文融义会。
得其微奥。
普通初。
武帝诏其师总正州之僧事。
以节俭闻。
及师亡。
依智藏探讨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
必成美器。
因是出处与偕。
备谈诸部。
至于使之代讲。
让不肯当。
复究毗尼。
慧集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诏为寿光殿学士。
僧伽婆罗。
译阿育王经于正观寺。
诏笔受。
性不矜伐。
善论辨。
投机抵郤。
应蹑如神。
安成康王萧雅秀吴平侯萧炳出之蕃镇。
俱邀以行。
皆有弘宣之益。
卒年五十二。
寔普通七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