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二十二【生卒】:475—518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彦达。梁武帝弟。初仕齐为著作佐郎。从萧衍起兵反齐,为南徐州刺史。入梁,封安成郡王。值岁饥,以私财赡百姓,济活甚多。累迁江、荆、郢、定诸州刺史。武帝天监七年,巴陵马营蛮沿江反抗甚烈,秀为荆州刺史,派兵镇绥。性喜学术,搜集经记,曾招学士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已行于世。官至雍州刺史。卒后,诏许其故吏奏请,为立墓碑。时高才游其门者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各制其文,咸称实录,遂四碑并建。
秀字彦达,武帝第七子。仕齐,为著作佐郎,迁后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武帝举义,以为辅国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南东海太守,授使持节南徐州刺史。及受禅,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王,征领石头戍,加散骑常侍。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出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迁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迁号安西将军。征为侍中、中卫将军,复出为郢州刺史。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天监十七年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
人物简介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敬直。韦放弟。起家南康王行参军,初与东海王僧孺友善。及僧孺高迁,正淡然处之。后僧孺遭弃,正复笃素分,时人嘉之。累官给事黄门侍郎。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苏之陈氏子。博学有操守。既穷孔老诸书。下逮子集。若王僧孺等所撰碑志。莫不忆持之。尤工席上经呗。斋导待之。而备古导文百馀卷。经声哀啭七百馀契。尤所通畅。以故邀延者叠至。奔走赴应。日不暇给。年三十。乃于正旦。悉痛断。不复事。即览华严。能覆诵。无脱谬。俄依栖霞。受禅法。又往参泰岳灵岩。行般舟三昧。暇则汲水破薪。扫除廊庑。晚归乡里。会浮石名像烧烬。无复存。韵欲再图。不委相量。遂于置像故基。礼八万四千塔。以求感应。忽遇野姥。得书一卷。偶视之。则像之因缘度样也。因一依而造之。大获徵验。又尝居海中阳虎岛。飓风鬼物。燕寂自若。日中麻麦。寒署布艾。死不变。仁寿四年也。春秋三十五。
释法韵。姓陈氏。苏州人。追慕朋从偏工席上。骚索远度罕得其节。诵诸碑志及古导文百有馀卷。并王僧孺等诸贤所撰。至于导达善能引用。又通经声七百馀契。每有宿斋经导两务并委于韵。年至三十弊于諠梗。邀延疏请日别重叠。乃于正旦割绳永断。即听华严。不久便覆。恨悢弃功妄销唇舌。承栖霞清众江表所推。寻声即造。从受禅道。又闻泰岳灵岩。因往追踪。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洁不希名闻。担石破薪供给为任。晚还故乡。有浮江石像者。如前传述。后被烧烬而不委相量。无由可建。便于石像故基。愿礼八万四千塔。树功既满。感遇野姥。送一卷书。及披读之乃是昔像之缘也。既有样度。依而造成。大有徵应。海中有阳虎岛者。去岸三百。韵往安禅。惟服布艾。行慈故也。初达逢怪大风鬼物。既见如常心毛不动。九十日后帖然大安。自知终事。还返栖霞。不久便卒。春秋三十五。即仁寿四年矣。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