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若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释智秀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槃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智秀。
本姓裘。
京兆人。
寓居建业。
幼而颖悟。
早有出家之心。
二亲爱而不许。
密为求婚将剋娶日。
秀乃间行避走。
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
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
禀访众师搜检新异。
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
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
及讲筵一建。
辄王俟接驾。
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
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
以天监之初卒于治城寺。
春秋六十有三。
会葬之日。
黑白奔赴。
街巷填闉。
士庶含酸荣哀以备。
时治城又有僧若道乘。
乘当时令问。
与兄僧璿并善诸经及外书。
诵法华工草隶。
后为吴国僧正。
乘亦志业明敏。
而特善毗昙。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持律严谨。禅讲优畅。时誉归之。文宣时。安聚徒王屋山二千许人。讲涅槃。始发题。有雌雉来伏座侧。若听状。食时则出饮啄。晚讲伏听如初。讫三卷不复至。众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矣。武平四年。安行头陀于越州。径至一家。呼雌雉。有一女出迎。礼拜欢喜。女之父母以为异。邀入设食。安问何以名女为雌雉耶。答以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故耳。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而涕泣。苦求出家。其父母欣然许之。时女年始十四。为讲涅槃。闻即领解。至后三卷。则不能有所通矣。自尔升座开演。远近赴集。说其宿因。众亦加劝。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僧安。
不知何人。
戒业精苦坐禅讲解。
时号多能。
齐文宣时。
在王屋山。
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
始发题有雌雉。
来座侧伏听。
僧若食时出外饮啄。
日晚上讲依时赴集。
三卷未了遂绝不至。
众咸怪之。
安曰。
雉今生人道。
不须怪也。
武平四年。
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
忽云。
往年雌雉应生在此。
径至一家。
遥唤雌雉。
一女走出。
如旧相识。
礼拜歌喜。
女父母异之。
引入设食。
安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见其初生发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安大笑为述本缘。
女闻涕泣。
苦求出家。
二亲欣然许之。
为讲涅槃。
闻便领解一无遗漏。
至后三卷。
茫然不解。
于时始年十四。
便就讲说。
远近咸听。
叹其宿习。
因斯躬劝。
从学者众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僧安。
不知何许人。
戒业精苦坐禅讲解。
时号多能。
齐文宣时在王屋山。
聚徒二十许人。
讲涅槃。
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
僧若食时出外饮啄。
日晚上讲依时赴集。
三卷未了遂绝不至。
众咸怪之。
安曰。
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
武平四年安领徒众至越州行头陀。
忽云。
往年雌雉应生此径。
至一家遥唤雌雉。
一女走出如旧相识。
礼拜欢喜。
女父母异之。
引入设食。
安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见其初生发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安大笑。
为述本缘。
女闻涕泣苦求出家。
二亲欣然许之。
为讲涅槃。
便领解一无遗漏。
至后三卷茫然不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闻柏子庭讲台教。
于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竹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
历三䆊。
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日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请益 僧问云门。
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
门云须弥山。
幸遇此僧。
当机不荐。
蹉过云门。
直至于今拦街塞巷无存放处。
僧若也下得一语。
道某甲这里安放不得。
且请和尚掇过一边。
非唯自己千古之下作个自在快活閒人。
抑且拶得云门忙手忙脚。
撒了收不得。
收了撒不得。
岂不丈夫。
然虽幻寄与么。
也是劳神不少。
且道还有安放处也无。
自代云。
看取云门道底。
古潭清典座等。
各为旷大劫来一段真光。
埋没于业识茫茫。
念起念灭。
黑闇深坑。
欲求提挈。
且此事如人淩万仞悬崖。
须要亲能撒手始得。
又不见道。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喷鼻香。
其或不然。
又劳幻寄将冰清玉润白藕池中。
拖泥带水。
栽个业种子去也。
履今向去。
但只时中一贫如洗。
赤洒洒看个父母未生以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
吽。
及尽今时一念。
从始至终。
务要历然讨个分晓。
不可向轻安省力处纯熟现前以当消遣时光。
决定向这父母未生已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话头上。
不管得力不得力。
昏散不昏散。
密密提撕去。
看他疑情顿发。
如烈𦦨光中忽掷茎茅片雪。
欲觅来去之踪了不可得。
正当恁么时。
设起一念觉照之心亦复如是。
那时摸著娘生鼻孔。
始信云门道不起一念须弥山。
磕破虚空脑盖。
筑折混沌眉毛。
争怪得幻寄道某甲这里无安放处。
珍重勉之。
拈古 沩山灵祐禅师侍立百丈次。
丈问谁。
师云某甲。
丈云。
汝拨炉中有火否。
师拨之曰无火。
丈躬起深拨。
得少火。
举以示之曰。
汝道无。
这个聻。
师由是发悟礼谢。
陈其所解。
师拈云。
家贫家富。
父子方知。
花落花开。
春风不顾。
应时应节则是。
未免傍观者哂。
呵呵。
老不歇心。
少不努力。
行实 师自谓吾生幻寄浙省仁和。
桂姓。
父讳徵。
母徐氏。
兄弟三人。
吾最后。
以景泰丙子年生。
毁齿丧父。
患痘风。
双目短视羞明。
抱疾弗瘳。
梦中感金神教使出家。
母兄不允。
姑随善友逐邪师苟延岁月。
至年十五。
虽克勤昼夜体究孜孜。
唯益邪解。
成化癸巳间。
闻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林寺。
以礼参请。
一见契合。
始得出家。
受持无字公案。
十七剃染。
随侍黄梅。
心切太过滞沈寂之境。
座元勉以看教。
因阅楞严。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有疑。
成化乙巳。
寓常州江阴乾明寺。
忽睹万佛国金碧峥嵘于眉宇间。
会得毛端现刹之句。
始知幻寄两间。
如梦如旅。
又明年。
因咏黄鹂。
忽逢作者云。
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
由此茅塞泮然。
信口道云。
多情自信惜春光。
飞入园林锦绣乡。
记得小窗惊我梦。
满庭红杏带斜阳。
遂和永明山居律诗。
弘治戊申除夕。
忽闻钟声。
数年行履处于此活脱。
信口道。
圆响心非闻。
大千同一照。
抹过上头关。
更不存玄妙。
乙卯。
休休翁应湖南净寺请。
予复依附。
日逐询究。
乃蒙印可。
夫幻即寄之踪。
寄乃幻之迹。
幻起寄亡。
全寄是幻。
幻逐寄生。
全幻是寄。
翳目生华。
山河大地。
华翳不生。
空真实际。
幻之寄之。
诚哉儿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庭某公。自号梅雪隐人。杭仁和人。父桂姓。徵名。母徐氏。昆仲三人。师最少。以景泰丙子生。毁齿丧父。患痘风。双目短视羞明。抱疾弗瘳。梦中。感金神教使出家。母兄不允。年十五。虽慕道求师。不得正眼。成化癸巳。闻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灵寺。往叩之。一见契合。始落发。受无字公案。日夜研究。犹滞沉寂之境。座元勉以看教。因阅楞严。至一毛端上现宝王刹。有疑。乙巳寓江阴乾明寺。忽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偶会得毛端现刹之句。始知幻寄两间如梦如旅。又明年。因咏黄鹂。有作者云。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繇此。茅塞泮然。冲口道云。多情自信惜春光。飞入园林锦绣乡。记得小窗惊我梦。满庭红杏带斜阳。后因除夕闻钟。大悟曰。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炤。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休休翁。应湖南净慈请。师复依附。日逐寻究。乃蒙印可。所著有请益警进。拈古颂古。拟寒山。和永明诗偈等。凡二十卷。号幻寄集。夫幻即寄之迹。寄乃幻之迹。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寄生。全幻是寄。翳目生华。山河大地。华翳不生。空真实际。幻之寄之。诚哉儿戏。师自语也。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号雪庭。一号梅雪隐人。籍贯浙省杭州府仁和。父姓桂。名徵。母徐氏。昆仲三人。师最少。以景泰丙子生。毁齿丧父。患痘风。因得目疾。数求出家。十五寻师。唯益邪解。成化癸巳。参休休翁于郡城仙林寺。一见契合。受无字公案。十七祝发。日夜研究。滞沈寂之境。座元某勉使看教。因阅楞严至一毫端上现宝王刹有疑。后在江阴乾明寺。忽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偶会得毛端现刹之句。弘治改元除夕。闻钟声。数年行履忽尔活脱。信口偈云。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乙卯。又随休休翁于净慈寺。乃蒙印可。所著有请益警进拈古颂古拟寒山和永明诗偈等。凡二十卷。号幻寄集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凤翔麟游人,俗姓淡。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喜作诗偈劝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生淡氏。凤翔南游人也。幼依怀恩寺祐律师。剃发受具。既长通经论。初造翠微。无所契悟。北至临济。临济称其俊爽可教。安自负辞去。至夹山。庵于冢巅。夹山讶之。以书抵安。诫使者曰。此僧得书不发。明日当来。发之不来也。安得书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夹山。夹山曰。旦暮必至矣。俄报安至。夹山望见呵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乃问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曰。错。夹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安茫然不知答。夹山以杖击之。夹山殁。众以安次补。住持久移居洛浦。谓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言教。贴在额上。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祸。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不失其宜。祇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不亲而亲。是非互起。致使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他物。以今学人触目有滞。盖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净洁自己。未能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祇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厌贯系。不得脱坼自由。谓之深可慜伤。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门弟子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况其他哉。切须在念。时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问问诸人。若对得。分付钵袋子。曰若道这个是。即是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觅活。堂中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彦从上座曰。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彦从曰。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道不尽。曰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安乃归方丈。中夜唤彦从至曰。汝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彦从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二更时。众请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沧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泊然而化。阅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赞曰。洞山价。夹山会。皆药山的骨孙。其锻鍊钳锤。可谓妙密。然价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简而已。会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庄子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九万里风。斯在下。然听其自化。也使之化。则非能鹏也。膺安似之。其绝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脩无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
少年出家具戒。
通经论。
问道临济。
济常对众美之曰。
临济门下一只箭。
谁敢当锋。
师蒙印可。
自谓已足。
一日辞济。
济问甚处去。
师曰。
南方去。
济以拄杖划一划曰。
过得这个便去。
师乃喝。
济便打。
师作礼而去。
济明日升堂曰。
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
摇头摆尾向南方去。
不知向。
谁家齑瓮里淹杀。
师游历罢。
直往夹山卓庵。
经年不访夹山。
山修书令僧驰往。
师接便坐。
却再展手索。
僧无对。
师便打。
曰归去举似和尚。
僧回举似。
山曰。
僧若开书。
三日内必来。
不开书。
斯人救不得也。
师果三日后至。
见夹山。
不礼拜。
乃当面叉手而立。
山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师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山曰。
目前无阇黎。
此间无老僧。
师便喝。
山曰。
住住且莫草草。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截断天下人舌头。
即不无阇黎。
争教无舌人解语。
师伫思。
山便打。
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维基
张镇芳(1863年—1933年),字馨庵,号芝圃,河南项城县人,清末民初官员、财阀、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表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镇芳中式壬辰科进士。
历任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北洋银元局会办、永七盐务局总办、陆军粮饷局总办、行营营务处总办、清理财政局总办、禁烟局总办、直隶银行督理、财政总汇处帮办、湖广总督后路军军需局总办、长芦盐运使兼护直隶臬司、湖南提法使、度支部承参行走等职务。
民国元年2月,张镇芳署直隶都督。
同年3月,署河南都督。
同年10月,正式任河南都督,翌年1月,兼任民政长。
因镇压白朗起义失利,被袁世凯罢免,召回北京。
民国四年(1915年)5月,他创办盐业银行,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9月,担任请愿联合会副会长,支持袁世凯称帝。
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张镇芳投靠张勋。
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张勋发动辫军复辟,张镇芳出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
见复辟将要失败,与雷震春逃离北京时被捕。
15日,他与雷震春、冯德麟二人同被褫夺官职,以叛国罪送法庭,判刑后,即到天津保外就医。
盐业银行则由吴鼎昌接管任总经理。
民国九年(1920年),张镇芳被释放,其后仍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张镇芳病逝。
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