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和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扶柳人,俗姓卫。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诣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而安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经。
安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还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而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阳。
至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安与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镇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即清河张殷之宅。
为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会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作承露盘。
安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安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安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安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安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称安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安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翼问为谁。
曰安公一人。
翼凿齿半人也。
安入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初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安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安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安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安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安。
时谚曰。
学不师安。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唯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翼扶安登辇。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登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则帝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为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安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安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嘉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入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时嘉在城内。
苌召问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苌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苌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嘉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苌书。
初安闻罗什在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安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神僧传·卷第二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为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貌甚寝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不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敬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遇佛图澄。因事澄为师。及石氏将乱。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谓是神人。厚相赏接。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既达襄阳复宣佛法。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籍安高名。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荅。安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答曰。甚可脱耳。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又曰。当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设浴。见有数十小儿入寺。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久之不见。开室而巾湿水减。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安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安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时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安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时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迄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安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逼陆浑。
遂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诣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
要安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序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安以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安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安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安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安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运时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安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梨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安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与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远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时符坚素闻安名。
每云。
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安与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书。
云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
故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唯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安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主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辇。
俄而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安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銮驾必动。
可先幸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遣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远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语安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时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安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嘉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苌之得长安也。
嘉时故在城内。
苌与符登相持甚久。
苌乃问嘉。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苌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此嘉所谓负债者也。
苌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即嘉所谓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嘉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嘉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及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安先闻罗什在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安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安终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安。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与释道安齐名。
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名僧传抄
本姓卫。诸伪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已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别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发。风采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于窗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问。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曰。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曰。但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倏尔在外。于是辞别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煮香阳。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别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尝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嫉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天。
姓瞿昙氏。
罽宾国人。
少学道。
专以求师为急。
研味三藏。
尤善阿毗昙心。
尝诵三法度论。
以为入道之径。
为人有威仪。
进止堪睹。
鉴识深渺。
恂恂善诱人。
苻坚建元初至长安。
初僧伽跋澄。
昙摩难提所译。
婆须蜜。
二阿含。
毗昙广说。
三法度等。
凡百馀万言。
慕容之难。
兵戈惊扰。
未尽意旨。
而道安又弃世。
不及刊正。
后东山清平。
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
稍习华言。
因知前所出经舛讹。
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證。
会姚兴王秦。
法道特盛。
法和入关。
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
为慧远所宾礼。
以大元中。
请出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等。
译于般若台。
隆安元年游京师。
一时名士。
争先愿见。
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
延请于其舍。
讲阿毗昙。
名僧毕集。
提婆徇义。
吐词粲然成文。
时王弥在座。
感悟增敬。
珣问法网。
道人阿弥所得如何。
答曰。
大略全是。
小未精到耳。
明年珣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
更请重译中阿含。
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
提婆翻为晋言。
书成。
妙极意得。
世秘重之。
其在河洛。
凡译众经百馀万言。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
或云提和。
音讹故也。
本姓瞿昙氏。
罽宾人。
入道修学远求明师。
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
洞其纤旨。
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
以为入道之府也。
为人俊朗有深鉴。
而仪止温恭。
务在诲人。
恂恂不怠。
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
宣流法化。
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
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
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
义旨句味往往不尽。
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
后山东清平。
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
四五年间研讲前经。
居华稍积博明汉语。
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
法和慨叹未定。
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众经。
顷之姚兴王秦。
法事甚盛。
于是法和入关。
而提婆渡江。
先是庐山慧远法师。
翘勤妙典广集经藏。
虚心侧席延望远宾。
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
以晋太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
提婆乃于般若台。
手执梵文口宣晋语。
去华存实务尽义本。
今之所传盖其文也。
至隆安元年来游京师。
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
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
荷持正法建立精舍。
广招学众。
提婆既至。
珣即延请。
仍于其舍讲阿毗昙。
名僧毕集。
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
振发义理。
众咸悦悟。
时王弥亦在座听。
后于别屋自讲。
珣问法纲道人阿弥所得云何。
答曰。
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
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此。
其冬珣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馀人。
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
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
提婆翻为晋言。
至来夏方讫。
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馀万言。
历游华戎备悉风俗。
从容机警善于谈笑。
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现。
罽宾国人也。
渊懿有识量。
博究三藏。
特善禅数经。
诵阿毗昙毗婆沙。
精入其义。
纵浪诸国。
以弘化为己任。
苻坚建元十七年。
至关中。
初大乘经典未广。
禅数学方盛。
现既至。
道俗归之。
以为法匠。
秘书郎赵正。
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
与道安等宣译。
现口授。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
佛图罗刹宣译之。
秦沙门敏智润以词。
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
至秋方毕。
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
明年与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
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道安法和对挍。
现有威仪。
关中追法焉。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
罽宾人。
毅然有渊懿之量。
历寻名师备习三藏。
博览众典特善数经。
闇诵阿毗昙毗婆沙贯其妙旨。
常浪志游方观风弘化。
符坚建元十七年。
来入关中。
先是大乘之典未广。
禅数之学甚盛。
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
符坚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
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澄讽诵。
乃四事礼供。
请译梵文。
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集僧宣译。
跋證口诵经本。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
佛图罗刹宣译。
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
以伪秦建元十九年译出。
自孟夏至仲秋方讫。
初跋澄又赍婆须蜜梵本自随。
明年赵正复请出之。
跋澄乃与昙摩难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
秦沙门佛念宣译。
慧嵩笔受。
安公法和对共校定。
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
跋澄戒德整峻虚靖离俗。
关中僧众则而象之。
后不知所终。
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
德业纯粹该览经典。
久游中土善闲汉言。
其宣译梵文见重符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3或344—413 【介绍】: 即拘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意为“童寿”。十六国时高僧,龟兹人,祖籍天竺。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誉满西域。二十岁还龟兹。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吕光破龟兹,得罗什,遂滞留凉州十八年,得通汉文。后凉灭,入长安,为后秦姚兴国师。兴辟逍遥园译场,罗什为译主。前后八年,据《大唐内典录》载,共译佛经98部,425卷。著名弟子有僧肇、僧睿、道生、道融,世称“什门四圣”。大乘部之《妙法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均出其手,译文典丽而不失原意。现存著作有《大乘大义章》。
全晋文
鸠摩罗什,一作句摩罗耆婆,天竺人。为吕光所获,历事吕纂吕隆,至后秦弘始中迎入关,卒于长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世为相国。
大父达多有重名。
父炎将嗣相位。
避之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名。
郊迎之。
尊以为国师。
王有妹年二十。
才敏绝人。
诸国交聘不许。
及见炎逼以妻之。
生二子。
其一罗什。
其一则弗沙提婆。
始什之妊也。
其母慧解倍常。
闻雀黎大寺多名僧。
有得道者。
呼女伴往听法。
忽通天竺语。
难问锋出。
有达么瞿沙者。
见曰。
是必孕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时事。
什生七岁。
母因野行。
见冢骨。
从炎乞出家。
炎不可。
因不食六日。
气如缕。
乃许之。
遂与什俱落发。
母以专精禅观。
获初果。
什诵经日千偈。
偈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义亦自通。
龟兹人方加礼事。
母辄携什避去。
游诸国。
什九岁。
渡新头河。
至罽宾。
师事异僧槃头达多。
受杂藏中长两阿含。
凡四百万言。
达多奇之。
什自是声称达王。
王集异道。
立论相攻难。
异道慢什年小。
不为备。
什乘隙折困之。
异道愧伏。
王设上供。
差大僧营视。
惟恐其去。
年十二。
母携还龟兹。
而诸国交聘以好爵。
悉不应。
已又携至月氏。
北山尊者见之。
谓其母曰。
此沙弥使三十五岁。
毗尼无玷者。
度人如优波鞠多。
不尔正一俊法师耳。
至沙勒。
顶戴佛钵。
私念钵大而轻如此耶。
即重不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曰儿心分别。
故钵轻重耳。
遂留沙勒一年。
博览五明诸论。
及阴阳星算。
皆妙达其要。
沙门喜见劝王请什开法。
曰。
当有二益。
国中比丘。
耻不及之。
而加精进。
龟兹王必以为尊什。
是敬己也。
来脩旧好。
王然之。
于是会道俗如其劝。
什真率忽绳墨。
或者疑之。
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
参军王子须耶利苏摩兄弟。
皆弃国位为沙门。
苏摩尤才辩。
尝为什说阿耨达经。
以阴界诸入。
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乃坏破诸法至是耶。
因共研覈大小乘。
移时。
而什悟。
叹曰。
吾昔于小乘。
如以鍮石为金。
遂受中百二论。
十二门观等。
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
有异道。
立义击鼓。
求论辩。
什适随母在焉。
卒挫衄之。
自是名重葱左。
居龟兹。
广说诸经。
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
尼阿竭耶末帝。
王女也。
博观群经。
已證二果。
闻法欣跃。
更请开演。
什益分别诸法本空。
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
听者晓悟。
年二十。
即王宫。
从卑摩罗叉受戒。
学十诵律。
顷之母谓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柰何。
谓什曰。
方等深教不可思议。
传至东土。
惟尔之力。
但于汝无利。
惜哉。
什曰。
必使大化流传。
虽苦无所恨。
母以为然。
寻往天竺。
进登三果。
什独留止国之新寺。
后于寺侧。
得放光经。
而文字隐蔽。
不可读。
什心知其魔。
不为动。
既而可读耳。
闻空中语曰。
智人何用此书。
什曰小魔敢尔。
留二年。
益习大乘经论。
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
使坐以说法。
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
请往化导。
俄其师至。
什为先说德女问经。
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
而昔与师俱所不信者。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
而遽尚之。
什曰。
大乘深妙。
有法皆空。
非小乘滞相偏局可拟也。
师曰。
汝言一切皆空。
甚可畏也。
汝亦知舍有爱空之患乎。
昔有狂人。
使工绩缕。
工已极其细好矣。
狂人犹以为未。
工指空曰。
此缕也。
狂人曰。
我何不见。
工曰缕细。
我良工且不见。
况他人乎。
狂人喜厚饷之。
汝之空法正类此也。
什曰。
小乘执有。
大是颠倒。
如人病目。
见空中华。
以为实有。
坐以待果。
要人共尝。
其不为明目者所笑乎。
于是达多悟。
礼什为师。
西域诸国。
咸伏什神异。
其说法时。
诸王皆长跪坐侧。
令什践而升座焉。
苻坚闻之。
久有迎什意。
建元十二年。
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现外国分野。
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将非此耶。
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
谓光曰。
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光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曰。
当有勍敌。
从日下来。
宜恭承之。
勿抗其锋。
王不纳。
发兵拒光。
大为光所破。
遂获什。
光见其齿少易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不可。
光曰。
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
尚何辞。
乃饮以醇酒。
闭之密室。
光还中路屯师山下。
什曰。
宜从屯陇上。
光不纳。
夜果大雨潦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人。
光异之。
光欲留王西国。
什曰。
推运揆数。
此不宜留。
前有福地可居。
还至凉州。
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
于是窃号河右。
属姑臧。
一日大风。
什曰。
不祥之风。
当有奸叛。
然不劳而自定。
俄有叛者。
寻皆殄灭。
沮渠蒙逊。
先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光遣子纂。
率众讨之。
时论以业乌合。
纂有威声。
势必全克。
光以访什。
答曰。
此行未见其利。
纂果败于合黎。
会郭黁起兵。
纂军轻骑还。
又为黁败。
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病。
光博营救疗。
外国道人罗叉云。
能瘥资病。
光喜络赐不赀。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
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
可以术试之。
乃以五色丝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
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灰浮为绳自若。
未几资亡。
光亦寻卒。
子绍袭位。
纂杀之自立。
有猪生子三首。
黑龙升井中。
蟠卧殿前。
比旦失之。
纂以为瑞。
号殿为龙翔。
俄又升于当阳宫门。
又改为龙兴门。
什曰。
比日潜龙出游。
豕妖呈异。
龙者阴类。
出入以时。
今屡见灾也。
是必下人有谋者。
宜克己脩德。
以答天戒。
纂不纳。
竟为从弟超所杀。
什在凉州积年。
吕光父子。
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
无所宣化。
姚兴遣姚硕德。
西破吕隆。
迎至为国师。
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
译出众经。
多所暗诵。
又览旧经纰缪。
与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
传受其旨。
更出经论。
凡三百馀卷。
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言。
西方辞体。
特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
以入管弦为善。
凡觐王见佛。
必有赞德。
经中偈颂。
皆其式也。
但翻梵为秦。
失其蔚藻。
虽得大意。
殊乖文体。
正如嚼饭饲人。
非徒无味。
乃令人呕哕也。
什尝以颂赠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十偈。
词喻皆尔。
雅好大乘。
志在敷演。
常叹曰。
吾著笔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比也。
无深识者。
因悽然而止。
著实相论二卷。
注维摩经。
皆肆笔成文。
无所窜定。
兴奉之若神。
尝讲经于草堂寺。
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馀人。
肃容观听。
兴曰。
法师才明超悟。
海内无双。
何可使法少种嗣哉。
遂以妓女十辈。
逼令受之。
什亦曰。
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
欲障也。
自是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
诸僧或欲效之。
什乃聚针于钵谓曰。
若能食此乃可耳。
因举匕进针如常食。
卑摩罗叉律师。
什受律师也。
至则欣迎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事。
问曰。
汝于汉地有大缘。
受法者几何人。
什曰。
经律未备。
新经皆什所传。
三千馀人。
相从授法。
但什以业重障深。
于律有缺。
不能深弘耳。
杯渡比丘在彭城。
闻什在长安。
叹曰。
吾与此子。
戏别三百馀年。
相见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世耳。
什未终夕。
日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
令外国弟子诵之。
以自救。
未及致力。
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
别众曰。
因法相遇。
殊未尽心。
方复后世。
自以暗昧。
谬充传译。
所出经论。
唯十诵律。
未及删烦。
若义契佛心。
焚身之日。
舌不焦坏。
遂终于逍遥园。
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
晋义熙五年也。
阇维果舌存焉。
晋书有传。
神僧传·卷第二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善经律论化行于西域。及东游龟兹(音丘慈)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处之。时符坚僣号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引见。二王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请兵往定以求内附。至竖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八年九月。坚遣骁将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临发坚饯光于建章。谓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纯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载与俱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是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密而异之。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迁揆数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土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年称大安。大安二年正月姑臧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然不劳自定也。俄而梁谦彭晃相继而反。寻亦殄灭。至光龙飞二年。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弟蒙逊反。推建康太守叚业为主。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众五万讨之。时论谓业等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剋。光以访什。什曰。观察此行未见其利。既而纂败绩于合黎。俄又郭黁(奴昆切)作乱。纂委大军轻还。为黁所败仅以身免。光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光甚器之。资病光广求救疗。有外国道人罗叉云。能差资疾。光喜给赐甚重。什知叉诳诈。告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成绳者。病不可愈。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既叉治无效。少日资亡。顷之光又卒。子绍袭位。数日光庶子纂杀绍自立。称元咸宁。咸宁二年有猪生子。一身三头。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比旦失之纂。以为美瑞。号大殿为龙翔殿。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号为龙兴门。仔奏曰。比日潜龙出游豕妖表异。龙者阴类。出入有时。而今屡见则为灾生。必有下人谋上之变。宜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纳。与什博戏。杀棋曰。斮胡奴头。什曰。不能斮胡奴头。胡奴将斮人头。此言有旨。而纂终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杀纂斩首。立其兄隆为主。时人方验什之言也。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教。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符坚已亡竟不相见。及姚苌僣有关中。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敦请。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园葱变为茞。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初杯度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乃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宁。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灰尔。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祖父达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国。
父鸠摩炎。
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
一闻则诵。
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肯行。
及见摩炎心欲当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
其母自觉。
神悟超解有倍常日。
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得道之僧。
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
弥日设供请斋听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之。
有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證。
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
顷之什母乐欲出家。
夫未之许。
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
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
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
若不落发不咽饮食。
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
夫乃惧而许焉。
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
即敕人除发。
乃下饮食。
次旦受戒仍乐禅法。
专精匪懈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诵毗昙既过。
师授其义。
即自通达。
无幽不畅。
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岁。
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
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即罽宾王之从弟也。
渊粹有大量。
才明博识独步当时。
三藏九部莫不该练。
从旦至中手写千偈。
从中至暮亦诵千偈。
名播诸国远近师之。
什至即崇以师礼。
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
达多每称什神俊。
遂声彻于王。
王即请入宫。
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言气始交。
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
什乘隙而挫之。
外道折伏愧惋无言。
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国之上供也。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
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
其母携还龟兹。
诸国皆聘以重爵。
什并不顾。
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
有一罗汉见而异之。
谓其母曰。
常当守护。
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
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
与优波掘多无异。
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
心自念言。
钵形甚大何其轻耶。
即重不可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答云。
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
遂停沙勒一年。
其冬诵阿毗昙。
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
而备达其妙。
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
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
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
王宜请令初开法门。
凡有二益。
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
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
而彼尊之是尊我也。
必来交好。
王许焉。
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
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什以说法之暇。
乃寻访外道经书。
善学围陀含多论。
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
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
阴阳星算莫不必尽。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
委国请从而为沙门。
兄字须利耶跋陀。
弟字须利耶苏摩。
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
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
什亦宗而奉之。
亲好弥至。
苏摩后为什说阿耨达经。
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
答曰。
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什既执有眼根。
彼据因成无实。
于是研覈大小往复移时。
什方知理有所归。
遂专务方等。
乃叹曰。
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妙。
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顷之随母进到温宿国。
即龟兹之北界。
时温宿有一道士。
神辩英秀振名诸国。
手击王鼓而自誓言。
论胜我者斩首谢之。
什既至以二义相检。
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
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
龟兹王躬往温宿。
迎什还国。
广说诸经。
四远宗仰莫之能抗。
时王子为尼。
字阿竭耶末帝。
博览群经特深禅要。
云已證二果闻法喜踊。
乃更设大集请开方等经奥。
什为推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
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
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
谓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吾其去矣。
行至天竺进登三果。
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于自身无利。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忘躯。
若必使大化流传。
能洗悟矇俗。
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
后于寺侧故宫中。
初得放光经。
始就披读。
魔来蔽文唯见空牒。
什知魔所为。
誓心踰固。
魔去字显。
仍习诵之。
复闻空中声曰。
汝是智人何用读此。
什曰。
汝是小魔宜时速去。
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停住二年。
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
以大秦锦褥铺之。
令什升而说法。
什曰。
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
不得停此。
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
王曰。
大师何能远顾。
达多曰。
一闻弟子所悟非常。
二闻大王弘赞佛道。
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
什得师至欣遂本怀。
为说德女问经。
多明因缘空假。
昔与师俱所不信。
故先说也。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
什曰。
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
小乘偏局多诸漏失。
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
安舍有法而爱空乎。
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线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
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
此是细缕。
狂人曰。
何以不见。
师曰。
此缕极细。
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
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织师。
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汝之空法亦由此也。
什乃连类而陈之。
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
方乃信服。
师叹曰。
师不能达反启其志。
验于今矣。
于是礼什为师。
言和上是我大乘师。
我是和上小乘师矣。
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
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
令什践而登焉。
其见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川。
时符坚僣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
并来朝坚。
坚引见二王说坚云。
西域多产珍奇。
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至符坚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于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襄阳有沙门释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至十七年二月。
善善王前部王等。
又说坚请兵西伐。
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
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
临发坚饯光于建章宫。
谓光曰。
夫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乎。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光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
日下人从东方来。
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而战。
光遂破龟兹杀纯。
立纯弟震为主。
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距而不受辞甚苦到。
光曰。
道士之操不踰先父。
何可固辞。
乃饮以醇酒。
同闭密室。
什被逼既至遂𮓪其节。
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
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什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光不纳。
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光始密而异之。
什谓光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
推运揆数应速言归。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
光从之。
至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
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风。
什曰。
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自定也。
俄而梁谦彭晃相系而叛。
寻皆殄灭。
至光龙飞二年。
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从弟蒙逊反。
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
率众五万讨之。
时论谓业等乌合。
纂有威声势必全剋。
光以访什。
什曰。
观察此行未见其利。
既而纂败绩于合梨。
俄又郭馨作乱。
纂委大军轻还。
复为馨所败仅以身免。
光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
光甚器之。
资病。
光博营救疗。
有外国道人罗叉。
云能差资疾。
光喜给赐甚重。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益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
乃以五色系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
既而又治无效。
少日资亡。
顷之光又卒。
子绍袭位。
数日光庶子纂杀绍自立。
称元咸宁。
咸宁二年有猪生子。
一身三头。
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
比旦失之。
纂以为美瑞。
号大殿为龙翔殿。
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
纂改九宫门为龙兴门。
什奏曰。
皆潜龙出游豕妖表异。
龙者阴类出入有时。
而今屡见则为灾眚。
必有下人谋上之变。
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
纂不纳。
与什博戏。
杀棋曰。
斫胡奴头。
什曰。
不能斫胡奴头。
胡奴将斫人头。
此言有旨。
而纂终不悟。
光弟保有子名超。
超小字胡奴。
后果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时人方验什之言也。
什停凉积年。
吕光父子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符坚已亡竟不相见。
及姚苌僣有关中。
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不许东入。
及苌卒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兴弘始三年三月。
有树连理生于广庭。
逍遥园葱变为茝。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
隆军大破。
至九月隆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经论渐多。
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
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
转能汉言音译流便。
既览旧经义多纰僻。
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增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心悏伏莫不欣赞。
兴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则。
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
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
大将军常山公显左军将军安城侯嵩并笃信缘业。
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
续出小品金刚波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释论成实十住中百十二门论凡三百馀卷。
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
于时四方义士万里必集。
盛业久大于今咸仰。
龙光释道生。
慧解入微玄搆文外。
每恐言舛入关请决。
庐山释慧远学贯群经栋梁遗化。
而时去圣久远疑义莫决。
乃封以咨什语见远传。
初沙门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
天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
乃令呕哕也。
什尝作颂赠沙门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
常叹曰。
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
今在秦地深识者寡。
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乃悽然而止。
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
并注维摩。
出言成章无所删改。
辞喻婉约莫非玄奥。
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
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
性仁厚汎爱为心。
虚己善诱终日无勌。
姚主常谓什曰。
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
若一旦后世。
何可使法种无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尔以来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
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
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初什在龟兹从卑摩罗叉律师受律。
卑摩后入关中。
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问什曰。
汝于汉地大有重缘。
受法弟子可有几人。
什答云。
汉境经律未备。
新经及诸论等。
多是什所传出。
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
但什累业障深。
故不受师教耳。
又杯渡比丘在彭城。
闻什在长安。
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
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生耳。
什未终日。
少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
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
方复后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谬充传译。
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
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
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
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长安。
是岁晋义熙。
五年也。
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后外国沙门来云。
罗什所谙十不出一。
初什一名鸠摩罗耆婆。
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
什父鸠摩炎。
母字耆婆。
故兼取为名。
然什死年月诸记不同。
或云弘始七年。
或云八年。
或云十一年。
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
而译经录传中犹有一年者。
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国。时苻坚僭号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于正殿引见二王。因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乃请兵往定。以求内附。至苻坚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道安。将非此耶。即遣使求之。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临发。坚饯光于建章宫。谓光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尅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到。什对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日下。宜恭承之。勿抗其锋。钝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乃饮以醇酒。不亏其节。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什曾无异色。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异之。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顷之。光卒。子绍袭位。光庶子纂杀绍自立。光弟保有子名超。杀纂斩首。立其兄隆为主。什停凉积年。苌闻高名。虚心要请。诸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敦请。兴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园。葱变为𦶜。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尽转汉言。音译流便。渐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僧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文义圆通。众心惬伏。兴以佛道冲𨗉。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续出小品。金刚般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成寔。十住。中百十二门。诸论。凡三百卷。

人物简介

简介
字伯高,江苏江阴人。
邑诸生,博闻强识,工古文词。
清兵至时,不屈而死。
撰有《读书志》、《阳羡茗壶系》等,中国早期茶学、佛学、紫砂三界专业评论家。
日常爱好收藏、书法和品茶论道。
僧苞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京兆人。
史失其氏。
为沙门。
受罗什法道。
日诵万言。
宋永初中。
又从黄山静定二公。
增益智證。
而普贤齐忏之脩。
多致祥应。
至京师。
值祇洹寺方讲。
苞弊衣垢面。
系所乘驴。
立户外。
高座唱题竟。
苞趋出欲问。
高座曰。
客何名。
对曰名苞。
又曰。
尽何所苞。
对曰。
高座之人亦可苞耳。
于是折难数番。
无敢抗其词者。
乃自为主客徵析。
一众𥈭眙。
高座愧而止。
时王弘范泰。
闻之叹赏。
愿结友。
请住祇洹寺。
谢灵运见苞叹。
以为非常胜侣。
有问。
或者曰。
谢公何如。
苞对曰。
灵运识不殆苞远甚。
才差相揖耳。
元嘉中没。
时瓦棺沙门法和
亦精通经论。
为高祖所礼。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苞。
京兆人。
少在关受学什公。
宋永初中游北徐。
入黄山精舍。
复造静定二师进业。
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
至第七日。
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
至中行香毕乃去。
至二十一日将暮。
又有黄衣四人。
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苞少有志节加复祥感。
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厉。
日诵万馀言经。
常礼数百拜佛。
后东下京师。
正值祇洹寺发讲。
法徒云聚士庶骈席。
苞既初至人未有识者。
乃乘驴往看。
衣服垢弊貌有风尘。
堂内既迮。
坐驴鞯于户外。
高座出题适竟。
苞始欲厝言。
法师便问。
客僧何名。
答云名苞。
又问尽何所苞。
答曰。
高座之人亦可苞耳。
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
高座无以抗其辞。
遂逊退而止。
时王弘范泰闻苞论议叹其才思。
请与交言。
仍屈住祇洹寺。
开讲众经法化相续。
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
及见苞神气弥深叹伏。
或问曰。
谢公何如。
苞曰。
灵运才有馀而识不足。
抑不免其身矣。
苞尝于路行见六劫被录。
苞为说法劝念观世音。
群劫以临危之际。
念念恳切。
俄而送吏饮酒洪醉。
劫解枷得免焉。
宋元嘉中卒。
时瓦官又有释法和者。
亦精通数论致誉当时。
为宋高祖所重。
敕为僧主焉。
汤寿潜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汤寿潜(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蛰先(一作蛰仙),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祖籍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
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
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内阁中书,并结识毕生好友张謇。
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汤寿潜发表《危言》。
在《危言》中汤寿潜主张迁都长安、设立议会、废除八旗、兴办铁路,社会回响强烈,多次再版,“时人以比唐甄、冯桂芬”,翁同龢还将这本书推荐给光绪帝。
同年,他离开山东张曜门下,北上参加科举会试,落榜后到上海带领一群考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满,初授山西乡宁县知县,因请求方便回乡照顾双亲改派到邻省安徽青阳县、。
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见汤寿潜,两人促膝长谈,翁同龢在日记中称汤寿潜“必为好官”。
4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派开始在全国开展。
汤寿潜做了3个月县令就因为父母病重辞官回老家,接着到金华丽正书院(今金华第一中学)担任山长,推动教育“讲求实用之学”,门下许多学生后来都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汤寿潜会同张謇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注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中,汤寿潜当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府中充当幕僚,光绪帝于5月、7月两次谕令廖寿丰传召汤寿潜,汤寿潜都以母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9月慈禧发动政变推翻变法,此事不了了之。
僧洪遵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608 【介绍】: 隋僧。相州人,俗姓时。八岁出家,专攻律学。后游方各地,咨求深义。历三年,遂知大旨。在北齐为断事沙门。入隋,文帝开皇中召住兴善寺,与天竺僧共译梵文。后奉敕为讲律众主。炀帝大业初升知寺,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相州时氏子。八岁出家。从师受业。即有声。既受具。专务律部。每曰。住持遗法。尚有赖于此耳。三夏咨询。仅知大旨。初依嵩高少林寺资云公。习律之外。兼听华严大论。时邺下晖公。方弘四分。因负笈造焉。徒众五百。顾莫出其右者。晖亦蔽于巧佞。不能知也。一日晖盛集。遵尽束晖所制疏。捧入堂中。置案上曰。碌碌论下久矣。凡覆讲竖论。都未尝见试。是则师资之道。拥而不通。敢以此疏还之。后往云所。云即令升座。吐述微妙。迥出常流。因卒学大论。以发明慧解。俄入禅林。造诣不可测。时踰十稔。及归犹以毗尼弘化。四远趋风。徒盈千数。齐文宣诏以为断事沙门。如五众有坠宪纲。使据律断之。青齐久诤讼。上命遵和解之。且惩治其无赖者。曲当物情。法侣欣服。齐季之乱。偕名僧慧远等。隐于白鹿岩中。周既浑一。举居嵩岳。开皇七年诏俱五大德赴阙。尉劳勤至。令并弟子十人。居兴善寺。有司为致四事供养。十一年。诏偕天竺沙门译经。十六年。诏充律众主。就崇敬寺讲律。先是关内素奉僧祇。于四分则鲜听禀。遵乃为设权机。卒致流通。仁寿二年。诏送舍利于卫之福聚寺。红赤二光。照灼近远。四年诏曰。朕秪承肇命。抚育生民。遵奉圣教。重兴像法。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感见舍利。开导含生。朕已分布近远。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令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起塔。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遵善解法相。庶能宣扬佛教。感悟遇迷。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遵乃承命搜举。颇叶时论。又诏三十馀州。起塔函藏舍利。一时入塔。遵复送至隆圣寺。瑞相具别录。俄诏知寺任厥绩允懋。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卒于兴善。寿七十九。其著述有大统钞五卷行世。 当隋之初。道洪法腾法渊等。并有声之士。正像之纲维也。后皆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洪遵。
姓时氏。
相州人也。
八岁出家。
从师请业屡高声驾。
及受具后专学律部。
心生重敬。
内自惟曰。
出家基趾其存戒乎。
住持万载。
被于遗教。
谅非虚矣。
更辞师友游方听习。
履涉相京咨访深义。
有所未喻决问罕通。
三夏将满遂知大旨。
初住嵩高少林寺。
依资云公开胸律要。
并及华严大论前后参听并扣其关户涣然大明。
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
因往从焉。
听徒五百。
多以巧媚自通。
覆讲坚论了无命及。
晖寔律学名匠。
而智或先图。
遵固解冠时伦。
全不以曲私在虑。
后因盛集异学充堂。
遵乃束晖制疏。
捧入堂中曰。
伏膺有日都未见知。
是则师资两亡。
敢以文疏仰及。
便置之坐上往覆。
云所既属舍见来降。
即命登座覆述。
吐纳纤隐众仰如山。
自后专预正时结徒毕业。
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者。
乃重听大论毗昙。
开沃津奥。
又以心使未静。
就诸禅林学调顺法。
年踰十腊方归律宗。
四远望风堂盈千计。
时为荣大也。
齐主既敞教门。
言承付嘱。
五众有坠宪网者。
皆据内律治之。
以遵学声早举。
策授为断事沙门。
时青齐诸众。
连诤经久。
乃彻天听。
无由息讼。
下敕令往。
遵以法和喻。
以律科惩曲感物情。
繁诤自弭。
由是更增时美。
法侣欣之。
及齐历将季擅名逾远。
而非类不交惟道同辙。
名儒大德见辄慕从。
常与慧远等名僧通宵造尽。
周平齐日隐于白鹿岩中。
及宣政搜扬。
被举住于嵩岳。
德不孤峙众复屯归。
大隋廓定招贤四海。
开皇七年。
下敕追诣京阙。
与五大德同时奉见。
特蒙劳引令住兴善。
并十弟子四事供养。
十一年中。
又敕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至十六年。
复敕请为讲律众主。
于崇敬寺聚徒成业。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习俗生常恶闻异学。
乍讲四分人听全稀。
还是东川赞击成务。
遵欲广流法味。
理任权机。
乃旦剖法华晚扬法正。
来为开经说为通律。
屡停炎澳渐致附宗。
开导四分一人而已。
迄至于今僧祇绝唱。
遵为人形仪儒雅。
动据现猷。
而神辩如泉。
声相钟鼓。
预升法位罕有昏漠。
开悟之绩寔难嗣焉。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卫州之福聚寺。
将出示众。
乃放红赤二光。
晃发远近照灼人目。
道俗同睹大生庆悦。
仁寿四年。
下诏曰。
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
遵奉圣教重兴象法。
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远近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依前造塔。
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尊善解法相。
使能宣扬佛教。
感𥧝愚迷。
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
遵乃搜举名解者用承上命。
登又下敕。
三十馀州一时同送。
遵又蒙使。
于博州起塔。
初至州西。
有白鹄数十头。
当于舆上旋绕数匝。
久之而逝。
及至城东隆圣寺置塔之所。
夜有白光数十道。
道如车轴住于基上。
边有鸟巢树上。
及光之洞明众鸟惊散。
又雨银花委地光耀如雪。
掘基五尺获粟半升。
夜降神仙八十四人。
持华绕塔久乃方隐。
又妇人李氏患目二十馀年。
及来礼拜两目齐见。
后行道之夕。
又放赤光照寺东房。
见卧佛及坐佛说法之像。
复见梵僧对架读经。
有一十四字。
皆是梵书。
时人不识。
及四月八日当下塔时。
感黑蜂无数衔香绕塔。
气蔚且熏不同人世。
又见白莲花在塔四角高数百丈。
花叶分布下垂于空。
时间五彩莲花厕填其内。
又见天人烧香而左转者。
于是总集而观叹未曾有。
属目不见者非无一二。
及下覆讫诸相皆止。
遵于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
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
又著大纯钞五卷。
用通律典。
寻又下敕令知寺任。
弼谐僧众亟光徽绩。
以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春秋七十有九。
隋初又有道洪法胜洪渊等。
并以律学著名。
洪据相州绍通云胤。
容止沈正宣解有仪。
学门七百亟程弘量。
故诸经论之士将欲导世者。
皆停洪讲席。
观其风略采为轨躅。
胜博涉有功。
而言行无副。
神志高卓时共潜推。
但身令未广。
故听徒简略。
渊学承遵统化被中山。
纲维正象有声幽冀。
年代非远。
并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3—1585 【介绍】: 明山东汶上人,字尚甫,号黄涯。嘉靖十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浚陂塘,平反冤狱。万历时官至工部尚书。
维基
郭朝宾(1513年—1585年),字尚甫,号黄涯,山东汶上县人,军籍。
嘉靖乙未进士,万历初年官工部尚书。
山东乡试第五十四名举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第二百八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二百零五名进士。
十八年授户部广西司主事,二十年迁山西司郎中,宣大督粮。
二十五年擢陕西按察司副使、备兵西宁,居三年,以外艰归。
家居十年,乃出补河南管河副使,又三年迁陕西右参政,分守关西道,居二年,以内艰归。
隆庆改元,起补浙江右参政,元年(1567年)八月升本省按察使,十月升右布政使,二年二月进左布政,五年二月官顺天府府尹,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十一月升户部左侍郎,六年七月总督仓场,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升工部尚书,五年十一月以纠拾致仕。
万历十三年六月卒,享年七十二。
(一)在大同督饷时,改革传统运送粮草办法,杜绝亲朋、权贵请托,为国家节余运费2万两(白银)。
(二)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见,不妄杀戮,很快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
(三)任河南副使期间,一韩姓军官,因其仆作恶被当地指挥逮捕,便夜入指挥宅邸,行凶斗殴,并杀死自己小儿诬陷指挥。
郭朝宾深入访查,很快予以查明昭雪。
(四)在浙江主持土特产品收购时,系统调整了收购办法和价格,稳定了市场,避免了豪富权贵从中渔利。
(五)朝中一江陵宠臣,为表现自己,几次奏请开挖胶莱二河,皇上准备批准。
郭朝宾经实地考察,认为开河时机未到。
他不附和,不媚上,几次廷议,均以其力谏而被皇上否决。
郭朝宾享年72岁。
皇帝派员建墓,葬于汶上城东北郭家林。
道同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道同(?
—1380年),中书省河间路河间县(今属河北河间市)人。
蒙古族。
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他在洪武年间被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并后来出任番禺知县。
道同以严格执法和拒绝违理要求而著称,特别是在面对权贵的不法行为时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他坚持原则的态度使他与当地权贵,特别是永嘉侯朱亮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终导致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皇帝朱元璋下旨处决。
道同枉死后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深切悼念。
有人甚至刻木像以资纪念并向其祭祀,并因向他祈祷占卜时常灵验而有民间传说视他为神明。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