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净戒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后也。七岁。父母值凶岁死。无敛具。荐席而已。师无依倚。为里中富人牧羊。十二出家。十八携钵至蒲坂。先是。山阴王。建文昌阁于郡之东山。延僧朗公居之。师至。日行乞于市。晚投宿于阁中。适王出游。见之问朗。朗告之故。王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遂留为弟子。会地大震。师被压不死。王闻奇之。谓师曰。子幸免大难。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遂入中条山。闭关习华严观。取刺棘贴四壁。不设床坐。日夜鹄立棘中。如此三年。稍有开发。乃作偈一首呈山阴。山阴叹曰。此子见处早如是。不折之。他日或狂。因取宫人敝屣。割其底洗净。封寄之。附一偈曰。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你。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师见之。即对佛作礼。以线系于顶上。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破关往见王。则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虽知自己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时介休山中。有法师讲楞严。促师往听。受具戒。作务而听。年二十七也。时王深敬三宝。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一日谓师。为僧不游方。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宜往参。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师遂行。遍历丛席。至南京天界。于无极老人座下。作净头。打扫粪秽。洗涤筹杖。众怪其处洁净异尝。知净头有道者。莫知为谁。憨师。时为副讲。侦之累日始得之。与纳交。且期同行参访。不旬日觅之。已潜行矣。师归见王。王喜问所参何人。师具述之。师意在居山。复入中条最深处。诛茆吊影。辟谷饮水者三年。大有开悟。王日重三宝。南山建大梵刹成。强出师居之。且欲求北藏经。欲师亲往。师住山日久。发长未剪。乃俗扮入京。藏板贮大内。非奉旨不可得。且久闭不发。师得之如掇焉。时憨师。先已至都下。听忠法师讲法。师于马上识之。下马相劳苦笑。谓憨曰。视我何如。憨曰。本来面目自在。因拉憨随藏出京。曰。子之宿愿耳。遂入五台龙翻石。冰雪堆中。得老屋数椽。共栖之。师夜游五顶。遣昏散。日刺舌血。书华严经。经完起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凡一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路踵相继。法筵之盛。前所未有也。两宫贤师德。温旨屡降。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因入芦芽结庵。将终身焉。圣母求师得之。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命师居之。更造万佛铁塔七成。紫柏尊者。手书法华经一部。安奉其中。寻奉慈圣懿旨。送藏云鸡足山。道出峨眉。礼银色光。密矢铜殿之愿。人弗知也。自滇还山阴。请修万固寺大殿。殿高十三丈。阔九丈。渭河病涉。行者苦之。大中丞李公。请建桥其上。师住二年。修桥十三孔。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重三十二孔。大河。自胡地入中国。水势汹涌。最难为力。师竟成之。有若神助焉。二桥与殿。所费数百万金。师寔空手无一文。信施云集雨合。莫知所从来。福缘成就。殆不可思议也。既还芦芽。开石窟于宁化所。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巧细密。遂成一大道场。沈藩见而喜曰。胜因成就。好息心住山矣。师白峨眉未了之愿。王乃𢌿万金于师。取栈道入蜀。适王中丞象乾。总制其地。迎师问心要。因笑谓师曰。三大士兄弟行也。师于普贤如此。不虑观自在文殊。谓师不平等耶。师曰。贫道不过空拳。效奔走耳。若如所云。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王曰。唯唯。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随殿各有渗金诸像。峨眉五台各一。普陀者不果行。安置南京之华山。两宫颁旨。为三山护持。复举七处九会道场。于台山永明寺。庆赞之。嗣后建太原之塔。修阜平之桥。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上亲书其额。又修滹沱河大桥。长五里。又修省城大塔寺。寻还台山。料理所建上下道场。立为十方丛林。不留法属一人。万历庚申八月。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并真来佛子之号。是冬十二月。示微疾。群鸟悲鸣。异光匝地。师乃集众开示毕。端坐而逝。年七十三。腊五十一。讣闻。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之西冈。立塔焉。慈宫。别赐举葬之费。师貌不胜衣。语不出口。始以小王助道。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动费辄累钜万。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师萧远自如。一衲之外无长物。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苟非深證唯心。遇缘即宗。其能尔耶。侍御苏云浦。尝问道于师。深有契于心。乃曰。人以妙师。为福田善知识。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大司马汪伯玉。尝谓憨师。方今无可为公师者。唯妙峰耳。故憨师。倾心服之严事之。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
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
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
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
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
”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登压于下,三日不死。
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
登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
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
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
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
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
登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
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
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
时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
登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
”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
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
期年,皇长子生。
奉敕就芦芽建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
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
登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
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
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
登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
”登曰:“每座须万金。
”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登至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
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殿成,送至峨嵋。
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
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
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
登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建殿安奉。
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
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
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
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
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建寺赐额,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
初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
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
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
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
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
更创七如来殿。
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建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
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
忽以微疾还山。
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
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
”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帝闻,赐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
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
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
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镇洋人,字兰如。
汪彦国妻。
后学佛,持净戒,自号慈愿。
精梵理。
有《愿香室笔记》。
释圆珑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圆护,字念庵,大理人也。
因读《證道歌》有悟,段氏称为“弘辩大师”。
护初号“无念”,后游大方见中峰,便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
护曰:“我之无念,异乎?
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者皆有念也。
我无念者,心体灵明,湛寂不动,如水鉴像,如镜显物,未尝毫发隐也。
惟洞彻法源者叵测,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峰乃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护藏主也。
尝梦神人授书法,与松雪老人笔意同入三昧,为世所珍。
闻其右手,自肘至腕,莹白如玉,然则笔力之精妙,信非偶然,故人称为“玉腕禅师”。
所著有《磨镜法》,并所书《證道歌碑》及“佛都”二字,大径数尺,皆其真迹。
释善柔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柔。
董氏。
德兴之永兴人。
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
默诵金刚楞严诸经。
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
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
去滋味绝华好。
日课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百拜。
深惟静念。
孤征独诣。
人莫能津测浅深。
宪宗闻其名。
赐号弘教通理大师。
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
慕其德聘。
摄华严讲席于京师。
又传菩萨戒。
于佛子山。
及蔚罗黄楼诸刹。
自是门人加进。
法道半天下矣。
师解悟深远。
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
经之阙者。
勒而补之。
寺之废者。
撤而新之。
甃圮桥完坏路。
为之不一而足。
其于身也。
蔬食饮水。
敝衲容身而已。
论者谓。
师渊然若虚。
退然若藏。
萧条静深。
无所愿乎。
其外至于诱引慈济。
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
得其法者。
莫不饱满慰喜。
若涉万里而还其家。
师之道。
其可得而思耶。
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
遂终焉。
寿七十有二。
僧腊三十有八。
塔于寺之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慧进。
字栖岩。
号止翁。
山西霍州灵石人。
姓宋氏。
生于元至正乙未年。
幼稚谙习佛语。
甫九岁。
遭兵失恃怙。
编荆孝养祖父母。
祖父母复没于草莽。
志慕出家。
礼邑元大云寺渐公。
落发执经。
繇洪武新恩得度。
入汴依古峰。
究通华严宗旨。
傍达唯识百法诸论。
意解心融。
众所钦服。
遂得法主之称。
太宗皇帝知之。
遣中官驰驿。
召至南京。
备问楞严大义。
应对称旨。
赐紫衣。
命住天界寺。
选俊秀僧徒从学。
更命于灵谷率高僧。
篹修三藏法数。
及随驾之北京。
居海印寺。
被诏。
领袖天下僧众。
于大明门外。
修普度大斋。
越月。
演说三聚净戒
利益幽显。
其斛顶幡竿。
并放异光。
赐玺书金襕衣。
升左觉义。
总督海内文学儒士高僧。
于海印经馆。
较大藏经。
因奏。
刊行藏教。
以辅治化。
当述诸序。
昭示遐远。
上从之。
亲制经序十三篇。
佛菩萨赞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赐坐。
赐梵相释迦。
刻丝观音。
水晶数珠。
七佛之偈。
谕曰。
依是修行。
升左阐教。
而先后遭遇。
凡十七载。
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职。
唯师独膺嘉奖。
敕曰。
佛氏以能仁为教。
化导愚类。
以阴翊皇度。
利安庶品。
总教事者。
必在得人。
不以轻授。
尔左阐教慧进。
究明宗旨。
严洁行。
简授兹任。
修习弥勤。
朕用尔嘉锡之敕命。
尔其益懋精进。
振乃宗风。
以称朕命。
钦哉。
宣德纪元宣宗皇帝。
待以国老。
赐毗卢冠织金磨衲。
诏于内翰。
因多官并僧众。
对写金字华严般若宝积涅槃四大部经。
尚膳供馔饮竣事。
灌顶净觉大国。
师奏请隆善开。
讲楞严会解。
听受缁素万馀指。
年弥高德弥邵。
耳。
目清明。
颜貌奇古。
性直而俭。
道旧荣国恭靖姚公国师。
译主光公。
讲经隐峰琮公。
独芳莲公。
月庭朗公。
手度高弟。
左阐教兼大兴隆住山广通。
万佛住山广辩。
鸡鸣住山广载。
坛宗师广严。
学徒。
左善世广议。
右觉义广铭。
承旨讲经道深。
馀不尽举。
而其世寿八十有二。
僧腊七十有三。
于正统元年闰六月。
示寂于庆寿丈室。
讣闻。
上遣礼部谕祭。
茶毗于阜城。
舍利灵骨。
立塔于浑河之西。
敕赐万佛山之原。
以褒异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善缘,字了心,侯官姚氏子。
七岁依城东宝峰庵无尘出家,参鼓山蓝田,后住南京灵谷寺,礼僧录阐教幻居大师
永乐三年,鼓山虚席,领檄主之,建千佛阁。
五年春,诏设广荐大会于蒋山,徵天下名僧,善缘应诏入京,说法称旨,恩赉甚渥,赐号“成就”。
秋归,举任都纲,后寺燬于火。
善缘重兴殿阁及诸寮舍。
宣德庚戌,还珠阁坏,更为募建,明年落成,十月示微疾,十九日沐浴更衣,口述生平行业,命侍僧书之,所积金谷,悉委其徒,命创大殿、三门,语终而寂,塔于狮峰。
著有《灵源集》,盖取鼓山前代老宿事实,编为叙传及名人文艺,为《山志》之权与。
后黄用中、徐兴公相继纂辑,即本于善缘。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祖渊。
字天泉。
雨庵其号也。
庐陵杨氏之子。
生有异质。
永乐癸未。
具戒于青原山。
上金陵谒幻居戒公
多所启发。
号入室弟子。
尝对众称之。
师不以小得自满。
然臂香。
笃志求道。
至废寝食者五年。
始得微悟。
若开云雾行虚空。
无所留阂。
遂振锡观方。
遍礼祖塔。
所至丛林畏敬之。
声称隐然。
起同辈间。
壬寅。
还天界。
刺血书杂华经。
宣德改元。
住山阐教。
月山公嘉其行。
延置座端。
为龙象表率。
寻为僧录司。
举住雪峰。
未几。
天童虚席。
移师居之。
百废具兴。
化道大行。
甲寅。
被召入京。
命为左觉义。
时敕建大功德寺成。
住持难其人。
命师兼之。
僧众闻之。
皆乐从展钵如云。
上悦。
赐田四百馀顷。
以赡焉。
师念禅讲教三宗。
名不可不正。
奏以大功德。
大慈恩。
大隆善三寺为之。
繇是。
三宗弟子。
各有依归。
传道受业。
而纲绪始无紊乱矣。
又以天下寺多废。
繇学徒未广。
于尝度正额外。
增其数五之一。
一时受度者。
如川汇云委。
其徒之繁昌。
废刹多繇是而兴。
升右善世。
发上所赐物。
建大刹于江宁之凤翔山。
赐额曰普宁禅寺。
万善坛成。
命师为传戒宗师。
天下学者。
闻师
皆知所守。
而行不离道。
寺左道。
北山阻。
沟水泥淖。
往来者苦之。
师同太监兴安。
拓地三百亩。
甃石作安和桥。
筑庵桥侧。
命僧守之。
以济众。
于是。
寒不病涉。
暑则供茗饮。
人归德焉。
师气宇弘深。
制行洁白。
盖湛然渊澄。
浩然海蓄。
凡诸世缘。
无一可以动其意。
其为国家祝釐。
则洞洞然尽其诚。
为诸弟子说法。
则恳恳然发其趣。
盖忠于事上。
勤以接下。
一时尊而仰之。
如泰山北斗云。
所度弟子。
以万计。
嗣兴教事。
及主名山。
住大刹者又若干人。
生于洪武己巳二月四日。
化于正统己巳三月七日。
寿六十一。
僧腊四十七。
卒之时。
沐浴更衣而坐。
索笔书偈曰。
观世间六十一。
一即是三三即一。
团团烁破去来踪。
白日虚空轰霹雳。
书毕瞑目而逝。
异香满室者数日。
太上皇闻之。
遣太监吴弼。
赐以白金香币钞万缗。
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赐祭。
朝之公卿大夫。
莫不致祭。
茶毗于都城之西山。
贵贱耄耋送者万馀人。
得舍利盈掬。
藏于功德院。
灵骨。
奏还南京普宁。
建大窣堵波藏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祖渊,字天泉,号雨庵。
姓杨氏,庐陵人也。
明永乐癸未,受具青原山,谒幻居戒,多所启发,称入室弟子。
然 臂明心,笃志求道,至忘寝食,孜孜五载,尘妄俱空。
始出游参,遍礼丛林。
壬寅还天界,刺血书经。
宣德改元,声誉远畅,四方学者,视作表率,寻为僧录司举住灵峰。
值天童虚席,乃移居之。
甲寅应召入京,命为左觉义,时敕建大功德寺成,命渊兼之。
僧徒云集,复赐田四百馀顷。
渊念禅讲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由是三宗弟子,受业各有依归。
又以天下寺废,多由学徒未广,请于常度正额外,增五分之一,废刹多因是而兴。
未几,迁右善世,发上所赐物,建大刹于江宁凤翔山,赐额曰“普宁禅寺”,万善坛成,命为传戒宗师。
又以寺左行道阻沟,往来苦之,乃拓地甃石,作桥建庵,其傍施茗利济,行者德焉。
以正统己巳三月七日示寂,临化书偈,掷笔悠然,异香满室。
上闻,遣太监吴弼,以金钞香币赐吊,又遣礼部主事林莹致奠。
茶毗得舍利盈掬,藏于大功德寺,奏请灵骨归塔南都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