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师蕴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明辩(一○八五~一一五七),号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
后谒径山妙湛慧禅师等名宿,晚依清远。
住湖汌道场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讳明辨。吉安州俞氏之子。说法于郡之道场山。以正堂自号。据令端方。毫不苟贷。每缁素入山请法。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远和尚。然后受谒。谒者悚然。有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辨曰。横身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曰。秖如风穴道。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作么生。辨曰。说者个不唧𠺕汉作么。曰。嫩竹摇金风细细。百花铺地日迟迟。曰。你向甚么处见风穴。僧曰。耳里眼里绝萧洒。曰。料掉没交涉。又问。如何是佛。辨曰。无柴烧猛火。如何是法。曰。贫做富装裹如何是。僧曰。卖扇老婆手遮日。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曰。古墓毒蛇头带角。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狮子。曰。虚空笑点头。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曰。石人拍手笑呵呵。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曰。布袋里猪头。如何是向上事。曰。锯解秤锤。如何是和尚栗棘蓬。曰。不答此话。曰。为甚么不答。辨大笑曰。吞不进。吐不出。辨机要精悍。每经旬掩室。即近侍罕得见进。然其章训痛绝。名根不把玩不暴用。故及门皆三二十载。韬神晦颖。诸方有盛名者。率闻而钦畏之。暮年上堂云。猛虎口边拾得。毒蛇头上安排。更不钉桩摇橹。回头别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里有村斋。又上堂。以杖左卓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右卓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稿。又卓杖顾众曰。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下座。归方丈。跏趺而化。火后得舍利。塔于仙人山。雪堂。见辨达磨赞乃叹曰。当今满目珠玑。慰我白首。独有此耳。其词曰。升元阁前懡㦬。洛阳峰畔乖张。皮髓传成话𣠽。只履无处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赞曰。辨公初至少林。览立雪遗迹。乃至陨涕。及出世。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昧者往往以世谛失之。盖择乳在鹅王也。当时佛眼门下。作略逸群。独于辨公。俱嗟不及。呜呼熠熠赤帜。皎皎白眉。千秋节合。其揆一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庵皎和尚。
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从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游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由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为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愚。字虚堂。四明人。具戒游参。见运庵颜公。言下了旨。出世历住十刹。化道风行。咸淳末。被诏住径山。室中设三转语。勘验学人。鲜有觏其机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将虚空。作布裤著。曰。画地为牢。因甚透这个不过。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针锋头上翘足。又云。虚堂。初无门户。与人近傍。亦不置之于无何有之乡。只要诸人如铁。入土与土俱化。然后可以发越。其如运粪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举松源师临济示寂告众云。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临济之道。将泯绝无闻。伤哉。拈云。鹫峰老大。似倚杖骑马。虽无僵卧之患。未免傍观者丑。师先在净慈。入院日问答绝。忽天使踵门。传旨。问赵州因甚八十行脚。虚堂因甚八十住山。师。即举赵州行脚到临济话。颂曰。赵州八十方行脚。虚堂八十再住山。别有一机恢佛祖。九重城里动龙颜。使以颂回奏。上大悦。特赐米五百石。绢一百缣。开堂安众。后示寂。塔于直岭下曰天然。先是。高丽国王。请师于彼国说法。八载还山。问法弟子。随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间。高丽尚遣法嗣来此扫塔云。彼国法道。甚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