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性相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彦晖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11 【介绍】: 五代时僧。东京阳武人。俗姓孙。年二十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居滑州明福寺。善讲《因明论》、《百法论》。后梁太祖乾化元年示寂。有《滑台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孙氏。今东京武阳县人。襁褓间。闻父诵金刚经则喜笑。若得意。又其家尝斋僧。磬梵俱作。即合掌。称曩谟。年十五。从师往太原京兆洛阳听习。进具于嵩山少室寺。颇沙毗尼涯涘。次探经论。必底渊源。其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治则戒定慧也。入圣机械。此其极致耳。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初寄明福讲百法论。四海英髦。云趋波委。常嬴百数。讲因明百法各百许遍。著滑台钞。行世。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彦晖。
姓孙氏。
今东京阳武县人也。
佩觿之岁闻父读金刚般若。
瞪目凝听澹然欢喜。
又属家内斋僧磬梵俱作。
于帘幕之下合掌欣然。
登年十五随师学法。
往太原京兆洛阳听采忘劳。
年满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隶习毗尼颇通深趣。
次寻经论皆讨玄源。
且曰。
为善不同同归乎治。
治则戒定慧也。
入圣机械此三治性之极致也。
届洛都先达无不推伏。
至乎四部悉仰柔明。
临鉴则戚少欣多。
执瓶则荷轻持重。
三衣之外。
百一之资量足而供更无馀长。
所行慈忍匪事规求。
不畜门徒惟劳自己。
勤勤化导默默进修。
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
初寄明福寺讲百法论也。
四海英髦风趋波委。
恒溢百馀且多俊迈。
精研论席钻仰经宗。
其间硕学兼才故有。
分为上下十恶。
十恶者若八伯之号焉。
上十恶则洞闲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喻三立破无滞。
下十恶则学包内外吟咏风骚击论谈经。
声清口捷赞扬梵呗。
表白导宣。
盖因题目之分。
乃极才能之际。
云恶则倒背之言。
乃是极善也。
其门弟子为若此也。
晖因明百法二论各讲百许遍。
出弟子一百五十馀人。
著钞曰滑台。
盛行于世。
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
气力薾然而奄化矣。
春秋七十二法腊五十二。
滑人追慕其德。
二众三百馀人奉神柩归葬于阳武县侧。
营小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祯。
字蒙隐。
雪涧其号也。
蒋氏。
其先曹之定陶人。
家世阀阅。
宋靖康间。
高曾避金兵。
徙淮西寿春。
因家焉。
父德胜。
将兵取襄阳有功。
封济阴侯。
母鲁夫人。
严而贤。
师生岐嶷。
龆龀习诗赋声律。
日记数千言。
然气羸疾瘵。
每病则濒死。
术者以为非寿者相。
父母舍之出家。
事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
十七入讲肆。
通经论大旨。
开官讲于建邺声华夺席。
寻入京师。
告单庆寿太尉驸马沈王。
日请入府说法。
延祐丙辰。
被旨即庆寿开堂。
移易州之兴国。
逾年。
两奉诏。
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
西夏僧慧澄译语。
师笔受缀文。
一言三详。
删治一出于师。
所司供给。
仍指授画工。
于大内宝云殿。
绘高僧像八十八龛。
师作八十八传。
金书其上。
初皇庆之开举场也。
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
渐染朱熹之说。
谓佛语为诞妄。
诏翰林虎承旨妙三藏与师三人。
以张天觉护法论。
译为国语。
以化之。
英宗即位。
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
而文多舛误。
徵选天下名僧六十员。
雠较。
师与湛堂西谷三人。
为总督。
重勘诸师所较。
仍新为目录。
旌赏特加。
泰定至顺之交。
教门有大故。
师必预议秉笔。
后至元丙子。
被两宫诏旨。
主南城大竹林。
至正戊子。
诏重译菩提行颂文。
陛见于大口行宫。
上以汉语。
呼师号而面谕焉。
是年。
俗儒王溥张琅。
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
省部从其说。
将行移文檄。
师为驳邪论以辟之。
其议遂𥨊。
又江西儒学官涂以义。
上数千言。
其大旨。
欲尽毁天下寺观。
僧道归俗。
财产没官。
师为公牍。
回省部。
折其邪说。
乃止。
甲午。
迁潭柘之龙泉。
师开堂出世。
四十馀年。
膺累朝眷顾。
凡皇家大会。
演法师为巨擘。
王公有识大人。
皆望尘加敬。
名声振寰宇。
碑志文言。
殆遍海内。
性明敏。
经书过目成诵。
其于性相教义。
禅学密乘。
与夫孔老百氏。
经子史籍。
无不该览。
发为文章。
精致雅健。
要为不蹈袭前人。
蔚然自出机杼。
成一家学。
胸襟倜傥无芥蒂。
爰自莅事。
虽赏罚公行。
未尝藏怒宿怨。
性不猜贰。
遇人一言之快。
则倾倒肝腑。
闻后进之善。
欣欣然似出诸己。
见不善。
亦必苦口规训。
五读华严大疏。
两阅大藏。
年逾从心。
而自强不息。
禅诵益勤。
其主潭柘也。
力起颓废。
丛林为之一新。
施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馀贯。
十方檀施钞。
四千四百馀贯。
因缘资。
故致有成。
且为之储积年粮。
安集云水。
一诚感格。
五年中七现祥光。
师不之恤。
唯以传佛心宗唱高。
和寡为甚恨。
师为文不存稿。
多散失而未刊。
进士葛天麟。
撰师行勒之石。
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6—1372 【介绍】: 明初僧。西安府永寿人,俗姓石,号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树下,溪水横溢,危坐七日,衣服尽湿。洪武初奉诏至南京,召问佛法及鬼神事,奏对称旨,御制诗赐之。卒后,宋濂为撰舍利塔铭。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宝金。姓石氏。号碧峰。生杭之永寿县。六岁出家。遍参讲肆。参如海真公。寝食为废。随公摘蔬。忽凝坐不动。后入定。累日不起。尝坐树下。溪水横至。人意师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时。一日听伐木声。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极蒙恩赐。师示疾。上亲洒宸翰。赐诗十二韵。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火化。五色舍利汾然。齿舌数珠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入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松柏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当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此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遣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天竺僧指空。
久留燕。
相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夕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赐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自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我太祖即位于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又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以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诸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隐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住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名宝金。
乾州永寿人也。
号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无子。
有梵僧。
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金生时。
红光盖室。
牛马皆鸣。
六岁亲殁。
往受净业于温法师。
从温既久。
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禅者遇而惜之。
因谓金曰。
观君谈论。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金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谒缙云真禅师。
与一源宁。
同入真室。
金辄有省。
一日拮蔬园中。
定坐不还。
适真公至。
抚金背曰。
汝定耶。
金起对曰。
动定不关。
曰。
谁是不关者(一本云。
动定不关。
是甚磨人)。
金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奋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金便喝。
真曰。
尘劳暂息。
向上政未得在。
金以拳筑真而趋去。
已而隐峨嵋。
日咽松柏。
胁不沾席者三年。
闻伐木声大彻。
再参真公。
真于地画一圆相。
金以袖拂去之。
真又画一圆相。
金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真再画如前。
金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真复画如前。
金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真乃总变三十圆相。
金一一俱答。
真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金先于定中。
见一山。
重楼杰阁。
金碧烂绚。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谓金曰。
此五台秘魔岩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台。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金问曰。
汝何之。
曰。
入山尔。
曰。
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金喝之。
女子眴金曰。
将谓是狮子儿。
言讫不见。
金惊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缘乎。
就中结灵鹫庵居之。
声光日溢。
无远近。
负糇粮而献者。
缤纷也。
至正壬子。
授师号寂照圆明。
住燕京之海印寺。
寻称病辞。
还旧隐。
明高帝。
即真召金。
之南京。
于内殿。
问佛法大意。
遂设普济会。
金莅其事。
已而御制诗十二韵。
赐金。
是时开福之后。
惟金与龙池宁。
宁好行古规。
时流讳之。
金自代州寓金陵。
英才辐辏。
开福馀烈复振。
尝问僧。
须弥纳于芥子。
且道。
阿修罗王。
向何处伸脚。
僧应诺。
金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金曰。
剑峡徒劳放木鹅。
又问僧。
台山路。
向甚么处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金曰。
今日被驴子扑。
僧作嘘声。
金曰。
消得龙王多少风。
金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汝知之乎。
僧拟进语。
金便脱去。
阇维。
得五色舍利。
牙齿数珠。
坚润宛然。
赞曰。
宁金二禅师。
以叔侄同时。
建大旗鼓。
于广漠之野。
岂不三贤胆战。
十地魂惊。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场败缺。
一曰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何敛锋垂手。
一至此哉。
然历考版图。
自大觉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无乃草满法堂。
不容不尔耶。
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
父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
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
”未几,儿生,白光贯屋。
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
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
”遂弃所学,更习禅观。
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
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
海问曰:“子定耶?
”金曰:“定动不关。
”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
”金示之以筐,海非之。
金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
金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
”金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
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
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
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
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谓大悟十八,岂欺我哉。
”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
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
”金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
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
金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粟赈之。
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
金入城,大雨千里。
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
金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
生而无闻,几如牛马。
生而有闻,可至圣贤。
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
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
”有明肇兴,祟尚佛旨。
洪武戊申,金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
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金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
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
智信请留一语,金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
”怡然而逝。
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
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
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又居顶,字元极,黄岩人。
幼学出世法,聪慧过人,得西邱之正传,性相双融,行解兼至。
初住四明翠山,次迁婺之双林,所至振兴。
洪武间,选赴京师,召对称旨,授僧录,住灵谷说法传经,其道大行。
成祖亦屡加恩赍。
永乐间无疾而化。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讳明聪。
字无闻。
邵武光泽奚氏子也。
宗传临济。
师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联芳授受。
龙象数百员。
而师拔其萃。
然师不就疏请。
不藉檀脂。
卓立当阳。
开创禅社。
爱以剧务绳学者。
重振百丈之规。
或不堪其劳而去。
未期月复来归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凛然。
榻下咄咄之声。
常惊达旦。
是以杨歧之令。
至师又行焉。
师初受业于讲肆。
精研性相有声。
同辈惮其锋。
以英邵武嘲之。
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能成佛道。
乃与义学浩浩盘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须更成。
或曰。
为度众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师默叹曰。
审如是乎。
遂尽弃其所好。
坚扣禅宗不契。
忽闻马嘶。
廓然自惊。
趋见天奇瑞禅师。
瑞嗔目叱出(一本。
才礼拜瑞便打)。
同行者曰。
君与和尚无缘耶。
师笑曰。
真个那是晚。
瑞公问曰。
今日我骂底僧。
在否。
有对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过寮。
师迎作礼。
公便击之。
师进曰。
适来草草。
触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师又进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
岂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对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对曰。
于心无心。
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
对曰。
华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几。
以化柄属焉。
且诫师曰。
从上真宗有子。
担荷何忧哉。
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
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师既受嘱。
独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复还光州旧隐。
又五年。
始出随州关子岭。
建立龙泉寺。
以安来学。
而学者集焉。
常谓众曰。
吾师天奇老人。
每惧后学外著文义。
内生情见。
故有语云。
文义者法也。
情见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见。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义情见。
通属人法。
人之不空。
情见难绝。
法之不空。
文义难灭。
文若不尽。
见奚能尽。
义若不尽。
情何能绝。
如是奔竞。
展转无穷发之乎。
文生于见。
义生于情。
返之乎。
见生于文。
情生于义。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总名曰生。
文灭则见灭。
义绝则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
见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见泯。
统名曰死。
死死生生。
实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渐。
切实至极。
汝辈有志于吾宗。
宁可忽诸。
然食饭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时也。
师之同门诸尊宿。
或隐或现。
往来衲子。
独推尊龙泉。
为人剿绝枝蔓。
不涉离微。
惟月心宝。
得入龙泉之室。
师尝召宝曰。
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
对曰。
贼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宝喝。
师诺。
宝乃辞去。
历载还侍师。
又召曰。
人人有个本来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处。
对曰。
佛眼觑不见。
曰。
子还见否。
对曰。
某亦不见。
师曰。
子何不见。
曰。
若见则非真父母。
师曰。
如何是真父母。
对曰。
本来真父母。
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
寒温亦共知。
逢不相见。
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
分明举似师。
师深肯之。
僧问。
本来面目。
师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丧却了也。
宝曰。
放去较危。
收来太速。
又僧问。
今朝天下皆庆佛诞。
未审。
佛于何处降生。
师画圆相示之。
僧无语。
宝代僧作礼云。
尽界普瞻。
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
经二载还龙泉。
龙泉床历益慎。
班白者半满其间。
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参请如救眉然。
但师有辞世意矣。
一日师升座说法。
已而掷下拄杖。
俨然化去。
塔于龙泉寺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道庆,字寿堂。
初出家,师事净满,研穷性相,顿契圆明。
弘治甲寅岁,翔游荆楚,有善士曹宣者,为法求贤,寻访高侣。
逢遌,䛡于逆旅,咨询殷殷,参入玄际,宣心折服。
因奉邑檄请至宜都,有寺距城西四十馀里,山曰“显明”,寺曰“街蹬”。
庆至,力崇俭朴,屏绝尘缘,唯以明因果、识罪福,倡率徒众,一方化之。
且以馀力重建殿宇,左则方丈,右则禅堂,及山门廊寮,次第兴筑,久之遂成丛林。
居恒千指,诵声不辍。
己卯岁,造宝塔三,极其壮丽。
又修华严会,百三十会。
前后建筑,几二十馀年。
以弘法为务,与众谈般若,引入圆妙,称为“明登上人”。
后寂于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如迁,字大方,别号“松谷”。
姓李氏,岐山人。
父铎,母张氏,生迁于落星里。
幼诵佛号,戋戋自喜,每至佛寺,则如旧居,爱恋忘归。
蚤入社学,肄儒业,颇不乐,每对父母,呈出世志。
年十七,礼郡无踪本为师剃染。
居三载,发念游方,远访知识,决择已躬下事。
首参悦庵喜,授具指示向上一路。
寻入青峰山,吊影独栖,有所开悟。
闻大章宗师开法少林,往求印證。
明嘉靖辛酉,谒章于立雪庭,遂留依止,朝夕入室,陶镕机缘,乃承记莂,有“针头玉线,海底铁牛,日夜辛勤,记伊保守”之嘱。
由此知洞上宗风,五位正偏之旨,至是犹未泯也。
迁得法已,复历遍海内名山,还至京师,参诸讲席,深穷性相宗旨。
后至怀庆郑世子让国潜修。
白业闻迁至,致礼参请,深印契,乃建精舍于龙冈,延迁宴息。
四方学子,闻风远至。
万历丁亥,应大都慈云庵请,举扬宗旨。
戊子,千佛寺请讲诸经,日绕万指。
庚寅,奉慈圣懿旨,于慈寿寺开净土法门,在会者千二百众,钦造镀金大佛像,赐大藏经,御书“大法宝藏”四字。
甲午春,请回龙冈,屐阁供置。
以万历戊戌年八月十有一日示微疾,端然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奇。
塔于寺西原。
后二十二年,万历己未年,其弟子海云走匡庐,谒憨山,始为之志铭。
称其孤标凛凛,如立雪长松,衲子参请,拈提宗教,不假辞色,应机接物,纯一至诚,有先德典型,谅哉言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方念。
号清凉。
古唐杨氏子。
剃染从师。
颇习文义。
后舍之入少林。
谒幻休。
幻休。
提大事因缘。
激发之。
晓夕体究。
至寝食俱忘。
一日至五乳峰前。
忽有得。
呈偈曰。
五乳峰前。
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
块块著地。
幻休可之。
寻入京。
依暹礼二师。
性相宗旨。
曰。
差别智不可不明也。
自是肆游诸方。
所见非一人。
所修非一行。
吃水斋。
刺血书华严经。
断三日食。
或断七日。
岩间枯坐。
六时课诵。
行大悲咒秽迹咒。
日各千遍。
跽阅杂华。
放施食。
吃麸糠吞菜。
闭关禁足。
凡一切苦行。
人所頞蹙者。
师甘之如饴。
然亦不废讲演。
结冬度夏。
从人渴仰引进。
作佛事耳。
万历丁亥。
在古华严石城。
精厉过分。
忽双目失明。
思惟曰。
幻身非有。
病从何来。
身心一时放下。
硬坐七日。
而复见。
随至秀州天宁。
饭僧十万八千。
过越中。
寓广济兰若。
有澄上座者。
拜侍为弟子。
禅者仰峰从杭来。
梦师踞法座。
放顶光普荫越地。
其后。
澄上座法道大行越中。
斯其兆也。
又行化入吴。
于天池开火场炼魔。
回秀州。
修福城东塔。
复游江西。
历云居匡庐。
将入五台。
而越中缁白。
念德之深。
力挽之。
归后竟莫知所终。
其在越。
独眷眷于宝林道场。
焉知非清凉国师后身。
又焉知后日不复卓锡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镇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父仲武,母李氏,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
幼性聪慧,不类凡儿嬉戏,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礼引公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诸师弘教于大都,澄寻依讲肄,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芺岩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
明万历壬午,憨山妙峰结隐五台,将集海内耆硕建无遮法会,招澄至,欣然许。
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壁观三年,大有开悟。
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脩《清凉传》,随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
未几,与云峰创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讲演《华严》,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金刚窟中也。
慈圣太后为国祈福,注念台山,闻澄风雅重之,特赐《大藏经》。
寻复命澄于都城千佛寺讲所著《楞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峰造千佛铜殿于大显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赐额曰“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法师讲演《华严》,以澄主第一座。
会罢,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所用,多出内帑,不日而成。
更集学子重讲《华严疏》,复脩南台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谢诸弟子,默然兀坐。
顷之,示微疾,犹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万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寿七十有一,僧腊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严,而处众以和,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高座,万指围绕,意若无人。
天厨日至,而疏粝自如。
居尝专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沈静默,老无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镇澄。
字月川。
别号空印。
金台宛平李氏子。
幼聪慧弗群。
十五礼西山广应寺引公为师。
得度为沙弥。
登坛受具。
时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法师。
弘教于大都。
师亲依轮下。
参穷性相宗旨。
靡不该练。
尤醉心华严圆顿法门。
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笑岩二老。
究西来密意。
殊有会焉。
自是声光动远近。
后学仰而归之。
妙峰举无遮会于五台。
师首其众。
罢会。
居紫霞兰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适塔院主人。
请修清凉传。
随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学士大集。
至室无所容。
寻与友人雪峰。
创狮子窟。
建万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丛林。
日绕数千指。
演大华严。
寒岩冰雪中。
俨然金刚窟对谈也。
时两宫兴福。
尤注意台山。
闻师雅重之。
特赐龙藏。
寻延师入京。
馆于千佛慈因二寺。
讲大乘诸经。
赐赉隆厚。
奉旨驰驿还山。
开古竹林居之。
有终焉意。
复修古南台。
南台竹林。
皆文殊现身处。
久废。
得师而复兴。
圣贤之迹隐显在人也。
师自是疲于津梁。
谢遣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无预于怀。
众固请说法。
师曰。
学者以究心为要。
多说何为。
尔曹勉之。
吾将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时万历丁巳六月也。
师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严。
御众甚宽。
说法三十馀年。
处广众若无人。
不受饮食。
虽天厨荐至。
而粗粝自如。
居恒专注理观。
安坐如山。
物莫之动。
度生卫法之心。
至老弥笃。
故出师之门者。
皆凝厚之士。
诸方取法焉。
其于讲演。
提纲挈要。
时出新义。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辈。
无出师右者。
著述。
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
皆盛行于世。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