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朗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植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梓潼涪人。初为巴西郡吏。尝以太守郑贞命。奉献京师。普通初。上方隆尚佛乘。塔庙庄严侈于甲弟。僧尼贵拟王公。相慕之。遂出家。及还蜀。妻子皆薙落。大同中。相进脩加精厉。一食常坐。毕命不渝。时南武都。有法爱道人。以祝术。为世所宗。相往观之。是夕见一物。伟衣冠前至。相不为动。物寻举相所坐绳床。高四五尺许。即隐去。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去。斯须复来前立。如初。相终不动。顷焉忽见其面于屋上梁栋。有摧裂声甚大。相略不动。物遽礼拜求忏悔。明日相语爱曰。汝其舍去邪法则善。相生长边鄙。而音吐凡陋。后往益府讲肆听习。而众加侮诮。相一弗以介意。尝因行役。寄宿道士馆。道士素闻其名。恐其诱己徒属而弗礼焉。夜既分。虎群号相所卧处。诸道士通夕不能安。黎明从之求受戒。又见钓弘农水侧者。喻之使毋杀。其人意殊慢。相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昂首。四顾趋钓者。钓者忏悔。遂师事之为弟子。未几聚徒青城山。梁王萧撝尤致钦重。一日谓弟子曰。吾无胜业以生净土。然而三涂之苦。天堂之乐。亦非所生也。无已则仍生此土。以教化汝等。汝等其努力行道哉。跏趺而逝。寿三十有四。于是獠民聚观叹异。兴起则效。而夷俗为变。先是相建柏林寺于绵城之西。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极为繁茂。至是无故衰落。维那晨起击钟。失响。上座僧起谓人曰。此必有大凶。遽逃避。既而讣至。寺去青城四百馀里。而感应如此。岂可以常情测哉。梁之季。道香僧朗。并神异。兹不具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吏。
太守郑贞。
令相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今孝水县。
有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
相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相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相前立。
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相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相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相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
时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与彖法师分飞异域。
彖入静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又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相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植相。姓郝氏。梓潼涪人。尝任巴西郡吏。太守郑贞令相赍献物。下扬都见梁祖王公崇敬佛教。便愿出家。乃还蜀决誓。家属并其妻子。既同相志一时剪落。自出家后专习苦行一食常坐。正心佛理以命自期。时南武郡有法爱道人。高衒道术相往观之。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身著衣冠容相瑰伟。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便诵戒神即驰去。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俄尔又来在相前立。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寻尔复去于屋头现。面舍栋破裂其声甚大。相亦无惧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悔。至旦语爱曰。汝所重者此是邪术。非正法也。可舍之相因行路寄宿道馆。道士有素。闻相名。恐化徒属拒不延之。其夜群虎绕院相吼。道士等通夕不安。及明追之从受菩萨戒焉。又曾行弘农水侧。见人垂钓相劝止之。不从其言。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后因梁末军乱。入青城山聚徒集业。未暇经始。适便迁化。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院宇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极为繁茂。夏月忽无故叶落。又维那旦打钟初不发声。大小疑怪不测所以。上座僧谓有大变执锡逃避。须臾信报。相已终。乃知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弟子㘅命露尸松下焉。
僧慧藏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2—605 【介绍】: 隋僧。赵郡平棘人,俗姓郝。年十一出家,登具前即通讲《涅槃经》。继习律学,终习诸经论,穷性体义,以华严为归。北齐后主武成间,诏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时以为荣。北周时返俗。隋时仍为僧。文帝开皇七年,诏征入京,谒帝于内殿,为时六大德之一。卒于长安空观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赵国平棘郝氏子也。
年十一出家。
讲涅槃即如法。
既具戒品。
而研究毗尼。
久之受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
年四十欲疏华严。
然未易笔削。
于是遁居鹊山。
涧饮木食。
谢绝尘累。
以精思其义。
而仰希圣證。
为决所惑。
忽夜闻空中有声云。
是是。
齐武成请于太极殿开阐。
盛极一时。
周废教。
因亦屏迹。
隋初仍事薙染。
化行东川。
开皇七年。
诏六大德。
俱赴京师谒见。
于承明殿。
敷扬微奥。
允恊上心。
礼待殊渥。
诏住空观寺。
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
请弘金刚般若论。
藏标异新理。
统结辞义。
言无浮汎。
禀益之徒。
皆崇敬焉。
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以疾卒。
寿八十四。
弟子奉遗命。
陈尸林麓掩骼。
修塔于终南山。
沙门明则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藏。
姓郝氏。
赵国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听视。
未登冠具屡讲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达。
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
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
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
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
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
洞尽幽微未测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
空中声言是是。
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
絓预学流普皆餐揖。
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于太极殿开阐华严。
法侣云繁士族咸集。
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
自尔专弘此部。
传习弥布。
属周毁经道。
刬迹人间。
迁息烟霞保护承网。
隋初开法即预出家。
讲散幽旨归途开悟。
化自东川风行草偃。
行成达义德以诱仁。
冰玉方心松筠等质。
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
致使道俗庆其来苏。
蒙心重其开奖。
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徵请。
蒲轮既降无爽纶言。
藏乘机立教利见大人。
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
亟陈奥旨。
凡所陶诱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礼。
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
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
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
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
藏气截云霞。
智隆时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时年属秋方。
思力虚廓。
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
统结词义。
言无浮汎。
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
皆崇而敬焉。
以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观寺。
春秋八十有四。
临终诚心旷济。
累属露骸。
弟子奉谨遗诀。
陈尸林麓。
掩骸修塔。
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峰焉。
立铭表德镌于塔。
后沙门明则为制碑文。
见之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