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昙良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
祝发蒋山泉禅师,依雪窦老良禅师
踰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
晚至白莲,参五祖法演禅师,顿彻法源。
徽宗大观中,住潭州开福寺。
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一百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汪氏子。师事海会法演禅师。大观中,住持湘潭开福寺。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见《补续高僧传》卷一○,《释氏疑年录》卷七。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道宁。歙州注氏子。笃志于道。以头陀入禅林。故毕世人以宁道者呼之。初参蒋山泉禅师。阅十年。泉知其为法器。俾乞供五羊遇居士。愿施赀为祝发者。师以乞供畏嫌疑。固辞不可。因归供钟山。再入岭得度具戒。遍参宗师。尝居崇果山。为众辨浴。日诵金刚般若为常课。一日将濯足。诵至应生信心以此为实。内足汤器中。豁有省。即趋海会。见演道者。吐所悟。演颔之。容入其室。他日闻举狗子无佛性话。于是大彻。演喜以为类己。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出世开福。唱演公之道。湘潭之人敬慕之。师性简约。服用朴素。非丛林弘法之务。未尝以之介怀。颇提笠走街市。躬自乞食以养。众衲子争归之。法席遂为湖湘之冠。僧问。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提起坐具云。遮个尘。那个是坚密身。师云。放下著。进云。犹是学人疑处。师云。你疑处作么生。进云。适来问底。师云。不堪为种草。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沐浴净发。五日小参别众。叙平生参学始末。期以七日示寂。祝依常僧例茶毗。以火馀盛之瓦碗。撒湘江水中。乃曰。出家佛子彻骨彻髓。华藏海中游戏自在。死生界内任性浮沈。是以俱尸城畔椁示双趺。熊耳峰前亲遗只履。祖祢不了。殃及儿孙。𦘕样起模。到于今日。又道吾紫磨全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若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尝此之际若相委悉。不唯穿却释迦老子鼻孔。亦乃知得山僧落处。其或未然。报慈恁么来。举世无相识。水月与空花。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走却文殊遇弥勒。喝一喝下座。持麈尾。圜视久之曰。谁堪付此者。既而曰。无如果藏主。遂以𢌿之。至七日。长沙之人。无幼艾相与赍持香花。侧塞于寺。师应接教诫遣之。而来者无已。及日暮。跏趺湛然而逝。阅岁六十一。坐二十一夏。火馀舍利。弟子不忍弃。塔于开福。又二十年。嗣法果禅师。徙塔福严之朱原。师出世才五年。而名满天下。丛林仰之。虽不克尽行其道。然宗风宏远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宁。歙溪汪氏子。壮为道者。于崇果寺执浴。一日将濯足。偶诵金刚经。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汤中。发明己见。后祝发蒋山。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闻五祖演禅师。小参举忠国师古佛净瓶。赵州狗子无佛性话。顿彻法源。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主开福。衲子景从。师行门卓立。名实相副。说法无蹊径。简要直捷。使闻者。人人自得。有古尊宿之风。政和三年。将化。示众曰。吾紫磨之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于此检点得出。便知开福落处。其或未然。开福与么来。满世无相识。水月与空华。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失却文殊遇弥勒。言毕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