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勋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劳乃宣,字季瑄,一字玉初,号矩斋,又号韧叟,桐乡人。同治辛未进士,历官京师大学堂监督,署学部副大臣。
维基
劳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一号玉磋,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原籍浙江桐乡,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
清末官员,学者。
曾祖劳瑾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进士,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光绪五年后历任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知县。
对义和团甚为反感,主张加以镇压,著有《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一文,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但此说后来有历史学者提出质疑,现在依然莫衷一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次年改浙江大学堂总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升四品京堂候补,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
宣统二年(1910年),钦选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
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
清亡后成为遗老,坚不出仕,隐居涞水、青岛,期间曾帮助尉礼贤研究汉学、创立尊孔文社,执教于礼贤书院。
1914年著成《共和正解》《共和续解》《君主民主平议》三文,并对“共和”制度有一番新解释,曾建议大总统袁世凯仿效西周末年的周公召公共和,代替清室摄政十年,待溥仪成年后再奉还大政,袁世凯对此不置可否。
后参与张勋、康有为、陈宝琛等发动的丁巳复辟,在张勋内阁中任法部尚书,数日后复辟旋即失败仍重新归隐。
民国十年(1921年)7月21日,病逝于曲阜,年七十九岁。
其子劳子乔素行不良,与瑞澄、岑春煊合称「京城三恶少」。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
福建闽县人。
中举后曾来台。
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屡次出任考官。
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
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
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
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
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
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诗,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
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杨永智撰)
维基
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福建福州府闽县螺洲人。溥仪帝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夔龙(一八五五—一九四八),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历任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直隶总督。有《梦蕉亭杂记》、《松寿堂诗存》等。
维基
陈夔龙(1857年—1948年),又名夔鳞,字筱石,号庸庵居士,贵州省贵阳人,清末封疆大员,其文才洋溢,书法、诗文自成一家。
著有《梦蕉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花近楼诗存》等。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生,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取秀才,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八国联军登陆后,他于6月13日正式署理顺天府尹,这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庚子五大臣被杀后,端郡王载漪指十五位大臣是汉奸,奏请立即处死,名单中他列名最后。
在李鸿章回奏后,慈禧太后将奏折留中。
他得知后认为署理顺天府尹吃力不讨好,请调,7月12日署理太仆寺正卿的王培佑回任,而他则署理太仆寺正卿,7月21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反对废除科举。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力主袁世凯出兵剿杀革命党人。
袁世凯进京后,孝定景皇后以太后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结束清朝的统治,创建民国后,陈以病告假,拒绝袁世凯邀请出任民国政要,退隐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
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大力拥护张勋复辟,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上海。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于11月5日将清皇室驱赶出紫禁城,听闻后大力反对冯玉祥此举,更是痛心疾首写下:“瞻望北庭,神魂飞越”表其心。
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前后的7月13日到10月15日,陈夔龙写就《梦蕉亭杂记》一书。
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冯煦与瞿鸿禨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始终关心桑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去世,享年91岁。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经野(1855年—1943年)字莘夫,号曹南钝士,山东省曹县龚楼乡土地庙人(清朝为菏泽县扣地),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李经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读私塾。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
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会试,中三甲九十一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十年(1884年)任户部主事。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山东省办理股票,当局按田亩摊派,李经野认为“此乃扰民之法”,乃上奏,意见获光绪帝采纳,下令禁止此类行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同年升任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贬为廉州府知府。
在廉州府任内,他清理积案,兴办学校,还集资兴建廉州西门桥,并亲自书写了“惠爱桥”匾额,悬挂在桥顶。
廉州邮局当时由洋人控制,一位华籍员工工作失误,洋人本拟自行处置,但李经野三次去邮局交涉,要回了该华员,由中国自行处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廉州府知府三年任满后,李经野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但他未就职,而是称病回乡。
辛亥革命后,李经野一直在家闲居。
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他曾被任命为度支部右丞。
1936年,韩复矩亲自拜望李经野,并拟聘其孙子李序安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韩复矩的秘书,遭李经野谢绝。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多次请他“主持地方”,均遭其拒绝。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掩护中国共产党干部。
1938年3月,中共曹县工委委员、民运部长于子元到曹县东南开展工作,其间长期居住于李经野家。
单县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张彤光遭到隶属亲日政权的县长通缉,躲藏在李经野家,后经李经野疏通,终于令其脱险。
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344旅在代旅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向南行进,于旧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温楼遭国民党方面李文斋部曾立堂的阻挡,双方激战三个昼夜,344旅未能攻克温楼。
后来,李经野促成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使344旅得以顺利南下。
侯集区区长赵殿科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将李经野家作为联络点,他后来说,“李大人是清朝官员,晚年对共产党是有认识的,好多地下党员都得到他的帮助,其情难忘。
”1943年,李经野逝世。
王垿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垿(1857年—1933年12月),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晚号昌阳寄叟。
山东莱阳人,书法家。
王垿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
1894年,他在大考翰詹时中第二名,故一年后转左春坊左赞善,后升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
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攻通州,王垿护驾西行至西安,升国子监祭酒。
1901年冬慈禧太后返京后,王垿赏戴花翎。
1903年,他授河南学政兼授翰林院学士,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07年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撰写《光绪实录》。
他曾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他想回家乡莱阳,但因天津兵变,及闻莱阳也有军队哗变,故转而定居青岛。
1917年张勋复辟,他曾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
1933年12月,他在青岛病逝,享年76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27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
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
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
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
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
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
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
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长素,一字广厦,号更生,南海人。光绪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有《万木草堂丛书》。
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强学会。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工为政论文。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词仅传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
黄鹤楼志·人物篇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
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
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
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
邹嘉来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邹嘉来(1853年—1921年),字孟方,号紫东,自号遗盦。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光绪八年(1882年)顺天乡试举人。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一百二十三名进士出身。
授主事,签分礼部。
十八年(1892年)授总理衙门章京。
二十七年(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后,改任外务部庶务司主事,升员外郎、外务部考工司郎中。
受外务部尚书瞿鸿禨赏识。
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时,依国际公法维护国家利益,获得重用;九月二十一日,升授外务部右参议,同时以右参议署理外务部右丞。
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十一日,授外务部左丞。
九月二十一日,中央官制改组,仍任左丞。
,赏紫禁城骑马。
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十一日,以外务部左丞署理外务部右侍郎。
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外务部左丞署理外务部右侍郎。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初二日,迁外务部右侍郎。
二年(1910年)四月十六日,改外务部左侍郎;四月二十日,署理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
六月二十二日,实授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充参预政务大臣。
三年(1911年)四月十日,改组庆亲王内阁,署理外务部大臣。
六月十五日,改授弼德院副院长。
民国后,袁世凯聘为外交部顾问,邹嘉来拒绝,避居天津、青岛,与其他遗臣密切往来。
二年(1913年)自青岛前往河北拜谒隆裕太后梓宫、清崇陵。
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授弼德院顾问大臣,复辟行动失败后转徙苏州、上海。
十年(1921年)九月卒于苏州宅邸。
宋名璋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宋名璋,江西奉新县人,清末政治人物。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名璋中进士。
后以主事分部学习,并入进士馆。
后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五班。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曾被任命为度支部右参议。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廷琛(1867年—1932年6月),字幼云,号潜楼,江西德化(今属九江)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张勋复辟的主要推手之一。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简放山西学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廷琛随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到西安,不久乞假归省,在庐山山麓筑“介石山房”,于山房内闭门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充会试同考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陕西提学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授学部右参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
宣统元年(1909年)设经筵,刘廷琛随班进讲。
中华民国成立后,刘廷琛寓居青岛。
1917年前后,他往来于徐州、南京,曾与张勋密谋复辟。
张勋复辟短暂成功后,被任命为议政大臣。
复辟失败,刘廷琛隐居青岛。
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曾派人迎刘廷琛前往,被刘廷琛拒绝。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刘廷琛在青岛病逝。

人物简介

简介
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
北洋武备学堂毕业。
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
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
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
1913年任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
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任奉天将军,旋兼署巡按使。
不久,联合十四省将军密呈袁世凯,拥护帝制。
1917年随段祺瑞讨伐张勋,曾任京畿警备司令、陆军总长。
1919年改任京畿卫戍司令。
次年,在直皖战争中任皖系前敌总司令。
后在天津病死。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