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秀公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五日饮秀公兄楼头 明末清初 · 龚鼎孳
七言律诗
游倦难消贳酒裘,醉眠人自理春愁。
青莎路滑看调马,白石歌成好饭牛。
烟月竟迷江总宅,乡园犹怯仲宣楼。
乌衣麈尾还相望,争剪珊瑚挂玉钩。
南山有佳色,偃蹇谁能分。
如何公子堂,卧看南山云。
公子秀公族,高标出尘氛。
总戎亦何事,晏坐参垆薰。
晴空万剑戟,卫此明将军。
鄙夫在蒲城,簿书剧丝棼。
青山不到眼,终日无一欣。
寄声幸分我,与子同清芬。
⑴ 原作莆,据沈本改
桂粉弹床,银泥衬屧,芙蓉一笑偏亲。
黛写遥山,多情京兆知名。
花如百和星前语,便倚风、天上难闻。
好妆成、夫婿前头,莫问傍人。
当年鹊渡天孙。
正九微画烛,双袖宫云。
艳事谁家,重看宝珞装轮。
曲江柳线章台月,锦步围、肯负青春。
愿金闺、长记盟言,紧系罗裙。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缭绕西南隅,鸟声转幽静。
秀公今不在,独礼高僧影。
林下器未收,何人适煮茗。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维扬禹九州,淮南唐四镇。
地据江海冲,星占楚吴分。
五季剧荒扰,我朝夷僭闰。
督府时称雄,守帅选常遴。
由来竹符使,莫匪邦家闻。
其间九贤者,尤推万人俊。
太原文章伯,师友渊源浚。
五事陈便宜,七制推(丁本作追)典训。
屡荐官虽崇,三已色无愠
岐公老藩朝,惠爱浃吴晋。
荐士言有味,偃兵功不陈。
鼎饪方燮和,丘园终委顺
渊哉文肃公,生遘休明运。
三朝翰墨工,二府谋猷奋。
道卷任推迁,名全蔑缁磷
郑公梁栋才,天质璆琳韵。
大笔弟兄同,万事朝廷问。
徊翔极宰枢,终始无疵吝
仁宗初倦勤,魏公复来觐。
堂堂真相尊,謇謇嘉言进。
十字篆勋劳,大烝报忠荩
乐安予旧馆,早岁窥墙仞。
儒林仰宗工,政府发闳论。
虽无鼎铭勋,却有书传信
吾友仲原父,利器发硎刃。
论经鄙章句,纵辨摧凌谇(自注:音讯。)
经纬夙志违,风流壮年尽
文武惟秀公,将相纡双印。
入辅复出藩,抚淮兼帅润。
忆昔获攀稽,后来尝慕蔺
司空一代宗,累叶清风振。
继父汉韦平,致君古尧舜。
时叹人云亡,上嗟天不憖
昔人企前修,景行仰高峻。
声气或相同,古远视犹近。
马迁称晏婴,羊祜交陆逊。
异代思执鞭,仇邻通馈餫。
粤予望诸贤,先后来兹郡。
既非镇俗才,仍抱终天衅(自注:先公尝领是州,辞不赴。)
砂砾自澄汰,铅镆殊铦钝。
将书名在石,终惭驽附骏。
前人(丁本作日)固难追,遗德犹可徇。
鞭后志良勤,思齐言亦讱。
颜㥏章在怀,年侵霜满鬓。
俛仰复奚为,兹焉俟嘉遁。
⑴ 自注:王元之一登翰林,三践西掖。屡被谴逐,皆以直道。尝作《三黜赋》,其末云:令尹无愠,予之所师;下惠不耻,予其庶几。先祖少举进士时,尝获贽见。公有《池亭诗》石,今在西圃。
⑵ 自注:杜公自河东提刑移镇于此,寻迁淮南转运使,后登枢府,议西师守用策,未几元昊请命。登庸才半岁出藩,遂还政,居南都十年而薨。其荐士于朝,达者最多,而予被遇尤异。
⑶ 自注:盛公始以文学被知太宗,召寘馆阁。真宗、仁宗朝再入翰苑,遍历二府,两黜皆由人累。再典兹郡,卒以寿老,致政考终。先公铭志其墓。
⑷ 自注:宋公自参预出麾,郡人安其宽简,去后作爱思堂以怀其德。在郡赋诗,有刻石僧寺。予在馆阁,最蒙称奖。
⑸ 自注:韩公在郡日,大葺府城,自此方镇事体始备。郡人思慕,立祠堂于雍熙浮屠,迨今尤盛。其墓碑神宗御篆十字,以表勋烈。又配享英宗庙廷。公在朝,予屡获款接。
⑹ 自注:予举进士日,欧阳公主文衡,误见赏拔。后留守宋都,予在幕府,自尔相知尤厚,始终不替。大明寺平山堂,公所作,最为一郡之胜。
⑺ 自注:予与侍读刘公少同砚席,每爱其论经义,谈历代,高才博识,谓当辅相承平,中年而殒,士友痛惜。今云山阁有留题诗、时会堂唱和诗并刻于石。
⑻ 自注:陈公倅符离日,予为郡从事。其后入朝,屡同官局。尝相期卜邻丹阳,后以润帅兼相印镇是郡。
⑼ 自注:吕公与予少时相得于场屋,及仕朝廷,接迹最久。后公薨,二圣嗟悼曰:国家不幸,司马相、吕司空相继云没。予亦尝预闻圣语。有祠堂在兴教院。
灵一心传清塞心,可公吟后楚公吟。
近来雅道相亲少,唯仰吾师所得深。
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
冷曹孤宦甘寥落,多谢携筇数访寻。
百年光景逐飞萤,会脱尘劳只有僧。
一饭聊为清净乐,福田求报我何能。
审观六入本来空,觉海迷波理亦同。
满钵香粳聊共饱,此缘不落有为中。
雾露云霞体上衣,何必缘尘百衲披。
大庾岭头拈不起,卢公冷笑秀公痴。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