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曼荼罗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那提三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布如乌伐邪,略为那提,唐曰福生。少出家,名师开悟。高宗永徽六年至京师,住慈恩寺,协助译佛经。显庆元年,帝有疾,以其识异药,令往昆仑诸国采集。既至,南海诸国王归敬之,为别立寺,弘宣佛法。龙朔三年还长安。未几,南海真腊国王复请其往,遂不返。译有《大乘集义论》。
续高僧传·卷第四 译经篇四
那提三藏。
唐曰福生。
具依梵言。
则云布如乌代邪。
以言烦多故。
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
本中印度人。
少出家。
名师开悟。
志气雄远弘道为怀。
历游诸国务在开物。
而善达声明通诸诂训。
大夏召为文士。
拟此土兰台著作者。
性汎爱好奇。
尚闻有涉悟。
不惮远夷。
曾往执师子国。
又东南上楞伽山。
南海诸国随缘达化。
善解书语。
至即敷演。
度人立寺。
所在扬扇。
承脂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
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馀夹合一千五百馀部。
以永徽六年创达京师。
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
时玄奘法师。
当途翻译声华腾蔚。
无有克彰。
掩抑萧条。
般若是难。
既不蒙引返充给使。
显庆元年敕往昆崙诸国采取异药。
既至南海。
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广又倍于前。
以昔被敕往理须返命。
慈恩梵本拟重寻研。
龙朔三年还返旧寺。
所赍诸经。
并为奘将北出。
意欲翻度。
莫有依凭。
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经。
要约精最可常行学。
其年南海真腊国。
为那提素所化者。
奉敬无己。
思见其人。
合国宗师假涂远请。
乃云。
国有好药唯提识之。
请自采取。
下敕听往。
返亦未由。
余自博访大夏行人云。
那提三藏。
乃龙树之门人也。
所解无相与奘颇返。
西梵僧云。
大师隐后。
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
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
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
词出珠联理畅霞举。
所著大乘集义论。
可有四十馀卷。
将事译之。
被遣遂阙。
夫以抱麟之叹。
代有斯踪。
知人难哉。
千龄罕遇。
那提挟道远至。
投俾北冥既无所待。
乃三被毒载充南役。
崎岖数万频历瘴气。
委命斯在。
呜呼惜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禅位焉。已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礼国师以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宣颇嫌鄙之。
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僧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赠鸿胪卿。
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宾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彻矣。
师大异之。
与受菩萨戒。
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
验以掷花。
知后大兴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谙异国书语。
师之翻经常令共译。
凡学声明论。
一纪之功六月而毕。
诵文殊普贤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终。
其敏利皆此类也。
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载。
师未教诏。
空拟回天竺。
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
尽传付之。
厥后师往洛阳。
随侍之际遇其示灭。
即开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谥已毕。
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
遂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
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
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
感文殊现身。
及将登舟。
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
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𧦪等亦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
王见空礼足。
请住宫中七日供养。
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
王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辅佐。
如王之礼焉。
空始见普贤阿阇梨。
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
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
并许含光慧𧦪等。
同受五部灌顶。
空自尔学无常师。
广求密藏。
及诸经论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
文义性相无不尽源。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跌。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
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
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
后移居净影寺。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
亲为披擐。
仍赐绢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十二载。
敕令赴河陇。
节度使哥舒翰所请。
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
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
是日道场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请入内。
建道场护摩法。
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礼焉。
空表请入山。
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
空曰。
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肃宗厌代。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译密严仁王二经毕。
帝为序焉。
颁行之日庆云俄现。
举朝表贺。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进试鸿胪卿。
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
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
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
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
并入灌顶。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
制许之。
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诏。
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
于时彗星出焉。
法事告终星亦随没。
秋空至自五台。
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
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月二日。
帝诞节进所译之经。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
禀受瑜伽法门。
复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
计五百馀部。
天宝五载却至上都。
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尽许翻度。
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
累奉二圣。
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
或绦索脱落者修。
未译者译。
陛下恭遵遗旨。
再使翻传利济群品。
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录。
及笔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
谨具进上。
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
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
同翻经十大德。
各赐三十匹。
沙门潜真表谢。
僧俗弟子赐物有差。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如三日内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赐紫衣并杂䌽百匹。
弟子衣七副。
设千僧斋。
以报功也。
空进表。
请造文殊阁。
敕允奏。
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
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
复翻孽路荼王经。
宣赐相继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扬妙法诫勖门人。
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
劝令诵持。
再三叹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
若指诸掌重重嘱累。
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
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
使准此送终。
迁稽首三请。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众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辞。
敕使劳问赐医药。
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
食邑三千户。
固让不俞。
空甚不悦。
且曰。
圣众俨如舒手相慰。
白月圆满吾当逝矣。
奈何临终更窃名位。
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
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东首倚卧。
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
馀知法者数人。
帝闻辍视朝三日。
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
造塔钱二百馀万。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
空未终前诸僧梦。
千仞宝台摧。
文殊新阁颓。
金刚杵飞上天。
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
林竹生实庭花变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诏高品刘仙鹤。
就寺置祭。
赠司空。
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
火灭收舍利数百粒。
八十粒进内。
其顶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总持门最彰殊胜。
测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尝因岁旱。
敕空祈雨。
空曰。
过某日可祷之。
或强得之其暴可怪。
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
果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诏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
溜水作梵言骂之。
有顷开霁矣。
玄宗召术士罗公远。
与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时时反手搔背。
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华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举手示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复恚恨乎。
吾力何及。
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
但设一绣座。
手簸旋数寸木神子。
念咒掷之。
当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则雨至矣。
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諠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垒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
生荣死哀。
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
嗣其法位慧朗师也。
御史大夫严郢为碑。
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
传教令轮者。
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
不空为二祖。
慧朗为三祖。
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别。
咸曰。
传瑜伽大教。
多则多矣。
而少验者何。
亦犹羽嘉生应龙。
应龙生凤皇。
凰皇已降生庶鸟矣。
欲无变革。
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来华传佛教。其舅氏子罗好心时为神策正将,上表荐慧译经,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卒于洛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颖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𮗿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于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馀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于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智慧者。
梵名般剌若也。
姓憍答摩氏。
北天竺迦毕试国人。
颖悟天资。
七岁发心。
违侍二亲归依三宝。
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含满十万颂。
阿毗达磨三万颂。
及年应法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
诵萨婆多近四万颂。
俱舍二万八千颂。
又诵大婆沙兼通其义。
七年于彼专习小乘。
后诣中天竺那烂陀寺。
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
并依承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
复游双林经八塔。
往来瞻礼十有八年。
闻南北竺颇尚持明。
遂往咨禀。
彼有灌顶师名达摩耶舍。
见慧勤重可教。
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契经。
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
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
锡指东方誓传佛教。
乃泛海东迈。
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
又集资粮重修巨舶。
遍历南海诸国。
二十二年。
再近番禺。
风涛遽作舶破人没。
唯慧存焉。
夜至五更其风方止。
所赍经论莫知所之。
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
于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
宛为鬼物扶持而到。
乃叹曰。
此大乘理趣等经。
想支那人根熟矣。
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
即德宗建中初也。
属帝违难奉天。
贞元二年始届京辇。
见乡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
即慧舅氏之子也。
悲喜相慰。
将至家中延留供养。
八年上表。
举慧翻传。
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同译。
得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
翰林待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
西明寺沙门圆照笔受。
资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庄严寺应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辩空。
并充證义。
六月八日欲创经题。
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
送梵经出内。
缁伍威仪乐部相间。
士女观望车骑交骈。
迎入西明寺翻译。
即日赐钱一千贯茶三十丳香一大合。
充其供施。
开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
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
各一卷。
皆贞元八年所译也。
是岁十月缮写毕。
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
引入光顺门进。
帝览忻然慰劳勤至。
敕于神策军赐斋食。
䞋慧绢五百匹冬服一副。
馀人赐各有差。
慧表谢。
答诏褒美。
同日请译经。
奉天定难。
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心上表云。
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梵本经。
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
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译。
今经帙已终。
同诣光顺门进上。
答诏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
远自西方求游上国。
宣六根之奥义。
演双树之微言。
念以精诚所宜钦重。
是令翻译俾用流行。
卿夙慕忠勤职司禁卫。
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知。
好心以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中兵。
为帝宠重。
慧得好心启导。
译务有光。
帝制经序焉。
慧后终于洛阳。
葬龙门之西冈。
塔今存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刚,日本僧人。
俗姓佐伯氏,生于赞歧国多度郡。
幼习儒教,后转信佛法,22岁出家,投奈良大安寺习三论宗。
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入唐,拜长安青龙寺密宗阿阇梨惠果为师,得受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秘密法,又从般若三藏受学梵文。
宪宗元和元年(806),携内、外典籍数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扬秘密法门,开日本真言一宗。
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谥称弘法大师。
撰有佛学方面著作多种。
所著《文镜秘府论》6册,专述六朝至唐初有关诗歌体制、音韵与对偶等方面理论,引用材料甚丰。
有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10卷及日本学者所编《弘法大师全集》。
存诗颇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