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怀澄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令滔,乃青原下十世,泐潭澄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亿,居南康军云居寺。
乃青原下十世,泐潭澄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简,住婺州承天寺。
泐潭澄禅师法嗣,为青原下十世。
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殊,住婺州西塔,乃青原下十世,泐潭澄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9 【介绍】: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发受戒,住隆兴黄龙寺。云游江南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谒石霜、慈明,言下大悟,开法同安。尝发三问,学者莫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卒谥普觉。
全宋诗
释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饶)人。俗姓章。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住隆兴府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卒,年六十七。谥普觉禅师(《禅林僧宝传》卷二二)。今录偈颂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
少习儒,通经史,能文。
十一岁出家,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往依临济宗大师石霜楚圆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
后开法同安,四众趋归。
景祐三年,住南昌黄龙山崇恩院,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追比马祖、百丈,遂开临济宗黄龙一派。
熙宁二年卒,年六十八。
大观中追谥普觉。
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存)。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泐潭澄禅师
分座接物。
名振诸方。
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
话及云门法道。
峰曰。
澄公虽是云门之后。
法道异矣。
南诘其所以异。
峰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成金。
澄公药永银。
徒可玩。
入煅则流去。
南怒。
以枕掷之。
峰虽谢过。
而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乎。
即背去。
南挽之曰。
若如是。
则谁可汝意。
峰曰。
石霜圆。
手段出诸方。
公宜见之。
不可后也。
南默计曰。
悦师翠岩。
使我见石霜。
于悦何有哉。
即造石霜。
及中途。
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
无意见之。
遂登衡岳。
谒福严贤禅师。
贤命掌书记。
俄贤卒。
郡守请慈明补之。
既至。
目其贬剥诸方。
件件数为邪解。
南为之气索。
遂造其室。
欲行师资礼。
明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设使有疑。
可坐商略。
不必作是行径。
南哀恳愈切。
明曰。
公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云放洞山三顿棒。
是有吃棒分耶。
是无吃棒分耶。
南曰。
是有吃棒分。
明色庄曰。
若尔则从朝至暮。
鹊噪鸦鸣。
亦有吃棒分。
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
明复问曰。
赵州谓台山婆子。
我为汝勘破了也。
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
南汗下不能加答。
连日入室请决。
明唯诟骂而已。
一日南曰。
骂岂慈悲法施耶。
明曰。
汝作骂会耶。
南于是大悟。
遂作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与路为雠。
呈慈明。
明许可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使分座接纳矣。
而南昌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悦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悦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悦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悦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悦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于悦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留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念悦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呼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则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识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游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谓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
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住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住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又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盖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
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
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
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
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
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
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
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
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
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清源。
豫章新建邓氏子。
依洪岩僧处信。
得度具戒。
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
颇见咨揖。
然疑未决。
晚依积翠南禅师。
一日闻举洞山。
初见云门因缘。
不觉失笑。
南问。
何为而笑。
师曰。
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
自是容为侍者。
阅七年咨参决择。
道眼高妙。
绝出人表。
丛林称之。
以比南院。
守廓南公去世。
师开法西山惠严。
迁南康清隐。
力法自将。
不与诸方斗铺席。
衲子以枯淡。
多望崖而去之。
坐是单丁。
住山十馀年。
初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
与师定交为方外友。
至是迎归西山。
未几洪帅命居大宁。
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
坌集其室。
师说法简易。
期人于悟而后已。
尝示众曰。
寒风激水成冰。
杲日照冰成水。
冰水本自无情。
各各应时而至。
世间万物皆然。
不用强生拟议。
又曰。
先师初事栖贤寔。
泐潭澄历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云峰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遂设三关语。
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
或问三关语。
学者每难透何也。
师曰。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三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自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寻以高年。
不任主事。
退闲。
自号潜庵。
诸刹争迎致供养。
且依以为重。
故居无定。
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
示寂于城阴之章江。
住世九十有八。
安居七十八夏。
方未寂时。
齿堕而复生。
发薙而燔之。
悉为舍利。
及是烬馀。
尤不胜数。
塔于惠严之东阿。
师莫年德高望重。
以深诚勉人。
以善从之。
化者甚盛。
有僧执侍十有二年。
于道未有所契。
及将出世。
师曰。
汝侍吾徒费岁月。
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
其人遂嗣翠岩机焉。
其主法有体。
类如此。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有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游庐山。
南康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南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南昌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南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故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1693 【介绍】: 清安徽桐城人,原名秉镫,字饮光。明诸生。入清隐居不出,自称田间老人,与顾炎武、钱谦益、方以智、徐乾学兄弟等都有往来。学问长于经学,尤精于《》。文章颇有才气。有《屈宋合诂》、《藏山阁诗文集》(别本名《田间文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六
钱澄之,初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桐城人。有《藏山阁稿》、《田间诗集》。
人物简介
钱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桐城人,明季诸生,崎岖两粤,顺康间归隐,著《易学》,《田间诗文集》。
藏山阁集·序(汪德渊)
《藏山阁文存》六卷、《诗存》十四卷、《田间尺牍》四卷,桐城钱饮光先生遗著,同邑萧氏所庋之钞本也。
犹忆幼时读方望溪文集,即稔先生为胜朝耆旧,与杜于皇辈同以诗鸣。
其后复于国初诸家集中,杂触杂受,以得先生之言行。
已而于吴中获见先生《易学》,知其演倪、黄绪馀,为治易者别宗。
先生暮年尝躬至吴会,刊所著诗文全集,鬻诸市以自供,故其《致王安节书》有「拙刻付坊间,何法得推行」等语。
然则此椠当为先生刻全集时所自芟存之别本,盖其中多据事直书、且有忌讳语,易罹文网故也。
先生少有声闻,为当时江表诸布衣之一,与方密之诸人友善。
明都既覆,福王由崧为马士英拥立于南京,阮大铖以阉党久锢之馀,竟缘马起用,挟《南都防乱檄》之憾,修怨东林,党祸甚炽,羼先生名于党籍,名捕四出,先生乃亡命三吴,幸免。
俄而南京破,福王被执,先生因佐嘉善钱柄起义兵,柄故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也。
顾不崇朝,遇战即败死,先生又幸免。
会闽中立唐王聿键,间关赴之。
至则早为黄漳浦所荐,谒选,授推官,得吉安,值疆臣已前举人题补矣,乃改授延平。
未几,闽破,粤中立桂王由榔。
先生复度岭走粤,连上二疏,请急经营江西,以图恢复中原,引两汉关中、河内为喻,其言咸中历物之意,关于当时存亡大计至切,顾竟不见用。
会集投奔诸臣廷试,先生得庶吉士、翰林院教习。
居粤二年,亲见武夫悍恣,纲纪陵夷,大势已去,不可复为;重以孙可望挟封事起,内溃之势尤岌,先生乃引归,遂以文学箸述终老,克享大年。
此其生平之大略也。
尝谓明室之亡,讵非人谋之不臧耶?
怀宗旧劳于外,习知天下险易、民生息耗,又复怀澄清之志,宜有拨乱反正之功矣。
然因偏愎自用,好行小慧,以操切之术行政,遂为温、周诸奸所挟持,终其身末由觉悟。
而当时贤人君子,则被杀逐、遭廷杖者接踵不绝,求跂息之安而不得。
迨至国破之馀,诸王踵起,救死不暇,犹扇党锢之馀波,弃大谋而安晏毒,其时朝臣镇将,又颠倒于恩雠我尔之痼见,弘光短祚,仅为宵人傀儡,其馀小腆残腊,且蹙蹙于悍将骄卒之手,生息于其肘腋,虽欲蕲存,抑胡可得?
顾今夷考其世,当时牧相百僚,实多贞干练事之人,皆中屏藩之选;下至里闬之士,怀忠信、笃道义,匹夫匹妇,临危不改而致命遂志者,项背相续,绝非历代末叶所及。
本朝入关定鼎,其风流馀韵犹能泽及百年,何其盛也!
夫以如是之人材,而终不获致安危扶倾之效,明室之亡,转如拉枯摧朽,此其原因虽甚駮杂,今为简语以明之,则从来专制之朝,皆行迫狭酷烈之法,始也,虽能凭假天然之力以振一旦;既也,天然之力浸穷,乃至无复可以相假,朽索驭马,其势终必逸去而无幸。
当此之时,虽有善者亦无如何,此俚俗所以有「一姓不再兴」之谚,殆为专制言也。
乌虖!
世之君子观于明亡受祸之惨,与夫今日大势之所向,而犹欲守一覕之见,师其成心以断制天下,斯非所谓大惑不解、大愚不灵之至者耶!
歙县汪德渊。
(《藏山阁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藏山阁集·序(龙潭室主)
明政失纲,海内鼎沸,流贼陷京师,怀宗殉国,诸王拥行朝虚号,播越于江、浙、闽、粤间,卒以覆亡。呜呼!明之自蹙其国也,廷臣搆于上,奄宦乱于中,贪鄙鲜耻之夫盈天下,泰然居民上,日从事脧削,民无以遂其生。及根本动摇,大命将去,虽有英君哲相起而图之,然亦无可为救。国家之民气,百年养之而不足,一朝丧之而有馀,呜呼!此岂独有明一代然哉?明之亡也,在下者颇多忠义奋发之士,其民气似非无一可用者。士或效力行阵,奔窜颠越,不易其志;穷阴闭结之气,郁而无所发,或托之文字,摅其忠爱之念。当中原板荡,不能拨乱世反之正,行道于当时,穷愁著书,传之来祀,使天下正义不绝如缕,若梨洲、亭林、船山、二曲诸先生者,足以风矣。田间先生,胜国逸老之一也,学既宏富,又负经世之略,所著《诗学》《易学》《庄屈合诂》及《诗集》《文集》已梓行矣,惟《藏山阁集》以多忌讳语,未能付剞劂。其已行之诗文集亦列入《四库违碍书目》,版籍不存,识者憾焉。 龙潭室主曰:昔孔子生周之世,闻扬殷之三仁;汉室文网疏阔,司马迁乃成《史记》。韩昌黎谓「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以朝代兴革之故,霸者虽能取夺于一时,而公理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盖自有未能湮废者也。予读兹集,可以观明代兴亡之理由,天地之气之所以赋畀于吾民者,犹于是乎在。故谋之璱楼,毅然印行之,俾广其传。田间学业已自不朽,名以久而弥彰,而又何待予之喋喋耶?是书校刊之役,阅时凡三月,于其发行也,爰为之序,以志来者。戊申十一月龙潭室主。
田间诗集·序(任塾)
余兄弟束发即与龙眠诸子游,惟时龙眠声气遍于海内,诗坛文社与东南遥为应和更相雄长者久矣,而为之领袖者,厥惟钱子,则今所称田间饮光先生也。先生才敏绝人,作为诗文,摇笔辄就,意不可一世。会寇躏吾皖,同时避地白下,琐委之日,啸歌自如。既素负不羁之才,又以落拓书生好持议论,为异己者所衔,致有南渡钩党之祸。自是亡命天隅,十年不返。改革后,白门寓客相率归里,独先生音问杳然,鸡鸣风雨之思,凡我同学未尝一日忘也。 辛卯冬,还自岭外,戢影江村,著作益多,诗益奇,每一落纸,竞相传写,上自卿士大夫,下至田里负贩妪孺,皆吟诵不去诸口。既为诸同人鸠赀授梓,播之四方,所谓《田间集》者是也。迩年文教聿兴,风雅益盛,先生亦不能深隐,仍事远游。所至,诗辄成帙,号《客隐集》,视《田间集》殆将倍之,而仍以「田间」名者,田间固先生读书处也。诗集外,文集等是。又有《诗学》《易学》《庄屈合诂》各种,卷帙浩繁。 戊辰春,东海徐先生谋诸都下大老,将尽梓以行世,会余有山左之役,语余曰:「子乡有传人、有传书,今且悉付剞氏以公同好,子能与其成之乎?」噫!此余志也。以余乡之有传人、有传书,其乡人不能传而借手于诸大君子,负愧甚矣!其敢自外乎?惟公所命,吾任其诗可也。计先生生平诗不下万首,昔寓金陵有《过江集》,已流离天未,有《生还集》,既皆入《藏山阁集》中,兹特集其辛卯还里以后迄今四十年所作,总为《田间全集》,亦既洋洋乎大观矣。校士之暇,聊题数语,略述往事,并识兹集之所由始事云。至其诗文之妙,脍炙士林已久,固不俟余之多言也。
田间全集·序(徐乾学)
三十年前,桐城姚经三尝手一编示余,为其同里钱饮光先生所撰《田间诗集》。余日夕讽诵,心仪其为人,已得读其文,则益慕之,恨不即造席奉教也。岁壬子,冬,忽来都下,馆余座师龚端毅公家,因与订交欢甚。明年,余将出京,与叶讱庵、张素存诸公邀之共游西山,萧寺清宵,剧谈夜半,益悉其生平本末。暨余家居二年,再入都,以丁太夫人艰归,先生时访余庐居,或不至,亦因风便通殷勤焉。丁卯春,余在礼部,方有文史之役,即安得饮光先生北来一切与就正乎?分两月光禄馔金,寄枞阳为治装,惟虑其老,不堪远涉耳。乃健甚,慨然脂车既至,尽出所著书,所谓《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及诸诗文,读之皆根极理要,禀经酌雅,陈言勿去,一归自然,而真定、宛平两相国及余季弟立斋皆笃好之,因谋为授梓以传。 吾观古今著书,其人未有不穷愁者。先生自甲申变后,南都拥立新主,奸邪柄国,群小附之,浊乱朝政,而为之魁者,其乡人也。以夙负盛名之士,慷慨好持正论,与乡人迕,及其得志,脩报复,固欲得之而甘心焉,刊章捕治,将兴大狱。于是亡命走浙、闽,又自闽入粤,崎岖绝徼,数从锋镝间支持名义所至,辄有可纪。既岭外削平,穷年归隐,乃肆力著书,今且四十年矣。今夫《》,圣人所谓忧患之书也,泰否剥复诸卦,为君子小人消息倚伏之机;而《》之作也,则又多出于贞臣志士感激激扬之怀,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皆有不容自已者。先生既穷而著书,乃尤致意于二经,又有取于蒙庄之旷达,悲正则之幽忧,手辑其书,为之诂释,其志足悯矣。其他游览、纪载、投赠之作,无非原本此志,未尝苟作也。 顷以校书至吴,寓余花溪草堂且一年所,今年余乞归,迎余于惠山,年七十有九,登山渡涧,上下相羊,不异强壮少年,饮酒剧谈,与十五六年前无异。庄生曰:「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然则先生固人中之松柏,而其所为文,亦犹夫凌霜犯雪之菁葱挺秀,非凡卉之可比也。 余幸得官侍从,历卿尹,兄弟受国恩至重,顾于《青蝇》《贝锦》之诗,恒兢兢焉,忧愁偪侧,不能终日。惟先生知余深,余特服先生能信心独行,卒自免于小人之机械,而余不能随时韬晦,以终脱于忧患,序其集有深感焉。时康熙二十有九年夏五月。
田间集·小引
今江南北,盖无不诵西顽道人诗云。西顽者,吾乡钱幼光先生也,或称饮光。南渡时遭党锢,亡命流滞岭峤,迄辛卯始归,归则番然老头陀矣,自称西顽道人,人亦以道人称之。道人无边幅,好诙谐,饮酒放浪山水间,每酒后谈说平生,声泪俱下,听者不能仰视。呜呼!烈丈夫也。往学禅,已信禅与易通,益读《》及《南华》《楞严经》,自谓有得,因注《》,旁通星卜、奇门、术数诸书,为人言,或奇中已,笑曰:「此皆易中馀绪也。」悉弃去。间入城为余辈讲《》及《庄子》,超超玄解,即京、郭失其奥论矣。顾时时吟诗,诗不拘一格,上自汉魏,下迄中晚,随其兴会所至,即为之生平。厌人分别四唐,谓:「唐诗莫工于少陵,今少陵集具在,其中亦初亦盛,亦中亦晚,或一篇中有为盛者、中者、晚者,孰得而优劣之?彼优初盛而劣中晚者,直小儿强作解事语耳,乌足与论诗?诗,以道性情也,吾适吾性而止,而格律矜哉故。」自道人归后,所得诗近千馀首,自士大夫以迄穷乡野老竖子,无不能诵道人诗。顾其所传者,皆即事、怀古、田家诸近体诗,至于古诗,世或未之见也。吾尝一诵之,感慨讽谕,婉而有风,真得古三百篇之旨,而于性命之理,当世之故,往往托以见焉。嘻!盛矣!余发燥即受道人知,以余可言诗也,与为忘年友。余亦惟道人诗法是宗,间录其近体数百首置笥中,出游吴越,同人竞相传写,楮弊墨漶,至不可读,思安得悉付剞劂,用公同好耶?会子直诸子先获我心,搜其全本,删订成集,余适自吴兴归,乃与山民、喈公广谋同志,合力梓焉,以应四方之求。呜呼!此道人返里后十年内作也,删者十之三,所存如此,亦可以传矣,吾犹惜其删者之不尽传也。至若十年前,别有诗数千首,皆感时纪事,自成诗史,不欲示人,又有《行路难》《行脚诗》,亦各为一集,不载此内。集曰田间,谓辑诸田间也,田间者,道人学易处也。读田间诗者,由诗以见道人之所见,庶几于易有得尔,而徒诵诗云乎哉? 康熙壬寅季冬嘉平月,同学小弟姚文燮谨识。
田间集·自述
钱子游十年归,归十年后,始有庐,庐在先人墓傍,废瓜田盈亩为之,环庐田也,故名曰「田间」。其未有庐前,往来鸠兹、白下、天柱、龙眠间,足迹不出五百里,所至有诗,诗且千数百首。既居田间,则覃心学易,自谓于图象外别有得也,故又名其居曰「乐易堂」,乐易之暇,间有吟咏,咏其所得耳,志不在诗也。同人顾独好余诗,儿子法祖间取十年来所有诗,汇成帙,号《田间集》,藏诸左子子直。子厚见之,谓钱子曰:「子游十年归,其十年诗既不肯传矣,今《田间》诸什,大半播人口耳间,子乌能终藏乎?是不可以不传。」钱子曰:「不可。吾诗悲,非世所乐闻,其声往往激楚也。」二左子曰:「删之。删其过悲者,可矣。」钱子曰:「嗟乎!夫诗言志,子谓我遭遇如此,欲不悲,得乎?吾学易者也,尝谓诗通于易,易无体,以感为体,诗有音,感而成音,彼无所感而吟者,无情之音不足听也,是以论诗者,当论其世也,论其地也,亦曰观其所感而已。吾不知世所为温厚和平者何情也,悲从中来,郁而不摅,必遘奇疾,何则违吾和尔。风也者,所以导和而宣郁也,吾极悲而情始和也。吾宁诗不传尔,其悲者不可删也,且吾又安知其悲也?」二左子顾谓潘子蜀藻、戴子导及孙子喈公曰:「钱子悲不自知,吾党知之,其悲之极者,其情之至者也,情之至者不能自删,吾党代为删之。」删讫,姚子经三适自吴兴返,惊曰:「田间诗存者仅此乎?然诸子之爱田间者至矣,仅此亦足以传矣,吾与同学诸子为授梓焉。」梓成,为卷十,为诗八百五十有奇,钱子览之,叹曰:「嗟乎!删之是也。然是集也,是诸子之志,非吾之志也。」澄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