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旵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时蔚。字万峰。温州乐清金氏子。生而室有光。母惧欲弗举。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年十一读法华有省。入杭受具戒。谒止岩禅老于虎跑俾参南泉三不是。迷闷无所入。抵明州达蓬山。卓庵。佛迹古址。力究至忘寝食。一日闻寺主宗律师。举沩山踢倒净瓶话。忽大悟。偈曰。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却半年。当下若能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走虎跑呈悟。复之华顶。谒无见求决择。见。深肯之。嘱曰。尔年小且居山去。蔚仍还达蓬。单丁十历寒暑。时千岩长禅师。住伏龙山。道望昭著。蔚提包谒之。相见如旧识。慧辩风驰。如天马行空。不可控驭。岩亦极尽钳槌之妙。知其已彻。顾谓昭首座曰。蔚山主。颇有衲僧气象。烦请归堂。寻为第一座。一日岩升堂。举无风荷叶动。一定有鱼行。语未毕。蔚出众。震声一喝。拂袖便行。岩示以偈。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既而别岩。住静嵩山。又一纪。岩前后为手书招之者三。所以爱重期待者甚厚。比至。使分座说法。遂付以法衣。嘱云。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吾道有寄矣。蔚奉命入吴。凡三筑精蓝。卒之玄墓邓蔚山中。斩蒙羃结庵居之。久之。四众归向。乃搆为大伽蓝。额曰圣恩。奔赴者日甚。一日至不能容。蔚随机演说。俾人人满意。故人益慕而信之。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坐化。阅世七十有九。僧腊六十。停龛十三日。肢体温软香洁。如平时。门人奉全身。瘗于庵之西岗。师貌古神清。髭须疏朗。寡缘饰。千岩称其纯粹质朴。有古人风。谈道三十馀年。吴人无少长。咸知敬慕。有绘像而事之者。平生未尝读书。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诸语默者。俱能刊落浮华。而一践乎其寔。门人请留法语。蔚曰。从上佛祖。诸所言说。句句朝宗。言言见谛。略不肯听从。况吾言乎。悉付火烬。门人。窃而录其少许以传。蔚未化前数日。大众普集。或以得法承嗣为问。示偈曰。慈悲无念。华开果熟。因地分明。慧宝致嘱。盖记无念学。翠峰华。荣果林。宝藏持四公也。于中。学公显受衣法。后出世。开导之盛。无愧于蔚。况受知太祖高皇帝。龙章宠锡。云汉昭回。法脉渊源不绝。蔚所付得人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时蔚者。
号万峰。
姓金氏。
东瓯人也。
机投伏龙千岩长。
法弘邓尉。
殁年七十有九。
师初生其里。
瑞应不一。
俱以徵金氏。
金氏恐乃祝佛愿施为僧。
年十三出家。
具正知见。
登坛受满分戒。
因诵法华。
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有省。
走参止岩。
止岩示目三不是话。
师别卓庵于达蓬山。
楮衾草榻。
杳若忘生。
忽闻佛迹寺僧举沩山踢倒净瓶公案。
大悟。
乃曰。
颠颠倒倒是南泉。
累我工夫却半年。
当下若能亲荐得。
如何不进劈胸拳。
即弃庵入天台。
登华顶。
机触无见。
左右震慄。
无见善遇之。
且勉师曰。
子宜居山保守。
他日支拄宗庭。
非子而谁。
乃至伏龙。
伏龙围绕数千指。
皆一时俊杰。
师土音长发。
洋然进拜。
千岩奇而问曰。
将甚么。
与老僧相见。
师竖拳。
千岩曰。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是个甚么。
师打圆相。
叉手而立。
岩曰。
莫要请益么。
师掩耳而出。
岩深喜之。
一日。
千岩据座命挝鼓。
众方集。
师震声一喝。
拂袖便出。
岩乃曰。
郁郁黄花满目秋。
白云端坐碧峰头。
无宾主句轻拈出。
一喝千江水逆流。
于是丛林知名。
出世嵩山。
有示众曰。
月头是初一。
光明渐渐出。
月尾是三十。
光明何处觅。
假饶老释迦。
也道拈不出。
拈得出万事毕。
若有人道得。
出来道看。
如无。
嵩山与诸人。
露个消息。
舒两手云。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又展掌云。
大开方便门。
便从者里入。
握拳云。
闭却牢关说家里话。
且道。
不开不闭一句作么生。
敛衣下座。
次迁平江邓尉。
创大圣恩寺。
当是时。
世主称为佛心天子。
有能禅者多随。
诸名德出入禁廷。
温绎典故。
其圣恩席下。
抱道髡徒。
仅半千人。
普持胜学二阇黎为上首。
师纯以本色提接之。
海内禅风一正。
士夫书札。
通候于师者。
除问道外。
槩不复缄。
至有久从游者。
求只字不可得。
间或请之。
但以老僧年迈而却焉。
侍御陆公。
书古德机缘驰问。
师谓来使曰。
汝主初选官时。
可到京否。
使愕然曰。
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职者。
师笑曰。
柰选佛何。
师虽不假词色。
罗络当时。
然宽大莫测之机。
多如此。
洪武初。
有旨。
采诸山名德。
因议及师。
景濂宋公。
固止曰。
不可。
此老吾浙人也。
吾素知其为人。
年且逮耄。
性喜恬退。
必不能奉命。
且留此一老。
为林下标职。
讵不美乎。
若迫之。
彼必蹈汾阳昭公之辙。
主议者。
令私探之。
师早称病掩关矣。
师自壮至老。
功课纤发不移。
日理僧事。
夜则跏趺。
俨然达旦。
侍僧间请息。
师曰。
汝正闹在。
老僧息之久矣。
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
集众说偈。
奄然化去。
偈曰。
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
悬崖攃手。
杲日当天。
其继邓尉法席者。
宝藏持公也。
持之下。
复出慧旵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
世业儒,出家破山寺。
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
三十年不过湖。
虚白旵公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
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
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
有《颂古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名永慈(讹作普慈)。其法号海舟。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讹作常熟钱氏)。弱龄。闻说生死事大。即蕴于膺。经旬不就寝。决志趋彭县之大隋山(讹作破山)景德寺。礼独炤月禅师。坚求法要。月喜其端厚慎重。可为法门梁栋。遂度之。永乐癸巳。月殁。师竟入西山。庵隐八载。形影偶偕。忽觉相应。乃弃庵出谒大初和尚。时年二十有八矣。初受师半展。遽问曰。向父母未生前。速道将来。师从东过西。初曰。未在更道。师曰。两眼相对。初正色瞬师。师趋去之。复至东浦访无际。抵灵谷见雪峰。雪峰以师悟处谛当。延师为灵谷第一座。师竟自许。常与同辈蹴踏。峰窃骇之。然师无留意。解制拂衣至安溪。投机于虚白旵公。公以临济正脉。嘱师保任。师乃辞去。复陆沉牛首诸山。正统丁巳。师年四十四。始领东山翼善禅寺。师晦养既久。且弘大化。四方宿艾。虚怀而仰风裁。然师虎视来机。故踵息未舒。而神气先萎者多矣。正统五年庚申六月。旵公化去。东南学众。惟归东山。王公贵人。虚己以礼致师。师未常以一言开凿智窦。故一时虽尽爱敬。莫得而亲疏焉。缁素为师预建身后之域。有范作头者。失斧伤足。痛甚索酒。师谓之曰。范作头。伤足犹可。假若斫去头时。有千石酒。与作头。作头能吃否。范于言下知归。即求为僧。师录之。乃充火头。刻意究竟。不觉被火燎面。如刀刈。取镜炤之欣舞。以偈呈师。师为肯可。当是时。出入东山。皆称俊杰。不无有望于师。师惟目送而已。至有已据高座。而声驰国中者。求入筹室。师弗顾。或谓。东山网。漏于吞舟之鱼。师哂之。间有古溪澄禅师。常过东山。师与盘桓。喜其见处稳实。叹曰。真断桥之后也。乃举澄以住高座寺。澄初出世。衲子不甚知名。师以澄法语。缄达诸山。诸山始归重。兼仰师有卫法至公之德云。天顺五年辛巳。师升座说法毕。一喝而逝。逝之日。白虹横贯。异鸟悲鸣。古溪澄。哭之恸。挽之以诗。吊之以文。其略曰。道扬湖海。德播神州。慈济隆乎品汇。声名动乎王侯。来西蜀而全堤正令。坐东山而大阐玄猷。续高峰七世之灯。烁群昏而独炤。绍旵祖百年之踵。吞众派以周流。将入涅槃现衰相。而白虹贯日。既归圆寂殓法身。而夜壑藏舟。澄自后不上堂。亦趺坐迁化于香岩。香岩之众悽然。澄徐展目曰。不须如是。复宴然长往。师之门人智瑄(作明瑄讹也)。开法金陵。瑄传天奇本瑞。瑞之法嗣大振。瑄即范作头也。 赞曰。邓尉至东山。历传四世。孑孑乔松。其本孤矣。自宝峰燎破面门。而得天奇瑞公。枝秀云峦。叶荫寰中。或疑其先净而后滥。殊不知我此世界大。贤劫中小劫二十。当有千佛出兴。迄今劫过有九矣。自拘留孙至我释迦本师。才出四佛。弥勒师子后。仍有九百九十馀尊。第十五小劫中。一齐出现。惟馀楼至。设以盛衰净滥。而较之可乎。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