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戒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宝(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弱龄出家寿州普宁禅院,后云游四方,与蕲州五祖山戒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友善。
至筠州洞山,长老晓聪愿以法席传之,四方禅学闻风而至。
祖无择召临庐山归宗禅院,程师孟请徙云居,法席鼎盛,四众云集。
初以李遵勖荐赐紫方袍,皇祐中赐号妙圆大师。
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
见《武溪集》卷七《妙圆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七。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宝。庐州合肥人。姓吴氏生有奇相。弱龄归普宁院。已抱出群之见。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置水投针。理存默识。遂入室传法焉。祖病。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宝方主库事叱之。行者白祖。祖令将钱回买。乃与之。后往洞山。聪公知其为人。特加器重。临殁遗言。令继其席。郡守。又以书托祖。举所知者主洞山。祖云。无如买生姜汉。住未几。户外屦满矣。丛林殷足委积。常馀百万。黄檗山饘粥不继。宝移杖总之。黄檗为之丰。直院祖君无择。部宪程君师孟。并著好贤乐善之名。祖。既挽宝主归宗。程。复以云居致宝。前后凡四住名刹。在归宗时。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官吏云。县尉令避路。宝侧立道左。马至前跪不行。宝曰。畜生却识人。尉知是宝。再拜而去。住云居时。一夜山神肩舆。舆宝绕寺行。宝云。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神直抬上方丈。宝为人精严。护持戒法。初行脚时。宿旅店。为娼女所窘。与同寝榻。宝危坐终夜。明发娼女索钱。与之出门。烧被而去。娼女以实告其父母。遂请归置斋以谢。谓真佛子也。然好名事边幅故。所至必选名僧自随。为其羽翼。宝实得法于五祖。祖暮年。弃众造焉。宝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为礼。且说偈讥之。祖遂造大愚。一日于僧堂前。倚拄杖。谈笑而化。宝虽有盛名。丛林亦以是少之。师在洞山。尝自甓寿藏。后二十馀年。遂终于归宗。寿七十七。僧腊五十一。示寂。十八日全身入塔。至和元年也。余襄公靖。为之铭曰。彼上人者。丛林独步。激扬宗旨。慈心广度。言发其机。俾之自悟。人得其要。直趋觉路。横杖而来。舍筏而去。吁嗟妙圆。人天仰慕。妙圆。师赐号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师(法均)即世。
继其道者。
曰裕窥。
裕窥不知何处人。
守德严戒。
有师之风。
辽主嘉之。
仍袭传戒大师
赐崇禄大夫简较太尉。
提点天庆寺。
并赐御制菩提心戒本。
命开戒坛。
说戒一如师在日。
年七十而化。
窥性退让。
每事不欲上人。
劝人完慈止杀。
渔者焚网更业数十家。
奏罢猎地。
置义仓。
备凶岁者数处。
方说戒时。
有食鱼者。
肉上现光气。
其人惧而茹素。
尝过黑筏野。
有童子牧牛。
牛见窥至。
跪而迎之。
其主。
即以其牛并童子为奉。
中年亦预僧务。
僧以事至窥。
先好语诱掖。
终于无讼。
其人辞谢。
仍以念珠一串付之。
歉岁尝抵紫金寺。
赈饥人饘粥。
或告㸑下乏水。
窥以杖擿地。
掘尺馀得甘注。
暨终事取足。
窥既去。
水亦随竭。
此窥迹之概尔。
窥如是师。
可勿详而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显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显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
择法不明。
显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显阴异之。
结以为友。
显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諟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显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显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显休于山前庄。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显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祚远皆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显俊迈。
祚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显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显。
显至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显于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显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显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曰体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显熟视。
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显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锐抗志尘表。依普安诜上人。出家受具。遍历讲筵。游刃经论。问辩风驰。同学敛气。不敢伸。弃而归禅。出蜀入楚。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么。觉曰。无此语莫谤先师。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师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傍。辄匿笑而去。客退。师数之曰。我偶客语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眼未正。择法不明。师曰。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师阴异之。结以为友。师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尝依栖贤湜公。机不合。作师子峰诗而去。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师。休于山庄前。遣岳先往。机语不契。师亦竟不见。遂南游。谒智门祚禅师。祚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师俊迈。智门爱之。一日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智门召师。师近前。智门以拂子蓦口。打拟开口。随又打。师豁然开悟。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师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师。师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师。灵隐无识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师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师出世。初住吴江翠峰。后迁明州雪窦。曾公守越时。敦请也。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海内奇衲子争赴之。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又书壁文。戒进后学。其略曰。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植杖于林下。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这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出众对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师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师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宗即承天宗禅师也。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何日复来此。侍者哀乞遗偈。师曰。平生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不然亦扑扑矣。师器宇凝重。即袖中一书。三年仍还本人。便足气压千古。家声浩浩。子孙绳绳。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
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
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
五年,赐号宝觉大师。
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
帝怒,黥流舂陵。
建炎中,召赴临安。
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
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
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
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悟铢。
字子平。
临潢何氏子。
父椿。
保信军节度使。
有令名。
椿五子。
铢当第三。
娠时母不御肉味。
既诞。
过中不乳。
七岁学诗书。
聪慧过人。
年十五恳出家。
父母不许。
遂不食。
或谕其父母曰。
宦达虽人世美事。
乃或德不称其位。
福不加乎民。
徒贪饕贵富于隙驹之间。
违真失性。
何益于身心。
从其志可。
因礼白霫太尉传戒大师
执弟子之役。
受具
通诸经论。
精旨妙义。
出老师宿学上。
复见佛觉禅师于龙泉万笏山。
自是宗说无碍。
化行平滦涿易间。
开圆觉楞严。
二十馀席。
人趣奉法音。
如佛在世。
皇统间。
授中都右街僧录。
赐号文悟大师。
寻告退归鞍山。
大兴土木。
了前人未竟之业。
于殿西北隅。
作涅槃堂。
曰吾蜕于是。
以金亮贞元二年入寂。
传于圆拱。
铢平生多异迹。
宿村寺。
适洪水发。
馀屋尽坏。
独坐室屹然。
当升坛说戒。
空中现五色霞。
霞中列莲华无数。
坐处隐然有光。
迫近则无。
尤留心唯识。
每发愿上生。
曰。
慈尊一生补处。
吾欲从之细穷法相耳。
阇维。
舍利盈掬。
徒众建窣堵波。
藏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端禅师,住蕲州四祖寺。
为青原下九世,五祖戒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法均。
族里失详。
兰茁潜幽。
珠英秘润。
人莫之知。
唯京西紫金寺非辱律师异之。
收为童子。
究律学谨持犯。
得性自然。
非矫揉也。
虽行在毗尼。
而志尚禅悦。
寻师求指决者十馀年。
封被危坐。
切甚头然。
似有发明者。
清宁中。
被徵较定诸家章抄。
或有艳之谋为代者。
师力求退。
与息贪竞。
时议多之。
道声遐震。
授紫方袍师号。
久之。
归隐马鞍山。
远迩把其清风。
咸雍间。
上以金台僧务繁剧。
须才德并茂者。
录其事。
佥以非师不可。
命亟下。
虽欲退辞。
不可得也。
当是戒坛肇辟。
来集如云。
师为大和尚。
俨临万众。
虽遐荒绝域。
冒险轻生。
自万里而来。
冀一瞻慈范。
一领音教。
如获至宝而还。
似有神物告语而然者。
辽主渴思一见。
上待以师礼。
后妃以下。
皆展接足之敬。
特旨。
授崇禄大夫守司空。
并传戒大师之号。
宠以诗章。
有行高峰顶松千尺。
净天心月一轮之句。
其见重如此。
后屡应巨刹。
一以弘为事。
所至之处。
士女塞涂。
皆罢市辍耕。
忘饥与渴。
递求瞻礼之弗暇。
一如利欲之相诱。
总计前后。
称弟子者。
至五百万馀。
饭僧之数称是。
其馀因闻而施。
触目之为。
筹草木不尽义。
孳孳焉。
尝若弗逮。
惟恐人之知也。
劳而感疾。
虽食饮罕御。
而进力靡懈。
晓示学众。
谆谆以务为言。
以大康元年三月四日。
怡然别众而逝。
世寿五十五。
僧腊三十九。
讣闻。
辽主悼叹。
命太尝卿杨温峤。
董后事。
七众哀号。
如失恃怙。
茶毗收灵骨。
塔于方丈之右。
或吊之以词曰。
出蓟门兮西观。
目岩岫兮巑岏。
伊万庳兮参差。
何独尊兮马鞍。
非以其下兮旧有人耶。
神灯发𦦨兮古玉绝瑕。
传佛戒兮警聋瞆。
提金刚兮慑魔外。
高辟度门兮远迩云奔。
利见龙德兮来仪帝阍。
师子一吼兮天骢去豆。
上下交孚兮如鸟破鷇。
梵音昼宣兮宸章夕吟。
叹师德无既兮悬悬千古之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宋僧。少时师事石门彻禅师,后谒广慧禅师,遂为广慧之嗣。至和初游京师,客景德寺,为仁宗所知,诏馆于大相国寺。此后出入禁庭,谈禅秘殿,礼遇甚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后请退居庐山,不许,诏于曹门外护国寺北建精舍以居,号华严禅院。道隆为人宽厚,不矜伐,尝举怀琏自代。年八十馀卒。见《禅林僧宝传》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禅师名道隆。
不知何许人。
至和初。
游京师。
客景德寺。
曰纵观都市。
归尝二鼓。
谨门者呵之不悛。
一夕还不得入。
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
往视之。
乃一僧熟睡已再鼾。
撼之惊矍。
问名字归奏 上闻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 召至便殿。
问宗旨。
隆奏对详允。
上大悦。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王公贵人。
争先愿见。
隆未漱盥。
户外之屦满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
络绎于道。
或入对留宿禁中。
礼遇特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隆少时师事石门彻禅。
师尝问曰。
古人云。
但得随处安闲。
自然合他古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如何。
彻曰。
知有乃可。
随处安闲。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闲。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先洞山示众曰。
欲知此事。
如人家养三儿。
以一著州中。
一著村中。
一著县中。
其一用家中财物。
其一用外处钱物。
有一人不得家中钱物用。
亦不得外处钱物用。
且道那一个。
合在州中。
那一个合在县中。
那一个合在村中。
有僧便问。
三个莫明轻重否。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出身处。
曰。
知有却不知有。
是此人出身处。
僧曰。
未审此人。
从今日去也无。
曰亦从今日去。
僧曰。
恁么则属功也。
曰是。
僧曰。
唤作恁么功。
曰。
唤作功就之功。
僧曰。
此人还知有州中人否。
曰。
知有。
始解奉重矣。
僧曰。
恁么则村中人。
全明过也。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过处。
曰。
不知有。
唤作闲人。
是此人过处。
不见先师道。
今时学道人。
须知有转身处。
始得。
隆曰。
古人知有。
便能如州里人耶。
亦须因奉重而至耶。
彻曰。
洞山曰。
向时作么生。
奉时作么生。
功时作么生。
共功时作么生。
功功时作么生。
时有僧便问。
如何是向。
曰。
吃饭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奉。
曰。
背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功。
曰。
放下钁头时作么生。
又问。
如何是共功。
曰不得色。
又问。
如何是功功。
曰不共。
此名功勋五位也。
譬如初生鸠儿。
毛羽可怜生。
久久自能高飞远荡。
隆亲受洞上旨诀。
后谒广慧琏禅师。
遂为广慧之嗣。
皇祐二年。
诏庐山僧怀琏至阙。
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隆问话。
机锋迅捷。
上悦。
侍卫皆山呼。
隆即奏疏曰。
臣本凡庸。
混迹市里。
夤缘佛法。
依近天颜。
出入禁廷。
恩渥至厚。
荐更岁籥。
衰病相仍。
未甘退于山林。
坐贪蒙于雨露。
因循至此。
愧负在颜。
恭惟 皇帝陛下。
天纵圣神。
生知妙道。
染为词翰。
如日昭回下饰万物。
而臣蒙许赓和。
似雾领略。
才见一班。
人虽不言。
臣岂无怍。
伏见僧怀琏。
比自林薮。
召至京都。
议论得其渊源。
词句持出流辈。
禁林侍问。
秘殿谈禅。
臣所不如。
举以自代。
伏望 圣慈。
许臣于庐山一小刹。
养痾待尽。
不胜犬马恋轩之情。
取进止疏奏不许。
有旨于曹门外。
护国寺北。
建精舍以居。
号华严禅院。
隆既得谢事。
喜见言色。
闲居奇衲。
名缁多过从。
有乘侍者。
来自大阳。
乘后住福严。
隆问在大阳得力句。
对曰。
明安尝问曰。
有一人遍身红烂。
卧在荆棘林中。
火绕周匝。
若亲近得此人。
禅门大启若。
亲近不得。
佛法无灵验。
时对曰。
六根不具。
七识不全者。
亲近得此人。
明安曰。
令渠出来。
我要相见。
时又答曰。
适来无左右。
祇对和尚。
安曰。
相随来也。
即礼拜退。
隆曰。
若果如此。
冷如毛粟。
细如冰雪。
乘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隆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橙子来。
广慧曰。
道者我有橙子诗。
听取。
诗曰。
放下便平稳。
我时便肯伊。
后因叙陈在石门。
所悟公案。
广慧曰。
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乘曰。
艺不辜人。
有僧诵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干竹。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隆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琏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安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昑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隆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
递相效学。
不可长也。
但曰。
二般虽杂道。
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行藏。
落人疑似。
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隆曰。
宝尘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
我宝暴其师之失。
教谁捡点。
凡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宝卖洞山姜。
锄双峰地。
已为道取笑也。
隆为人宽厚。
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赞曰。
隆夜卧寺阃之外。
朝登秘殿之上。
揖让人主。
谈出世法。
有补宗教。
盖所谓有异能解。
一世奇禅衲也。
殁未五十年。
丛林且不闻其名。
况机缘语句乎。
可为太息。
予少时客华严。
及见其檀越岑氏之子孙。
家藏隆偈藁。
并被遇之迹甚详。
今追绎十。
才得其一二。
著于此。
以俟知者耳。
神僧传·卷第九
婺州僧道隆。云游诸方寓江州能仁寺。所为不常。但呼为风和尚。绍兴元年行化抵瑞昌投宿天花寺。夜有男子垂泣言。弟子不幸在生前广造恶业现堕牛身。一尾生于头上形模丑异。愿师慈悲为我忏悔令脱此苦。明日至若山汤氏家。一门男女悉出作礼。启告曰。前日牛产犊甚怪。尾出头上。恐于寒家生灾。愿和尚畅此因缘以洗宿咎。须臾驱牛前来。掉头摇尾若乞怜状。隆咄曰。汝昔者作业兹日难逃。虽受此形本性何异。岂不闻沩山和尚示众言。中有响句里藏机。汝若于斯会得。便见灵光动耀照彻十方佛与众生本同一体。其或未然当为说偈。牛受记毕随隆归寺。观者以千数。牛见人俛而不食如羞𧹞态。除夕忽殂。隆梦来谢。遂领众然炬爇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隆禅师。
未详里族。
初参石门彻和尚。
问曰。
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閒。
自然合他占辙。
虽有此语。
疑心未歇。
时如何。
门曰。
知有乃可随处安閒。
如人在州县住。
或闻。
或见。
千奇百怪。
他总将作寻常。
不知有而安閒。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声色。
则惊怪传说。
师于言下有省。
门尽授其洞上宗旨。
及出世。
乃嗣广慧。
或问曰。
禅师亲见石门。
如何却嗣广慧。
师曰。
我初见广慧。
渠方欲剃发。
使我擎凳子来。
因曰。
道者。
我有凳子诗。
听取诗曰。
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
因叙在石门所得。
慧曰。
石门所示。
如百味珍馐。
只是饱人不得。
后来有一炷香。
不欲两头三绪。
为伊烧却。
师至和初。
游京客景德寺。
日纵观都市。
归常二鼓。
一夕不得入。
卧于门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
见龙蟠地。
惊觉。
中夜遣中使视之。
乃一僧熟睡。
已再鼾。
撼之始觉。
问名字归奏。
帝闻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召至便殿。
问宗旨。
师奏对详允。
帝大说。
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
由是道化大振。
尝与大觉琏公。
说法化成殿。
机锋迅辩。
帝大悦。
侍卫皆山呼。
或偈颂酬答。
或留宿禁中。
礼遇隆厚。
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师因奏疏。
举琏自代。
帝览表不允。
有旨于曹门外。
建精舍延师。
师额华严禅院。
有僧颂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
有节非于竹。
三星偃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师曰。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琏作此偈。
虚空钉橛也。
乃曰。
虚空钉铁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将闲学解。
安著佛阶梯。
又见达观颖禅师。
戏作偈曰。
解答诸方语。
能吟五字诗。
二般俱好艺。
只是见钱迟。
师曰。
佛法却成戏论。
后生无识遽相。
效学不可长也。
但曰二般。
虽杂道也胜别施为。
有僧曰。
洞山宝公。
讥五祖戒禅师
行藏落人。
疑似其至洞山。
乃上堂说偈曰。
嗟见世聱讹。
言清行浊多。
若无阎老子。
谁人奈你何。
师曰。
宝粗行不逊。
卖师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实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来说他人短。
自短先在我。
宝暴其师之失。
教谁检点。
凡沙门释子。
寂默为要。
华严论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来之样。
不著不恋。
是路入法界之辙。
宝卖洞山。
姜锄双峰地。
已为道人取笑也。
师为人宽厚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殁时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系曰。
夫寺门鼾睡僧。
入天子梦。
梦其为龙。
不为所恶。
复尊宠之至宿留禁中。
非师道洽天下。
乌能及此。
京师禅法。
由是大弘。
并见仁宗识洞高远。
若遇庸君。
师其不为齑粉乎。
予故表而出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
汾阳昭公之嗣也。
初住龙舒之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
为人精严。
谅直饱参。
汾阳特称之。
自出并汾。
遍诣名山。
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
善问曰。
回互不回互。
对曰总不与么。
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
对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脱空漫语。
对曰调琴澄太古。
琢句体全真。
又谒公安远禅师。
远问作么生是伽蓝。
对曰深山藏独虎。
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
对曰青松盖不匝。
黄叶岂能遮。
曰道什么。
对曰。
少年曾决龙蛇阵。
老倒还听稚子歌。
曰一句两句。
云开月露作么生。
对曰。
照破祖师关。
又谒延寿贤禅师。
贤问。
海竭人亡作么生。
对曰毒蛇不咬人。
曰为何如此。
对曰风引溪云断。
泉冲石径斜。
又谒夹山真首座。
真曰还见么。
对曰万事全无。
曰还不见么。
对曰千般皆在手。
举曰。
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问见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举曰。
却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惊。
对曰终不捏怪。
又谒福严承禅师。
承问。
作么生是圆融之相。
对曰。
木人岭上休相觑。
石女溪边更不迷。
举却问。
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
曰老病寻常事。
龙钟没好时。
又问。
融即不问。
如何是圆。
曰法界广无边。
承曰。
不圆不融时如何。
对曰。
虚空无对面。
鸟道绝东西。
又问。
狸奴白牯却知有。
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
曰。
只为太惺惺。
进曰。
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
曰争怪得伊。
又谒石霜慈明禅师。
慈明问。
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对曰二窍俱明。
曰还见七十二峰么。
对曰有甚掩处。
曰道什么。
对曰。
今日触忤和尚。
慈明便打。
举曰。
作什么。
曰将谓是收番猛将。
元来是行间小卒。
对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喷月华。
又谒大愚芝禅师。
芝问。
古人见桃花。
意作么生。
对曰。
曲不藏直。
曰那个且从。
这个作么生。
对曰。
市中拾得宝。
比邻那得知。
曰上座还知么。
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
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
又作么生。
对曰。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对曰。
楼阁凌云势。
峰峦叠翠层。
又谒玉涧林禅师。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从此露堂堂。
云门赚杀他家子。
直至而今乱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对曰。
争敢。
曰作么生。
对曰。
清晨升宝座。
应不让南能。
又谒栖贤諟禅师。
问如何是佛。
曰张三李四。
进曰意旨如何。
曰胡饼有甚汁。
又谒五祖戒禅师
问。
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
对曰反手把笼头。
曰却是作家。
对曰背鞭打不著。
曰为什么上来下去。
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
便打。
举曰。
一言无别路。
千里不逢人。
又谒翠峰素禅师。
素曰。
风穴道。
嘶风木马缘无绊。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对曰。
翻身师子生狞甚。
谁敢当头露爪牙。
曰放汝一线道。
对曰七颠八倒。
曰收。
对曰了。
又谒雪窦显禅师。
显问。
牛吃草。
草吃牛。
对曰。
回头欲就尾。
已隔万重关。
曰应知无背面。
要须常现前。
对曰。
验在目前。
曰自领出去。
又谒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关。
举便问。
如何是两重关。
曰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对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满盏油难尽。
进曰见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举机辩。
如电砰雷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自住持多夜参曰。
诸上座。
吾门之事。
多少奇特。
拥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谓活鱍鱍地。
只欠承当在。
虽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别得出。
山僧让禅床与上座。
若也甄别不出。
掷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境致过时。
盖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处所。
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
如今兄弟。
往往蹉过。
不肯递相博问。
昔龙牙问德山鉴公。
仗剑取师头时如何。
鉴便引颈。
龙牙曰。
头落也。
鉴便休去。
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颈。
龙牙献剑。
举殁时七十馀。
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
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
耻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贵其贵。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伪。
将质之于天地。
方是时。
丛林以肃严相尚。
沙门以修洁相高。
一有指目。
重为愧耻。
故泉有以矫之耳。
其号泉大道。
若非苟然。
举公名著丛林。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汾阳嗣也。初住龙舒法华寺。后移居白云海会焉。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一锡出并汾。所至披靡。谒公安远公。逗青松黄叶之机。于福昌善处。逞琢句调琴之辩。又谒延寿贤。大愚芝公。夹山真首座。慈明栖贤諟。雪窦显。五祖戒公。琅琊觉。西湖西峰庵主。主。明招位下杰出者也。有偈云。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当。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光。师至。问曰。如何是两重光。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师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后如何。曰。多心易得乾。师机辩。如雷砰电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上堂。释迦不出世。达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至哉斯言。达古今一贯也。尝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景致过时耶。觉范称之。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于道者也。年七十馀。始殁。塔于海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