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道命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四
陈贾,舒州(治今安徽舒城)人。
淳熙中,知常州武进县、宁国府,官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兵部侍郎,以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
庆元中,摈斥道学。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一二、职官七二之三八、选举一之二○,《宋史》卷三五、三九三、三九四、三九六、四二九、四三四、四七四,《道命》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姚愈,字次韩,常熟(今属江苏)人(清康熙《常熟县志》卷一一)。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为司农寺丞(《止斋集》卷一八《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姚愈除司农寺丞》)。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为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七一)。三年,迁右谏议大夫(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一)。官终御史中丞。事见《琴川志》卷八。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八
姚愈,字次韩,或作次愈,其先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徙居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辟曾孙。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
绍熙二年监尚书六部门,四年秋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司农寺丞。
庆元初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寻兼侍讲。
三年除右谏议大夫。
四年迁兵部尚书,五年拜御史中丞,以病奉祠。
见《道命》卷七下,至顺《镇江志》卷一八,《宋元学案》卷九七。
刘三杰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四○
刘三杰,婺州(治今浙江金华)人。
历官将作监主簿,太府寺丞。
绍熙中为监察御史。
庆元三年入见,上疏力攻道学,韩侂胄大喜,即日除右正言。
四年除侍御史,五年除兵部侍郎。
见《道命》卷七,《宋元学案》卷九七。
释慧安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少为人虏。卖于荆州富家。作役谨甚。主人爱之。年十八。听出家为沙弥。止江陵琵琶寺。风貌庸率。众颇轻之。然当僧斋坐时。辄起行水。自上至下。水用不竭。众讶其异。及受具灵迹益著。尝与沙门慧济。上堂布萨。堂户未开。绾济手指从壁隙入。出亦如之。济甚骇惧不敢言。安谓济曰。我当远行。今与君诀别。仰见空中。皆好华有丝竹声。天香郁然。济愈惧不得语。安曰。吾与子游所见。慎勿妄言。言即有咎。唯西南有一白衣新发意菩萨。可与之言。于是辞去。附巨商之舟。入湘中。路患痢将死。谓商曰。我死必露尸岸上。不须设棺也。问其意。曰吾欲以施虫鸟耳。商人如其旨。以尸投岸侧。夜辄有火𦦨从身出。商大怖。刺舟至湘中。而安已先在。欲就语又不得。济后至陟屺寺。诣隐士刘虬夜语。以及之。虬即遥礼曰。此得火光三昧者也。时蜀又有僧览法卫。俱神异。世疑其得道云。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安。
未详何许人。
少经被虏。
属荆州人为奴。
执役勤紧。
主甚爱之。
年十八听出家。
止江陵琵琶寺。
风貌庸率颇共轻之。
时为沙弥。
众僧列坐。
辄使行水。
安恒执空瓶从上至下水常不竭。
时咸以异焉。
及受具戒稍显灵迹。
尝月晦夕共同学慧济上堂布萨。
堂户未开安乃绾济指从壁隙而入。
出亦如之。
济甚骇惧不敢发言。
后乃与济共坐塔下。
便语济云。
吾当远行。
今与君别。
顷之便见天人伎乐香花布满空中。
济唯惊惧竟不得语。
安又谓曰。
吾前后事迹慎勿妄说。
说必有咎。
唯西南有一白衣。
是新发意菩萨。
可具为说之。
于是辞去。
便附商人入湘川。
中路患痢极笃。
谓船主曰。
道命必应尽。
但出置岸边不须器木。
气绝之后即施虫鸟。
商人依其言出卧岸侧。
夜见火炎从身而出。
商人怪惧就往观之。
已气绝矣。
商人行至湘东见安。
亦已先至。
俄又不知所之。
济后至陟屺寺诣隐士南阳刘虬。
具言其事。
虬即起遥礼之。
谓济曰。
此得道之人。
入火光三昧也。
时蜀中又有僧览法卫。
并有异迹。
时人亦疑得圣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泰然。吕祖俭从弟。宁宗庆元初,祖俭以上疏言事安置高安,祖泰徒步往视之。及祖俭没,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罢陈自强,以周必大代之。被杖,配钦州牢城收管。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得寒疾卒。
全宋文·卷六七七四
吕祖泰(一一六四——一二一一),字泰然,祖谦从弟,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寓居宜兴。
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
庆元初,从兄祖俭安置韶州,移瑞州,徒步往省。
嘉泰元年,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中外大骇,杖一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迪功郎,监南岳庙。
嘉定四年卒,年四十八。
见《宋史》卷四五五本传、《道命》卷七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7—1244 【介绍】: 宋隆州井研人,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
李舜臣子。
宁宗庆元初应试落第,绝意科举,闭户著书。
晚以崔与之等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
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
又踵修《十三朝会要》,书成,擢工部侍郎。
以言去,奉祠居潮州。
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旧闻證误》、《丙子学易编》、《道命》等。
全宋文·卷六八八○
李心传(一一六七——一二四四),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舜臣长子。
庆元元年下第,遂闭户著书,不复应举。
宝庆二年以魏了翁等荐召入朝,补从政郎,充秘阁校勘。
赐同进士出身,为将作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专修《中兴四朝帝纪》。
绍定间除秘书郎,以直宝章阁出通判成都府。
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许辟官置局,踵修《十三朝会要》。
书成召赴阙,权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
后奉祠居湖州。
淳祐四年卒,年七十八。
心传通故实,有史才,著有《高宗系年录》二百卷(存)、《学易编》十五卷(存一卷)、《诵诗训》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礼辨》二十三卷、《读史考》十二卷、《旧闻證误》十五卷(今存四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存)、《道命》五卷(存)、《西陲泰定录》九十卷、《辨南迁录》一卷以及诗文一百卷等。
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黄震《戊辰修史传》,《宋史》卷四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程旸,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颐孙。
高宗绍兴十年(一一四○)以祖荫补将仕郎,为德化尉。
事见《道命》卷三。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7—1516 【介绍】: 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对时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阙里祭孔。还,上疏言沿途所见民生困苦状。受顾命,辅佐武宗。刘瑾入司礼,东阳悒悒不得志,而常设法保全善类。正德七年,谏武宗调边将江彬等入卫,不从。乃以老病辞官。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年,清节不渝。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之后,东阳而已。罢政家居,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为生活待客之费。卒谥文正。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词学图录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荼陵人,迁籍北京。历官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澜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居相位十五年。谥文正。以宰臣而领袖文坛。其诗开"荼陵派"。有《怀麓堂集》,词在集中。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东阳(1447~1516) 明代官员、学者。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传胪),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卒赠太师,谥文正。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等。青年时代曾游览黄鹤楼,所作七古《寄题黄鹤楼简秦开府》,描绘当年登楼揽胜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聂贤、邵宝、夏言等二十馀位当时高官名流与此诗唱和,迹近小型同题诗会。李东阳致仕后曾在蛇山住过,高观山龙华寺后有“东阳洞”。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宾之茶陵人正德时官少师谥文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宾之,茶陵人。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累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正有怀麓堂前后集南行北上诸槁
明诗纪事·丙签·卷一
东阳字宾之,茶陵州人。
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历左庶子,太常少卿,擢礼部侍郎,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再加少师。
卒赠太师,谥文正。
有《怀麓堂集》一百卷。
(《四库总目》:东阳文章为明一代大宗,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古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学足以笼罩一世,茶陵之光焰几烬。
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摹拟,流弊浙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以相撑拄。
平心而论,何、李如齐桓、晋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气终存。
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禦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遗风。
殚后来雄伟奇杰之才,终不能挤而废之,亦有由矣。
杨一清《石淙类稿》:西涯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时。
诗文深厚雄浑,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古意独存。
《笔谈》:长沙李东阳《大韶》一奏,俗乐俱废;中兴宗匠,邈焉寡俦。
《馀冬叙录》:西涯先生晚年耽对棋酒,春不善棋,然寿付有客,未尝不与,颇以为劝。
先生曰:「将何消日?
」春曰。
「词翰熟自天成,足娱日力,既惠后生,又垂远世。
」先生笑曰:「此后生计,吾老不暇为此。
」一日先生在棋酒间,有奉当道命以巨轴乞词翰者踵至。
先生弗怡,大书一绝云:「莫将性命作人情,写字吟诗总害生。
惟有围棋堪遗兴,客来时复两三枰。
」春观之悚然,知先生前意之所在也。
升庵集》:唐子元荐与予书,论本朝之诗,弘治间文明中天,古学焕日。
艺苑则李怀麓、张沧洲为赤帜,而和之者多失于流易。
《梦蕉诗话》:弘治庚戌殿试进士,李西涯与诸老读卷,相与倡和,有云:「国有祯祥非物宝,天将吾道付儒绅,」「云边晓日中天见,梦里春雷昨夜声。
」「星辰画下尚书履,风日晴宜进士巾。
」诸作中最为警句,人多诵之。
翰林记》:弘治初,上注意讲学,遣太监戴义传示圣意,学士李东阳等各撰诗十首,用寓启沃。
东阳拟十题,各撰七言律诗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务学」、曰「任贤」、曰「讷谏」、曰「节用」、曰「爱民」、曰「恤刑」、曰「讲武」,上嘉纳焉。
《艺苑卮言》:李文正为古乐府,一史断耳,十不能得一。
黄才伯辞不称法,顾华玉、边廷实、刘伯温法不胜辞,此四人者,十不能得三。
王子衡差自质胜,十不能得四。
徐昌谷虽不得叩源推委,而风调高秀,十不能得五。
何、李乃饶本色,然时时已调杂之,十不能得七。
于鳞字字合矣,然可谓十不失一,亦不能得八。
《弇洲读书后》:向者于李宾之拟占乐府,病其太涉议论,过尔剪抑,以为十不得一。
自今观之,奇旨创造,名语叠出,纵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间一种文字。
崔廷槐《楼溪集》:西涯乐府优于诗。
四溟诗话》: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
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祇是酒徒。
」李空同谓刘因噎废食是也。
西涯久于相位,陆沧浪以诗讽之曰:「声名高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
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 《四友斋丛说》:李西涯当国时,其门生满朝。
西涯又喜延纳奖拔,故门生或朝罢,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讲艺谈文,通日彻夜,率岁中以为常。
一日有一门生归省兼告养病还,西涯集同门饯之,即席赋诗。
诸人中独汪石潭才最敏,诗先成,中有一联云:「千年芝草供灵药,五色流泉洗道机。
」众人传玩,以为绝佳。
西涯将后一句抹去,令石潭重改,众皆愕然。
西涯曰:「归省与养病是二事,今两句单说养病,不及归省,便是偏枯,且又近于合盘。
」众请西涯续之。
西涯即援笔书曰:「五色宫袍当舞衣」。
众始叹服。
存馀堂诗话》:李文正公《怀麓续稿五月七日泰陵忌日》诗云:「秘殿深严圣语温,十年前是一乾坤。
孤臣林壑馀生在,帝里金汤旧业存。
舜殿南风难解愠,汉陵西望欲销魂。
年年此日无穷恨,风雨潇潇独闭门。
」读之使人掩卷流涕。
诗薮》: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
独文正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
王兆云《乌衣佳话》:西涯李公曾与客联句,拆敝褥中故絮以代烛。
人或谓其好奇之过。
馀曰不然,亦古人刻烛之遗意耳!
其《次白洲留别》诗有「看花不厌伤多酒,燃絮还供未了诗」,盖纪其实也。
国史唯疑》:李长沙云:「馀今年作《诗止诗》自戒。
越两月,为鸣治、师召所督,得联句四章。
鼎仪闻之,拆简告罚。
乃以鸡酒往受盟,鸣治、师召以猪红三斤、蛤蜊数十为助。
亨父、明仲闻亦来稽。
」师召,太常音;鸣治,谢文肃铎。
太平休暇,词臣共诗酒为乐,最福德事,所饮馔仅尔,俭质具见。
列朝诗集》:文正以金钟玉衡之质,振朱弦清庙之音,含咀宫商,吐纳和雅。
沨沨乎,洋洋乎,长离之和鸣,共命之交响也。
《明诗选》:陈卧子云:「文正网罗群彦,导扬风流,如帝释天人。
虽无宗派,实为法门所贵。
」 《池北偶谈》:海盐徐丰医《诗谈》云:「本朝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
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
」当时前辈之论如此。
盖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
牧斋撰《列朝诗集》乃力分左右袒。
长沙、何李,界若鸿沟,后生小子竟不知源流所自,误后学不浅。
高士奇《天禄识馀》:明朝典礼中有庆成宴,每宴必传旨云「满斟酒」,又云「官人每饮乾」。
故西涯李文正公诗云「坐拥日华看渐进,酒传天语饮教乾」,盖纪实也。
《明诗别裁》: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
后李、何继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称一代之盛矣!
王元美谓长沙之于何、李,犹陈涉之启汉高,此习气未除,不免抑扬太过,宜招后人主掊击也。
田按,西涯宏才硕学,汲引风流,播之声诗,洵足领袖一时,惟相业差有可议耳!)
维基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县(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卫(今属北京市)军籍,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长大,自幼即以才华之名。天顺甲申进士,正德初累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文坛领袖。卒谥文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六○
杨汝明,字叔禹,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
登绍熙四年进士第。
历官校书郎,嘉定八年官军器少监,兼权左侍郎官、考功郎官。
为起居舍人,礼部侍郎。
历泸南帅,官至工部尚书。
见魏了翁《泸州赡军田记》(《鹤山大全集》卷四八)、《哭杨尚书》(卷九一),《道命》卷八,《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寻复官。崇宁中致仕。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卒谥正。有《易传》、《春秋传》等。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全宋诗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廷试报罢,遂不复试,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奉诏赴阙,授通直郎、崇政殿说书。
次年出管勾西京国子监。
绍圣四年(一○九七),入元祐党籍,削籍,遣涪州编管。
徽宗立,遇赦还洛,寻复通直郎权判西京国子监。
崇宁元年(一一○二),再追所复官。
五年,复通直郎致仕(《道命》卷二)。
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侍讲颐传》)。
颐与其兄颢并称二程,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教育活动。
著有《伊川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与程颢著作同编为《二程全书》。
事见《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东都事略》卷一一四。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程颐诗见于《伊川文集》者三首,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弘治刊康绍宗重编本(简称弘治本)、明徐必达校正本(简称徐本)。
又从《古今事文类聚》等书辑得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五○
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颢弟。少与兄同受学于周敦颐。年十八,游太学,著《颜子好学论》,胡瑗大惊异之,处以学职。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出管勾西京国子监,久之,加直秘阁,再上表辞,去官。绍圣中,削籍窜涪州。徽宗即位,徙峡州,俄复其官。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颐于书无所不读,与兄颢同为一代大儒,人称「二程」。平生诲人不倦,学者出其门最多。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正,淳祐元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与其兄有《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又有文集八卷、《易传》四卷,俱存。《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