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崖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宝彖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
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
始周岁。
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
观其所取。
以见其宿习。
彖悉拨弃。
而独取书疏。
众共叹异。
七岁至巴西。
太守杨眺问曰。
或谓儿颇读书。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则头白耳。
年十六为道士童子。
事梁平西王。
使知营功德事。
偶见佛经。
读而喜之。
由是每求访奥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获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实。
乐于传授。
有欲得其私记者。
即以付之。
无所靳惜。
未几。
又听韶法师讲。
武陵王门师。
大集摩诃堂。
命讲请观音经。
此经素无文疏。
而创兹开演。
标叙委悉。
词义允畅。
四席欢庆。
因辑其言。
为文疏行世。
复还涪川。
化度道俗。
内外坟典相续训释。
拔邪归正。
十室而九。
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
或报以金帛。
无所受。
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
不然犹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尝著大集经疏。
至虚空藏品。
义未通彻。
方闭目长想。
不觉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许。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
僧崖菩萨为造经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华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风疾不能出声。
临终遽诲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浆饮进。
闭口拒之。
兀然终日略无顾恤。
惟称佛名。
辄合掌加额。
竟卒于潼州光兴寺。
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
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五十。
先是寺山无故崩裂。
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
幡华列前。
僧众拥后。
彖时方讲。
或以其所见白之。
彖曰凡为我也。
已而卒。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宝彖。
姓赵氏。
本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之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彖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彖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彖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郡长州人,俗姓鲁。历居五台山、峨眉山,后栖衡山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交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
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
至衡岳爱之。
遂栖止祝融峰下。
与玄泰布纳相往来。
每谓其友曰。
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
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
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
一日委身鸷兽前。
骨肉皆尽。
泰为收其遗馀。
以阇维之。
得舍利。
绝圆莹。
因撷华酌水。
述文以祭。
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
成法檀度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行明。
俗姓鲁。
吴郡长洲人也。
幼从师于本部。
后游方问道。
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
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
皆随心应现。
由此登天台陟罗浮。
入衡岳游梓潼。
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
争寻常而未息。
靡有宁岁。
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
止七宝台。
与玄泰布纳为交契。
其性之好恶泰亦罔抗其轻重焉。
尝谓道友曰。
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
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
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
可不务乎。
屡屡言之都不之信。
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
争竞食之。
须臾肉尽。
时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
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
辞中明其勇猛能捐内财。
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
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
佛敕比丘施众生食。
二世顺益感果非轻。
若其明公成大檀度远悭贪也。
成大勇猛得无畏也。
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
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
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
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江南人。髫年北游。获落发。听讲致名位。尤通法华。诵持专至。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兴国八年。诏宦者李神福。以幡华上供。且奉感应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躯命供养。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悉以饭僧。然后服以灌油纸衣。拜辞大众。手持双烛。登积薪上坐。待烟𦦨之炽。而诵经不辍。既而身摧声息。灰烬迸散。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则是年四月八日也。顷之神福旋京师。具以事闻。上为之动容。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怀德。
本江南人也。
髫年离俗谨愿饰身。
诵通法华经得度。
自尔虽登讲肆终以诵持为专务。
晚游泗上礼僧伽塔像。
属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华上供。
并感应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
德遂誓焚躯供养。
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
斋僧一中。
然后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
手持双烛登柴𧂐中。
发火诵经。
观者莫不挥涕。
德至火炽熛高。
其身聊侧。
犹微闻诵经之声。
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
淘汰舍利甚多。
乃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
使臣回奏。
上为之动容焉。
论曰。
界系之牢不无我所。
浮生之命连在色身。
皆自贵而轻他。
悉己多而彼少。
而增靳固。
但长悭贪。
若骊龙之吝珠。
犹𤛆牛之爱尾。
孔惜翠羽麝护香脐也。
其如儒氏彝伦孔门徽典。
以己私之饥体曰父母之发肤。
不敢毁伤恒知保慎。
复有好自标遇三年不见于门生。
且事尊严一坐不垂于堂庑。
及乎心游方外教脱域中。
或大善之克成。
非小愆之能绊。
许友以死杀身成仁。
渐契不拘将邻直道。
至有黜礼乐薄忠信去健羡饮淳和。
乃有洗耳辞荣抱石沈水。
与儒则一倍相反。
于释则分寸相邻佛乃为物捐躯利生损命。
与其不拔胫毛为利也。
伏腊殊时。
与其惜父母之亲体也。
参辰各见如此乃验教之深浅行之是非。
譬犹出泉货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
初唯减口次则脱身。
车服越共弊之心。
象马过借人之乘。
辍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
用若拂尘舍犹脱屣。
复次唼肤待饫剜自副求。
或指然一灯。
或身均百脔。
救羸虚之虎。
化长伟之鱼。
因超劫归弥勒之前。
先成佛享释迦之位。
皆从旋习始外财而终内财。
及熟善根变难舍而成易舍。
夫辍外财外财难舍。
难舍凡夫也。
捐内财内财易弃。
易弃菩萨也。
须知三世诸佛同赞此门。
是真实修。
是第一施。
岂不见僧崖菩萨安详陟于柴楼。
大志道人慷恺焚其腕骨。
人皆难色。
彼有易容。
盖累世之曾为。
致今生之又舍。
舍而复舍。
估七宝以非珍。
空而又空。
以三轮之绝轨。
乘兹度岸。
是曰真归。
得金刚坚固之身。
留玉粒驮都之应。
今之录也。
藏则当乎炎暑裸喂蚊虻。
寿则试其浮图坐中圆寂。
定兰感天王而还眼。
鸿休拒大盗以偿冤。
明饲兽而破悭。
超然灯而烬指。
加其舌根不坏身溺不沈。
入薪塔而。
自焚露赤躯而受咋。
以前诸德也。
念业异熟为所依趣。
知身是幻幻体何凭。
悟质如沤沤形暂起。
幻从心造假伪相寻。
沤散水澄浮沈互有。
是故大圣几生所计。
小乘润生尽期。
贵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谓视同糠秕观若尘炱。
譬之寄习学于茅庐附弯弧于土垛。
为选登云之路。
为求出塞之功。
然后赐宅一区门罗八戟。
方云贵土始利封侯。
以其乳哺之囊转得那罗之器。
亦复如是或曰。
用斯声教化我中华。
得非韩吏部所患非杨即墨而况加其佛乎。
攻乎异端斯害孔炽。
对曰。
正谈仁义则道德相悬。
正说苦空则忠信可薄。
还借韩之譬况。
坐井窥天非天之咎。
孔门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庄子曰。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若观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
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灭。
随其善恶业缘受报。
故有好丑。
若由业因也。
是用将粗易细以弱商强售苋陆之脆形。
博华鬘之珍服。
既熏当种而起现行。
生胜已生报强前报。
刳肉眼而招佛眼。
割凡躯而贸金躯。
尼拘之子至微。
荫车之形不少。
是为真语。
非谓食言。
菩萨利他适足以学。
或曰。
夫行然鍊。
善人则不疑。
其有不善之人。
惯尝刲割。
谓疼痛。
为诙谐。
堪受凌迟。
谓炙炮为戏剧。
或敩人而偶作。
或诳世而强为。
此则栽何善根。
自求辛螫耳。
对曰。
虽则顽民喜忍恶少耐伤。
且经念以然烧。
或浅诚而喂饲。
冥招善报。
已种良因。
以浮泛心得浮泛报。
昔有女子戏披袈裟。
婆罗门醉著法服。
其缘会遇道果终成也。
或曰。
义净传译重累再三。
今勿然炼。
伊人亲游西域备熟方宜。
至乎教乘罔不详究。
不许毁伤何邪。
对曰。
此专缚阿笈摩之教。
安能沮坏摩诃衍法耶。
设或略舍内财决定当圆檀度。
故庄严论云。
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
成菩萨檀度也。
将知四轮出世十善行时。
有道则尧下足淳民。
奉孝则曾家生令子。
我圣上践祚之四载。
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利塔。
初于滋福殿供养。
后迎入内道场。
屡现奇瑞。
八年二月望诏于开宝寺树木浮图仅登于尺。
先藏是塔于深甃中。
此日放神光亘烛天壤。
时黑白众中有炼顶指者。
有然香炷者。
宣赐物有差。
苟非大权菩萨大福天王。
安能激劝下民而捐身宝者乎。
直令此地螺髻见而珍宝成。
还觉其时鹫峰净而土田变。
范云缀史纪数色之徵祥。
王劭编文书几州之葬塔。
隋分舍利。
唐瘗真身。
比乎我朝。
田陇与铁围争其疆畔耳。
此篇所载。
成传开宗。
令能忍难忍之人既亡若在。
使舍身受身之者虽死犹生。
图五芝于草木之前。
列四瑞于鳞毛之表。
诗曰。
仪刑文王。
万邦作式者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无碍。
信阳人。
有至行。
持一钵入南岳天柱峰狮子崖。
崖中仅容木榻。
无碍。
坐木榻。
啖野菜。
不谷食者七年。
邑人闻而造焉见之。
为之吐舌。
乃谋所居。
共力新南台寺以处之。
弘治间。
太崖李公游衡山。
所称有僧崖居食生菜。
衣百结如粟穗。
见人嘿嘿者。
即无碍也。
野云孤鹤。
飘飘然无与于斯世。
一时名公多重之。
瘳道南太守乔瑛。
御史刘旸等诸公。
皆有诗赠。
脊梁直脚跟稳。
三师高风。
居然可想而见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无碍者,信阳人也,而遗其姓字,一衲百结如粟穗。明宏治初来衡岳,坐天柱峰下狮子岩,日啖苦菜,不谷食者三十年。坚苦动众,为建寺居之。明刘阳有《无碍山房记》,略云:南台者荒址也,因无碍而再辟,乃今开阁依崖壁,穹林幽舍,为南山一胜矣。南轩、晦庵二先生,尝倡和雪中,其诗曰相望几兰若,胜处是南台。斯南台之胜,宋乾道间见之矣。无碍持一钵,至天柱峰下狮子岩,岩中仅容木榻,无碍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邑中人苦之,乃谋所以居之者。宏治间,大崖李世卿《游衡山记》所称有僧岩居,食生菜,见人嘿嘿者,即无碍也。野云孤鹤,飘飘然无与于斯世者,似其人也。昔卧山房,千崖冰雪,雪芝挂崖石,乃无碍赤脚踏悬崖取之饟余,余为赋雪芝以答之,倏三十年冰雪如昨也。兹与诸君对床上方,乃于斯人至激余衷,彼其所求何坚苦刻励也。其徒明通欲传无碍坚苦之行,谓余三度寒腊于兹山房,当有留于山房者,兹漫识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2—1739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契潜。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曾从储同人学古文。喜探奇。有《青溪诗偶存》,分二十二种,各有名目。
清诗别裁集
字契潜,江南宜兴人。
著有《清溪偶存》。
○契潜少参洞中呼崖和尚,后归儒,师储同人先生学古文,制举业非所好也。
喜探奇,尝独经董山下,闻上有孙皓囤碑,日已没,步山椒观之,夜半抵家,其好奇可知矣。
诗亦有奇气,惜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