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晓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
年弱冠。
稔闻中国教法之盛。
乃与同志元晓法师
负笈而西。
既遵海岸。
曰唐州者。
而雨甚涂潦。
芦苇弥望。
行无所归。
夜得小夷燥地宿焉。
且视古墓也。
骸骨髐然。
顾之不能无惧意。
遂徙陶穴中。
鬼物啸撼终夕。
晓公叹曰。
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
见则惧而致不若焉。
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欤。
且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心外无法。
胡用别求。
即谢湘而归。
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
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
以湘年壮色丽。
欲谐匹偶。
湘坚拒弗答。
善妙因复矢言曰。
生生世世获为檀越。
供给和尚。
又为弟子。
习学大乘。
成就大事。
湘。
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
研究华严。
未几遂返本。
国扬化。
道经善妙家。
将附商舶。
即解缆。
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
素所备物。
追饯之。
而身造海岸。
则船已远矣。
于是善妙复矢曰。
如我实有供养心者。
则此箧笥。
当跃入船中。
有顷风飘浪击。
尽输载无少遗馀。
善妙乃复矢之曰。
我愿此身化为大龙。
挟持和尚。
传度彼国。
因自投身涛波中。
俄头角峥嵘。
鳞甲晃耀。
云雾冥晦。
而柂牙帆腹。
尤觉便利于他日。
若其蜿蜒夭矫。
时或见之。
既济仍遍相攸处。
然脱有可者。
久为异宗所据。
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
诚宜于有福地兴之。
舍尔其奚之耶。
时善妙龙知其念。
遽以神力。
于虚空中现巨石。
纵广一里。
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
势且陨者。
群僧惧其压。
奔骇不敢留。
湘即居之。
郁为大丛社。
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
湘弘导勤恳。
脩练精苦。
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
嗣著述章疏。
皆明性海义例。
海东号湘华严初祖。
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
俗姓朴。
鸡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性分天然。
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
元晓法师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所以避飘湿焉。
迨乎明旦相视。
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携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
分卫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
有少女丽服靓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
德瓶云满。
藏海嬉游。
乃议回程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湘船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跳入前船。
言讫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
遥望径跳入船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是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矫或跃。
蜿蜒其舟底。
宁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
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矣。
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
涅槃经八不净财。
何庄田之有。
何奴仆之为。
贫道以法界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湘贵如说行。
讲宣之外精勤修练。
庄严刹海靡惮暄凉。
又常行义净洗秽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钵之馀。
曾无他物。
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启发。
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
学侣蜂屯。
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
抄如结集录似载言。
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
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
鸡林府人。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
年临弱冠。
闻唐土教宗鼎盛。
元晓法师
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途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以避飘湿。
迨乎明旦。
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霖。
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
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
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
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
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
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𢹂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
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
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
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
留连门下。
既久。
有少女丽服艳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
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
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
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
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乃议回程。
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募商𦨣。
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
并诸什器。
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
湘𦨣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
跳入前𦨣。
言讫。
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
遥望径跳入𦨣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自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
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果然身形夭矫。
或跃蜿蜒。
其舟底宁。
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
遍历山川。
于驹丽百济。
地灵山秀。
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
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
非福善之地。
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
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
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
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
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
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
国王钦重。
讲树开花。
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凡弟子请益。
随疑解滞。
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
云游不定。
卓锡而居。
学似蜂屯。
执笔怀铅。
抄如结集录。
载言如是义门。
随弟子为口。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
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
皆明华严性海。
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青州人,俗姓崔。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居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入恭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而彻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布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京。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初恭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恭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恭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恭揖布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及布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遂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恭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李彻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六
彻。
密贞王元晓再从孙。
初封东莞郡王。
徙封濮阳郡。
历宗正卿。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曾入宋求法。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于兴王寺。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尝读文烈公集。
见大觉国师碑。
师以王子求出家。
如宋闻道。
得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
至泗上礼僧伽塔。
天竺寺礼观音像。
皆放光明。
北辽天祚帝闻其名。
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
燕京法师云谞。
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
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
辽人来聘者皆请见。
吾使入辽。
则必问师安否。
日本人求师碑志。
其为异国所尊如此。
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
皆寻其根抵。
率尔落笔。
文辞平淡而有味。
令得数诗尝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飞来方丈。
礼普德圣师云。
涅盘方等教。
传授自吾师。
两圣横经日。
(元晓义相。
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
随缘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飞房后。
东明古国危。
(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
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
告人曰。
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
老苔班似锦。
瑞石列如屏。
时有高僧倚。
长眠养性灵。
题龙岩院云。
踏尽残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归。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诗僧
白云峰诗。
矗矗奇形几万重。
云中秀出碧芙蓉。
神光永照黄金界。
淑气长留白玉峰。
突兀冈峦含月色。
幽深洞壑秘仙踪。
清游更欲登高顶。
俯瞰苍溟一快胸(北汉志)。
元晓台诗。
玉树琼林密不开。
琉璃净界绝尘埃。
峨峨雪色峰千叠。
激激雷声水万回。
观静高僧枯更寂。
学飞雏鹤去还来。
超然是处寻真客。
薄暮登临元晓台(北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