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昙异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著麻衣加纳其上。号麻布道士。喜怒不常。体癣疥。日坐广陵白土埭。讴唱引䋏自适。夜不知其归宿处。江都令檀祗召至。与语词无畔岸。索纸赋诗曰。有欲苦不足。无欲即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要当脱尘累。栖志老山丘。檀祗异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时有一男子。杖负一簏。暮依海盐令宿。见牧鹅鸭小儿。从令借之。曰数日当遣还。令许之。即领一儿登一山。山有屋数椽。道人三四辈。相劳苦。所语小儿一不解。但食一小瓯如熟艾。问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谪何当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计其词。行当竟矣。问者作书。授男子曰。为我达之。即以系之小儿衣带。还海盐。令喜问簏中何有。曰书疏耳。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盗意。岂复可留耶。令因呼小儿。问前事。小儿曰。前为捉杖飘然去。但闻足下波浪声。至一山。山中人。寄书。与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带开读。令不能晓。小儿诣史宗。史宗大惊曰。汝乃从蓬莱山来耶。后过渔梁见捕鱼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鱼悉不可捕。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
不知何许人。
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
故世号麻衣道士。
身多疮疥性调不恒。
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
讴唱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施人。
栖憩无定所。
或隐或显。
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
闻而召来应对。
机捷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祇知非常人。
遣还所在。
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不知姓名。
常赍一杖一箱自随。
尝逼暮来。
诣海盐令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至一山上。
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冥道人辞欲还去。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云。
书疏耳。
道人常在厅事上眠。
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
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耳。
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
宗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宗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其潜拯物类如此。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究明论孝。
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
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或云。
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置书于船中。
同侣欲看书。
书著船不脱。
及至白土𡍖。
书飞起就宗。
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常在广陵白土埭。
凭埭讴唱。
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
随以布施。
栖憩无定所。
持高平檀祗。
为江都令。
闻而召来。
应对机捷。
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
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祗知非常人。
遗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常赍一杖一箱。
逼暮。
来诣海盐令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
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
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
至一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日中。
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瓯食。
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瞑。
道人辞欲还。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在徐州江北。
广陵白土埭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
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曰书疏耳。
道人常在听事止眠。
以箱杖著床头。
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
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
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之。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
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
并说山中人寄书。
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
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
送与史宗。
宗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宗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
韬光隐迹。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
皆师焉。
后同止沙门。
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之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埭。
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
僧惠宽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惠宽。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
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
崇信道法无敦释教。
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
每岁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
初时玮妻怀孕。
心性改异辛鯹恶厌。
乃生一女名为信相。
性好閒静无缘嗜欲。
后又怀妊。
身极安隐恒有异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觉。
忽然自出都无恶露。
然有异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识未曾粪秽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宽身也。
而臂垂过膝。
性恒香洁不近腥臊。
年五六岁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
二亲怪问。
答曰。
佛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
共姊评论法相。
父是异道不解其言。
附口录得二百馀纸。
有龙怀寺会师。
闻有奇相至其所父以示之。
会曰。
并合佛经无所参错。
异禅师不知何来。
于净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来。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禅师曰。
何不以水灭之。
女即作水观。
灭火而入。
禅师验知深入诸定。
劝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许。
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
因有度次姊与宽身俱时出家。
时随蜀王秀在益。
请入城内。
妃为造精舍。
镇恒供养。
尝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来曰。
莫于三宝所生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过。
有造功德须物者。
烧香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饮欲食便食。
不食乃经岁序。
时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
宽年十三常乐独坐。
面无怒相言常谦下。
依空慧寺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
随闻经律。
一览无遗。
未闻之经曾不知义。
有难问者皆为通之。
初造龙怀寺。
会有徒属二百馀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宽。
有怨及者。
会曰。
斯人是吾本师。
何得使作。
昔周灭法。
依相禅师隐于南山。
及隋兴教辞师还蜀。
尝受嘱云。
汝还蜀土大有徒众。
有名惠宽。
可将摄也。
我忆此事。
计师死日当宽受生。
无得致怪。
自尔在山依闲业定。
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远。
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归佛。
舍宅为寺。
于今见在。
绵竹诸村皆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馀所。
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
正月令节。
成都寺七十县。
竞迎供待。
有大功德须得经营。
但请宽至施物山积。
贞观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验。
于洛县忽死见阎王。
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
并请宽师讲地狱经。
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
复更闷绝。
阎王大怒。
命牛头使打钟子百下。
我令诵咒讲经。
为众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从洛县往绵竹三十里。
未至疲卧。
忽有旋风。
吹起须臾至宽所。
正集转经。
告策曰。
昨所住处大为劳苦。
为众生者不得辞苦。
即令策登坐诵咒。
大众闻皆流汗。
宽仍集众讲地狱经。
贞观二十年。
绵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两度得佛力。
一为人在门侧小便。
置佛便止。
一为冬月落水。
烧木佛自炙。
宽闻之致书晓喻。
宋曰。
此道人徵者。
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
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宽来。
虽悔过造经像。
盈月便卒。
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
以竹园为寺。
宽指授分齐。
尔许可为僧院。
中间一分堪立佛堂。
即断一竹上竖标云。
此分齐处欲造佛寺。
当时生竹自乾。
佛堂断竹泉水上涌。
寻掘数尺获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宽礼拜更请。
遂放光乃盛满合。
四远又集寺今见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
未终一月。
有五百神人长丈馀服天衣。
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
宽辞不堪。
发遣令去。
又于终日。
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执炉已。
命打无常钟。
声遍郭闻。
合郭咸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莫测其来。
道士等谓言烧守。
惊走来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
一当宽房堂。
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
寺中莲池。
池水忽乾。
红莲变白。
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
血流入涧。
涧水皆赤。
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
裂开数寸。
又有双鹅不知何来。
向灵鸣叫伏地不去。
葬时随送出郭失之。
往无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
七岁已上著服泣临。
如是三年。
尔后至今凡设会家。
皆设两座。
一拟圣僧。
一拟宽也。
今犹获供送本寺。
灵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腐之相。
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耶不然何以若此。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都僧统。
加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两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至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赠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从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始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处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或至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吴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