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玄谟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 【介绍】: 北魏太原晋阳人。
东晋尚书仆射王愉孙。
愉合家为刘裕所杀,慧龙为僧彬所匿,得免。
后奔后秦主姚兴。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后秦灭,归北魏,授洛城镇将。
北魏太武帝即位,以其南人,免官。
久之,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
太武帝时,大破宋将王玄谟于滑台,授龙骧将军,任荥阳太守。
在任十年,有善政。
后又败宋将到彦之、檀道济。
宋文帝惮之,行反间计,太武帝不信。
又遣人行刺,为慧龙所执,复释之。
官至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
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尝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本婆罗门族。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之荆州,孝建中住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师剃落。
为沙门。
师令探经。
得大品华严。
师喜曰。
汝于大乘有缘乎。
为授菩萨戒。
而大乘益精。
时号摩诃衍。
寻以书谕父母。
使归正。
既遍历师子诸国。
乃附舶而东。
届中途。
所饮之水既竭。
又风息不能进。
贤咒之。
骤雨充足。
抵广州。
刺史车朗以闻。
驿至京师。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诏入内供养。
琅琅颜延之。
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
南谯主义宣。
皆师事之。
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
共百馀卷。
谯王请讲华严经。
而贤独恨未善华言。
祷观世音以求感应。
夜梦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顿通语义。
遂就讲。
王以屡有怪梦问之。
对曰。
京都行有祸矣。
王构逆谋。
贤谏之。
至流涕。
王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堕江中。
一心诵观世音。
手捉竹杖。
见童子牵其衣。
贤曰。
汝小儿。
乃能尔耶。
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谟承诏。
送贤至台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间关来归。
宁有恨乎。
对曰。
无所恨。
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
上又戏之曰。
颇念谯王否。
对曰。
古人不忘一饭。
王饭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当从阶下。
求为王脩冥福。
惟哀怜之。
上为改容。
中兴寺成。
诏徙以住持。
上尝宴东府。
王公毕集。
诏趣贤。
贤至。
皤然清臞。
上望见谓谢庄曰。
摩诃衍有机辩。
当戏之。
贤趋陛。
上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
唯有一在。
即应声曰。
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
恩遇之厚。
无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为促席。
一坐尽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无所验。
诏贤曰。
霶霈而后相见。
贤即绝饮食。
自嚗北湖钓台上。
嘿诵经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贺。
施与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神僧传·卷第三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幼。
学五明诸论。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
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
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
及受具戒博通三藏。
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随舶泛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宋丞相南谯王义宣镇荆州。
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喜悦。
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
于是就讲。
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云。
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诤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火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駃。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
敕问并准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然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
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降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
初如车盖。
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礼供隆到。
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传抄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世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憩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时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帝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出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滕。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然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初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念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及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桑榆。
风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礼供弥盛。
到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于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后谯王镇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云。
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然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初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及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5—464 【介绍】: 南朝宋略阳桓道人,字彦宗。
宋文帝元嘉初为殿中将军,累迁钟离太守。
王玄谟伐魏,有功,领济北太守。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南郡王刘义宣起兵争位,护之率水军大破之。
迁徐州刺史,封益阳县侯。
后拜青、冀二州刺史。
孝武帝大明三年,随沈庆之平竟陵王刘诞,迁豫州刺史。
坐聚敛货贿,免官。
寻起为太中大夫,未拜,卒。
谥壮侯。
全宋文·卷三十九
护之字彦宗,略阳桓道人,初从武帝征司马休之,为世子中军府长史,兼行参军。永初中补奉朝请。元嘉初为殿中将军北高平太守。迁宣威将军钟离太守,寻加建武将军,领济北太守。孝武起义,以为宁远将军冀州刺史。孝建初征为游击将军,加辅国将军,迁宁朔将军徐州刺史,封益阳县侯。免,复为游击将军,迁大司马、辅国将军、南东海太守。未拜,复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镇历城,进宁朔将军兼督徐州诸军事。大明中征为右卫将军,转西阳王子尚抚军司马临淮太守。出为持节、督豫司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淮南太守,免。大明八年,复起为太中大夫。未拜,卒,年七十,谥曰壮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8—452 【介绍】: 即拓跋焘。
北魏皇帝。
鲜卑族,字佛釐,一作佛狸。
明元帝长子。
在位期间,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并依靠鲜卑骑兵,对外连年用兵。
先后击败柔然,攻灭夏、北燕、北凉,克蒲坂,入长安,秦、雍氐羌多降魏。
进攻吐谷浑,据其地。
降鄯善王,通西域。
又取宋虎牢、渭台等地,统一北方。
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宋大战,初互有胜负。
帝亲率援军渡河南下,宋将王玄谟败,魏军遂占悬瓠、项城,兵至瓜步,建康大震。
刘宋军民猛烈抵抗,魏军又多疾疫,遂北撤。
在位时,严禁佛教,尊崇道教。
后为宦官宗爱所杀。
在位二十八年,庙号世祖。
全后魏文·卷一
帝讳焘,明元帝长子。泰常五年封泰平王,八年十月即位。改元六: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在位二十九年。谥曰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释昙斌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苏氏。南阳人也。年十馀。师事道袆。为沙门。听十诵律于吴郡僧业。听涅槃经于建邺静林。听泥洹胜鬘于吴兴法瑶。听华严杂心于南林法业。大通群义。学者追随。还止樊邓间讲授。孝建之初。移新安。讲小品十地。陈郡袁粲。令望当时。乃躬垂候之。劝令入觐。斌辞以方外之人。岂可尔也。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时心竞之徒。纷然致难。斌既辞惬理诣。终不屈。粲益高之。殁寿六十七。
名僧传抄
本姓苏。南阳人也(王巾云京兆人也)。年十馀出家。事沙门道祎为弟子。患脚疾。不敢下都。元嘉二年乃往江陵。憩于辛寺。餐听经论。兼修禅律。每苦潭思。情未能达。后于四层寺。中食竟。登般若台。读经倦卧。梦见一人。白银色相好分明。似是弥勒。举手摩其顶曰。善男子。汝所疑义。数论经书备已解释。游方自见。及窹欢憙。因下京都。值僧业律师。在吴讲十诵。即往就听。事竟还都。从静林法师。于多宝寺诵决所疑。琅耶[免*页]延之。于讲座相遇。谓多宝寺主宝誉曰。此伧道人当为往器。后就吴兴小山法瑶。听泥洹胜𫚇。又从南林法业。受花严杂心。食不求饱。勤不告劳。乘月读经。不赴斋会。法业问曰。斋会嚫施足以市油。何故不赴。答曰。形动神疲。则虑不得专。不得专则虽学无功。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昙斌。
姓苏。
南阳人。
十岁出家事道祎为师。
始住江陵新寺听经论学禅道。
覃思深至而情未尽达。
夜梦神人谓斌曰。
汝所疑义游方自决。
于是振锡挟衣殊邦问道。
初下京师。
仍往吴郡。
值僧业讲十诵。
餐听少时悟解深入。
后还都从静林法师咨受涅槃。
又就吴兴小山法珍。
研访泥洹胜鬘。
晚从南林法业受华严杂心。
既遍历众师备闻异释。
乃潜思积时以穷其妙。
融冶百家陶贯诸部。
于是还止樊邓开筵讲说。
四远名宾负帙皆至。
及孝建之初。
王玄谟资发出京。
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
并申顿悟渐悟之旨。
时心竞之徒苦相雠校。
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
陈郡袁粲令望当时。
而嘉斌行解。
尝令中书舍人巢尚介。
意欲试之。
斌不为屈。
粲乃躬自往候。
粲每劝斌数觐天子。
斌曰。
贫道方外之人。
岂宜与天子同趣。
粲益以高之。
后请为母师。
宋建平王景素亦咨其戒范。
宋元徽中卒于庄严寺。
春秋六十有七。
时庄严复有昙济昙宗。
并以学业才力见重一时。
济述七宗论。
宗著经目及数林。
王瞻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 【介绍】: 南朝齐太原祁人,字明远,一字叔鸾。
王玄谟子。
负气傲俗,好贬裁人物。
仕宋,为黄门郎。
素轻萧赜(齐武帝),赜衔之。
齐高帝建元初,为永嘉太守,诣阙跪拜不如仪,赜送廷尉杀之。
王玄象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
王玄谟从弟。
官下邳太守。
性好发墓,致地无完椁。
玄谟所奏,坐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78 【介绍】: 南朝宋竟陵人,字文德。
本名世,明帝益为兴世。
少家贫,白衣随王玄谟伐蛮,每战,辄有擒获。
后随刘骏(孝武帝)镇寻阳。
文帝元嘉三十年,刘劭杀文帝自立,骏起兵声讨,署为先锋。
后随王玄谟讨刘义宣。
明帝即位,皇室相残,领水军,与吴喜共平江陵,封作唐县侯。
后转左卫将军、雍州刺史。
全宋文·卷四十九
兴世字文德,竟陵竟陵人,元嘉中,以白衣从王玄谟伐蛮,孝武镇寻阳,以补南中郎参军,及即位,转员外将军,领从队。
除建平王宏中兵参军,又隶西平王子尚为直卫,坐事免。
大明末除员外散骑侍郎,仍除宣威将军随郡太守。
明帝即位,进龙骧将军,迁左军将军督豫司二州南豫州六郡诸军事,封作唐县侯,征为游击将军,假辅国将军,迁太子右卫率,领骁骑将军,转左卫将军,权兼中领军,出为持节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冠军将军、雍州刺史,加宁蛮校尉,进号征虏将军。
废帝时,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以病徙光禄大夫,常侍如故。
王宽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 【介绍】: 南朝齐太原祁人,王玄谟子。
宋明帝泰始初,为随郡太守。
逢四方反,父在建邺,乃弃郡归。
以母陷于城,请西行,袭破随郡,拔其母。
齐武帝永明初为太常,累迁光禄大夫。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裴氏。
河东闻喜人。
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避难居京口。
少能弓马。
王玄谟申坦北讨。
既而自悔曰。
杀人以求荣禄。
非我志也。
弃去之。
或闻人读瑞应经感悟。
投南涧宗禅师。
受五戒。
宋孝武迎成都印禅师于京师。
复依之。
因从归蜀薙落。
时年三十六矣。
乃专精十诵下江陵受禅旨于隐具二师。
义嘉之乱移京师兴皇。
听颖公讲律。
定林法献挹其议论。
𢹂之以归。
后馀杭释僧志请开十诵于乡之宝安寺。
又为云栖寺。
主竟陵文宣王既建普弘寺延之。
以唱毗尼学者数百。
仍为朱方慧始说法。
每见亲里知旧。
训以孝悌。
齐永元三年。
春秋七十二。
还卒于京师之安乐寺。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智称。
姓裴。
本河东闻憙人。
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祖世避难寓居京口。
称幼而慷慨颇好弓马。
年十七随王玄谟申坦北讨猃狁。
每至交兵血刃。
未尝不心怀恻怛。
痛深诸己。
却乃叹曰。
害人自济非仁人之志也。
事宁解甲。
遇读瑞应经乃深生感悟。
知百年不期国城非重。
乃投南涧禅房宗公。
请受五戒。
宋孝武时迎益州仰禅师下都供养。
称便来意归依。
仰亦厚相将接。
及仰反汶江因扈游而上。
于蜀裴寺出家。
仰为之师。
时年三十有六。
乃专精律部大明十诵。
又诵小品一部。
后东下江陵。
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
值义嘉遘乱。
乃移卜居京师。
遇颖公于兴皇讲律。
称咨决隐远发言中诣。
一时之席莫不惊嗟。
定林法献于讲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
仍携止山寺。
于是温诵小品研构毗尼。
后馀杭宝安寺释僧志。
请称还乡。
开讲十诵。
云栖寺复屈为寺主。
称乃受任。
少时举其纲目示以宪章。
顷之反都。
文宣请于普弘讲律。
僧众数百。
皆执卷承旨。
称辞家入道务遣繁累。
常绝庆吊杜人事。
每有凶故秉戒节哀。
唯行道加勤以终期功之制。
末方沙门慧始请称还乡讲说。
亲里知旧皆来问讯。
悉慇勤训勖示以孝慈。
临别涕泣固留不止。
还京憩安乐寺。
法轮常转。
讲大本三十馀遍。
齐永元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二。
著十诵义记八卷。
盛行于世。
弟子僧辩等树碑于安乐寺。
称弟子聪超二人最善毗尼。
为门徒所挹。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