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衍

相关人物:共 273 位
共 27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范阳人。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年十五。即于悯忠寺。礼贞涉为师。而落发焉。既圆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为归。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营构夷门山中。以阐所学。诏以纪年。扁其寺曰开宝。命服徽号。荣宠多矣。而律视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门人垂训而终。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迁舆。葬于北部鵔鸃之原。进士贾守廉。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律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律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行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行。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行。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目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沓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行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行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若行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行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如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或京兆开乎海池。
或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造相国之伽蓝。
或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藏。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所行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世称天台国师。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遁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遁曰。如火与火。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遁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遁曰。道者汝向后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齧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于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眷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重了心要。
遂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韶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韶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韶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或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六
英禅师。
居西京法海寺。
有异人来谒曰。
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
梁武殁后因循不行。
今大觉寺有吴僧义济藏此仪文。
愿师往求。
以来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设。
苟释狴牢敢不知报。
英公寻诣义济。
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设。
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
弟子即秦庄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幽囚阴府。
大夜冥冥无能救护。
梁武帝于金山寺设此斋时。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尔时亦暂息苦。
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
今蒙吾师设斋。
弟子与此徒辈。
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
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
言讫遂灭。
自是仪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萧妃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小传云:“武陵郡王伯良妃。
”存《夜梦》诗1首。
然此诗实为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所作,见《玉台新咏》卷七。
全唐诗》误收。
又唐代并无此萧妃。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雄辩,赐号洪镜,姓李氏,善阐人也。
才思俊倜,聪颖绝伦,语音轻利,善通方言。
少年出家,事子云国师,为上足弟子。
元世祖既破大理,段氏遗孽,转徒朝元,南诏僧侣随入华夏。
逾岁,雄辩亦复北来居中国。
二十五年,更事四师,皆当世大德,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坛主之法,研穷方等,妙解玄理,其学大备,乃喟然叹曰:佛法种子不绝于世,矫矫龙象岂择地而行?
吾其南归将以方言译其经论,饟我荒服。
因诣坛主乞白其语于帝师,遂为玺书以赐之,号曰洪镜。
既归,取《圆觉》诸经及《摩诃衍四绝纶(论)》,翻以僰语,反复论辩,曲尽幽微,而词旨浅近,通于俗说,故其书盛传,习者益众。
六诏玄风,普及妇孺,实自兹始。
当其摄斋升讲,口如泉泻,滔滔不竭,人称雄辩法师,足副其名云。
梁王为云南王,以天属之尊,事之甚严。
雄辩晚岁精进行道,化人及物,本诸慈惠,于是德声遐布,法隆荒徼,四众归之,达数万指,而自视欿然。
盖其猛志迈修,闳愿慈忱,有不可思议者。
以大德五年十一月九日坦化,寿七十有三,腊四十有七,荼毗时见有五色舍利,其他异徵甚多。
弟子玄坚建塔于玉案山阳,所译经论多僰人语言,华俗不晓,故不流入中土,今虽有传书,罕见善本。
王足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
骁果多谋。
隶邢峦为统军伐蜀,所在克捷。
诏行益州刺史,围涪城,蜀人大震。
寻宣武帝复以羊祉为益州刺史,足闻而引退。
后奔南朝梁武帝
元翼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仲和。
咸阳王元禧子。
禧谋逆,诛。
翼遇赦,上书求葬父,不许,与弟元昌、元晔奔梁。
翼容貌魁伟,风仪可观,梁武帝甚重之,封咸阳王,青、冀二州刺史,镇郁州。
后谋举州入归北魏,为梁武帝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徐。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到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师事富春僧晖出家。證圣元年。以恩制获度。隶贯悬溜寺。弱冠从光州岸师。禀具戒。时崇福融济二律师。皆训徒上京。俨往依之。升堂入室。蒙其印可。由是名声重矣。及睿宗受戒于安国。诏充大德。后还江左。偏以四分开导。俄居法华山。敷阐金刚般若。而蹑屩檐簦之俦。听讲请戒。云凝风休。如是几三十载。不起于座。开元二十四年。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都督河南元彦冲。躬造山中。请俨俯临郡治。设筵唱演此经大义。以称上意。初光州岸公尝梦。神僧谓曰。玄俨诚一世之法器。教之小乘。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至是果际遇。岂非命欤。未几内捐衣钵。外率檀信。装饰石城。百尺弥勒像。而润州刺史齐浣。运心极广。视物惟均。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等郡。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餐规沐德。殆且万人。福缘之盛。乃如此。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坐终于寺之戒坛院。寿六十八。卜于是月二十。窆之秦望山下。建塔植松。以表其地。万齐融述文。颂德。兹不录。 俨凡礼佛名经一百过。设无遮会十筵。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玄俨。
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隶悬溜寺。
俨幼而明敏长则韶令。
标格峻整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
遇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奥。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
安国授记并充大德。
后还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远近传写。
初光州岸公。
尝因假寐忽梦神僧。
谓曰。
玄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
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时称法华。
晋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俨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帝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普令宣讲。
都督河南元彦冲躬。
请俨重光圣日。
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俨之演畅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
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当仁不让。
昔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意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
合高百馀尺。
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
俨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虽宝积献盖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
故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
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
自广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
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如旃檀林旃檀围绕。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信俨之威神有在。
而法主之功德不刊。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
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
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
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唯湛道昭。
并躬护圣场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
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
洋州李氏子。
年十一得度。
生有夙慧灵根自发。
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
如获旧物遽曰。
我既廓然。
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
遂谒龙门佛眼。
一日有僧被蛇咬。
佛眼问众曰。
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
悟应声曰。
果然现大人相。
眼器之。
后传此语至佛果。
果曰。
龙门有此僧。
东山法道未寂寥。
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
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
便用日轮午后三更。
心灭种种法灭。
四句百非路绝。
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
心生心灭是谁木人。
携手同归。
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生李氏。洋州兴道人也。舍家诵经。得度具戒。夙慧警敏。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即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奇其语。发之南询。周流舒蕲间。参叩宗匠。抵龙门见佛眼禅师。闻举云门语云。直得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始得。师心有契遂依止焉。一夕佛眼谓曰。汝闻孤鸾对舞乎。昔有二鸾。每对舞。尝丧其一。止不复舞。智者以鉴向之。孤鸾顾见自影辄舞。师豁然悟。一日猫执鼠过前。佛眼指以示师。师曰。皖公山倒。佛眼喜之。因命分座说法。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或有僧出。只向道。你许多时。向甚处去来。佛眼动容曰。吾高枕矣。自是道声四驰。宣和初。出世吉州天宁。明年徙南康之云居。宗风大振。师性方严。语不妄发。以身循众。虽祁寒酷暑。必伴众。夜卧三椽下。有怠堕起不时者。必扣枕以警之。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而未尝御也。自号高庵。时泐潭祥禅师。雅自标置。大抵与师德望相埒。而苦节堪忍得众。则师过之。阅七年。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有敕移师金山。以疾固辞。明年圜悟归蜀。南康守复师云居。寻以兵乱谢去。避地天台。寓居韶国师庵。绍兴二年。台州得旨。革浮山鸿福寺。为禅居。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郡守以屈师。师固辞。即请于朝。六月命下。师不获已诺之。时参徒裹粮而从者。尚以百数。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乃披襟谓众。瞻仰取足。无令后悔。既而曰。吾衰矣。盖归故山之三塔乎。僧曰。方领浮山奈何。师曰。死可以住持而留邪。僧曰。几时可去。师曰。俟有人提草鞋即去。曰。某甲去得否。师曰。解插觜即得。僧曰。诺诺。师笑而止。七月一日。侍者趣办。行师不塔。明日昼寝起。语如平时。遽挥侍僧曰。去去。僧退。少选候之。则已趺坐而逝。住世五十有九。安居四十一夏。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一葬浮山。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
生有夙慧,灵根自发。
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
”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
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
”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
”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
”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
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
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
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
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
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卒谥玄觉法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共 27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