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林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慧琳,未详。
(案:宋元嘉中有释慧林姓刘,徙交州卒。
此诔云建武四年,别是一人也。
广弘明集》云,南齐释慧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洞山清禀。
泉州仙游人。
生李氏。
幼礼中峰院鸿谧为师。
年十六。
福州太平寺受戒。
初诣南岳。
参惟劲头陀。
未染指。
及抵韶阳礼祖塔。
回造云门。
门问曰。
今日离什么处。
曰。
慧林。
门举拄杖曰。
慧林大师恁么去。
汝见么。
曰。
深领此问。
门顾左右。
微笑而已。
师自此入室印悟。
乃之金陵。
国主李氏。
请居光睦。
未几。
复命入澄心堂。
集诸方要语。
经十稔。
迎住洞山。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常润。
字大千。
号幻休。
江西进贤黄氏子。
幼失二亲。
从父出游。
遂入佛牛山出家。
学摄心。
浮泛不得力。
誓遍参。
南询万松林公于径山。
折而入都。
听松秀二法师讲楞严。
至圆明了知处。
忽有省。
复谒大方莲公。
最后入少林。
参宗主小山书公。
言机相合。
如函盖。
究进之力。
日益精勇。
一日举洞山过水颂请益。
公诘之曰。
既不是。
渠毕竟是何人。
师于言下霍然。
以偈答曰。
若要识此人。
有个真消息。
无相满虚空。
有形没踪迹。
曾为佛祖师。
尝作乾坤则。
龟毛拂上清风生。
兔角杖头明月出。
公嘱令加护。
未几辞去。
公授之偈。
以少室相累。
师谢未遑。
及公归寂。
大众迎师于都门。
三辞不获已。
乃赴。
座下士百七人。
闻所未闻。
得未曾有。
咸谓宝镜重光。
先堂头付托得人矣。
尝游五台。
讲法华于寿明寺。
众见白光绕座。
偶行路次一精舍。
众沙门。
罗拜称祖师。
云。
昨梦伽蓝神扫门。
旦日祖师过此。
今师适来。
师笑曰。
祖师过去久矣。
师居堂头位。
且久卓然。
有古人之风。
大司马汪公道昆谓。
师魁然修硕。
容止庄严。
其向应如洪钟。
其普度如广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随机而显化。
如珠走盘。
至其禀独觉。
觉群迷日孳孳然。
以道自任。
(云云)。
信非虚语也。
以万历乙酉岁四月示寂。
大宗伯陆公树声。
文其石以颂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1—1588 【介绍】: 明僧。
浙江乌程人,号月亭,又号千松。
尝至中竺谒万松禅师,松化去,改事祗园法师。
后还经山,力参数年得悟。
居嘉兴东禅寺,以传法为己任。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明得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师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
师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
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公。
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
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
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师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麓间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绵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乃说偈曰。
从本已来无。
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
虚空笑开口。
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之冥被耳。
非惟吾道之将行。
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而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无赖。
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天然坐诬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实师始也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
地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师居东禅夜梦。
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踊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未谙台衡故。
质六即蛣蜣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
非蛣蜣上别有六即。
觉曰。
不然。
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
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论。
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
一切众生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蜣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金重为矿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蜣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
色相已成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蜣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吴俗尚崇事玄武。
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礼者。
师见故逆而问曰。
汝奚为而来。
曰礼祖师也。
师叱曰。
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
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
教中所谓毗娑门天王是也。
彼以神力为佛外护。
称其为祖师。
乃披七佛衣拜之。
不亦谬且倒乎。
遂毁其像易事达磨之像。
谓其僧曰。
此尔祖师也。
凡所过名兰精舍有事玄武三官尽去之。
俾学人专心正道。
其护教概如此也。
师为人脩干孤高性度刚毅。
以传法为已任。
故祸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则慈云霭然。
七众无不渥其沛泽。
白椎则三千炳著八万森严。
室中虽不横施棒喝。
闻毒鼓而心死者众矣。
万历丁亥秋告众曰。
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再后开示。
无复为汝更转也。
冬示疾。
尤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荼毗塔于径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
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
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𦘕罗汉像。
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
乃首参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
遍游丛席。
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
哀恳观音大士。
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万松说法。
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
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
曰且去礼大士。
却来相见。
师泫然。
再拜。
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
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
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
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
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
负米采薪。
不惮劳苦。
偶行麓间。
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常阅枣柏合论。
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锦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说偈。
窹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将行。
清凉一宗。
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
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
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
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
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
自云间来。
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
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
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师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
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
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宗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
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
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
无赖僧彻空天然辈。
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
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
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
实师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
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
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莲。
师居东禅。
夜梦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
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
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
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跃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
五台陆公。
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
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
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
未谙台衡。
故质六即蛣𧏙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𧏙。
十界皆蛣𧏙也。
非蛣𧏙上。
别有六即。
觉曰不然。
天台六即。
不论世出世间。
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
诚为汲引迷途。
若云。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是为惟谈世谛。
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论。
如云究竟。
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
观于九界一切众生。
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
则九界依报。
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𧏙。
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
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
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𧏙。
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
而作众生。
金重为矿。
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𧏙。
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𧏙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万历丁亥秋。
告众示疾。
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径山。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明得。
号月亭。
以绍万松禅师法。
又号千松。
乌程周氏子。
幼歧嶷不凡。
尝随父赴西资佛会。
指𦘕像问曰。
是非僧耶。
父曰然。
遂求出家。
依庆善庵祝发。
初习瑜伽佛事。
知非而弃之。
谒海百川求出世。
法机不契。
遍参名宿。
备历艰辛。
益发愤厉志。
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
求值明师。
乃遇万松于中竺。
问以来意。
以礼普门对。
万松
竖一指曰。
汝去见了观音来。
师方下顿有所省。
再拜。
求了生死之诀。
万松授以摄心念佛法。
因留侍左右。
朝夕参承。
凡十载。
一日阅楞严。
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豁然契入。
又入径山。
结茆凌霄峰绝顶。
独坐三年。
四方禅侣。
接踵而来。
师随机响应。
无不迎刃而解迁传衣庵。
讲楞严。
既游天台。
彼中缁素。
邪正淆混。
师为讲华严等经。
化外道以千计。
讲甫毕。
堂内宝花遍生。
今扁为涌莲堂云。
比归。
司寇韫庵吴公。
时为杭守。
延师演法于灵隐。
佥宪东溟管君。
以天池请。
仪部观颐沈君。
延主圆證寺。
五台陆公。
复延讲华严于秀水之东禅。
师乐其雅僻。
乃相与葺法云堂以居。
遂为师示寂之所矣。
师为人。
修干玉立。
性度。
高简伉直。
以道自重。
遇公卿。
未尝降礼。
作卑谄态。
群小或憎诟之。
百折不回。
保护正法。
毅然不为身谋。
其寓天池日。
有豪贵挟妓游僧寮。
师会众逐之。
无所顾惮。
世方崇事真武。
师以彼不过玄武之神主。
治一隅耳。
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
我薄伽梵。
为天人师。
何不易彼事此耶。
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
性喜汲引后学。
而视外道如雠。
同衣有过。
讥弹不少借。
以故招忌者之口。
非有诸缙绅。
为之金汤。
几不免矣。
以万历十六年归寂。
寿仅五十有八。
师与五台公。
有法喜深缘。
而为铭王村之塔曰。
惟师以苦行得见地。
以强毅任永法。
余获交师三十年。
所受教益非一。
期晚年相与修东林故事。
而师先化去。
谁为余作莲邦指南车耶。
塔。
后迁于径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明得,字月亭,以绍万松林法,故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是何人耶?
”父曰:“僧也。
”因慨然曰:“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从僧真祥习瑜伽教,越四载祝发,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不契,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得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子欲脱生死,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得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遂作偈曰:“《楞严经》内本无经,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汝既悟教乘,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得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麓间,有虎踞道,得卓锡而前,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中宵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登座阐《华严》奥旨,至于结座,乃说偈曰:“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虚空笑开口。
”寤白松,松抚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将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得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园亦默识而爱重之。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得名,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故晨则持钵,午则听讲,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得阴祷于伽蓝神曰:“倘吾与圣教有缘,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谢还之,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登径山凌霄峰,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乃跃然说偈曰:“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无言杲日普天同。
”趋礼万松塔曰:“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门庭严峻,无赖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竟以不测事诬得,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遁,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得南游赤城,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台郡教乘之被,实得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三日庵灾,独所居丈室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产白莲华,紫芝生于前,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得居东禅,夜梦文殊跨狮出,乃遗狮乘空而去,狮忽化为童子,得故问曰:“尔方狮,今童耶,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得抚其背曰:“尔犹狮也。
”童曰:“师口何如?
”得张口示之,童跃入咽,得惊觉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众常千指。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方志,字观如,姓马氏,海陵人。
少持素,抵洛伽,回参上竺,夙缘有待,因于竺之雨山居,投历庵为之薙染。
万历庚子,竹亭、无尘、雨山、伴云率合寺,请历庵建禅堂。
志勠力勷事,尝持银十六两,走龙游,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又乞榷关免税。
舁归,畚筑担负,与众不殊。
往听云栖似空讲《楞严》,历庵促归,志念大事未明,辞游南都、五台,遍悉禅讲。
乙巳回竺,听明宗讲《法华》于宋园,而历庵以禅堂付僧自然,志亦为之辅。
明年,台山澄方大师同内监张然,送御藏至昭庆,与志晤,深相契合,比于函盖。
戊申得古心律师大戒,即请澄师,自《华严》而下,所流通法宝,于竺遍演。
福田事,咸力主之。
阅藏斋僧,尤为恒课。
送澄师北上,返于枫岭之阴,造中印庵以供地藏。
甲寅冬,碧海昭阳李公请说《金刚》、《法华》于慧照寺,泰州梁垛诸处,四期讲香相接,道化盛矣。
丁巳,澄师登皇坛,志为阿阇黎,受神宗赐紫,又受光宗赐紫,大小衣服十一袭。
天启乙丑,说皇戒,再受慈圣赐紫及金冠,密旨弘经。
崇祯庚辰,回竺注《法华正旨》竟,即受径山请,主席三载。
甲申冬,至泰州,修西山寺。
清顺治戊子,应抚院陈公,讲《华严》全部,逾年而毕。
己丑冬,就杭之慧林说《法华正旨》。
庚寅夏,还竺,复讲是经,期终,疾作,归中印庵。
以顺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别众偈曰:七十八年幻梦中,奔驰南北走西东 。
还归天竺灵山国,统照元来色即空。
得法弟子野松、松门、恒观、野管、玄闻、隐生、清白、石田、道灯、见明、朗生十一人。
荼毗,塔于中印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