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伽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得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于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于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越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即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圆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初圆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然圆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傍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见圆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虽冬无皴皲之患。
夏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枣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心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王。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心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或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得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晓聪(?~一○三○),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俗姓杜。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依诠禅师。真宗大中禅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一说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偈、颂四首。
全粤诗·卷二一
释晓聪(?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依诠禅师。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宋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见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应真禅师法嗣。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晓聪。
生杜氏。
韶州曲江人。
少依云门寺得度。
头骨峣然。
一帔阅寒暑。
周游荆楚。
饫厌保社。
与众作息。
无有识之者。
在云居时。
僧伽在维扬。
于是禅者立问曰。
既是泗州僧伽
因什么扬州出现。
聪婆娑从旁来。
众戏使对之。
聪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众目笑之。
莲花峰祥庵主。
闻此语惊曰。
云门儿孙犹在耶。
夜敷坐具。
望云居拜之。
丛林遂知名。
至洞山依诠禅师。
大中祥符二年。
诠移住栖贤。
以聪继席。
果嗣文殊应天真禅师。
真见圆明密。
云门四世孙也。
聪见僧来有所问。
辄瞋目视之曰。
我击虎术汝不会去。
一日自荷柴登山。
僧逆之问曰。
山上住。
为什么山下担柴。
答曰山上也要柴烧。
云居舜老夫。
时年少。
聪使乞食鄂渚。
有居士问。
古镜未磨时如何。
曰黑如漆。
曰磨后如何。
曰照天照地。
居士笑曰。
道人不自洞山来耶。
舜默惭。
驰归举似聪。
聪代前语曰。
此去汉阳不远。
代后语曰。
黄鹤楼前鹦鹉洲。
舜因悟其旨。
聪示众曰。
一大藏教是个之字。
祖师西来是右字(或作手)。
作么生是正义。
良久曰。
天晴盖却屋。
趁闲打却禾。
输纳王租了。
鼓腹自高歌。
手植万松于东岭。
而诵金刚般若经。
山中人名其岭。
曰金刚。
方植松。
而宝禅师至。
时亲自五祖来。
聪问。
上岭一句作么生道。
实曰。
气急杀人。
聪拄钁呵曰。
从何得此随语生解阿师。
见问上岭。
便言气急。
佛法却成流布。
宝请代语。
聪曰。
何不道。
气喘杀人。
逍遥问。
岭在此。
金刚在什么处。
聪指曰。
此一株松。
是老僧亲栽。
初比部郎中许公式。
出守南昌。
过莲花峰。
闻祥公曰。
聪道者在江西。
试寻访之。
此僧人天眼目也。
许公既至。
闻聪住山家风。
作诗寄之曰。
语言浑不滞。
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
春栽带雨松。
镜分金殿烛。
山答月楼钟。
有问西来意。
虚堂对远峰。
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
持不食七日。
集道俗曰。
法席当令自宝住持。
因与门人叙透法身说偈曰。
参禅学道莫忙忙。
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赢甚。
见人无力得商量。
唯有锄头知我道。
种松时复上金刚。
言卒而化。
又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西阿。
赞曰。
聪答所问两句耳。
而莲华祥公。
便知是云门儿孙。
古人验人。
何其明也如此。
予留洞山最久。
藏中有聪语要一卷。
载云水僧楚圆请益。
杨亿大年百问语。
皆赴来机。
而意在句语之外。
圆即慈明也。
初受汾阳。
祝令更见聪。
故慈明参扣馀论。
尚获见之。
呜呼。
聪为莲华峰汾阳所知。
则其人品要。
当从玄沙。
棱道者辈中求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洞山晓聪禅师。
韶州曲江人。
生杜氏。
见文殊应天真和尚。
初游庐山。
莫有知者。
时云居法席最盛。
师作灯头。
闻僧众谈泗州僧伽
近于扬州出现。
有设问者曰。
既是泗州大圣。
为何向扬州出现。
师曰。
君子爱财。
取之以道。
一众大笑。
后僧。
举似莲华祥庵主。
主大惊曰。
云门儿孙犹在。
遥望云居拜之。
师名遂重丛林。
次依洞山诠禅师。
为首座。
及诠迁栖贤。
以师嘱檀那及其众。
众从之。
请于州。
州从之。
以大中祥符三年。
师出世洞山。
上堂曰。
祖师西来。
特唱此事。
自是上座。
不荐所以。
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认影迷头。
岂非大错。
既是祖师西来。
特唱此事。
又何必更对众。
叨叨珍重。
师见僧来有所问。
辄瞋目视之曰。
我击虎术汝不会去。
一日自荷柴登山。
僧逆之问曰。
山上住。
为何山下担柴。
师曰。
山上也要柴烧。
示众曰。
一大藏教是个之字。
祖师西来是右字。
如何是正义。
良久曰。
天晴盖却屋。
趁閒打却禾。
输纳王租了。
鼓腹自高歌。
师于山之东北。
手植松可万。
松凡植一株。
坐诵金刚经一卷。
自称栽松比丘。
岭名金刚岭。
或间。
岭在此。
金刚在何处。
师指曰。
此一株松。
是老僧亲栽。
汾阳尝谓慈明曰。
云门下儿孙。
我已遍参。
独以未见聪为恨。
汝当见之。
故慈明虽已罢参。
犹获觐颜色而闻馀论矣。
师一曰不安。
上堂辞众。
述透法身颂曰。
参禅学道莫茫茫。
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羸甚。
见人无力得商量。
复曰。
法席当令自宝住持。
言卒而化。
阇维得舍利。
塔于金刚岭。
先是。
比部郎中许公式。
出守南昌。
过莲华峰。
闻祥公曰。
聪道者。
在江西。
试寻访之。
此僧人天眼目也。
许既至。
闻师住山家风。
作诗寄之。
有夜坐连云石。
春栽带雨松之句。
将访之。
师已逝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原。字古先。相州藤氏子。藤为国中贵族。师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人异之。十三剃发受具戒。遍历诸师户庭。咸无所證入。乃嘅然叹曰。中夏乃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乎。于是。绝鲸波之险。奋然南游。初参无见顶公于天台华顶。公语之曰。汝缘不在此。中峰本公。现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韛正赤。此真汝导师。宜急行。师即蓬累而出。往见中峰。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辄遭呵斥。退而涕泣。至于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头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脱。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之事也。师闻遍身汗下。益厉精猛积之之久。忽有所省。现前境界。一白无际。中峰印之。复见诸大老。皆无异词。会清拙澄公。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师送至四明。澄公曰。子能同归。以辅成我乎。师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皆师之力也。然瓣香酬法乳。的归之中峰。师化大行。专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愿胜。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典。房州之天宁。皆郁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如慧林。等持。真如。万寿。净智。皆师受请弘化之刹。劳绩之见不与焉。年度比丘千馀人。非所度而受法称弟子者。不与焉。师临众端严。见者若未易亲。及闻其诲者。温若春阳。莫不悦服而去。人有来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顷。翩翩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师不自以为是也。取语录并外集。投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画师像。预索赞语。师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甲寅春正月。坐化于长寿院。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国人也。
世居相州,为国贵族。
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
父奇之曰:“是儿于菩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
”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役。
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
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无所證入。
乃慨然曰:“中夏为佛法渊薮,盍往求之。
”于是浮海南游,飘然西渡,初至天台参无见睹于华顶峰,睹语之曰:“尔缘不在斯。
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说法杭之天目山,炉火正赤,往来学徒无不受其锻鍊,此真汝导师也。
”原遂往谒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
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
”原退而悲泣,饮食皆废。
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人惟此身,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
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
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
若当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
”原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又久。
一夕忽有所省,见前境界一白无际。
急趋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
”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
”由是瞩机生悟,超然领解。
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豪滞碍。
未几辞去,往谒虚谷灵、古林茂、东屿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誉隆隆,各据高座,展化一方。
见其證悟亲切,机锋颖利,莫不以“丛林师子儿”称之。
会清拙澄将入日本建立法幢。
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归以辅我乎?
”原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
”即摄衣升舟。
其后澄之行化遐迩,皆原之力也。
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赴壑。
古山源议革城州等持教寺为禅,物论非原无以厌伏众心,竟迎原主之。
俄住州之真如,又迁万寿,又迁相之净智。
及谢去,更行化于奥州。
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应寺,延原为开辟住持,方起而应之,关东连帅源公建长寿院于相州,复请开山兼主圆觉,原又赴之。
未几,迁建长。
其说法度人,孜孜弗懈,无异慧林时。
后退归长寿,有终焉之志。
岁在甲寅正月,忽示疾。
至二十三日夜参半,召门人曰:“吾今日逝矣,尔等恪守常训,使法轮弗替可也”。
黎朋宾明,候问起居应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时至矣,可持觚翰来。
”及至,复曰:“吾塔已成,唯未书额尔。
”乃手书“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灭。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又八。
弟子奉全身瘗焉。
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
若丹州之胜愿,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兴,房州之天宁,皆蔚然成大兰若。
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
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
平生端严若神,虽燕坐之时,俨若临众,目光炯炯射人。
见者若未易亲炙,及聆其诲语,温若阳春,莫不心悦诚服。
有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间,洋洋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犹不自以为是,取语录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传心印,留此糟粕何为。
”门人欲为画像且索赞语,原乃自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是何面孔。
”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江南人。髫年北游。获落发。听讲致名位。尤通法华。诵持专至。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兴国八年。诏宦者李神福。以幡华上供。且奉感应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躯命供养。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悉以饭僧。然后服以灌油纸衣。拜辞大众。手持双烛。登积薪上坐。待烟𦦨之炽。而诵经不辍。既而身摧声息。灰烬迸散。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则是年四月八日也。顷之神福旋京师。具以事闻。上为之动容。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怀德。
本江南人也。
髫年离俗谨愿饰身。
诵通法华经得度。
自尔虽登讲肆终以诵持为专务。
晚游泗上礼僧伽塔像。
属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华上供。
并感应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
德遂誓焚躯供养。
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
斋僧一中。
然后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
手持双烛登柴𧂐中。
发火诵经。
观者莫不挥涕。
德至火炽熛高。
其身聊侧。
犹微闻诵经之声。
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
淘汰舍利甚多。
乃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
使臣回奏。
上为之动容焉。
论曰。
界系之牢不无我所。
浮生之命连在色身。
皆自贵而轻他。
悉己多而彼少。
而增靳固。
但长悭贪。
若骊龙之吝珠。
犹𤛆牛之爱尾。
孔惜翠羽麝护香脐也。
其如儒氏彝伦孔门徽典。
以己私之饥体曰父母之发肤。
不敢毁伤恒知保慎。
复有好自标遇三年不见于门生。
且事尊严一坐不垂于堂庑。
及乎心游方外教脱域中。
或大善之克成。
非小愆之能绊。
许友以死杀身成仁。
渐契不拘将邻直道。
至有黜礼乐薄忠信去健羡饮淳和。
乃有洗耳辞荣抱石沈水。
与儒则一倍相反。
于释则分寸相邻佛乃为物捐躯利生损命。
与其不拔胫毛为利也。
伏腊殊时。
与其惜父母之亲体也。
参辰各见如此乃验教之深浅行之是非。
譬犹出泉货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
初唯减口次则脱身。
车服越共弊之心。
象马过借人之乘。
辍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
用若拂尘舍犹脱屣。
复次唼肤待饫剜自副求。
或指然一灯。
或身均百脔。
救羸虚之虎。
化长伟之鱼。
因超劫归弥勒之前。
先成佛享释迦之位。
皆从旋习始外财而终内财。
及熟善根变难舍而成易舍。
夫辍外财外财难舍。
难舍凡夫也。
捐内财内财易弃。
易弃菩萨也。
须知三世诸佛同赞此门。
是真实修。
是第一施。
岂不见僧崖菩萨安详陟于柴楼。
大志道人慷恺焚其腕骨。
人皆难色。
彼有易容。
盖累世之曾为。
致今生之又舍。
舍而复舍。
估七宝以非珍。
空而又空。
以三轮之绝轨。
乘兹度岸。
是曰真归。
得金刚坚固之身。
留玉粒驮都之应。
今之录也。
藏则当乎炎暑裸喂蚊虻。
寿则试其浮图坐中圆寂。
定兰感天王而还眼。
鸿休拒大盗以偿冤。
明饲兽而破悭。
超然灯而烬指。
加其舌根不坏身溺不沈。
入薪塔而。
自焚露赤躯而受咋。
以前诸德也。
念业异熟为所依趣。
知身是幻幻体何凭。
悟质如沤沤形暂起。
幻从心造假伪相寻。
沤散水澄浮沈互有。
是故大圣几生所计。
小乘润生尽期。
贵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谓视同糠秕观若尘炱。
譬之寄习学于茅庐附弯弧于土垛。
为选登云之路。
为求出塞之功。
然后赐宅一区门罗八戟。
方云贵土始利封侯。
以其乳哺之囊转得那罗之器。
亦复如是或曰。
用斯声教化我中华。
得非韩吏部所患非杨即墨而况加其佛乎。
攻乎异端斯害孔炽。
对曰。
正谈仁义则道德相悬。
正说苦空则忠信可薄。
还借韩之譬况。
坐井窥天非天之咎。
孔门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庄子曰。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若观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
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灭。
随其善恶业缘受报。
故有好丑。
若由业因也。
是用将粗易细以弱商强售苋陆之脆形。
博华鬘之珍服。
既熏当种而起现行。
生胜已生报强前报。
刳肉眼而招佛眼。
割凡躯而贸金躯。
尼拘之子至微。
荫车之形不少。
是为真语。
非谓食言。
菩萨利他适足以学。
或曰。
夫行然鍊。
善人则不疑。
其有不善之人。
惯尝刲割。
谓疼痛。
为诙谐。
堪受凌迟。
谓炙炮为戏剧。
或敩人而偶作。
或诳世而强为。
此则栽何善根。
自求辛螫耳。
对曰。
虽则顽民喜忍恶少耐伤。
且经念以然烧。
或浅诚而喂饲。
冥招善报。
已种良因。
以浮泛心得浮泛报。
昔有女子戏披袈裟。
婆罗门醉著法服。
其缘会遇道果终成也。
或曰。
义净传译重累再三。
今勿然炼。
伊人亲游西域备熟方宜。
至乎教乘罔不详究。
不许毁伤何邪。
对曰。
此专缚阿笈摩之教。
安能沮坏摩诃衍法耶。
设或略舍内财决定当圆檀度。
故庄严论云。
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
成菩萨檀度也。
将知四轮出世十善行时。
有道则尧下足淳民。
奉孝则曾家生令子。
我圣上践祚之四载。
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利塔。
初于滋福殿供养。
后迎入内道场。
屡现奇瑞。
八年二月望诏于开宝寺树木浮图仅登于尺。
先藏是塔于深甃中。
此日放神光亘烛天壤。
时黑白众中有炼顶指者。
有然香炷者。
宣赐物有差。
苟非大权菩萨大福天王。
安能激劝下民而捐身宝者乎。
直令此地螺髻见而珍宝成。
还觉其时鹫峰净而土田变。
范云缀史纪数色之徵祥。
王劭编文书几州之葬塔。
隋分舍利。
唐瘗真身。
比乎我朝。
田陇与铁围争其疆畔耳。
此篇所载。
成传开宗。
令能忍难忍之人既亡若在。
使舍身受身之者虽死犹生。
图五芝于草木之前。
列四瑞于鳞毛之表。
诗曰。
仪刑文王。
万邦作式者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
年十一出家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老宿豁公。
豁云门之孙也。
师依止五年。
尽得其法。
自是神异不测。
世传定光佛化身。
怀仁江。
有蛟害人。
师临渡说偈戒之。
蛟引去。
未几。
拥沙涨塞。
潭遂为洲。
梅州黄杨峡乏水。
师以杖擿之遂涌。
父老以为神来。
聚观师遁去。
所至遇旱涝。
书偈投之。
无不如愿。
武平南黄石岩。
多蛇虎。
师止住。
蛇虎可使令。
师凡示人。
必以偈。
偈尾必题四字。
曰赠之以中。
世奠能测四。
远敬事师如神明。
家画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师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外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
以为狂且慢。
已去僧伽黎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巾幪首。
而衣白服。
师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各半。
因不语六年。
岩寺当输布。
民岁代之。
师不忍。
置书布束中求免。
吏得之愈怒。
追问亦不答。
以为妖。
焚其布帽。
火尽而帽益明鲜。
乃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后稍发语。
后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
经始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师住三年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师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
莫与人为害。
槎一夕荡除。
有僧自惠州来曰。
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师曰。
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唱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
无多闻性。
而事即谨愿。
师怜之作偈。
使诵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文字语言。
一览诵念。
无所遗忘。
偈语章句。
援笔立就。
师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
师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而化。
谥定光圆应禅师。
系曰。
至人。
聚于心者灵。
发于言者验。
寂音谓。
师偈语皆称性之句。
非智识所到之地。
良然。
良然。
才涉思惟。
便是鬼家活计。
自尚满身雾露。
安能使物不迷耶。
释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学于息庵。会高宗幸温州,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道琛应诏。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晚主南湖,为第八代祖师。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谥曰圆辩。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琛。温之乐清彭氏子。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学教于息庵。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归乡弘法。适高宗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凡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于禅定中。见四明垂示。行法华忏。感普贤放光。自是慧辩益进。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以绍兴二十三年示寂。说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谥曰圆辩。师高德硕行。与雪窦大圆。育王谌二禅师。为道交。二老深敬之。实有以动之。不徒辩说而已。师居山匮粮。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先煜煜。送还光乃已。苦无水。指工凿之。泉随凿涌。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师为神授戒。后遂凝然无恙。其将主南湖也。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傍。而缺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噫。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琛,赐号“圆辩”。
姓彭氏,乐清人也。
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
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
宋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琛应诏。
尝以僧伽黎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奉还。
山居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泉涌其下。
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
良以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
虽远而近,不逾一念。
虽近而远,过十万亿。
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
”偶于定中见一老宿,顾谓之曰:“吾四明也。
”便惊,喜作礼曰:“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
”尊者首肯之。
及觉,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观者皆禀为正则。
宋绍兴十二年,圆照退老,举琛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馀,琛诚心感格,施者自归。
岁月之间,栋宇悉备。
因行法华三昧,感生异光,慧辩益弘。
郡大旱,请祷雨,琛以时政苛猛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
有久病,为说法施食,病多愈。
与雪窦大圆禅师道交最深。
尝为说经王义及六即义,联翩三日,一语不重。
绍兴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经,昼夜不绝。
众闻异香盈室,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讽《安乐行》,未终,嗒然坐亡。
留龛弥月,颜体如生。
葬于崇法塔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6—1246 【介绍】: 宋僧。解州解县人,俗姓蔡,号万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净土寺。嗣雪岩,构万松寺以居,潜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学,三阅藏教,恒业《华严经》。有《祖灯录》、《鸣道集》、《辨宗说》等。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行秀。
号万松。
河内人。
族蔡氏。
自幼不凡。
超然有出世志。
屡白父母求出家。
父母初难之。
然知终不可以世相夺。
因携送邢州净土寺。
礼赟允公为师落䰂焉。
具戒后。
决力参究。
即担囊抵燕。
栖憩潭柘。
过庆寿。
叩胜默老人。
老人曰。
学此道。
如锻金。
滓秽不尽。
精真不显。
观君眉宇间大有物在。
此物非一番寒彻。
不能放下。
子后自见。
不在老僧多言也。
师益厉精猛。
至寝食俱忘。
后至磁州。
参云岩满公。
遂于言下大悟。
曰得恁么近。
始知胜默为人处婆心切落草深也。
依雪岩二年。
尽其底蕴。
僧伽黎。
勉以流通大法。
自是两河三晋之人。
皆饮师名。
法门隐然。
倚以为重。
明昌中。
章宗请入内庭说法。
亲奉锦绮大衣。
腋而升座。
自后妃以下。
皆从师受法。
罗拜位下。
各施珍爱。
建普度会。
数日之内。
祥瑞叠见。
道猷远闻。
承安改元。
特诏住仰山栖隐寺。
寺先为世宗所建。
奉玄冥顗公为开山。
顗公。
故金国大禅老。
给田度僧。
虽极一时之盛。
然未大弘法音。
师登座一宣。
万指倾听。
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
一旦得师而起之。
扶颓继绝。
功不在青华严下也。
次迁宝集万寿。
又移席报恩。
连住钜刹。
道化不少衰。
晚年退居从容庵。
幽林多暇。
评唱宏智百颂。
又著请益录。
踵碧岩之后尘。
开宝镜之重垢。
甚有补于宗门。
学者至今传习。
师天资敏利。
于百家之学。
无不淹通。
三阅大藏。
首尾熟贯。
虽座主老于翻检者。
不敢以汗漫欺。
李屏山居士。
著论弘宗。
人称。
使摩诘枣柏再出无以加。
然以日叩函丈。
受师启发者居多。
则师于法门树立宏矣。
后无疾而终。
年八十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秀,字万松,姓蔡氏,河内解人也。父真,才气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皇统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风物之盛,因而家焉。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礼邢州净赟,业五大部,试于有司,在选者二百人。与老僧靖恩皆为众所属望,恩自以为不如,不能出其右。秀闻而让之,试之日,独献律赋而归。考官孙椿年读其文,乃大叹服,请冠其发而妻之以子。秀拒之曰:“与其挂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历潭柘、庆寿诸刹,晚归西刘村寺。西刘村者,今广济寺也。秀初出家时,参万寿胜默光禅师,半载无所入。复于元沙未彻语有疑,行脚至磁州大明,请益雪岩满禅师,力参二十七日,于满言豁然大悟,满以衣偈付之。旋还中都,居万寿。金章宗景其道行,请入内廷,敷座说法,宫嫔罗拜。建普度会,香花阒咽,万众云屯。复奉诏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锡报恩、洪济。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万寿。已而退居从容庵,幽室独处,冥然入定,心相俱清。生平励行苦志,勤修弗倦,数典名蓝,发扬洞旨,宗风茀茀,动人神髓。至是疲于津粱,盖将终焉。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书偈别众,悠然坦化。世寿八十有一,僧腊六十,建塔于西刘村寺前。今乾石桥北砖塔是也。
释智讷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讷。
姓夏氏。
秀之崇德人。
母。
梦一妇人著黄衣。
寘一儿盆中。
举而授之。
因娠。
生而颖秀。
甫四岁。
事其兄慈相上人道孜。
十四得度。
器质不凡。
追营香火。
练习戒律。
已如成人。
久之悟。
叹曰。
吾修无上道。
而求之文句中。
是刻舟也。
即舍去。
学禅于桐川之天宁。
一日度涧。
有文书出流水中。
揽取视之。
乃心经也。
读之。
五蕴皆空。
恍然若有契于心者。
走姑苏瑞光。
见净照信公。
公一见喜曰。
宿世沙门也。
未几。
净炤徙住真州长芦。
会学去来。
率数百人。
师学成行尊。
齿其高第。
淮人敬爱之曰。
有如讷公。
而不坐道场。
可乎。
延住天宁禅寺。
赐妙空大师。
仪真当二江三吴舟车之会。
檀施大集。
鼎新一刹。
几至万础。
建炎初。
住灵隐。
慈圣献皇后。
车驾临幸。
诏师升坐说法。
赐号佛海。
明年。
金人陷钱塘。
师被执。
大酋解师缚。
置一榻尊事之。
比去。
饬十骑送还。
咸安王韩世忠。
表请平江灵岩。
为功德院荐先福。
命师主之。
已去复留。
凡五更住持。
前后二十馀年。
最后被诏住径山。
绍兴二十七年。
师持钵诣秀州华亭。
县人朱飞卿者。
闻师名。
具蒲馔卜日。
驰书以请。
师以十一月二十六日。
至其家。
据坐说法。
缁素咸会。
有僧出膜拜。
问生死根本。
师酬对语未卒。
举拂扣床。
一击而逝。
道俗奔赴。
空巷相登。
赞叹作礼。
如佛灭度。
其徒具舟载归山中。
则已有治命矣。
七日而敛。
举体如生。
葬于寺之白云庵。
寿八十。
僧腊六十七。
师仪状奇庞。
容止端默。
虽行出世间法。
而以营塔庙修斋供作佛事。
金帛之施。
岁一出之。
橐中无[酉-二+干]蓄。
在仪真时。
州民王氏妇病没。
后配孟氏又病。
一日其姑诵经佛室中。
闻扣壁声。
问之。
曰王氏也。
我有遗橐簪珥之属。
尽归孟氏。
可斥卖一二。
请天宁讷公说法。
使我解脱。
舍汝家而去。
孟氏亦复无恙。
家人即日驰告师。
师至王氏。
凭附一女子立师侧。
说法竟。
欢踊跃跪谢。
后数日。
现梦曰。
我已则受后身矣。
而孟氏病良已徐。
师书其事为记。
在灵岩时。
平江大姓胡氏。
设大斋。
耆宿皆会。
前一夕。
梦人告曰。
诘朝。
有骑赤马衣黄褐而至者。
辟支佛也。
黎明物色求之。
而师裘马如梦。
胡氏举室迎拜。
一坐尽惊。
灵岩寺。
据绝顶。
而井饮不给。
盖数百年矣。
师择地庀工。
伐石凿井。
出泉清甘。
人不病汲。
今号佛海泉云。
仪真天宁僧伽一塔。
高数百尺。
并大轮藏壮丽。
甲于淮海。
皆师所为。
孙尚书觌。
过而叹曰。
公材智不下澄。
观时方多故。
而隐于浮屠中。
可惜也。
其后五住灵岩。
筑一室于方丈西偏。
孙登访。
题曰五至。
留诗而别。
暨师没。
复铭其塔。
致哀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范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范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范随声便喝。
炤笑曰。
这乌头子乱做。
范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拉石溪月公同往。
至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茅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茅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住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赐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