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雄俊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子沐。
嘉靖元年举人。
任苏州府通判。
时织造中贵怙势傲睨,梧独长揖不屈,裁革额外取索殆尽。
遭诬陷,谪无为州同知。
寻升漳州府同知。
漳濒海多盗薮,长吏常置不问,梧设计侦查,致捕系过严,因而夺职。
为文奇诡雄俊,自成一家言。
有《白厓集》。
甬上耆旧诗·卷十四
字子木,号白崖。少有异才,以举人授判苏州。时中贵人督织造,凡郡属俱庭谒,子木独长揖不屈,且数裁之,遂为所诬奏,谪同知无为州,迁同知漳州府,罢归。为诗文奇轶自喜,余觅其白厓集未得,俟异日补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建邵武人,字介夫。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除大理丞。
每浩歌长啸,众目以为异人。
有为元夕灯诗者,通云其词未壮,自为诗云:“秦楼十二玉梯横,紫府千门夜不扃。
疑是嫦娥弄春色,彩云移下一天星。
”可见其雄俊
全宋诗
黄通,字介夫,邵武(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除大理寺丞。事见《邵阳扶雅诗集》卷一。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六三八
黄通,字介夫,邵武军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庆历三年,以草泽召试舍人院,策三下,诏试大理评事。嘉皊二年登进士第,除大理丞。曾为郧乡尉。通工诗,每浩歌长啸,众目以为异人,有集三卷。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一六,《范文正集》卷二,《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万姓统谱》卷四七,《宋诗纪事》卷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
寓居于会稽之暨阳。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闻经呗音。
必有凝神侧听之态。
丱角聪寤。
每览孔释二典。
辄得其理要。
年十二辞亲。
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
以诏恩获度。
隶乡里之香严寺。
仍依法华玄俨师。
习四分律钞。
俨出辅律篇。
邕独哜其隽永。
而无所遗轶。
俨谓人曰。
此子学者之司南也。
又从左溪玄朗师。
研究止观禅门。
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
天宝中。
邑人郭密。
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
栋宇为之完壮。
俄游京师。
止安国寺。
公卿日填拥。
会禄山反。
乃东还。
过襄阳。
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滞留数月。
给事中窦绍。
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坚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一时之盛名也。
与之詶抗。
而折其角。
苑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世外摩尼。
论中师子。
旋乡里。
仍居法华。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
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
校书郎陈允初。
赋诗往来。
以继文许之游。
卢士式为之序引。
以传永远。
乃登坛以度释子。
建寺以憩行旅。
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
造论数篇见斥。
而或者信之。
观察使陈少游。
请决焉。
于是邕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
后以乡贵徐浩白。
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
而邕获葬其地。
岂非命欤。
寿七十九。
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铭则校书郎陆淮。
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
皆雄笔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邕。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因官居于暨阳。邕生于是邑。母宣氏始娠之际。率多徵异。襁褓中闻唱经声。必有凝神侧听之貌。丱角聪䎸过人。年十二辞亲学道。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孔释二典。一读能诵。同辈者罕不欣慕。开元二十六年敕度。隶诸暨香严寺名藉。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俨识其志气。谓人曰。此子数年后。卒为学者之司南矣。尔其勉之。俨新出辅篇律记。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性非局促。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秘犍载启观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敷演。吴会问学者从之。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恢拓佛舍层阁摩霄。半澄江影廊宇完备。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公卿藉其风宇。迫慕者结辙而至。方欲大阐禅律。倏遇禄山兵乱。东归江湖经历襄阳。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弥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子春折角满座惊服。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时人以为能言矣。旋居故乡法华寺。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初赋诗往复。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为邑中故事。邕修念之外。时缀文句有集十卷。皇甫曾为序。自至德迄大历中。频受请登坛度戒。起丹阳洎乎金华。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愿布法桥接憩行旅。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率群信搆净刹。一纪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奏赐额曰大历焉。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爰据城堑以正制狂。旗鼓才临吴筠覆辙。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东方佛法再兴。实邕之力欤。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并附于新论矣。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前后廉问。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以加崇揖之礼。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遗教门人。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遵僧制也。报龄七十九。法岁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咸露锋颖。禅律互传。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0—约780 【介绍】: 唐吴兴人,字仲文。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玄宗天宝九载进士。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世传诵。肃宗乾元中任蓝田县尉,与王维相过从。历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0?—782? 字仲文,排行大。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一说九年),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安史乱起,逃难在外,肃宗至德二载(757)在长安迎肃宗还京。乾元元年(758)前后任蓝田县尉,与隐居终南山之王维酬唱,得王维称许。宝应二年(763)后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太清宫使。传附《旧唐书·钱徽传》,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嘉泰吴兴志》卷一六、《唐才子传》卷四等。今人傅璇琮有《钱起考》。钱起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因久历台阁,诗多应景献酬之作。长于饯送,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其诗不甚接触社会现实,有粉饰太平之倾向。然艺术水平较高,高仲武称其“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中兴间气集》卷上),列于大历诗人之首。其诗众体兼擅,不拘一格。歌行风华流丽,为大历翘楚;古诗清空工致,在盛唐浑厚质朴外别开一境。近体闲雅纤秀,语言洗练,足以代表大历诗风。五绝《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步武王维《辋川集》,别有恬淡趣味,颇为人称道。《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钱考功集》10卷。今人王定璋有《钱起诗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混入其孙钱珝诗多首,如《江行无题一百首》、《同程九早入中书》、《赴章陵酬李卿赠别》、《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等。今人吴企明《钱起钱珝诗考辨》一文有辨析。《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乾元中任蓝田尉,与王维频有唱和。大历中,官司勋、祠部员外郎,迁考功郎中。建中末或贞元初卒。起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钱郎”。又与卢纶、韩翃、吉中孚、司空曙、苗发、耿湋、崔峒、李端、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有《钱起诗》一卷。今有《钱考功集》十卷行世,其中《江行无题一百首》等乃其曾孙钱珝诗误入。《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载李巨榜及第。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号十才子。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起。吴兴人。天宝十年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大历中官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且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又“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标雅古今。又“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则礼义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长名流,为后楷式。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南部新书
大历来,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祖送者,时论鄙之。
韵语阳秋
钱起与郎士元齐名,时人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然郎岂敢望钱哉!起《中书遇雨》诗云:“云衔七曜起,雨拂九门来。”《宴李监宅》云:“晚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罢官后》云:“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对雨》云:“生事萍无定,愁心云不开。”亦可谓奇句矣。士元诗岂有如此句乎?《赠盖少府新除江南尉》云:“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题王季友半日村别业》云:“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此何等语!余读其诗,尽帙未见有可喜处,以是知不及起远甚。
唐诗品汇
天宝以还,钱起、刘长卿并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至其赋咏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
《批点唐诗正声》
钱诗亦有奇趣,盖刘为主盟,而钱为尸祝矣。排律自钱起以后,自是一格,中间随珠、燕石俱在,观者少失淘洗,便坠迹蹊径矣。
四溟诗话
钱、刘七言近体,两联多用虚字,声口虽好,而格调渐下,此文随世变故尔。钱仲文七言律,《品汇》所取十九首,上四字虚者亦强半。
唐诗归
钟云:钱诗精出处,虽盛唐妙手不能过之,亦有秀于文房者。泛览全集,冗易难读处实多,以此知诗之贵选也。
诗薮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钱仲文清新闲雅,风趣一变。
唐音癸签
唐七言律……钱、刘稍加流畅,降为中唐,又一变也。
《诗源辨体》
钱、刘才力既薄,风气复散……五七言律造诣兴趣所到,化机自在。
《唐诗品汇删》
流利清隽,钱、刘亦可式也。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刘颇闲婉,其失也浮;钱稍峭厉,其失也滞。似正相反,不知当时何以钱、刘并称。
《唐诗别裁》
仲文五言古仿佛右丞,而清秀弥甚。然右丞所以高出者,能冲和,能浑厚也。
《大历诗略》
钱起诗尽有裴、王意,其失也浅。储、王作清诗,定有厚气裹其笔端。(《小澥草堂杂论诗》仲文五言稍近宣城,亦工起调,顾语多轻俊,体质不厚,为逊储、王。
《大历诗略》
仲文诗如芷珠春色,精丽绝尘,右丞以后,一人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
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起与郎士元,其称首也。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
《说铃》
予谓中唐七言律诗,……唯钱员外规模摩诘,差属秾丽。
《唐诗笺要》
理致清淡,仲文之长。高仲武称其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未免太过。
石洲诗话
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时雄俊,无过钱、刘。
然五言秀绝,固足接武,至于七言歌行,则独立万古,已被杜公占尽,仲文、文房皆浥右丞馀波耳。
然却亦渐于转调伸缩处,微微小变。
诚以熟到极处,不得不变,虽才力各有不同,而源委未尝不从此导也。
石洲诗话
钟仲文七律,平雅不及随州,而撑架处转过之。
《岘佣说诗》
大历钱.刘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朓,清新扬采,寥然远音。《登高》、《愁望》、《苦雨》、《秋夜》诸篇,茜逸神清,宛然齐秀。《行路难》、《秋夜长》,亦梁陈之选也。五律则“山来樵路”、“岸去花林”,与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橘柚”体境同工,不徒“江上峰青”、湘灵千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1—1831 【介绍】: 清江苏甘泉人,字子屏,号郑堂,又号节甫。
监生。
受学于余萧客、江声,为惠栋的再传弟子。
治经学专宗汉儒。
尝受阮元聘为淮安丽正书院山长。
性豪放,能走马夺槊,所作古文词亦豪迈雄俊
惠栋作《周易述》,未成而卒,藩乃著《周易述补》。
另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尔雅小笺》、《炳烛室杂文》、《隶经文》等。
人物简介
江藩,恣子贫,号郑堂,旌德人,侨居扬州,乾嘉间监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七
炳字彦炳,以字行,鄱阳人。
明初献书言事,授中书典签。
出为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引疾归。
有《春雨轩集》十卷。
(《四库总目》:镏炳诗格,伉爽挺拔,颊其为人。
《诗谈》:江西二刘,彦炳、承直,雄俊相似。
田按:明初诗家燕京感事者,以宋仲敏《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为最,刘子高《早春燕城怀古》六律亦其亚也。
子高诗云:「金水河枯禁苑荒,东风吹雨入宫墙。
树头槐子乾未落,沙际草芽青已黄。
北口晚阴犹有雪,蓟门春早渐无霜。
城楼隐映山如戟,笳鼓萧萧送夕阳。
」「秋月春花不可论,关河形胜古来存。
燕归邃阁铜鸾坠,人散高门石兽蹲。
牛引柴车归柳巷,马衔霜草出花园。
由来在德非关险,不独阿房可断魂。
」「海内苍生困乱离,宫中舞女斗腰肢。
金渠水暖龙船出,彩槛花香翠辇移。
松树盘空皆偃盖,柳条拂地更垂线。
迷楼不独江都恨,鸟窜龙沙更可悲。
」彦炳《燕城怀古》一律足与相抗。
「广寒宫殿玉为楼,万岁鳖峰压九州。
番国胡僧青鼠帽,天魔宫女彩龙舟。
钩陈苍阙山南拱,太液红桥海北流。
唯有芦沟沟上月,年年鸿雁不胜秋。
」彦炳诗为杨廉夫、宋景濂、危太朴所推重。
余衡其品于西江明初诗家,在子高之次,与新城刘子宪正足旗鼓相当,彦炳精鉴赏,流传古书画往往有其题跋,宋景濂尝称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4—1389 【介绍】: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全粤诗·卷五八
孙蕡(一三三七——一三九三),字仲衍,号西庵。顺德人。南园五先生之首。元末避乱乡间。早年为广东行省右丞何真幕僚。明太祖洪武初,廖永忠南征至广,真求蕡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阖境帖然,蕡之力也。洪武三年(一三七○)举于乡。初授工部织染局使。寻出主虹县簿。入为翰林典籍。蕡尝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结诗社于南园抗风轩,世称为南园五先生。后以事被诬,谪戍辽东。又以题画坐蓝玉党,被株连处死。门人黎贞收葬于安山之阳。著有《西庵集》八卷。《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时翰林典籍。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自工部织染局使出为虹县主簿选入为翰林典籍复外补平原主簿寻除苏州府经历谪辽东坐党祸伏法有西庵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九
蕡字仲衍,南海人。
洪武庚戌举人,授工部织染局使。
寻出为虹县主簿,擢翰林典籍,复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
旋为苏州经历,谪戍辽东,坐蓝玉党死。
有《西庵集》八卷。
(《四库总目》:孙蕡当元季绮靡之馀,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
黄哲、李德、王佐、赵介与蕡号南园五先生。
哲之五言古体,祖述齐、梁,德之七言长篇,胎息温、李,俱可自名一家。
惟佐气骨稍卑,未能骖驾,而介诗所存太少,不足以见所长。
黄佐《明音类选》:吴下四杰、岭南五先生,大家辈出,莫不比兴成音,其深于诗者乎?
《诗谈》:岭南孙仲衍、王彦举、黄庸之、赵伯贞,李仲修时称五杰,惟仲衍清圆流丽,明珠走盘,不能自定,彦举雄俊丰丽,殆敌手也。
德庆李文彬亦时劲敌,后琼山丘浚词虽丰腴,劲秀则少矣。
《国雅》:广中四杰,并有盛才,特闲于七言。
如孙之《蒋陵儿》、《次武昌》,黄之《战城南》,李之《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绮崭处亦类初唐语。
诗薮》:孙仲衍《骊山老妓行》浓丽繁富,殆过千言,而中多猥{宀儿}。
孙同时岭南黄哲亦长七言古,才情少劣,气骨胜之。
屈大均《广东新语》:广州南园诗社始自国初五先生。
越山诗社始自王光禄浙逵、伦祭酒以训。
俘丘诗社始自郭光禄棐、王光禄学曾。
诃林净社始自陈宗伯子壮,而宗伯复修南园旧社,与广州名流十有二人倡和。
叶石洞云:「东广好词,缙绅先生解组归,不问家人生产,惟赋诗修岁时之会。
粤人故多高致乃尔。
粤诗自五先生振起,至黄文裕而复兴。
」陈云淙云:天史公谓齐、鲁文学其天性。
粤于诗则有然矣。
我国家以淮甸为丰、镐,则粤应江,汉之纪,《风》之所为首《二南》也。
五先生以胜国遗佚,与吴四杰、闽才子并起,皆南音,风雅之功,于今为烈。
」 《本事诗》:仲衍才调杰出四人之上,即吴中四杰亦应让步。
邓球《泳化类编》:孙蕡博学善诗,豪逸足追古,为宋潜溪高弟。
太祖诛蓝玉,蕡尝为玉题画,被逮将刑,口占一诗云:『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既诛,太祖问监杀指挥,蕡死时有何言,指挥以前诗对。
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诗,汝乃不奏而遂杀之,何也?
」亦命杀之。
赵翼《陔馀丛考》:明孙蕡为蓝玉题画,临刑口占云云。
按:此诗乃五代时江为所作。
为建州人,值王氏国乱,其友欲亡奔江南,为为草《投江南表》。
其友未出境被擒,搜得稿,遂并收为。
为临刑词色不挠,乃索笔为诗曰:「衙鼓惊人急,西倾日又斜。
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
」事见浔阳陶岳所撰《五代史补》第五卷。
今乃移之仲衍何耶?
岂仲衍被刑时诵此诗以寓哀,闻者不知,遂以为仲衍自作耶?
田按:仲衍与彦举、庸之、仲修、伯贞称南园五先生。
其实南园结社,抗风轩中吟侣,仲衍一一举之,伯贞不与也。
西庵集》中《琪琳夜宿与彦举联句序》云:「畴昔年十八九时,一时闻人相与友善,若洛阳李长皮仲修、郁林黄别驾楚金、东平黄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贡、维扬黄长史希文、古冈蔡广文养晦、番禺赵进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讷、北平蒲架阁子文、三山黄选士原善共结诗社南园之曲,豪吟剧饮,更唱迭和,而彦举与馀为同庚,情好尤笃。
」独不及伯贞名。
黄才伯云:「伯贞尝以一囊自随,遇景即投诗其中,绝不为人留题。
缙绅恒病其狷。
日往还西樵泉石间,独与八十翁刘乐善,相倡和以自娱。
方孙、王、李、黄结社南园,更迭倡和,而伯贞自成一家言。
世以四子并之,称五先生。
」此亦伯贞不与结社之一證也。
继读伯贞《听雨诗》有云:「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
」又似曾与南园诗社者。
或入社较晚,故仲衍琪《琳联句序》偶不及之耶?
仲衍于诗社中,独推许彦举,其作《南园歌》云:「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
群英结诗社,尽是琪琳仙。
沧洲之盟谁最雄?
王郎独有谪仙风。
狂歌放浪玉壶缺,剧饮淋漓宫锦红。
青山日落情人已,王郎拂袖花前起。
欢呼小玉弹鸣筝,醉倚庭梧按宫徵。
哀弦泠泠乐末终,忽有华月出山东。
裁诗复作《夜游曲》,银烛飞光白似虹。
当时意气淩寰宇,湖海声诗万人许。
酒徒散落黄金空,独卧茅檐夜深雨。
」读此诗,可想见南园风雅之盛。
迄今游岭海者,诧为美谈。
仲衍家有烟霞寄傲事,当与南园抗风轩并峙不朽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宁阳人,字道中,号东鲁。永乐十三年进士。累迁太常少卿。景泰中,以迎还上皇(英宗)受知。后参预“夺门”之谋,英宗复位,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文渊阁。未几,为石亨所忌,贬陕西参政。亨败,复官。宪宗即位,以侍郎致仕。有《东鲁先生文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一
彬字道中,宁阳人。
永乐乙未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正统末,累迁太常少卿,兼翰林待韶,提督四夷馆。
景泰中,奉迎英宗还,擢本寺卿。
天顺初,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寻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甫行,贬陕西参政,乞休去。
成化初,以侍郎致仕。
有《东鲁先生集》。
(王士禛渔洋文略:乡前辈许侍郎彬诗有云「道上钩衣苍耳子,风前聒客白头翁」句,可诵。
田按:渔洋称侍郎「道上钩衣苍耳子」一联,馀谓不如「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尤雄俊也。)
维基
许彬(1393年—1468年),字道中,号养浩,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宁阳县(今山东省宁阳县)人。祖籍安徽砀山。内阁首辅。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参与编修明仁宗、宣宗实录。累官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学士曹鼐推荐提督四夷馆。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许彬出使与也先交涉。英宗命许彬前去土木堡吊祭阵亡将士。英宗复位后,封礼部侍郎,后贬为陕西参政。天顺三年(1459年),石亨败亡,诏复原职。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邵祖平(1898-1969) 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南昌人。章太炎高足。执教东南、之江、浙江、四川、金陵女子、华西、西北、重庆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学院教授。有《文字学概论》、《国学导读》、《词心笺评》、《乐府诗选》、《七绝诗论七绝诗话合编》、《培风楼诗存》、《峨眉游草》、《关中游草》。
人物简介
邵祖平 1898-1969.2.5。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江西南昌人。早年肄业于江西高等学堂,为章太炎高足。1922年后历任《学衡》杂志编辑,东南、之江、浙江大学教授,章氏国学会讲席,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书,朝阳法学院、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教授。有重辑本《培风楼诗》行世。
培风楼诗·江东云史杨圻序
余避乱天南半载矣。
山居岁晚,幽寂寡欢。
邵子潭秋投书见枉,录诗示我,越数日辄相过谈诗文,所见契合若符节,于是益相得。
潭秋尝尽读《全唐诗》,辑《全唐诗选》。
又以绝句实先于律诗,其体直接乐府,曾著《绝句通论》二卷,分类辨体,论析精微,以饷学者,而后知潭秋诗学之闳且精也。
记曰「不学诗,无以言」,则学诗尚矣。
虽然,诗有正轨焉,有化境焉,有至情焉,执此以求其工,盖亦难言矣。
夫清真丽则,准古开今,正轨也。
文必己出,言无不宜,化境也。
诚中形外,啼笑皆真,至情也。
循正轨,臻化境,秉至情,而后其人之志气事业,行藏穷达,与夫时代隆污,家国治乱,莫不见于其诗,后之人亦于诗求而得之。
故曰诗以言志,故曰诵其诗而后论其世。
准是以论,盖代不数人也。
潭秋具湛深博通之学,抱雄俊特达之才,于诗神而明之,致力甚深。
无唐宋门户之见,博览而精守。
于李、杜、韩愈、少伯、长卿五家,尤所寝馈。
故所为诗,闳肆健举而气骨清峻,不染时尚后山、遗山之病。
七古刚健浑厚,五古高秀,近体清真而婉约。
其尤足多者,气厚而骨实,刚中健外,言皆有物。
盖所蓄者富,而所发者茂也。
虽然,此言潭秋今日之诗,而非潭秋之至也。
盖潭秋今方壮岁,功业未就,经历未老,他日所成就,其必与时进益,随境变化。
使其由是而之也,十年,我不知其所至也,二十年,我莫测其所止也。
是可得而推之者也。
我于是乎厚望潭秋矣。
且我既诵潭秋之诗,潭秋亦尽观余诗,虽阿誉在口,而能匡我所短,检我之失。
曰某篇宜删,某注宜削,曰某章招尽言之过,某句非寡尤之道。
其于我葆身淑子孙者,盖再三致意焉。
余则憬然惧,翻然喜,尽从其言而删削之,是潭秋真知我且真爱我者矣。
嗟乎!
今天下誉我者亦夥矣,而能规我箴我者,未之闻也。
有之,其惟潭秋。
是潭秋不独我之诗友,抑亦我之诤友。
我性喜闻己过,其欣感为何如哉!
潭秋今将入川,且刊其诗。
告曰:请为序之。
我交潭秋至暂,而获益良多。
乃论其续存之今诗,及其论我之诗,书之以识邂逅,而勉潭秋异日之成就,且以为券。
己卯元旦江东云史杨圻序于九龙之山楼。
培风楼诗·罗浮汪兆镛序
南昌邵君潭秋,曩游广州,出示诗卷,余深叹为当代翘秀,低回者久之。续稿三百,潜气内转,真力外腓,戛戛独造,不坠凡响,其精到处,有振衣千刃之概。年光荏苒,潭秋纵浪江海,其诗益工,时贤将无与抗手矣。散原老人为潭秋乡先生,称其艰崛奥衍,意敛力横,将张西江派之帜,犹未及见潭秋今日所存之续稿也。潭秋之诗,岂可以西江一派限之哉?世人标尚西江派者,类以山谷为宗,推衍于后山、简斋。道光以来,诗学靡滑之习,诚非此不足以箴膏肓而起废疾。然窃谓犹未尽也。渊明,寻阳柴桑人,其诗匪特为山谷、后山、简斋之鼻祖,直足以笼罩少陵、昌黎,寓沈挚于闲澹之中,振奇崛于渊邃之内,其诣未易猝测也。西江派之昆崙、星宿海,终当推之,非仅仅以乡土地方论定也。潭秋年富劬学,喜为深湛窈眇之思。续稿中如书怀诗,于渊明之为人,颇有所窥。今游湘桂,饱览佳山水,又将入蜀,异时淬精撷英,由奇峍奥衍而归于渊穆静邃,其究极诗境,宁可以涯涘测哉?仆老矣,遭际亘古未有之劫,窜身穷海,未知尚须受几许折磨以死,潭秋贤者,深明择木之义,惟望其善自爱而已。己卯初春罗浮病夫汪兆镛书于澳门。
培风楼诗·自序一
余幼多疾病,志学之年,不获以群籍自策,日惟取唐宋以来诗人之作讽咏而已。诵之期年,精神启沃,体中转佳,中间志气之抗坠,性情之通滞,几前后相径庭。每自惊喜而叹曰:夫诗之所以为诗者,效盖至是乎!年二十,始稍稍出里闬,理行役。寻阳出入路所由,而匡庐在焉。匡庐,天下之雄秀处也,其崖峦所磅礴,云物之郁滃,长松飞瀑,朝夕异态,尝攀临不能有所发,然致思所得,固已私之箧中矣。自是历岁有作,篇什稍夥。游学金陵,吟咏尤密。窃维诗者,穷达所交倚,哀乐之节文,若裘葛之于冬夏,俾人以不至大苦者也。祁寒酷暑,人鲜不病,然而御裘葛者,虽病或加轻矣。极贵至贱,穷哀过乐,生死旦暮之所环伺,其危殆至不可口谕。使真知诗者过之,吾知其或免矣。且人之生也,游不能侣鹿豕,居不能友木石。以感焉,以触焉,能无戚戚于中,惘惘于外乎?戚戚者无以声之,惘惘者无以状之,此天之僇人,人类之大苦也,乌足责之?紃察往昔,温厚若三百,蕴藉若汉魏,奇放若太白,雄骜若东野,昌黎之莽苍,次山之朴拙,玉溪之工丽,圣俞之平婉,山谷、后山之精严,香山、放翁之爽垲,其受才虽不同,其于声,其穷达哀乐之情,则一也。知其意者,旦暮遇之。故一人之词,众贤皆备而不为泰,众贤同去而不为约。不知其意,虽旦摹其体,夕肖其声,无益也。鲁男子曰:我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庄子曰: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斯二语尽之矣。余受性梼昧,游惰成习,至于心知古人之意,自顾不后人,年已三十过一,未有寸成,而忽遘先君子之丧,万绪悲凉,生人之苦,未有逾是。旧日所嗜唐宋诸家诗,举莫予解,而三十以前所为诗四百馀首,随予南北行者仅七八年,尽刊之则多疵累,去之又良不忍,遂取而痛删之,得二百十馀首,都为一集。嗟乎,余方富于春秋,固当亟究群书,通世变,以蕲益人益己而免于弃物。志诸总总,日不暇给,又何为有刻诗之举?其亦存志念之起伏,备行役之踪迹,因而防极贵至贱、穷哀过乐之或至而求倖免乎?则余亦不能自知矣。诗存写定后,抵书陈散原先生求序,不十日而序来,感其言微有不类余者,因自叙其学诗原委于此,且以质散原云尔。民国辛未邵祖平自识于杭州国立浙江大学。
培风楼诗·自序二
论诗于变风变雅之后,陶渊明、杜子美其嗣响矣。阮嗣宗、刘越石、谢康乐、陈子昂始各以其神理气骨,才情风格,陵跨一时,然犹古之诗也。至中唐以韵味胜,晚唐以组练胜,宋人以意趣胜,诗始极其变态。时至元祐,诗之流派已尽,勉力拓之,仅得一元遗山而止。元遗山以后,可谓无诗,此诗视时代为隆污之说也。顾诗之所以为诗者,系乎人心,人心之邈忽远阔,至不一律也。追怪物,出宇宙,超泰山,析毫芒,高翥远游,退藏于密,岂可尽量?则如屈原之《离骚》,孔明之《梁甫吟》,元次山之《水乐》,家康节之《击壤》,心声沛布,似诗非诗,又岂可随时代为升降乎?覈而论之,太白之七言歌行,王、孟之五律,东野之五古,昌黎之琴操,玉川之杂言,乐天之新乐府,鲁望之吴体诗,东坡之议论诗,文山之《指南录》,皋羽之《晞发吟》,林林总总,将为异中之同,又复为同中之异,似天壤间不可无此等文字者。则豪杰之士,不受时代约束,虽欲为之画野,不能也。现代之诗,有学于泰西,归而为白话自由诗者,既无所成,而同光诸人为宋诗者,又复凋零殆尽。近十年来,有某报附刊某录,以采风为名,号称荟萃天下吟篇,而从未登载民生疾苦、匍匐告哀之咏。脩禊登高,视为常课,揖让周旋,惟在冠带,予心窃异之。四年前,曾刊布《诗厄篇》一文于《制言》杂志,痛陈二厄十二异之说。(全文附见本序之后。)哓音瘠口,不蒙人察,反以贾怨召闹。卢沟桥变起,天崩地坼,国步再移,寇氛匝地,衍淫江海。所谓某录之诗人,有从贼伏诛者,有身膺伪职者,有坐沐鹰犬之豢养者,有远丐雁鹜之残粒者,蒲稗因依,菉薋缭结,狼贪奴拜,相习从风,诗教不幸,罹此膻辱。嗟我诗人,平日引商刻羽,嚼宫含徵,自许吐纳骚雅,激扬清浊者,今乃秽贱卑屈,曾匹夫匹妇齐民之不如。吾固为吾《诗厄篇》不幸言中而悲,然几亦疑心声之诗,真不可恃,而颂诗知人之义,殆果不可通于今日矣。盖尝推论之,古之所谓诗人者,心期存于道术,忧愉周乎天人,不以穷达异节,不因治乱改操。后世则有在野登进之殊,遗逸阨穷之怨,貌似闲澹,内实躁狭,言皆硕美,中乃螫毒。自潘岳、王融、宋之问、储光羲、郑虔、王维,以至曾觌、舒亶、赵孟頫、方回、危素、严嵩、阮大铖诸人,所历世愈纷乱,而所为诗愈整暇,开卷绎之,几不省其为何代人。彼辈上者固有托二氏以自掩,假山水以自泽者,下者则公然殉利啖名,沈湎爵禄,媕然媚当涂而晞世,庸讵知诗之所以为诗乎?心精销亡,百事舛谬,老佛为之逋逃,山林受其污嬻,猿鹤既惭,且羞卉木。虽曰其才足以登诸坛坫,其声足以被之管弦,吾独哀斯辈之不幸而识字读书,曾不若负耒灌园引车卖浆者之尚足葆其素白也。祖平不敏,早年泛览古者圣哲书传,中岁敬受名师良友檠括,自世之亟变,恒惊立身一亏,负师友而辱先人。值兹大浸稽天,人欲横流之际,要当竞慎于取与辞让出处动静之微,冀可作一遭乱尚堪读书之人。偶然作诗,奚当厕乎今之作者之林哉?顾受性善感,不能无作无存,十年前有《培风楼诗存》一册,谬与世相见,今后续存其稿四百馀篇,纪岁月,述行旅,悯战乱,悼穷黎,颇有峭拔沈厉之姿,无与温柔敦厚之选。既不足为遗山之遗,更不足拟古哲遭乱所赋之变风变雅,然自审其心,尚非浮侈荡佚忘所归者,差足邮传当今大人君子之前,归而焚诸先人之墓,庶几无所愧而已。稿既写定,谬当付锓,爰牵连书述近十年来诗学之蕃变,以及一己于诗之仞识于此。民国辛巳邵祖平自识于成都。
培风楼诗·自序三
予自民国辛酉习为诗歌,甲子始稍稍存稿,辛未间实刊《培风楼诗》,存于杭州。当时自拟每历十稔,辄刻一稿以自娱。至辛巳年,果续刻《培风楼续存》于成都茹古书局,凡二册。合初存诗,逾七百首矣。东倭祸作,予挈室随国步西移,崎岖巴蜀间,忧世念乱,感慨万端。近诗又盈三百,固将续续为之,如骨鲠在喉之求吐,寒疾婴体之求汗也。然吾孔圣有言,良农善稼,不必善穑。刘协《文心雕龙》亦云,才覈者善删。则吾诗虽满千,其亦有泛应率作,呺然漮虚,徒为貌存者乎?壬午春,旅渝州,都讲大庠,有馀隙,因取而芟薙之,敛诸箧衍,得六百首,不分卷,将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以贻同好。盖平居之所观感,遭乱之所发愤,亦庶足存其真于万一矣。来渝后,溢其兴为诗馀,得七十五阕,亦附卷后。至于自序所以为诗之旨,已分见辛未、辛巳两自序中,仍厕列卷端,不复赘陈。世之知言者,庶并匡教之焉。民国壬午三月邵祖平自序其诗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第六教授宿舍。
培风楼诗·自序四
《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大序》曰:「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论诗之正变,千古尽此数语。后世说诗不得其道,则有支离疑误漫衍而无所归心者矣。宋人诗话云,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支离之说也。夫诗以理性情,性情者,人人所具,圣凡所齐同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为五常之一,恻隐之心,犹言恻隐之情也。人能扩而充之,则恻隐之情,可合于五常之仁。舜得八元八恺以为相,虞书不言其才,所可知者,元为善之长,恺悌君子见于诗,必有仁德者也。郑子产之当国,民不能欺,列国不敢加兵于郑,其才可知。而传称为古之遗爱,亦可谓为仁之一族。是才者,未尝不在仁之中,而亦未尝出于性情之外者也。千古圣贤,教人为仁者也。今之后生,学圣人为仁者也。温柔敦厚,诗之教,亦仁之教也。今曰诗有别才非关学,则是先王之泽可忽,礼义之懿德不可好乎?且孔子明言:「小子何莫学乎诗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盖本有粲然之理矣。至过武城而笑弦歌,与点而同乎风雩浴沂,此圣人天趣之洋溢,非不衷于理也。孔子教人以兴观群怨之诗理,而亦同情于弦歌风浴之趣致,是趣者,未尝不在理之中,而同归于诗教者也。而必曰诗有别趣非关理,是支离之说也。宋自庆历以后,天下治韵语者皆宗杜甫,而有为之颂说者,曰老杜诗外,大有事在。夫言事者,如志虑忠纯,殷忧黎元,奔走不忘行在,是可贵也。而必曰在于诗外,是以诗与事为二本也。周公,千古之诗人也。尹吉甫,亦千古之诗人也。有其诗发于中,自亦可有其事业验于外,特事业之见与不见,则有幸有不幸耳。盖古之所谓诗人者,温柔敦厚,达于权变,根柢情性,感召人群,止乎礼义,怀其旧俗,岂有不能办天下之大事者乎?今人见稷契无诗传于后,以为以民饥溺为怀者,决不当作诗,遂谓杜甫自比稷契为妄,而为之宽假者则曰老杜诗外大有事在,疑误后学,莫此为甚。不知诗根于道而不根于艺,稷契不害其无诗,周公、尹吉甫不害其有诗,杜甫不害其自比稷契。今必分事于诗外,是其志亦不广矣。宋儒朱熹尝有「荒于诗」之戒,而惑者味道之深,遂曰,口中之诗不必有,胸中之诗不可无。黠者张之,以为吾道矣,吾胸中有诗矣,三百首皆如吾诗之存于天壤间,阮陶李杜,特文人不知道而徒为诗者尔。则予圣自居,以矇瞽之献箴诵诗者待人,温柔敦厚之道何存?呜呼!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则其人殆亦纵横诡辩之不入道者耳,其言亦漫衍而无所归心矣。予治诗已二十馀年,诗无所进。原知诗之所以为诗,自谓贤于昔者。挽近说诗,更有援泰西诗篇以绳吾华韵语者。故喻其体,必曰以旧瓶贮新酒,自序所诣,则但丁、莎士比亚、弥儿敦之名字满纸,其惑与上述之事正同。盖中国自有中国之国民性,衷乎才性,发乎情理,自可发皇光大中国之国诗。乌在学步邯郸,失其国能,断鹤续凫,自取其悲忧乎?民国癸未十二月,商务印书馆初刊予《培风楼诗》,今夏复当重版,因益以近二年之作二百四十馀首埤附其后,属当自序其原委,因成诗说一首以代自序,庶海内知言之君子,共諟正其失焉。民国乙酉年五月邵祖平自识于成都国立四川大学。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履川,福建福州人。
工书,以瘦金见称,擅诗文。
曾受学于桐城吴北江先生之门,学诗、古文辞。
诗学陶、阮、杜、韩、苏、黄一路,遣字用事,坚而不枯,实而不腴。
陈石遗曾谓:「近贤诗,清脆者多,雄俊者少,独闽县曾克耑履川,兀傲不群,可以走僵籍湜。
」曾克耑有《涵负楼诗》及《颂橘庐诗》刊行,纂有《曾氏家学》、《曾氏学训》、《曾氏学乘三书》。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