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运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僧昙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4 【介绍】: 隋僧。咸阳人。俗姓孟。七岁入道,博诵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厉,学行为同辈所推,号无上士,北周武帝以为周国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禅寺。帝后钦敬,布施甚多。临终,以衣资施于三宝,无疾而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阳孟氏。
七岁入道。
循听讲肆。
久之依止禅师开公。
而摄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厉。
学僧祇。
十有馀遍。
而讲解之。
致徒三百。
京辅以为宗。
后以言说无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发。
六行偏精。
五门并达矣。
开公以上首称之。
众中同学归敬。
开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训导。
声驰陇塞。
化满关河。
趋承下风。
千里相属。
周武帝尤加钦注。
诏曰。
崇禅师精悟独绝。
所领学徒。
淑于德义。
未闻有犯。
可为国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职事滞淹。
假以他缘。
奏乞于免。
诏从之。
及废教。
徇俗不自异。
诏授金紫光禄。
终无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
大法且复。
诏先度百二十僧。
崇预其数。
住兴善寺。
仍诏充寺主。
固辞。
乃募缘创寺。
以酬宿愿。
盖以法运之否。
昔尝许之云。
帝登极。
卒营九寺。
以足十数焉。
常是时。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为清禅寺。
以致众。
炀帝居晋邸。
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
为寺基业。
开皇初。
赐帛一万四千匹。
布五千端。
绵千屯。
绫二百匹。
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钱五千贯。
毡五十领。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图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业。
会教门载启。
深契帝心。
诏匠杜崇如法营治。
赐钱三千馀贯。
为砖瓦费。
又悉敛内宫。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袭。
使鬻之。
以资匮竭。
晋邸在杨越。
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
始开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毕工致。
而冠之浮图之颠。
见者称叹。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诏崇出入禁籞。
无拥通宫籍。
以为常。
因为帝后。
述净土业。
帝每自称师儿。
后自称师女。
其恩礼之重如此。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无疾卒于所居之房。
寿八十。
上哀恸。
诏所司营给丧事。
塔全身于终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昙崇。姓孟氏。咸阳人。生知正见幼解信奉。七岁入道。博诵法言。勤注无绝。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圣果将克必固定想。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逮乎受戒志逾清厉。遂学僧祇十有馀遍。依而讲解。听徒三百。京辅律要此而为宗。后弊于言说更崇前观。额上鼻端是所存想。山间树下为其居处。既而光明内发。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犹死。偏精六行冠达五门。开公处众称为第一。遂得同学齐敬。又号为无上士也。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崇习静。声驰陇塞化满关河。寻路追风千里相属。填门盈室坐诲门人。或初修不净。或终学人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则。周武皇帝特所钦承。乃下敕云。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所预学徒未闻有犯。当是尊以德义。故则众绝形清。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即从而教导。僧尼有序响名称焉。每为僧职滞踪。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外顺王威内持道素。又授金紫光禄等衔。并不依就。虽沈厄运无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命。法炬还炤。即预百二十僧。敕住兴善。寻复别敕令宰寺任。重勤辞逊又不受之。而道冠僧群。王公戒范。昔以佛法颓毁。私愿早隆。谨造一寺用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赐额可为清禅。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隋氏晋王钦敬禅林。降威为寺檀越。前后送户七十有馀。水硙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业。传利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亲正业。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崇福感于今愿。流于后望。建浮图一区。用酬国俸。帝闻大悦。内送舍利六粒。以同弘业。于时释教初开。图象全阙。崇兴此塔深会帝心。敕为追匠杜崇。令其缮绩。料钱三千馀贯计。塼八十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开皇十一年。晋王镇总杨越。为造露盘并诸庄饰。十四年内方始成就。举高一十一级。竦耀太虚。京邑称最。尔后䞋遗相接。众具繁委。王又造佛堂僧院。并送五行调度。种植树林等事。并委僧众。监检助成。崇既令重当朝。往还无壅。宫閤之禁门籍未安。须有所论执锡便进。时处大内为述净业。文帝礼接自称师儿。献后延德又称师女。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问以起居。无晨不至。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缘身资蓄衣钵而已。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迁化寺房。春秋八十矣。皇情哀惨下敕葬焉。所须丧事有司供给。皂白弟子五千馀人。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为建白塔。勒铭存今。初崇未终七日。寺内幡竿无故自折。门外汲井忽尔便枯。众怪其由也。及至晦夜。崇遗告曰。吾有去处今须付嘱。即以衣资施于三宝。及至后夜觉有异相。就而观之方知气绝。无疾而逝。形色如生。因以奏闻。莫不怀恸。
僧法纯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603 【介绍】: 隋僧。扶风始平人,俗姓祝。北周时出家,历住长安陟岵、天宫二寺。废佛时,返俗。隋初仍为僧,住大兴善寺。文帝请为戒师,遂入禁中,为传戒法。辞归寺,遂行方等忏法,常诵经习禅,颇有异状。开皇十五年,复入为皇后受戒。有著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住京师陟岵天宫二寺。
备历废教之酷。
逮隋祖龙潜。
图启法运
乃先复菩萨僧百二十人。
纯其一焉。
住大兴善寺。
鞭策三业。
上闻之。
请为戒师。
然固以德薄辞。
上因幸其所处行礼。
施子。
优渥。
纯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保爱。
檀供难消。
吾其行方等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净场。
遂感灯无膏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
或闻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佣保执役。
虽琐屑猥贱莫惮。
有䞋锡则惨然曰。
爱贼既来。
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且以经像。
悉乞于人。
衣则粪扫而已。
其宣导用十地经论。
金刚般若。
金光明。
诸法无行等。
二十五卷。
开皇十五年入内宫。
授皇后戒法。
所获施利随尽。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
无疾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闭室静坐。
弟子慧进。
见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纯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频来召我。
我以著乐妨于脩习。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纯。
都无惧色。
纯徐谓其徒曰。
汝毋自纵。
毋自欺。
又谓我今忽觉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业欤。
遗命以身施飞走。
弟子慧昂等。
率诸檀越。
凿龛于白鹿之原。
外开门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尽。
骸骨植立自如。
因复塑饰。
以贻永久焉。
沙门彦琮。
撰序赞之辞。
以美其德。
碑文则昂之辞也。
昂幼育于纯。
姿情闲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法纯。俗姓祝氏。扶风始平人也。初出家日在于周世。备闻正教亲奉明师。意在定林情兼拯溺。住帝京陟岵天宫二寺。往来居止通虑为先。逢于废教退僧潜匿城市。内持道服外假俗衣。皇隋之兴厥初度首。即百二十人之一也。住大兴善。鞭勒形心有逾前稔。文帝闻纯怀素请为戒师。自辞德薄不敢闻命。帝勤注不已。遂处禁中为传戒法。四事厚礼。不胜其供辞还本寺。叹曰。危身脆命无常不久。终日保养何见牢固。上供难销。遂行方等忏法。四十五年常处净场宗经检失。除食便利馀无阙废。尝于道场然灯。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私密异之。为灭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忽然不见。乃经再宿还来本处。而油满如故。每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异香寻隙气冲于外。就而视之一无所见。识者以为幽祇所集故也。而谦弱成治趣务造功。不累形骸用清心海。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纯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或代人庸作。事讫私去。有与作价反乞贫人。或见道俗衣服破坏尘垢。皆密为洗补。跪而复处。及巾屦替藉秽污臭处。皆缝洗鲜全。其例甚众。或于静时摙厕担粪。有密见者告云。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或为僧苦役。破薪运水。或王路艰岨。躬事填治。因而励俗。相助平坦。有来䞋锡皆惨然不乐。口云。爱贼既来狱王潜至。打缚不久矣。故所获财物。并施大众。不造经像。人问其意。云行道者所乏耳。因以趣入也。故王公等施日盈门首。皆回与僧。而自著粪扫袈裟。内以布裙又无腰襻。以绳收束如中国法。寺僧服其行也。或有不敢受者。以为胜人。所奉稍异常徒。自叙云。余初出家依于山侣。昼则给供清众。暮则聚薪自照。因而诵经得二十五卷。谓十地经论金刚般若论金光明诸法无行等。并讲习通利。故其所宣导皆引用斯文焉。开皇十五年。文帝又请入内。为皇后受戒。施物出宫。随散并尽。故贫窭之士。闻纯之入内也要必有赐。并聚集街首待施而还。仁寿三年遂觉不悆闭室静坐。而无痛所有。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弟子慧进入问。此是何人。答曰。第六欲天频来命我。但以诸天著乐。竟不许之。由妨修道故也。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慎勿彰言。死后任说。至五月内。弟子为建大斋。望崇玄福。道俗凑集并在纯前。有双鸽飞来入纯房内。在衣桁上。注目看纯。虽人触捉都无有惧。纯云。任之勿捉。至暮方逝。及其疾甚。人有问者。必诫以法行。不久得自纵自欺。又云。我不觉忽乘白象也。此乃妄业耳。何由可任。因设斋食与诸旧别。所有衣资杂物施同行者。任取一事用结良缘。而神志明悟不觉馀想。卒于净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也。葬于白鹿原南。凿龛处之。外开门穴以施飞走。后更往观。身肉皆尽。而骸骨不乱。弟子慧昂等。率诸檀越追慕先范。乃图其仪质。饰以丹青。见在净住。沙门彦琮。褒美厥德为叙赞云。昂少所慈育。亲供上行。为之碑文。广陈盛事。兼以立性闲穆。识悟清爽。文藻横被闻于京室。著集十卷颇共传之。
僧智满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贾。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颇盛。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文帝时,又迁岚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住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则满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于雁门。
久之徙入京。
益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土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抑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寂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俾满居之。
三年诏入京。
时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满者。俗姓贾氏。不知何许人也。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时唐太宗在晋阳。与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意甚恶之咨询于满。满曰。此可拜贺也。夫床下者。所谓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贫道颇习易。以挂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斯固体大不可以小。小则败大则济。可作大事以济群生。无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动容曰。虽蒙善诱未敢当仁。师眄太宗曰。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与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无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谢曰。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敢不敬从。满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满。姓贾氏。太原人。立意矜特不群凡小。七岁出家随师请业。凡所受道如说修行。年登冠肇进受具戒。律仪成范资训弥弘。又听涅槃等经。尽其大旨。名教略圆味静终业。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门徒肃穆缁素归依。礼供骈罗积而能散。时属隋初创弘大法。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众杂精粗时兼久近。初则设仪。礼忏用摄恒情。后便随其乐欲。静思宴坐。满躬事众法身预僧伦。形止方雅威严猛肃。眉目浓朗白黑交临。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而满不重身名不轻正法。虽苦邀请未即传授。乃亲为竭诚方等。行道要取明證。梦佛摩顶。并为说法。宛如经相。方为授法。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又结如林。禅忏兼修止观齐舍。志弘经远随务或乖。又往雁门川。依瓒禅师。涉缘念慧。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具如别传。满嗟遇后展欣附有馀。从瓒历游所在宗习。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俄为文帝追瓒入京。定门斯坏众侣乖张。满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西入岚州土安山内。如前综业。大感学徒。隋季道消。贼徒蜂起。生民坠于沟壑。而满众宛然不散。斯亦道感之会也。大唐建义四众归奔。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初住晋阳真智寺。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武皇别敕。引劳令止许公宅中。供事所须并出义府。躬往礼问睹而惧之。顾语裴寂曰。孤见此禅师。衣毛惊起何耶。答曰。计无馀相。应是戒神所护耳。重以他日修觐曰。弟子济拔苍生。今义兴大造。愿往还无障。当为立寺。既登京辇天下略平。武德元年。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四事供养一出国家。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有敕特听同安朝寄。武德五年。猃狁孔炽戎车载饰。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烽耀屡举罔弗因之。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乃敕选二千馀僧。充兵两府。登又下敕。满师一寺行业清隆。可非简例。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晋川髦彦沙汰之馀。睹满坐受嘉庆。皆来称美。或拜伏戒范者。或依承习住者。常数二百馀人。而满恒业无怠。精厉其诚。时或惰学亲召别诫。委引圣量诱化凡心。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噎叹良久并由承法。行已感发前人。故得机教不妄弘矣。贞观二年四月。初因动散微觉不悆。遂淹灰管本性无扰。门人同集日遗诫劝。有沙门道绰者。夙有弘誓。友而敬奉。因喻满曰。法有生灭道在机缘。观相易入其门。涉空颇限其位。愿随所说进道有期。满乃盱衡而告曰。积年诚业冀此弘持。缘虚无相可缘。引实有何所引。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幸早相辞勿尘妄识。绰乃退焉。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既而气将渐弱。而志力犹强。侍人围绕观者充室。满端坐举面徐视学徒。时次昆吾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合众悲敬衰相现矣。泰山其颓乎。法人斯逝。联类如此。举邑酸切若丧其心。即以其月十二日。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立塔碑德。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洁己清贞冰霜取喻。弊衣节食才止饥寒。频经断谷用约贪染。目不邪视言不浮华。净色子女未尝瞻对。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约时临众诫以行科。馀则静处小房。晬朝方出。室中唯一绳床。钵袋挂于壁上。随道资具坐外更无。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慈接贫苦备诸药疗。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之华原。
琳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从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入关中。
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造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或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琳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及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逮琳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琳受戒。
不复知且引琳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俗姓张氏。本族南阳。后居京兆之华原焉。幼龄背世清附缁门。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此儿当贵。若出家者大弘佛法。七岁投僧出家。役以田畴无乖道训。不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顾而言曰。此而未舍。与俗何殊。更从一师服膺正化。遭周灭法且附俗缘。年在弱冠希期无怠。会隋氏启运。即投昙猛法师。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犹事沙弥未敢受具。庆蒙开法欲广见闻。辞其本师南游樊邓。便于彼部奉进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远赴青齐听于律禁。后发前至为诸听先。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回趾邺都。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旧传新解往往程器。时即推令敷化。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展转周听博遍东川。蓄解寻师又至蒲晋。有沙门道逊道顺者。声名大德也。留讲十地经于凉燠。虽复听徒欣泰。而志逾烦梗。下坐处房抚膺审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更增。且道贵虚通。而今耽著弥固。此不可也。即舍讲业专习禅门。初学不净念处等法。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乃学大乘诸无得观。离念唯识弥所开宗。每习一解陶练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后习。而弊食粗衣。情欲斯绝。后入白鹿山。山粮罕继。便试以却粒之法。孤放穷岩又经累载。山中业定昏睡惑心。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旁生一树才得胜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于中系念动逾宵日。怖死既重专深弘观。后闻泰岳特多灵异。便往寻之。既达彼山。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琳初通讯问。共议唯识等理。未尽言间忽然不见。惆怅久悟法诚尔也。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一闻如旧慧不新闻。仁寿四年。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琳即于此住。居静课业。行解之盛名布京师。大业三年。有沙门还原等。延请帝城。在明轮妙象诸寺。讲扬摄论识者归焉。寻即降敕召入道场。既达东都禅门更拥。齐王[日*东]情深理定。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学高前古。举朝冠盖。禀宗师训为舟为梁。高阳道雄道体。赵郡道献明则等。并释门威凤。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华实。襄阳洪哲。德高楚望风力俊骇。闻琳声穆时彦。故来相架。乃致问云。怀道者多。专意何业。琳见其词骨难竞。聊以事徵告云。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琳曰。若如来言。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由是秀颖附津。稽疑重沓。故令誉风宣弥繁赏。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当蒙恩诏令使巡方。并给使人传国书信。行达襄土方趣海南。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途路梗涩还返南阳。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如常弘演。光阴既积学者成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素奉崇信。别令召之。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皂白归依光隆是庆。乃削繁就简。惟敷中论为宗。馀则维摩起信。权机屡展。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自馀法侣岁献奇伦。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帝叶请戒第宅。隆礼频繁。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詹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等。并誓为弟子。备诸法物恒令服御。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一举十遍身令众先。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门法常者。盛名帝宇。素与周旋。故来执别。琳曰。不恋此生未贪来报。缘集则有。缘散则无。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曾病。有问疾者。答云。以己之疾悯于彼疾。因而流泪。想诸苦趣故也。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生死道长有心日促。各宜自敬无累尔神。即右胁而卧。寻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馀处通冷惟顶极热。迄于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送于终南至相寺烧。惟舌独存。再取烧之逾更明净。斯即正言法之力矣。弟子等四十馀人。奉跪慈颜无由钦仰。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总四万馀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广布檀那用酬灵泽。初琳居世。化以实录著名。每述至理玄凝。无不垂泣叹奉。言无非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曾于雒邑受业于琳。后历官天门。弊于俗务逃流山薮。使弟子度之。若准正敕罪当大辟。后有嫉于德者。罔以极刑。及下狱徵琳。初无拒讳。监狱者深知情量。取拔无由。事从虑过释然放免。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初问法。无惮夷险。衣服坏则以纸补之。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又节量力强羸。名利不缘。语默沈静。修摄威仪。有异名称。涕涶莫显于口鼻。饮食未言于美恶。敬慎之极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斯负既抵。故所报类希焉。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乃合守中丸一剂。可有斗许。得支一周。琳服延之乃经三载。便利之际收洗重服。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时值俭岁缘村投告。随得随施安乐贫苦。尝在讲会。俗士三人谋害一怨。两人往杀。其一中悔从琳受戒。岁纪经久并从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其受戒人称枉不伏。引琳为證。王即召追。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再问。及后为福方恨无财。出以示之。琳曰。都不忆有此物也。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可书季代足为师镜。自住弘法敷化四方。学侣客僧来如阛阓。招慰安抚随事忧承。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山林望而有归。轨道立而垂则。逮于殁后此法弥崇。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僧众创停仄陋而已。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客主混同去留随意。裕法师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惠由道来。还供道众。故僧实由客。深有冥功。裕语有琳近之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九八
宗鍪(一二○八——一二八七),字友云,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王氏。年十九出家,后参灵隐善禅师得法,住庐陵龙济寺。或以径山召,不赴。至元二十四年卒,年八十。见释惟则《友云禅师塔铭》(《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六,载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七套第五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宗鍪禅师者。
号友云。
姓王氏。
庐陵人也。
幼不茹荤。
年十九。
辞亲修大僧事。
长者多器之。
既而遍见大有道者。
不事宗乘章句。
独以睡梦。
时不能作宰为忧。
晋陵华藏善公迁灵隐。
鍪南渡依之。
踰年机不合。
拟别参。
未发。
偶见僧读珍藏叟自赞。
鍪亦随玩。
乃咀嚼其语。
始骇灵隐门贤非泛泛也。
其词曰。
参禅无悟。
识字有数。
眼三角似燕山愁。
胡面百摺如赵婆呷。
醋一著高出。
诸方敢道。
饭是米做。
鍪遂坚志请益于善。
而兄事于珍。
久方契旨。
辞去。
道繇佛顶峰下。
倦行憩山庄。
磐石。
爱其山林蓊蔚。
指问庄叟。
叟告曰。
内有龙济古寺。
先系修山主故址。
今废鍪曰。
居之可乎。
庄叟曰。
彼中狼虎甚多。
师能居之。
何不可。
鍪竟剪棘缚茅以居。
木食涧饮。
或雪寒无宿。
火日啖菖𧃏数寸而已。
有时长笑而吟曰。
山僧有分住烟萝。
无米无钱莫管它。
水似琉璃。
山似玉。
眼前尽有许来多。
灵隐善公知之大喜。
自题小相。
以赠鍪曰。
妙峰孤顶草离离。
横按竹篦三尺铁。
只许佛顶龙济知。
父子不传真妙诀。
于是有志之士。
餐风而向之。
因人建立丛社焉。
鍪尝书门曰。
除却眼耳鼻舌那个是你自己。
若也道得许你。
亲见龙济。
其或未然。
且居门外有对者。
鍪皆叱逐之。
珍藏叟闻而笑曰。
恁么为人。
其灵龟曳尾乎。
虽然也是六月霜花。
乃遣僧问曰。
和尚曾接得几人。
鍪曰。
山僧失利。
僧回举似藏叟。
叟唯唯。
乃疏辞径山。
推鍪代之。
鍪曰先师垄土未乾。
遗训在耳。
矧我龙钟无似之人。
更何所图甘言软语。
而与朱紫为邻哉。
称病不起。
鍪年八十。
日不停务。
夜据匡床。
合众环听垂训。
孜孜不倦。
一日告众曰。
先师春秋八十有四。
吾年虽得企及。
法运衰矣。
罪在我躬。
言讫涕下。
已而弹指一声曰。
只此是别众语也。
僧问。
腊月三十日时如何。
鍪曰。
门无索债人。
众悽然。
请开末后方便。
鍪曰。
一灯在望。
更无言说。
大地平沉。
虚空迸裂。
泊然而化。
塔于佛顶峰上。
初道俗请建寿塔。
鍪固止之曰。
何哉老僧朝死夕埋。
独污龙济一块土。
不必寻山择地也。
我每笑溺信形家。
图穴兴旺。
使圣贤法缘媚于黄土。
顾而为之。
岂初心乎。
赞曰。
妙峰父子。
始末行藏。
不汇而符。
所谓水月交罗。
镜灯互入。
岂可以孤峻而病之。
易曰。
十年乃字反常也。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雪峤,宁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县朱氏子。二十九岁出家。行脚无有人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参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他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曳杖至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返天台。抬头见古云门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因入双髻。诛茅。次参云栖龙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门匡真偃禅师。后东塔开堂。又供龙池。示疾书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塔全身于云门。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圆信。京兆之房山人。薙发白云山。礼大僧德敬为师。往来上方红螺之间二十馀年。行脚所至。为武林淮安六安终南。每住辄数载。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驻锡虎耳岩穴。而哮者争避匿去。倚石为屋。稍稍剪夷其积。圜瓢数十馀。踞石沿涧。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岩上莲池二。阔可二丈。旱岁不竭。蓬室三方广当身。所得一缕一粲。尽以供十方游衲。行之数年。遂成丛林。倾震旦。士女号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岩。犹未跻岳也。至岩不头面顶礼者。自以为悭缘。必痛哭去。否则谨伺岩扉外。经数日得一见。则喜过望。以故。虎耳岩之名。遍天下。计贤士大夫之辙以日至尚方之赐。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来。耆宿之著闻。未有若师者也。然师务为密行。不以解显。应机之言。多依孝敬。抚摩煦煦。犹乳母之于骄子。金钱涌而至。拒不纳。有赠糈者。付尝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龛中。如朽株。虽利根之士好为奇谈。诡学者睹其颜。莫不肃然增敬。师夏腊最高。逆其生。当在宣成间。诸徒属。试以腊叩。不答。尝简其箧。得旧𦇧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复不答。后终于山慈圣出藏金。为师治塔焉。严蓬头者。襄人。日诵弥陀佛数万声。性高洁。施赀尝累千金。挥之如尘土。踪迹甚异。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绝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或云。不二。姓徐。世为襄善门。徐生长。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台山修行。不二寻觅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见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远远奔来。汝以我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为知识。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绝顶。一间草屋。了办自已不暇。尚当为生死爱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无落吾事。不二遂南还。居虎耳岩。为世大知识。虽不二灵根夙种。固有自来。而开发之助。亦繇父母。团圞一门。又出襄地。或自庞家人再出。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雪峤圆信禅师者。
四明人。
姓朱氏。
出龙池传禅师之门。
首住径山。
终于会稽云门。
诸方服其神骏。
推尊之曰信公。
高怀无我。
至性不羁。
笑骂自繇。
人天罔测。
卸胜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篱。
纵饶一问十答。
而紫罗帐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闻先悟。
而千丈岩门。
尤遭点额。
大有伤弓之鸟。
见形高飞。
所以短贩之徒。
望风栗足。
故虽独据胡床。
不啻冲霄野鹤。
以至屡迁名刹。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岁。
闻弥陀经。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读书常诺诺。
而罢之。
然词语绝尘。
风仪潇洒。
犹王谢之玉壶冰映。
又爱与方客游。
游必领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访妙祯禅宿。
于秦望峰下。
祯举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连七日不知寝食。
忽仆于石。
前后际断。
如日轮迸空。
天地一色。
冲口得偈。
势不自禁。
欲往天台寻印證者。
度若耶溪。
忽翘首。
见古云门三字。
得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台云更深。
脚跟踏断草鞋。
绳比丘五百无踪迹。
见得他时打断筋。
遂别策。
入双髻峰萝龛石室。
灰世忘缘。
间发新声。
豪吟达旦。
而刀斧无痕。
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脚回。
举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
且称传公葆重。
有类明教嵩。
枯淡过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
公乃三诣龙池。
契其机。
与悟修二禅师。
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独庵居。
垂三十载。
黄公端伯。
余公大成。
请就径山祖庭。
升座拈提临济宗旨。
端伯还西江。
于崇祯庚辰。
以庐山开先寺迎公。
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机。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经公指唤。
而心旷神怡。
公忽拽杖还旧隐。
众惊遮挽之。
不可。
时往来衲子。
传天童规制宏壮。
条令斩新。
乃至运瓦搬石。
伺杵负薪。
无不彻底为人。
公独骂之。
逮天童讣至。
公又恸之。
侍僧曰。
大师昔何骂。
今何恸也。
公良久。
抚膝而起曰。
咦。
我掌宁独鸣乎。
遂躬至天童。
书挽章而奠之。
词曰。
同出龙池入路长。
吴兴分袂过钱塘。
多年挂锡玲珑石。
今已藏身寂寞乡。
云面揭开红日。
眼山眉愁断白花。
香离离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还。
又入龙池。
于传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养龙池。
步入凉风觅我师。
当户娑罗空腹树。
迎阶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会写传灯嗣法诗。
今日塔前成九顿。
流源千载继孙儿。
耆旧乃请示众。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龙池。
先师曰。
你草鞋犹未脱也。
我道。
何处见草鞋来。
先师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数载龙池三度登。
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双髻峰头一个僧。
又思。
当初在山阴。
看云门语录。
得他的力。
又在云栖。
亦有机录。
岂可忘却。
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
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
径山以为不然。
瓜有根树有叶。
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岂可孤负禹门先师。
断断无此理也。
然宗门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时作宾。
有时作主。
有时宾主齐彰。
有时宾主双忘。
此乃临济家机用。
人天莫测。
庸人岂得知也。
还双径。
禾城道俗。
以东塔禅林。
坚致于公。
公为笑留。
名缁贵素。
日绕枝藜。
公眼幻青白。
众益心惊。
晚住云门。
公年七十有六矣。
机用益峻。
精神益劲。
尝自号曰青狮翁。
或称语风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携童子山游。
人见访。
或打觔斗。
人拟议。
叱退之。
雏禅窃论公弗恤也。
顺治丁亥中秋。
谓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毕竟老人。
怎生去好。
语讫大笑。
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
路上须逍遥。
皎月冰霜。
晓吃杯茶。
坐脱去了。
乃入寝室。
憨卧数日。
忽起坐。
索茶而啜。
连唱雪花飞之句。
擎杯脱去。
世龄七十七。
瘗全身于云门。
庚子朝廷。
慕之赐帑全五百。
并委书弘觉忞禅师。
而新公之塔。
又临公顶相于宫中。
而事焉。
公居开先时。
弘觉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独钟爱之。
故弘觉禅师。
以犹子。
纪公千秋之纲目。
甚详也。
赞曰。
整齐法运
临渊履冰。
爰师笃慎其心也。
蠡测者谓。
师蹶弛自了则优。
为人则寡。
盖明之中叶。
少室宗风。
循规蹈矩。
如喑若聋。
非师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钟。
则天方梦梦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圆信,字雪峤。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为僧进具。欲往天台访寻知识印證,忽举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缚茅双髻峰,复以偈谒云栖,更参龙池,室中机契。万历间迁径山,复住庐山,尝作《净土诗》,自叙云:“甲子秋,游黄山,直上危峰绝顶,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语:‘比丘久隐,时当弘法,众生差异,善调伏之。’”知净土百咏,成于黄海光明顶也。崇祯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黄端伯访信径山,即请开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书偈端坐,索茶,饮半盏而寂。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弘礼,字具德。
姓张氏,绍兴人。
初为锻工,好与黄冠游。
有紫阳洞苏道者,教以息养方,本天台《小止观》与《首楞严》合,因读是经而发正信,投普陀宝华庵仲雅祝发。
既受具,乃参三峰汉月藏禅师,因承记莂,授以临济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运中微,汉月初从折竹洞悟,彻尽法渊,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终加护者,则在网宗。
网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临济则从一句中分宝主玄要照用,堂奥森严,使学者不滞鉴觉,洞抉佛祖心髓。
弘礼闻之,亟往参叩。
时汉开法安隐,以本来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窥镜见影,被同侣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进,服勤左右,历三峰、邓尉者,十有七载。
彻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殁,同参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礼赞助居多,书成而阐扬纲宗,三峰道法始晓然于天下。
虽当时辨难三峰者,持论不无异同,是书一出,淆讹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礼归隐云门,御史念台刘公请主广孝寺,陶鍊学人,名动诸方。
继迁安隐、显宁,复应江北请,说法泰兴之庆云,秦邮之地藏,维扬之天宁,嗣居佛日、灵隐、会稽、华严、径山。
先后十坐道场,开大法门,雷震海内。
在天宁日,湖海浩归,衲侣奔奏,所谓五千衲子下扬州者,纪其实也。
灵隐方兴巨工,事同开创,大殿火,重新之。
施者坌集,购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涨,浮涌毕达,缺一石础,感神示梦,因之募得。
故功成钜丽,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广孝、安隐、法相、灵峰诸寺。
而径山频以兴复请,乃以灵隐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径山。
将兴法席,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宁。
临行机语,皆似息机投老者。
既至七日,刻晷为筵,热香礼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时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寿六十八,僧腊四十七,塔于灵隐慧日轩。
吴梅村祭酒伟业为之铭。
著有《弘宗说》、《正讹说》二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汉军旗人,阎氏,字君直,号砚香。
官河南知府,迁盐运使。
工篆隶,收藏金石甚富。
以笔法运入画境,故所画深朴苍茫。
相传赵之谦曾从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2—? 【介绍】: 清湖南清泉人,字芍棠,一字爵棠。
初为彭玉麟幕僚,光绪间历任浙江、广东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曾出使日本、俄国。
累官广西巡抚,主张出让广西矿权,借法款、法兵镇压广西人民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旋被解职。
曾与彭玉麟同撰《国朝柔远记》,综述顺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中外关系。
另有《东游日记》、《东洋琐记》、《使俄草》、《瀛海卮言》。
全台诗
王之春(?~?),字芍棠,清湖南清泉人。曾任四川布政使、广西巡抚。广西巡抚任内,允诺将辖内铁路和矿山开采权让给法国,引发林白水、刘申叔愤慨,拟刺杀之,事未果。乙未(1895)割台之际,复援引西人观念,倡建「台湾民主国」以抗拒日本统治,张之洞发给总理衙门之电文,即引述王氏之意。著有《谈瀛录》三卷、《国朝柔远记》、《椒生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