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遂端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孚。
字信庵。
江浦刘氏子。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七岁入学堂。
先生授以书。
不肯读。
读又不肯竟。
曰。
此书非我所喜。
先生亦非我师。
乃依灵谷庆叟。
为弟子。
落发衣缁。
昕夕礼观音。
发聪智。
通唯识涅槃诸大乘经论。
群言所涉。
一览无遗。
精旨妙义。
囊括而川注。
滔滔然莫能窥其涯涘。
复礼天童观翁。
时观公道望高天下。
宣庙在潜。
每承顾问。
宣德岁丙午。
召至京师。
馆于庆寿丈室。
师执侍惟谨。
上嘉之。
赐西服茜衣。
师牢让不服。
寻游江浙。
受满分戒。
入五台。
睹圣相摄身光中。
奇幻百出。
转念之顷。
倏忽不见。
叹曰。
古人所云。
一翳在眼。
空华乱坠。
因自号知幻子。
英庙闻师名。
召见大悦。
呼为凤头和尚。
盖以师头前锐起也。
寻授僧录讲经。
未几告退。
结茆于山中。
扁曰松樾。
屏息诸缘。
不妄交接。
唯苦心真寔之士。
得以相依。
餐服遐异。
悠然自适。
若将终身焉。
先是。
司礼阮公简。
得京西马鞍山废寺。
欲兴之。
思得大知识主宗风。
与议。
非师不可。
修词致恳。
至于再四。
不许。
后掘地获断碑。
阮持碑。
泣请曰。
碑虽不完。
犹可读。
惟师寓目焉。
师读之。
始知此寺乃辽普贤大师所建。
四众受戒之所。
师喟然曰。
释迦如来。
三千馀年遗教。
几乎泯绝。
吾为佛弟子。
讵忍视其废而不兴耶。
乃幡然而起。
于是铲荒夷险。
郁起层搆。
散己赀以鸠工。
择干僧以董役。
匠成于心。
受规于手。
日不笠而雨不屐。
趋风望景者。
翼如而至。
百年癈刹。
复兴于顷刻。
廊庑龙象。
焕然一新。
始末具载大学士杨公士奇所撰碑记。
黔宁昭靖王。
复以宣武门府第。
施为梵刹。
赐额承恩。
为师往来憩息之处。
师善书。
笔法遒健。
尝于文华殿。
大书扁额。
上俛案视之。
称善。
赠之诗。
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
又尝施食于内庭。
开法于秘殿。
上皆亲御视闻。
无不击节叹赏。
当是时。
耆旧凋丧。
独师法闻四方。
学子趋参。
唯恐或后。
僧中之杰出者。
一人而已。
以是奇德妙行。
足以驾苦海之慈航。
跻迷途于觉岸也。
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
集众升堂。
说偈曰。
昔本不生。
今亦不灭。
云散长空。
碧天皓月。
遂端坐而逝。
计闻。
上震悼。
遣宫谕祭命。
公侯以下。
咸从吊临。
茶毗获舍利。
建塔于寺之南原。
世寿五十有五。
僧腊四十有九。
年度弟子数万。
得戒四众百亿。
门弟子千馀辈。
皆缚禅秉律。
阐化一方。
著述。
有定制戒本戒牒。
并偈颂诗章若干卷。
传于丛林。
胡忠安公荧。
称师学之博。
行之修。
功之盛。
能光大法门云。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孚,字知幻,姓蒋氏,江浦人也。初依金陵灵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年三十薙染,受具,发愿参方。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头见故乡。”卒践其言。明正统间,孚方北游。睿宗崇尚内典,尤重清修,闻声嘉赏,有诏赐紫,敕建戒台。每岁四月一日至十日,闳敷坛席,深契帝心。又以僧众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净染二门于此山中,以验泾渭。其笃信者则受净戒,不笃信者则触染法。但众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毁之,一归净流。孚仪表雄特,顶题隆起,帝见奇之,称为“凤头祖师”。孚应声曰:“亦鹅头耳,敢附凤耶?”帝叹其谦德,弥近蔼光。尝召入大内详询佛法,试以凡情,不动声色,由是钦崇戒德,益加敬仰,赐号“万寿祖师”。春秋八十有五,法腊五十有五,寂后建塔兹山,云封犹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42 【介绍】: 元僧。会稽人,字湛堂,号越溪。俗姓孙。四岁能诵经,世祖至元中出家,习法华诸经。英宗召至京师,校正《无量寿佛》等经,赐号佛海大师。历居杭之三天竺,预知终期,端坐而卒。有《金刚经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和《弥陀经句解》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
绍兴会稽孙氏子也。
父满母姜氏。
梦日轮从空而堕。
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师。
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
授以佛经即能成诵若宿习焉。
元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
石门谓。
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教探律藏。
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
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
谒云梦泽法师于南竺普福。
泽一见深加器重。
历居清班要职。
因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
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
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
元世祖赐玺书复之。
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书。
闻其国有事遂寝。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丁未吴越大旱师率众说法祷雨格应岁饥民死无以敛。
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
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驿召入京。
问道于明仁殿。
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
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
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
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
时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
事闻宠赉尤渥。
赐号佛海大师。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
九年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
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
自行无益世缘有限。
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
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
岁馀还越之佛果。
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
屡感瑞应。
一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
师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于退步。
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
今日则有明日恐无。
光阴其可把玩乎。
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
众为念佛。
止曰。
佛须自念。
明晨却送别。
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
阅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有四夏。
龛留七日颜貌如生。
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
并行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会稽孙氏子也。
父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澄。
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
元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
石门谓“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命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
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谒云梦泽于南竺普福。
泽一见深加器重,历居清要。
以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
元世祖赐玺书复之。
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书,闻其国有事,遂寝。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
丁未,吴越大旱,澄率众说法祷雨,上格苍穹,甘霖立应。
岁饥,民死无以歛,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
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驿召入京,问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
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
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
时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龙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劬苦九载,不倦津梁。
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限,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
”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岁馀,还越之佛果,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书夜,屡感瑞应。
一日诘旦,众以常仪问讯,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今日则有,明日恐无,光阴其可把玩乎?
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
”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
”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
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
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并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慧定。
字无尽。
别号南泉。
潞安邵氏子。
貌奇伟。
两眸如电。
性倜傥。
不喜俗务。
剃发。
理会本分事有省。
诣台山礼大士。
遂发愿饭僧十万八千。
千日满愿。
茎菜粒米。
必躬亲之。
人服其诚笃。
师力艺绝人。
能兼数十人执作。
又言行质直无文。
以故竞呼为莽会首。
声震丛林。
所至人遮留之。
答曰。
易处不住。
住处不易。
不顾行。
至旧路岭。
结茆聚众以居。
时盗贼蟠聚山半。
画地为界。
号南北大王沟。
官兵莫敢捕。
过客瑟缩相戒。
非聚百众鸣金持械。
莫得前者。
及师莅止。
盗怯师名。
而伺之甚密。
一日师出。
庵破。
既归。
残僧三四人持师泣。
幸徙庵避之。
师奋曰。
不可。
死生有命。
贼何为者。
寻且灭之。
言已。
贼大至。
师手无兵器。
乃碎水缸击贼。
无所中。
贼知师无兵器。
乃敢相近。
鎗中师左胁。
师手接其鎗。
踢贼仆地刺杀之。
贼骇退。
方入户检视伤处。
洞三寸许。
脂肠俱出。
忍痛缚固。
持鎗出户。
厉声曰。
正欲捕灭汝辈。
今来送死耶。
贼怯不敢前。
但持乱石遥击师。
中额颅。
会龙泉关兵统郑某者。
与师善。
意师创盗。
潜以兵护之。
兵到盗散去。
遍山觅师不得。
逮晓。
见深涧中僵卧一血人。
细视之师也。
郑号哭曰。
天乎。
奈何丧此英雄人耶。
舁归。
扪其胸尚温。
喜曰。
是不死。
血迷心窍耳。
抉其齿灌以药酒。
久之乃苏。
调治平复。
即辞郑去。
奋欲击贼。
或难之。
师曰。
大丈夫欲除残暴。
建立佛法。
即九死岂敢辞。
结同志得五十二人。
俱英奇轻死之辈。
诸边将。
雅熟师名。
至是遍谒之。
假兵器募粮草。
投牒师府督府。
期一举灭尽。
咸壮许之。
盗渠率百馀曹。
师悉知其姓名住处。
卒以兵相临。
数日间。
无不就擒斩。
巢穴遂空。
时师二十八岁矣。
从此安立丛林。
供十方云水粥饭。
以杂华为定课。
兼行一切佛事。
或修净业。
或习禅观。
或阅藏典。
历五十馀年如一日。
一日谓众曰。
时节清平。
吾将顺化。
速请城上宗主师来。
既至。
付以住持事。
将就化。
众哀号。
师曰。
无劳悲恋。
但念世界空花。
苦乐梦幻。
即见我已。
慎勿作去来想。
众复哀留绘像。
师振威喝曰。
咄竖子。
此金刚不坏之体。
堪充汝辈瞻仰。
何用此幻妄为。
遂端坐化去。
时万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也。
世寿七十六。
僧腊五十。
瘗全身山之西峰。
越两月。
雷轰瘗处。
杭僧止堂者。
窃窥师相。
须发已长寸许。
颜色如生。
宗主。
名某全。
与莽师。
同歼盗贼者也。
习讲律。
庭选为传戒宗师。
住京师明因寺。
既承付托。
励精弘阐。
从化者众。
貌状略与莽师同。
亦奇伟丈夫也。
释茂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松隐。茂禅师。字实庵。明奉化郑氏子。自幼喜趺坐。十六依传法寺希颜出家。使司米盐细务。师叹曰。离家为求道。苟羁绁于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大江之西。见南涧泉公。师昼夜系念。无须臾间断。一夕。松月下炤。起步檐隙间。闻泉声有触。遽往白之泉公。泉公曰。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往见古林茂公乎。师即担簦启行。既至。古林问曰。尔来欲何为。师曰。正为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尔。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根。何缘入此革囊耶。师儗议欲答。林以杖击之。师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机辩峻绝。纵横自如。林深器之。命居第一座。至正壬午。宣政院。命长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有沙门至问。对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师曰。滞货何烦拈出耶。沙门嘘一声。师厉声喝之。沙门有省而去。住清凉十五年。时退隐东堂。影不出山。凝尘满席。元明良公。师法侄也。迎归天童之此轩。一旦示微疾。左右请书偈。师举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以额枕之而逝。世寿八十五。腊七十。引龛行茶毗法。火方举。忽有物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雪。霏微缤纷。盘旋烈𦦨之上。至火灭乃已。盖天华云。火后舍利如珠玑者。颇众。宋文宪序曰。濂闻方策所载。灵僧示灭。多有天华之祥。或者谓。大乘境界。去来无迹。奚以神异为事。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示现微权。固与诸法实相同一揆。有如师者其事。盖无让于古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松隐小茂者。
出明州郑氏。
为古林大茂之嗣。
开法郡之清凉。
晚则高枕此轩。
湖海莫得而亲疏之。
共称为此轩铁老人。
老人常捋须笑曰。
释迦老子。
塞井为臼。
达磨大师。
以油益薪。
临济德山聻。
自点胸曰。
还较此轩百步。
复呵呵大笑。
是时所归仰者。
必指大茂小茂云。
小茂。
少时常终日不言。
夜则趺坐。
其母恶之。
推使仆。
辄达旦。
目不少瞑。
年十六。
依杭州传法寺希颜落发。
颜以寺务属小茂。
小茂私叹曰。
以道故弃家。
胡为复入其家耶。
乃弃去孤游。
时云居有南涧泉禅师。
茂汎鄱湖而谒之。
泉频为饶舌。
茂益不领。
乃疑宗师有密语。
故曰祖祖相授。
既有授受。
则教外别传之旨。
复安在哉。
于是。
不离南涧左右。
哀求不已。
南涧悯之。
乃谓茂曰。
子缘不在此。
当今有茂古林者。
乃横川之仲子。
现住饶州永福。
去此不远。
子宜往之。
或可发子之机。
如不相契。
紧抱一经一咒。
以待来生参禅可也。
小茂奋走永福。
见古林。
古林问曰。
道者来何所图。
对曰。
生死事大。
求出离耳。
曰。
你明知四大五蕴。
是生死根本。
何缘撞入此革囊中。
茂又拟对。
古林击之。
茂辄證于棒下。
乃趋出。
急搭伽黎向云居。
展拜曰。
禹力若不到。
河声流向西。
久之。
辞还两浙。
古林曰。
教育英材。
贵顺时宜。
你以古而行今。
吾恐你与时违耳。
时违而欲唱道。
不亦难乎。
茂对曰。
以古而行今者。
俭也。
顺今而非古者。
奢也。
俭之病也。
不过无人。
然是其人亦至矣。
奢之弊也。
则狮虫出焉。
狮虫既出。
必成厉阶。
故传云。
与其奢也宁俭。
其今日之谓与。
古林贤之。
小茂既还浙。
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
印于法门轻重。
茂不阿其意。
每以事拂印。
印不怿。
印良久曰。
首座。
乃人天眼目。
所见甚当。
识者两贤之。
至正壬午。
出世清凉。
剿绝枝蔓。
纯以真实接人。
有僧才申问。
便以手拍地而笑。
茂曰。
滞货何劳拈出。
僧乃嘘。
茂便喝。
僧彻旨而去。
茂。
每疾时弊。
架声名罗禅者。
又疾禅者乏正因。
上他勾当。
互相热瞒。
上者。
以为一期佛事毕。
下者。
以为多生事足。
故燕坐常失声曰。
痛哉痛哉。
虽胡僧再来。
无复柰何。
遂退隐东堂。
屏绝人事。
天童元明良。
建朝元阁。
阁外更筑此轩而迎茂。
茂喜就之。
良父事茂公。
茂常勖良住持。
莫取先名。
须责晚效。
茂老且耄矣。
忽与侍者约期而死。
侍者请留偈。
茂曰。
此中廓然。
何偈为哉。
遂端坐凭几。
握右手为拳。
枕额而逝。
越七日色明顶温。
引龛。
阇维于太白峰前。
炬方举。
空中有物。
飘洒缤纷。
非雨非雪。
盘旋烈𦦨上。
火灭乃已。
识者曰。
天花也。
获舍利如珠者不胜计。
塔于瑞云山。
谥曰佛光普炤禅师。
赞曰。
丹沙出神龛。
啖之鸡犬。
鸡犬立化麟凤。
验实效也。
考松隐生平语句。
味之者。
岂独为麟为凤而已哉。
则其实效。
更当何如也。
或惊公之作略。
别有一壶风月。
嗟乎。
曹溪波浪相似。
而人被陆沉。
公之有补于当时。
古今孰得而浅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