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穆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僧道判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615 【介绍】: 隋僧。曹州承氏人,俗姓何。十五岁游学,略综儒道。十九岁出家。北齐废帝时,自邺都出关塞。北周武帝保定二年,抵长安,诏住大乘寺。四年,表请西行,至高昌国,往突厥。复归长安,住乾宗寺。灭佛时,奔太白山,寻往华山。隋初复为菩萨僧,住大兴善寺。文帝开皇初,于终南山结草为寺以居,敕额为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岁丧亲。十五年。始知读书。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结朋西游。以观灵迹。齐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邺行迈。才臻周塞。夜为逻卒所得。执见武帝而释之。仍令于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饥行七夕。至高昌国。盖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类。将杀之。而未也。徒增防卫。而禁其饮食。势必使之饿死尔。会周使者谏。以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处。羊马且繁盛。可寒喜。敕日给四羊充食。判等纵之。而蔬茹如故。未几。遣骑乘。送还长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静霭法师。慧业冲𨗉。事之又五年。大法寻废。与霭等二十六人。逃难岩居太白山中。不忌讲授。依承霭德。始终一十五年。逮霭舍身。护法风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历。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预其数。住陟岵寺。隋开佛法。改大兴善寺。诏摄僧务。开皇初。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七年示微疾。诏度支侍郎李世思。将天竺医工。就庵视疾。遂改庵龙池寺。大将军云定兴。为檀越。侍郎独孤机。别筑斋宇于宅之后园。请时栖息。薛国公及其夫人。风奉训诰。间或至山。咨承疑义。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道判。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也。
三岁丧亲十五游学。
般涉史籍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历求善友。
深厌俗累绝心再往。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委根归叶未之或闻。
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
以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将经周塞。
关逻严设又照月光。
踟蹰回互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暗度栈。
遇逢游兵。
特蒙释放。
以周保定二年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先志。
又蒙开许。
敕给国书并资行调。
西度砂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汗所(此云天子治也)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谏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能令羊马孳多。
可汗欢喜。
日给羊四口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住乾宗寺。
判以先在穷险无人造食。
遂舍具戒今返京室。
后乃更受之停止五年。
逢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邃淹历五周朝夕闻问。
方登阶渐。
会武帝灭法。
与蔼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望日参焉。
遂离考山室二十馀所。
依承蔼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后蔼舍身穷谷用陈护法。
判含酸茹毒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勒于岩壁。
天元嗣历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判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道穆僧徒历总纲任。
部摄彝伦有光先范。
开皇之肇。
于终南山交谷东岭。
池号野猪。
迥出云端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
结草为庵集众说法。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将天竺监工。
就造院舍常拟供奉。
知判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焉。
大将军云定兴。
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无爽二时。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于宅后园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终日将事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年别至此。
咨承戒诰决通疑议。
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四。
初判释蒙启法性狎林泉。
少欲无竞乐居俭摄。
行慈济乏偏所留心。
履苦登危弥其本意。
故每至粟麦二熟。
行乞贮之至厚。
雪弥山则遗诸飞走。
所以山侣游僧。
蒙其奖济者殷矣。
又食不择味生无患苦。
僧事鞅掌身先令之。
而弘道终朝虔虔无怠。
虽暂游世恒归山室。
斯亦岩岫之学观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郭。
曹州承氏人。
三岁丧亲。
十五游学。
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
历求善友。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遂勇心佛境。
誓当瞻敬。
以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
将经开塞。
关逻严设。
又照月光。
踟蹰回首。
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闇度栈。
以周保定二年。
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
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初志。
蒙敕给图书。
并资行调。
西度石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
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上经七夕。
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寒所。
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
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
谏可寒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
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
能令羊马滋多。
可寒欢喜。
日给羊四口。
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
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
不食酒肉。
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
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
住乾宗寺。
逢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𨗉。
淹历五周。
会武帝灭法。
与蔼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
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
日夜研寻。
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
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
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
望日参焉。
遂依承蔼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后蔼舍身穷谷。
用陈护法。
判含酸茹毒。
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
勒于岩壁。
天元嗣历。
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判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
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道穆僧徒
历总纲任。
开皇初。
入终南山。
交谷东岭。
池号野䐗。
迥出云端。
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
可以栖心。
结草为庵。
集众讲说。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将天竺医工。
就造精舍。
常拟供奉。
知判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
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
于宅后园。
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
年别至山。
咨承戒诰。
决通疑议。
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
卒于山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晋玄晏先生裔孙也。后徙漳滨。因世居之。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首方童稚。使先服习。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仪。尼众推重。然首虽割爱。尚尔钟情。欲其夙与法流。盛沾道味。乃启于旻。授以具足。首寻周访师表。寔难其人。如是三载。始遂素心。时则年二十有二矣。虽尝冥感所證。终未易知。又祈祷于古佛塔前。佛现摩顶。而后益信不疑。自尔教成行备。会贯部文道洪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研辞覈义。亢厥宗猷。则首无与让。故未至立年。频升高座。灵裕法师。释门之雄伯也。提携缁属。亲预末筵。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以荐冥福。诏起旻师等。而首侍入关。止禅定。每敷弘之暇。考定三藏众经辞指。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况秦中专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兹则标宗控会。涣然大通。负笈之宾。日填堂宇。遵亦赞相。以成其美。 大业初。诏住大禅定道场。俄而抽撤馀资。树双塔于云门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贞观初。天竺三藏主翻译事。诏證律义。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盖高宗在东宫。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兹寺。以慰圣善之思。尤欲致首。以严其纪纲云。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剧而卒。寿六十九。讣闻。皇上哀悼。诏丧事所须。有司务令周备。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皆受戒弟子。共勒碑以播芳烈。许敬宗撰文。首终始开讲。仅百遍。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