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释如嵩,更名仲光,字佛石,晚号法雨老人。姓戴氏,钱塘人。父邦贤,母陈氏。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嵩襁褓中即恶闻腥膻,甫四龄礼静明为师。荏苒十载,始从剃染。年十八受戒于莲池,明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一日读《圆觉》至“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圆觉大海,如以萤火烧须弥山”,乃叹曰:“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遂掩关竟千日,自寻究竟,疑终未破。会易庵提倡少林宗,就座累月,复叹云:“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仍别去,依雪浪。至甲午,谒紫柏于金陵静海寺。问讯殷殷,便以听雪浪讲楞严对,紫柏因指示曰:“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何是妙觉明体?”嵩云:“生灭尽处,是妙觉明体。”紫柏痛呵之,嵩惘然。少顷,从容进问曰:“毕竟如何是妙觉明体?”紫柏乃震声一喝,嵩便礼拜,自后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到。来日具威仪归依,因为更名仲光,实授记法也。已复芺曰:“山僧二十年前口不多逊,二十年后一字不出。”《矢口歌》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煖年来只自知。”晚岁厌客,避居峰顶,筑一庵一圹,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馀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因颜其庵曰“且住”。瞰江俯溪,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接见。营圹后,忽示微疾,就寝席者月馀,唯以天气方暑,若有所待。适秋至,谓弟子曰:“今日晴爽,吾欲远去。”或不喻意,乃从容扶杖起,出寝室,盥沐,趺坐,属付后事,诫勿妄求,安分守训。复命邀诸檀越,欲严净伽蓝,禁客携觞。时蔡居士在法相山房,应声而至。见之喜曰:“有居士證明,吾道存矣。馀不及待也。”弟子戒慧讲请留遗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竟,顾视左右,掷笔而逝。时崇祯九年七月十日也。寿六十有八,腊五十有四。尝自记云:“金陵归,即深入十八涧,一盖一笠。蒲团夜安,沙铛昼饟。坐松下,为深坑,野筱丰丛,即虎穴也。狰狞欲怒,未免戒心。因随语曰:此地当仍复梵刹,汝速往他山,如不欲让,夜当大吼,余即去矣。是夜,竟不闻声,迟明已他徙。即编茆而处,栖止八载。上雨旁风,不禁荒寒。时仲期居士,觅余踪迹不得,由两峰至涧中,竟于凄烟衰草间,见索衣头陀,居然余也。叹羡者久之。随同伯霖、贞甫两公,邀吴窦二方伯来游,冯具区先生为订莲社。蓝舆频至,无异虎溪。”即其所记,可想见其为人。
人物简介
辉为豫章冷氏子,初礼大冶青山薙染,受具,后偕敬元参大沩慧。复随易庵于白云,发明大事,同承记莂。辛亥,辉主白云院事,行道六载,远鬯禅芬。后辟青峰,因岩结构,轮奂鼎新,杰然物表,著有《法言》数卷。
人物简介
实铉,字天枢,临川张氏子。始投衡阳青狮峰省元薙染,诣岳麓肺上人受具。首谒易庵于龙山,承记莂后,六坐道场,其住白云、龙山尤多,继述有《语录》四卷。
人物简介
【生卒】:1701—1782 【介绍】: 清僧。直隶新河人,俗姓赵,字达天。年十九出家。雍正、乾隆间于嘉兴寺居讲法授徒,戒传十四期,说法三十余会,成就甚众。旋出任拈花寺等寺庙住持。清廷开清字(满文)译馆翻《大藏》诸经,通理率众僧日于馆所讲解佛教经义,封阐教禅师。有《法华指掌疏》、《楞严指掌疏》、《圆觉新义疏》、《金刚新眼》等。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八
释通理,字达天,姓赵氏,新河人也。父士公,母白氏。生性端慧,不随俗嚣,方在龀龄,便解超善。投妙音铎师薙染,依显如珍,始肄经论。年二十,礼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研精律部,津津以讲习为念。因负笈都门,初听《弥陀》于善应,微有开省。复依衍法听《楞严》,别见会心。雍正三年甲辰,不二老人于京北香岩寺讲《法华》,理参之,每于难解释处,辄有新悟,老人屡印可焉。退而隐居妙峰山下石草精舍,有志注释《法华》诸经,尝于《方便品》初双叹二智之文,顿发疑情,至视听罔觉,食不知味,十馀日不能措一词,凝然深究,苦无所得。偶读经至如是相处,忽然了解,自是遍阅诸经,泮若冰释矣。已而复至岫云,参洞翁律主,探四分止作之宗,研五篇轻重之谊,水乳交融,乃受南山之传。又入京师,参永祥有祖,深得秘要,遂发明十宗五教之旨,不遗馀力,为清代中兴贤首一人。后为万善教授二载,辞居遗光,老屋败椽,讲诵不辍。移主嘉兴、善应、香界、拈花诸山,讲经三十馀会。每逢举拂,万指环绕。弘戒十四期,造就新学不可胜计。理尝阅清凉《大疏》,识台山为菩萨住处,遂发心往礼,止万缘庵,讲《报恩经》,为台山供养。一日至北台,霁日光风,倏忽白云叆叇,山谷中有光芒,若一道银汉,但天色向晚,罔识归途,因默祝曰:“菩萨示我。”遂拜而起,俄顷之间,已及庵门。欢喜而入,谓众曰:“菩萨送我来。”因作礼赞偈曰:“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六十馀里,顷刻而至。”乾隆癸酉,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圆明园佛楼行走,并赐紫衣。庚子秋,高宗七旬万寿,西藏班禅厄尔德尼来京祝嘏,理与其会,诵赞之馀,畅论佛法大义奥旨,莫不推勘深致。班禅称善,因赠理以香帛、曼答诸物。未几,复荷圣恩,敕封为“阐教禅师”。敕曰:“通理三乘说妙,布花雨于诸天;四谛观空,现鬘云于初地。悬法门之宝炬,必通定慧之关;结愿海之真香,已 入声闻之座。宜申渥典,用奖清修。尔通理不昧前因,克参正觉。皇畿毓秀,绍尊宿之薪传;禁籞承恩,受都纲之印录。侍佛楼而合掌,曾依丹地之班;直经馆以斋心,旋荷紫衣之赐。自溯真如于临济,月镜澄源;近皈胜果于须弥,风幡契旨。深嘉梵行,特予褒封。兹以尔为阐教禅师,锡之敕印。尔其勉阐宗风,勤宣法教。驻祥轮于腊度,耆龄符老寿之名;示慈筏于春浮,净业注维摩之字。永曼国庆,益懋僧祇。”(释通理)弟子心兴,字隆法,继席香界,操履端严,宅心妙要。著有《山居撰要》、《五经会要》、《八识规矩摘要》,都三卷,名曰《翠微三要》。通理于雍正癸丑之春,奉旨入圆明园,校对《宗镜录》及教乘诸书。精心研雔,时契圣览。及宪庙宾天,始还旧所。更寻前绪,穷年匑匑,老不遑宁。所著有《楞严指掌疏》十一卷、《法华指掌疏》十卷、《心经合释》一卷、《金刚新眼》二卷、《盂兰摘要》一卷、《圆觉新义疏》四卷、《普门品别行疏》一卷、《五教仪增注》五卷行世。乾隆壬寅六月十三日,谓弟子曰:“予八十馀年,未离佛法,且道即今是有佛法?是无佛法?”众未之应,理视之微笑而逝,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简介
【生卒】:1812—1861 【介绍】: 清湖南益阳人,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咏芝。道光十六年进士。道光末署贵州镇远知府,镇压苗民及李元发起事。咸丰四年,以道员率勇由湘入鄂,进攻太平军。在鄂历按察使、布政使,署巡抚。六年,攻克武昌,实授巡抚。后派遣湘军李续宾等部进攻赣、皖。三河败后,仍支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进攻安庆。林翼在鄂定厘金,通盐运,多方筹饷,为湘军后盾。十一年,在太湖县前线,督攻安庆,因陈玉成军西进,回援武昌,安庆之围不撤。是年八月,湘军破安庆,曾国藩奏捷,推林翼为首功。世亦并称二人为曾胡。同月,以久病在武昌咯血死。谥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黄鹤楼志·人物篇
胡林翼(1812—1861) 清代官员。字贶生,亦字润芝,湖南长沙府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四川按察使,官至湖北巡抚,抚鄂达七年之久,直至去世。与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并称为“同治中兴四大名臣”。同治十年(1871)经总督李瀚章和巡抚郭柏荫奏请得旨后,于黄鹤楼后建立“官胡二公祠”奉祀官文、胡林翼。胡林翼有题黄鹤楼联:“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维基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之,湖南长沙府益阳(今益阳市赫山区)人,晚清中兴名臣、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军事家,是湘军前身湘勇重要首领。道光丙申进士,官至湖北巡抚。祖父胡显韶,为诸生;父亲胡达源,任翰林院侍讲。胡林翼生于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六日酉时,少时风流无赖,然天资聪颖,“笃嗜《史记》、《汉书》、《左氏传》、《资治通鉴》既中外舆图地志,山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道光十年(1831年)在桃花江陶氏别墅娶两江总督陶澍之女陶静娟,婚后仍流连于秦淮河畔,陶澍说:“润之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道光十六年(1836年)24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任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文庆任主考官),道光廿年(1840)因江南乡试安徽录取人数超额事降一级(从七品)调用(文庆遭革职)。期间岳父陶澍去世,后父丧丁忧去职,长达七年,服阙后,捐纳内阁中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励志政事,军兴而后益以名节厉世,颇似信国少保”。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族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太平军西征,湖北成为主战场,胡时任安顺知府,曾国藩推荐其襄助湖广总督吴文熔,咸丰四年(1854年)春,擢贵东道。出黔抗击太平军,胡率600名贵州练勇奔赴湖北战场,无奈尚未抵达武昌,吴已兵败自杀;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前三任湖北巡抚皆于任内阵亡,或被太平军逼迫自尽,武昌失守,至胡就任后才反败为胜守住武昌,并二度派兵拯救初用兵不知军的曾国藩部,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昌。领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三夺武昌,次年12月,第四场争夺战清才收复破武昌城,授胡湖北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击溃陈玉成部,次年五月攻佔九江,不久合围安庆;十一月,主力李续宾部在“三河之战”全军覆没,其势遂受挫。咸丰九年(1859年),与曾国藩分兵四路进攻安徽。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军攻入湖北,胡林翼率部回援,八月曾国荃攻下安庆,时皇帝咸丰病逝,胡闻讯大恸致病情加重,八月二十六日亥时,胡林翼在武昌病卒。胡与正房陶静娟生有一女胡端仪,咸丰三年(1853)五月嫁监察御史周开铭。
人物简介
【生卒】:1823—1901 【介绍】: 清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号仪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咸丰三年,回籍从军。从曾国藩于江西。同治元年,受国藩命编淮军,任江苏巡抚。与戈登“常胜军”合力抵抗太平军,复占苏、常、嘉、湖。封一等肃毅伯,署两江总督。五年,任钦差大臣,镇压东、西捻军。九年,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于南方创设上海广方言馆、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又与曾国藩建江南制造局。于北方则开办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津榆铁路等。以“自强”、“求富”为号召,为洋务派首脑。又创建北洋海军。外交以妥协求和为宗旨。中法战争乘胜求和;中日战争力求避战,招致败绩,分别签署《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二年签署《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我国东北建筑铁路。八国联军之役,以全权大臣与奕劻共同签署《辛丑和约》。皆为贬损中国权益之不平等条约。卒谥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李鸿章,字少荃,晚号仪叟,合肥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赠太傅,进一等侯,谥文忠。有《李文忠公遗集》。黄鹤楼志·人物篇
维基李鸿章(1823~1901) 晚清官员。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世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卒赠太傅,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李文忠公全集》。同治八年(1869)正月,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曾两度为黄鹤楼题联,分别有“我来重访鹤,沧桑三度记曾经”和“英雄豪杰,当有共斯楼齐名”之语。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训名章铜,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大学士」俗称中堂。、李傅相李鸿章有「大学士」、「太子太傅」衔,被尊称为「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淮军创始人兼最高领袖。为另一重臣曾国藩的弟子。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李鸿章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清法战争、甲午战争及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被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有着灵巧的外交手腕,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曾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他的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人物简介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黄鹤楼志·人物篇
维基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