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秀公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正凝 朝代:南宋至元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正凝。
舒州太湖李氏。
与坚同门。
并得秀公之道。
法林倚以为重。
凝仪相丰腴。
所至人聚观之。
檀委山积。
嘉熙初。
入闽。
闽帅请住鼓峤。
风猷弘振。
四众钦慕。
若现在如来。
信施以巨万计。
悉充尝住。
三十馀年。
布衣纸衾。
终其身不一染。
捐于世好。
则其所存。
槩可知矣。
咸淳中示寂。
阇维。
数珠不坏。
齿牙中舍利如砌。
坚则继凝住持。
而清气逼人。
虽福缘少逊于凝。
而慧门开受则过之。
日衣东山之衣说法。
法音遐被。
置衣处。
尝有光。
夜白如昼。
有二偷儿入室盗之。
为神所缚卧地。
视不得起。
坚为忏谢。
始苏而去。
德祐中。
朝廷欲南迁。
被旨增广城堞。
请坚为东门提督。
乃忻然奔命曰。
何往而非佛事耶。
手版筑六十丈。
次年告成。
遂示寂焉。
嘱留衣镇山门。
未几。
二王奔。
广军次山麓。
人情汹汹。
咸思劫夺。
衣时现异。
寺赖以全。
噫。
傅持法人。
如来所遣。
行如来事。
愿力弘固。
寓之而然。
即一色一香。
皆能通灵显妙。
况金襕乎。
入元。
衣尚无恙。
至正间。
忽失所在。
僧香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济阴人,俗姓李。初研习庄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学。至五台山参谒秀师,后辞去,入郢州大佛山。劲节安禅,徒众常以千计。州将韩闰召之出山,坚以疾辞。临终,命以水涤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育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从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时秀大师方盛化。
育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大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育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香育。姓李氏。济阴人也。父为兖州掾。育有道性常研习庄老。根器奋发。俄于释典留神。决捐俗态。趋沧州安定寺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满足戒后精力律学。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陟天台登南岳。或入岩阿或栖树下。末至五台。后参预秀师盛化。夙心相契击节希声。秀问之。育答密若隐书。一皆开释。秀默异之。在丛众间多历年所。洞彻心源。则辞秀去入富水大佛山。劲节安禅卯前一食。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育称疾而已。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树造法堂严饰奇丽。时来问道。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虚委在有力。韩侯钦尚。徒众常有千计。贤不肖駮杂而居。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一旦说法次告众曰。善哉是会遭遇者艰。须决所疑无遣虚度。命水涤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三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能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惟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能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27 【介绍】: 唐僧。安州安陆人,俗姓曹。幼于安州明福院出家,习《法华》、《维摩》二经。后依北宗神秀,从侍数年,传其学。后辞观方,居上党寒岭,从者甚众。郓帅吴文涣请住郓州安国院,传法化徒。后入五台山,历二十余载,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曹氏。
安陆人。
弱龄禀朗禅师。
隶业于州治之明福院。
始诵法华维摩二经。
受具已。
遍扣南宗。
复造北宗。
秀公所。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
曰到此后如何。
曰正见一华开五叶。
既佩密印。
乃辞之。
上党卜寒岭而居焉。
学徒激扬日至。
郓帅侍中吴文焕慕其风。
遣使迎归府供养。
俄为建安国寺。
尝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曰。
地布金沙。
人安宝刹。
吴加敬信。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
于所居寺。
寿八十一。
建塔葬全身。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巨方。
姓曹氏。
安陆人也弱龄干节立身从师。
禀业于州治明福院朗禅师。
而听诵法华维摩二经。
功毕受具。
讲述南宗论数席。
即拂衣而起。
禅会必参。
后造北宗秀公所锐精稽考。
一见默许之。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也。
又。
问。
到此间后如何。
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秀颔之。
数载之间入室侍对。
庶几真道罕有伦儗。
乃辞观方至上党寒岭而居积稔之间学徒数百。
求请无阻。
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
得心助道在乎修治。
大较如此。
郓帅吴文涣侍中。
钦慕其风遣使请归。
府建安国院传法化徒。
尚祖风者不离于席。
顿悟多矣。
郓帅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云。
地布金沙人安宝刹。
吴帅信伏。
因兹一府军民咸加宗仰。
吴氏家无少长。
重若神明。
檀施丰厚。
方后于五台山道化。
涉二十馀载入灭。
时告众曰。
吾齿尽于此矣。
言讫长逝。
春秋八十一。
以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
次河中府安国院释智封。
姓吴氏。
怀安人也。
中年学道励操谨躬。
行头陀之行。
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焉。
于本州清静寺恒法师下落发受具。
综习唯识论。
或人所诘责之以滞于名相。
愤发罢讲。
游行登武当山见秀师会。
疑冰解泮。
思养圣胎。
倏辞出蒲津安峰山。
禁足十年。
木食涧饮。
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因兹奔走毳衣。
蔚然繁盛。
使君问曰。
某今日后如何。
对曰。
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
使君初不喻旨。
拱叶而退。
少选开晓充诎于怀。
封来往中条山二十馀年。
俭薄不充。
得其道者不可胜纪。
入灭后门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俗姓孟。粤以驱乌之岁。早蕴慈门。总角之秋。栖心慧苑。年甫十四遂丁荼蓼。眷流俗之难保。知法门之可尚。爰兴正念企步胜场。遂于泛水等慈寺远法师处。申侍席之业。意存教网便诵大经。经三两岁师遂沦化。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欲致想禅扃。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复往荆州历诸山寺。求善知识希觅未闻。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当尔之时。交望弃索诃之秽土。即欲趣安养之芳林。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禅师则沈研律典。荷世尊五德之重寄。𨏦轹经论。当末代四依之住持。定潋波深。濯八解而流派。慧峰岳峻。耸六度而疏岩。五尘无杂。九恼非惊。外跨四流内澄三定。法俗钦望推为导首。特蒙纶旨召入神都。在魏国东寺。居多闻之数。固师年馀二十。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才经一载总涉律纲。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端心读宣律师文抄。可谓问绝邬波离。贯五篇之表里。受谐毗舍女。洞七聚之幽关。律云。五岁得游方。未至岁而早契。十年离依止。不届年而预合。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既进圆具仍居蜀川。于和尚处学律四载。后往长安宣律师处。为依止之客。投心乳器。若饮鹅之善识精粗。竭智水瓶。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研穷诸部淘鍊数家。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然后去三阳之八水。复向黄州报所生地。次往安州大兴律教。诸王刺史咸共遵承。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居十力寺。年七十馀。方始寂化。戒行清素耳目详知。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蝉联靡绝继踵相承。实谓汉珠荆玉。虽别川而俱媚。桂枝兰叶。纵异节而同芳。固师既得律典斯通。更披经论。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心心常续念念恒持。三业相驱四仪无废。覆往襄州在和上处。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颇通蕴处薄捡衣珠。化城是息终期宝渚。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仰上德之清尘。住东林而散志。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渐之清远峡谷。同缘赴感。后届番禺广府。法徒请开律典。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既而威仪者律也。固亦众所钦情。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经乎九夏。爰竟七篇。善教法徒汎诱时俗。于时制旨寺恭阇梨。每于讲席亲自提奖。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年馀七十。而恒敬五篇。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深明幻本巧悟心源。虽闲诸法体空。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作无上之津梁。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劝悟诸人共敦律教。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冀托松林之下。用毕幽栖之志。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供承四海靡倦三朝。屈己申他卑辞是务。固师意欲息想山门。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曲制山池。希流八解之清润。傍开坛界。冀阐七聚之芳规。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布萨轨仪已绍纲目。又每叹曰。前不遭释父。后未遇慈尊。末代时中如何起行。既沈吟于空有之际。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见求墨纸抄写梵经。并雇手直。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遂被载来求住无路。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与诸法俗重得相见。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本行西国有望流通。回住海南经本尚阙。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并在佛逝终须覆往。既而年馀五十。重越沧波。隙驷不留身城难保。朝露溘至何所嘱焉。经典既是要门。谁能共往收取。随译随受须得其人。众佥告曰。去斯不远有僧贞固。久探律教早蕴精诚。傥得其人斯为善伴。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固乃启封暂观。即有同行之念。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攘臂石门之前。褰衣制旨之内。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既投五体。契虚怀于曩日。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共在良宵颇论行事。固乃答曰。道欲合不介而自亲。时将至求抑而不可。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于是重往峡山。与谦寺主等言别。寺主乃照机而作。曾不留连。见述所怀咸助随喜。己阙无念他济是心。并为资装令无少乏。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长驱。作含生之梯橙。为欲海之舟舻。庆有怀于从志。庶无废于长途。固师年四十矣。赞曰。 智者植业。禀自先因。童年洁想。唯福是亲。情求胜己。意仗明仁。非馨香于事利。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贞明固意。大善敦心。小瑕兴畏。有怀脱屣。无望荣贵。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只步汉阴哲人务本。律教是寻。既知网领。更进幽深。致远怀于觉树。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匠物广川。既而追旧闻于东夏。复欲请新教以南遄。希扬布于未布。冀流传于未传。庆斯人之壮志。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其届金洲。能坚梵行。善友之由。船车递济。手足相求。傥得契传灯之一望。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得听未闻之法。还观不睹之例。随译随受。详检通滞。新见新知。巧明开制。博识多智。每励朝闻之心。恭俭勤怀。无忧夕死之计。恐众多而事挠。且逐静而兼济。纵一焰之随风。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释善柔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柔。
董氏。
德兴之永兴人。
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
默诵金刚楞严诸经。
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
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
去滋味绝华好。
日课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百拜。
深惟静念。
孤征独诣。
人莫能津测浅深。
宪宗闻其名。
赐号弘教通理大师。
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
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
慕其德聘。
摄华严讲席于京师。
又传菩萨戒。
于佛子山。
及蔚罗黄楼诸刹。
自是门人加进。
法道半天下矣。
师解悟深远。
勇于为善。
遑遑如不及。
经之阙者。
勒而补之。
寺之废者。
撤而新之。
甃圮桥完坏路。
为之不一而足。
其于身也。
蔬食饮水。
敝衲容身而已。
论者谓。
师渊然若虚。
退然若藏。
萧条静深。
无所愿乎。
其外至于诱引慈济。
则孳孳搰搰。
如抱漏瓮沃焦釜。
得其法者。
莫不饱满慰喜。
若涉万里而还其家。
师之道。
其可得而思耶。
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
遂终焉。
寿七十有二。
僧腊三十有八。
塔于寺之旁。
降魔藏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赵郡王氏子。
童稚趣向不凡。
尤嗜静嘿。
父为亳州掾。
门户猥䢇。
寻遁居幽僻地。
而谯尤多崇。
人遇之。
辄病狂惑死。
或得与藏。
处则无。
它以故号降魔藏而世亦莫知其所造诣也。
后事广福院明赞禅师落发。
诵法华经。
习毗尼学。
皆勤至。
乃复参扣北宗秀公
公问曰。
汝名降魔。
我此无山精水怪。
汝翻作魔耶。
曰有佛有魔。
曰汝若是魔。
必住不思议境界也。
曰是佛亦空。
何不思议之有。
时众莫不叹服。
秀公因悬记之曰。
汝于少昊之墟有缘。
久之入太山。
化果大行。
议者以为与金舆谷朗公相亚云。
忽告门人曰。
吾兹老朽有所归。
今有时矣。
春秋九十二。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6—841 【介绍】: 唐僧。汝州郏城人,俗姓姜。父为商佐于巩洛间。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经业。俄游南岳,栖息数年,后住润州茅山栖霞寺。李德裕镇浙西时,延住慈和寺,与谈甚契。次年,迁居嵩山岳寺。文宗开成元年,李德裕请住洛阳龙兴寺。两京僧俗,多从问道。卒后,白居易为撰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术致显贵。
自天宝来。
乱离相继。
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
圭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试经得度。
无何游南岳。
栖息者数年。
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
声誉益起。
会赞皇李公德裕。
廉问是邦。
延见于慈和寺。
与语意相得。
圭曰。
吾有幽忧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
开成初。
赞皇公入相。
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
其所提唱。
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灭。
寿八十六。
会昌元年八月十日。
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崇圭。姓姜氏。郏城人也。门传儒素相缀簪裾。自天宝已来。安史之乱侵败王略。家族迁荡父为商贾。趋利遵涂。于巩洛间父亡于逆旅。圭慨责曰。少遭不造。孑遗哀茕遂议出家。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乃依栖霞寺。圭已登径门道声洋溢。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诸慈和寺。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曰吾有幽忧之疾。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太和戊申岁。洛下亢阳。唯岳中雨信相继。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圭于洛龙兴寺化徒。两京缁白往来问道。檀施交骈。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忽告众决别。入方丈而灭。春秋八十六。白侍郎撰塔铭。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次淮南都梁山释全植。姓芮。光州人也。少禀异操。自言学作佛度生去。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师颇严谨。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彻了无疑。辞师观方。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太守卫文卿命于州治长寿寺化徒。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实之物无振。自古于今往复轨躅。有为之法四相迁流。法当堙厄。君侯翘足可见。预言武宗毁教也。植终年九十三。门人建塔立碑。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弥坚。
号石室。
闽清陈氏子。
根性敏利。
历诸丛席。
最后见孤峰秀公
函盖相合。
遂传东山之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隆读之叹曰。想口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甚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钥。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丘。道大显著。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磨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盲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可谓知本矣。隆能遵行而为赞。又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当时称二甘露门。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净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见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问圆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时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故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于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独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居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住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隆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