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昙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 【介绍】: 南朝宋彭城蕃县人。
沙门释昙标、道方等共相诳惑,自言有鬼神龙凤之瑞。
孝武帝大明二年谋反,事发伏诛。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父为国之宰辅。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随本师历游诸国。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入隋,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至鄯州。
则西魏后元年也。
以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之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会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初沙门宝暹。
道邃。
僧昙等。
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偕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止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被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会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帝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宝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为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经。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此经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远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经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文明义结具流于世。
见费长房三宝录。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见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名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智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经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见隋代经录。
释安含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安含。
俗姓金。
诗赋伊飧之孙也。
生而觉悟。
性乃冲虚。
毅然渊懿之量。
莫穷涯畛。
尝浪志游方。
观风私化。
真平二十二年约与高僧惠宿为伴。
拟将乘桴泛泥浦津。
过涉岛之下。
忽值风浪。
回泊此滨。
明年有旨简差堪成法器者。
入朝学问。
遂命法师𠃔当行矣。
乃与聘国使同舟涉海。
远赴天庭。
天王引见。
皇情大悦。
敕配于大兴圣寺居住。
旬月之间洞解玄旨。
于是[荔/十]山仙掌十驿之程。
即日午行回。
谁闻夕鼓。
秦岭帝宫千里之地。
即星驰陟降。
岂待晨钟。
十乘秘法。
玄义真文。
五稔之中莫不该览。
越二十七年。
爰与于阗沙门毗摩真谛。
沙门农加陀等俱来至此。
西域胡僧直到鸡林。
盖自兹也。
崔致远所撰义相传云。
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
是年东方圣人安弘法师与西国二三藏。
汉僧二人至自唐。
注云。
北天竺乌苌国毗摩罗真谛年四十四。
农伽陀。
年四十六。
摩豆罗国佛陀僧伽。
年四十六。
经由五十二国始汉土。
遂东来住皇龙寺。
译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经。
僧昙和笔授。
未几汉僧上表。
乞还中国。
王许而送之。
则安弘者殆和尚是也。
又按新罗本记。
真兴王三十七年。
安弘入陈求法。
与胡僧毗摩罗等二人回。
上楞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自真兴末至真平建福。
相去几五十年。
何三藏来之前却如是。
或恐安含。
安弘。
实有二人。
然其所与三藏不殊。
而厥名不殊。
今合而立传。
又未详西国三藏去留所终。
和尚返国。
以后作谶书一卷。
字印离合。
为之者罕测。
宗[辶+((立-〦)/木)]幽隐。
索理者难究。
如云鸺鹠鸟(碑文隐晦未详)散。
又云。
第一女主葬忉利天。
及千里战军之败。
四天王寺之成。
王子还乡之岁。
大君盛明之年。
皆悬言遥记的如目睹。
了无差脱。
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终于万善道场。
享年六十二。
是月乡使从汉而邂逅法师。
敷座于碧浪之上。
怡然向西而去。
真所谓腾空步阶坐水行地者矣。
翰林薛某奉诏撰碑。
其铭云。
后葬忉利。
建天天寺。
怪鸟夜鸣。
兵众旦殪。
王子渡关入朝。
圣颜五年。
限外三十而还。
浮沈轮转。
彼我奚免。
年六十二。
终于万善。
使还海路。
师亦交遇。
端坐水上。
指西而去(碑文苔蚀字缺十。
丧四五。
略取可观拟以成文)。
盖不待他。
亦髣髴其遗迹矣。
赞曰。
师之神通解脱。
去住自在。
大菩萨之闲事。
岂容笔舌于其间哉。
然入朝始与西域三藏。
手派真源。
吹法螺而雨法雨。
河润海陬。
真弘法之圣人字也。
字经三写。
乌焉成马。
予疑含弘二字之有一错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7 【介绍】: 唐僧。衢州信安人。俗姓祝。年十三出家。德宗贞元间行化于闽、越间。说心要法三十年,弟子千余。白居易为宫赞时,亦尝以弟子礼事之。卒谥大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止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徙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宽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进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答云。
我非众生。
进云。
既非众生。
是佛否。
答云。
不是佛。
进云。
究竟是何物。
答云。
亦不知是何物。
进云。
可见可思否。
答云。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故云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于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宽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宽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于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诏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初宽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为宫赞时。
遇宽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宽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焉唐罗浮山释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于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释藏奂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苏州华亭之朱氏。方娠及产。人闻异香气。为儿时。尝堕井中。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丱岁礼道旷禅师薙落。弱冠诣嵩山受具。母每想念。辄涕泣。因尔丧明。迨归省。即能视如故。母丧哀毁。庐墓致祯祥。以孝名乡里。见灵默大师于五泄山。获悟入。涉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守道自若。及洛阳再造长寿寺。诏居之。手缉梵夹。以完大藏。尝谓人曰。吾前身。寔四明天童山昙粹也。宿缘且至。吾其归乎。会南海杨公收典姑苏。建精舍。迎奂。因东还。大中十二年。鄞檀越任景求愿。悉捐其家。奉三宝。慕奂行义。祈请为开山第一世。众拥留不听往。奂以棕拂遗之曰。此在即我在尔。尚何疑。既说法。玄侣云委。且为筑一墩西北隅。植柏五根其上。以表五百墩。曰此水地吾以镇之。俄剡𡨥裘甫犯鄞。一日其徒二千人。尽执兵突入。奂瞑目宴坐堂上。贼临以锋刃。色不挠。贼悸慑。扣头谢罪去。贼平。州上其事。诏赐寺额栖心。以旌奂德。而天童亦时所涖止也。咸通七年秋。示微疾。预戒弟子曰。七日之后。吾且逝矣。可权窆天童岩。更三年而阇维焉。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七。腊五十七。十年八月三日。弟子遵遗命从事。获舍利数千粒。色红翠可爱。十三年。弟子价休。诣阙请谥。诏谥心镜。塔曰寿相。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
为儿时尝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
及弱冠诣嵩岳受具。
母每思念涕泣。
因一目不视。
迨其归省即日而明。
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祥。
孝感如是。
由此显名。
寻游方访道。
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
一言辨析旨趣符合。
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会昌人中衰而复盛。
唯奂居之荧不能惑。
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
洎周洛再构长寿寺。
敕度居焉。
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
手缉散落实为大藏。
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请奂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迎奂居之。
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
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
以旌奂之德焉。
凡一动止禅者必集。
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
诘难排纵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永破沈惑。
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腊五十七。
预命香水剃发。
谓弟子曰。
吾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
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
今异香若此。
乃发塔视之。
俨若平生。
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
获舍利数千粒。
其色红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请谥。
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
塔曰寿相。
奂在洛下长寿寺。
谓众曰。
昔四明天童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
初任生将迎奂。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
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
又奂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在此矣。
汝何疑焉。
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
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或曰。
力何可致。
奂曰。
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
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
刺史崔琪撰塔碑。
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苏州华亭人。母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𡨥求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过。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绝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弟子戒休。赍舍利奉敕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