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禅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645 【介绍】: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贞观初,主持纪国寺,与房玄龄结为法友。新经至,敕净译释。后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有《杂心玄文》、《金刚般若释文举义》、《大庄严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间诗僧、译经家。早习儒典,14岁出家。曾从志念论师习《杂心》、《婆娑》论。隋文帝开皇末入长安,颇有声望。唐太宗贞观中与房玄龄等结为法友,参预波颇译事,任《大庄严经论》笔受,译文深妙精切。高宗在东宫,复请为普光寺上座。慧净博学善辩,在唐初佛道论争中屡挫对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诗人之作,成《续古今诗苑英华集》20卷,今佚。另有《阿弥陀经义》等著作,尚存。《续高僧传》卷三有传。《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国子博士徽远犹子。年十四出家。贞观二年新经至。敕净译释。十三年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从父徽远。隋国子博士。净年十四出家。日记八千馀言。听大智度杂心婆沙等论。及他经部。隋开皇末。戾止帝城。嘉声远播。学徒钦属。 大业初。尝至槐里。遇始平令杨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论义。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时吾释虽殷。莫敢言其非者。净出众谓曰。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窃有未谕。请咨所疑。何者。盖宾主有常礼。其犹冠屦之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义有叙。请毋坠彝伦。令曰。旨哉几误。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净申释。且曰。法师必须辞理切对。不得犯平头上尾。于时令冠平帽。净因戏曰。贫道又不冠帽。宁犯平头。令曰。不犯平头。则犯上尾。净曰。贫道脱屣升座。自可上而无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谓平而无头。令有腼容。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请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无对。净曰。先生既能开关延敌。焉得息鼓偃旗。便尔败绩。顾谓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尔后虽屡进援。皆应机摧挫。 武德初。神尧皇帝幸延兴寺法会。三府官僚咸集。时清禅法师。立破空义。相府记室王敬业。奏诏净对论。问曰。未审破空。空复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执空为病。还以空破。是则执有为病。还以有除。 贞观二年。梵夹新至。诏所司选名德翻译。净当笔受。出大庄严论等。撰疏三十卷。波颇三藏曰。此非东方菩萨耶。 十三年。高宗居东宫。集诸宫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令与道士蔡晃抗论。晃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华。假远开近。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弟也。为弟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弟。两字矛盾。何以会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于是启东宫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便领。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岂谓形体有聋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天宫严卫。理绝兽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国子祭酒孔颖达。从旁进曰。佛家无净。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东宫曰。如来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净亦无诤也。于时东宫。语颖达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复启曰。净闻君子不党。其如祭酒亦党何。东宫怡然而笑曰。不图法乐之至于斯。俄而东宫下令。请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笺辞不许。 净材赡学富。既弘经论。兼缀编章。杂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馀卷。金刚般若释文。太常博士褚亮为之序。法华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英华诗集十卷。吴王咨议刘孝孙为序。其馀著述。不尽录。十九年更崇翻译。诏下已谢病矣。时方六十有八。后莫悉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净。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乡邦称美。
净即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
生知天挺雅怀篇什。
风格标峻器宇冲邈。
年在弱岁早习丘坟。
便晓文颂荣冠闾里。
十四出家。
志业弘远。
日颂八千馀言。
总持词义罕有其比。
游听讲肆咨质硕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极。
听大智度及馀经部。
神釆孤拔见闻惊异。
有志念论师。
驰名东夏。
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
乃从听习杂心婆沙。
学周两遍大义精通。
根叶搜求务括清致。
由是嘉声远布。
学徒钦属。
开皇之末来仪帝城。
屡折重关更驰名誉。
大业初岁。
因寻古迹至于槐里。
遇始平令杨宏集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
于时法侣虽殷。
无敢抗者。
净闻而谓曰。
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
窃有未喻。
请咨所疑。
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
其犹冠屦不可颠倒。
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
明府教义有序。
请不坠绩。
令曰有旨哉。
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无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颇挟时誉。
令怀所重。
次立义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论。
仍曰。
法师必须词理切对。
不得犯平头上尾。
于时令冠平帽。
净因戏曰。
贫道既不冠帽。
宁犯平头。
令曰。
若不犯平头。
当犯上尾。
净曰。
贫道脱屣升床。
自可上而无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谓平而无头。
令有腼容。
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
为体一故混。
为体异故混。
若体一故混。
正混之时已自成一。
则一非道生。
若体异故混。
未混之时已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请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无对。
净曰。
先生既能开关延敌。
正当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
仍顾令曰。
明府既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𧹞然。
尔后频有援救。
皆应机偃仆。
罔非覆轨。
自尔大小双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寻绎无暇。
却扫闲室统略旧宗。
缵述杂心玄文。
为三十卷。
包括群典笼罩古今。
四远英猷皆参沈隐。
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
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
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
罽宾正宗传芳季绪。
学士颖川庾初孙。
请注金刚般若。
乃为释文举义。
郁为盛作。
穷真俗之教原。
尽大乘之秘要。
遐迩流布书写诵持。
文学词林传诸心口声绩相美接肩恒闻。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誉早闻。
钦此芳猷为之序引。
其词曰。
若夫大块均形。
役智从物。
情因习改。
性与虑迁。
然则达鉴穷览。
皎乎先觉。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爱河而升彼岸。
与夫轮转万劫盖染六尘。
流遁以徇无涯。
舛駮而趋捷径。
不同日而言也。
颖川庾初孙。
早弘笃信。
以为般若所明归于正道。
显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极。
出乎心虑之表。
绝于言像之外。
是以结发受持多历年所。
虽妙音演说成诵不亏。
而灵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远。
眷砥途而太息。
属有慧净法师。
博通奥义。
辩同炙輠理究连环。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诱。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师悬镜忘疲。
衢樽自满。
上凭神应之道。
傍尽心机之用。
敷畅微言宣扬至理。
曩日旧疑涣焉冰释。
今兹妙义朗若霞开。
为像法之梁栋。
变群生之耳目。
辞峰秀上。
映鹫岳而相高。
言泉激壮。
赴龙宫而竞远。
且夫释教西兴。
道源东注。
世阅贤智才兼优洽。
精该睿旨罕见其人。
今则沙门重阐。
藉甚当世。
想此玄宗郁为称首。
岁惟阉茂始创怀油。
月躔仲吕爰兹绝笔。
缁俗攸仰轩盖成阴。
扣钟随其大小。
鸣剑发其光釆。
一时学侣专门受业。
同涉波澜递相传授。
方且顾蔑林远。
俯视安生。
独步高衢对扬正法。
辽东真本。
望悬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无朽。
岂不盛哉。
岂不盛哉。
武德初岁。
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
京城大德竞陈言论。
有清禅法师
立破空义。
声色奋发厉逸当时。
相府记室王敬业。
启上曰。
登座法师义锋难对。
非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
即令对论。
净曰。
今在英雄之侧。
厕龙象之间。
奉对上人难为高论。
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泽。
使慧净咨质小疑。
令法师揄扬大慧。
岂非佛法之盛哉。
因问曰。
未审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难曰。
执空为病。
还以空破。
是则执有为病。
还以有除。
覆却往还遂无以解。
贞观二年新经既至。
将事传译。
下敕所司搜选名德。
净当斯集。
笔受大庄严论。
词旨深妙曲尽梵言。
宗本既成。
并缵文疏为三十卷。
义冠古今。
英声藉甚。
三藏法师对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
抚净背而叹曰。
此乃东方菩萨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极哉。
其为异域见钦如此。
至贞观十年。
本寺开讲。
王公宰辅才辩有声者。
莫不毕集。
时以为荣望也。
京辅停轮盛言陈抗。
皆称机判委绰有馀逸。
黄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门之秀。
才申论击因遂徵求。
自覆义端失其宗绪。
净乃安词调引。
晃等饮气而旋。
合坐解颐贵识同美。
尔后专当法匠结众敷弘。
标放明穆声懋台府。
梁国公房玄龄。
求为法友。
义结俗兄。
晨夕参谒躬尽虔敬。
四事供给备展翘诚。
净体斯荣问。
忘身为法。
又撰法华经缵述十卷。
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
盛行于世。
并文义绮密。
高彦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扬佛日。
缁素云踊庆所洽闻。
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
颇亦净之功也。
然末代所学庸浅者多。
若不关外则言无所厝。
如能摧伏异道。
必以此学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赞引成务兼济其神。
而性慕风流。
情寄仁厚。
泛爱为心忘己接物。
舒写言晤终日无疲。
故使远近闻风参请填委。
皆应变接叙。
神悦而归。
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
留连旬日动成文会。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曰。
鹫岭光前选。
祇园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
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
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
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
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
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
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
灵华庶可逢。
又与英才言聚。
赋得升天行。
诗曰。
驭风过阆苑。
控鹤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从千仞游。
驾凤吟虚管。
乘槎泛浅流。
颓龄一已驻。
方验大椿秋。
又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诗曰。
日光通汉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从此构。
香阁本岧峣。
珠盘仰承露。
刹凤俯摩宵。
落照侵虚牖。
长虹拖跨桥。
高才暂骋目。
云藻遂飘飖。
欲追千里骥。
终是谢连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卧疾。
值雪简诸旧游。
诗曰。
卧痾苦留滞。
辟户望遥天。
寒云舒复卷。
落雪断还连。
凝华照书阁。
飞素婉琴弦。
回飘洛神赋。
皓映齐纨篇。
萦阶如鹤舞。
拂树似花鲜。
从赏丰年瑞。
沈忧终自怜。
于是帝朝宰贵赵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将百许首。
中书舍人李义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为诗序云。
由斯声唱更高。
玄儒属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绝。
竞述新制请擿瑕累。
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锐者。
撰诗英华。
一帙十卷。
识者怀铅探其冠冕。
吴王咨议刘孝孙。
文才翘拔。
为之序曰。
释教之为义也大矣哉。
智识所不能名言。
视听所不得闻见。
马鸣龙树。
弘圣旨于前。
慧远道安。
阐微言于后。
至于绍高踪而孤引。
踵逸轨以遐征。
谁之谓欤慧净法师即其人矣。
法师淳和禀气川岳降精。
神解内融心几外朗。
髫年对日丱岁参玄。
擢本森稍。
干云阶乎尺木。
长澜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枝早茂。
临阅川而轸虑。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劳生悟兹常乐。
三乘奥义焕矣冰消。
二谛法门怡然理顺。
俄而发轫东夏。
杖锡西秦。
至于讲肆法筵。
耹嘉声而响赴。
剖疑析滞。
服高义而景从。
明镜屡照而不疲。
鸿钟待扣而斯应。
穷涯盈量。
虚往实归。
诚佛法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者也。
余昔游京辇。
得申景慕。
寥寥净域披云而见光景。
落落闲居入室而生虚白。
法师导余以实际。
诱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浅深。
学山徒仰其峻极。
尝以法师敷演之暇。
商确翰林。
若乃园柳天榆之篇。
阿阁绮窗之咏。
魏王北山陈思南国。
嗣宗之赋明月。
彭泽之摛微雨。
逮乎颜谢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会八音。
言谐四始。
咸递相祖述。
郁为龟镜。
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
近世文人才华间出。
周武帝振彼雄图削平漳滏。
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车书大开学校。
温邢誉高于东夏。
徐庾价重于南荆。
王司空孤秀一时。
沈恭子标奇绝代。
凡此英彦安可阙如。
自参墟启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轴之士风趣。
林壑之宾云集。
故能抑扬汉彻孕育曹丕。
文雅郁兴于兹为盛。
余虽不敏窃有志焉。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而迁贸。
居诸易晚。
恻人世之难常。
固请法师暂回清鉴。
采摭词什耘剪蘩芜。
盖君子不常矜庄。
删诗未为斯玷。
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
纂而续焉。
颖川庾初孙。
学该坟素行齐颜闵。
京兆韦山甫。
耿介有奇节。
弋猎综群言。
与法师周旋情踰胶漆。
睹斯盛事咸共赞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长逝。
永言怛化。
不觉流襟。
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
今亦次乎污简贻诸后昆。
法师式遵旧章纂斯鸿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谣同管弦而播响。
春华秋实与天地而长存。
遂使七贵揖其嘉猷。
五众欣其慧识。
凡预能流家藏一本。
自尔国家盛集必预前驱。
每入王宫频登上席。
简在帝心群宫攸敬。
皇储久餐德素。
乃以贞观十三年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
延净开阐法华。
道士蔡晃讲论好独秀。
玄宗下令遣与抗论。
晃即整容问曰。
经称序品第一。
未审序第何分。
净曰。
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花。
假远开近。
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渐。
故为序也。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序最居先。
故称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为第则不得称一。
言一则不得称第。
两字牟盾何以会通。
净曰。
向不云乎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先生既不领前宗。
而谬陈后难。
便是自难。
何成难人。
晃曰。
言不领者请为重释。
净启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扫。
一名身子。
一闻千解。
然则蛇奴再闻不悟。
身子一唱便领。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纳法非俊。
晃曰。
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
净曰。
菩萨说法声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岂直形体聋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说法何由可闻。
净曰。
天宫严卫理绝狩踪。
道士魂迷谓人为畜。
时有国子祭酒孔颖达。
心存道党。
潜扇蝇言曰。
佛家无诤。
法师何以构斯。
净启令曰。
如来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谓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难破我。
即是不平。
何谓平等。
佛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尔。
以净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
于时皇储语祭酒曰。
君既剿说。
真为道党。
净启令曰。
慧净常闻。
君子不党其知。
祭酒亦党乎。
皇储怡然大笑。
合坐欢踊。
令曰。
不徒法乐已至于斯。
故净之枢机。
三教发悟。
一斯类也。
频入宫闱与道抗论。
谈柄暂撝。
四坐惊詟。
蔡晃等既是道门锋领。
屡逢屈挫心声俱靡。
皇储目属净之神锐难加也。
乃请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纪国寺上座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著闻。
纲纪伽蓝必有弘益。
请知寺任。
净以弘宣为务。
乐于寂止。
虽蒙荣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辞不蒙允许。
慨斯恩迫致启谢曰。
伏奉恩令。
以慧净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惊惶罔知攸措。
但慧净不揆庸短。
少专经论。
用心过分因构沈痾。
暨犬马齿隆衰弊日甚。
赖全生纳养。
仅时敷说。
磨钝策蹇滥被吹嘘。
至于提顿纲维。
由来未悟。
整齐僧众素所不闲。
恩遣曳此庸衰总彼殷务。
窃悲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方圆改质。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实迫于心。
抚躬惊惕不遑启处。
然恩旨隆渥罔敢辞让。
谨以谢闻。
伏增战悚。
令答曰。
忽辱来书。
甚以倾慰。
三覆之后自觉欣然。
窃闻。
如来虽迹起人间。
而道笼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议。
寂尔无为。
则言语道断。
湛然常住。
则心行处灭。
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不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于此。
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
洒甘露于林。
转法轮于净域。
付嘱菩萨济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门灭影双树。
宝船虽没遗教犹存。
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远有弥勒文殊。
亲承音旨。
近则图澄罗什。
发明经教。
五百一贤信非徒说。
千里一遇差匪虚言。
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
飞缨东序鸣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
当以诗称三百不离于苦空。
曲礼三千未免于生灭。
故发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两髦披兹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广说略说之文。
十诵僧祇八部波若。
天亲无著之论。
法门句义之谈。
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
至于光临讲座开置法筵。
释义入神随类俱解。
写悬河之辩。
动连环之辞。
碧鸡誉于汉臣。
白马称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复何人。
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
兼知纪国寺上座事。
又闻。
若独善之心有限。
则济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则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
旧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师来状云。
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斯乃意在谦虚。
假称珍怪。
昔闻。
流水长者。
遂能救十千之鱼。
旷野猎师。
岂得害三归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则言象自忘。
净又谢曰。
重蒙令旨。
恩渥载隆。
追深悚怍。
但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
滥叨荣幸坐致非望。
复蒙垂兹神翰。
播斯弘诱。
文丽辰象调谐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
奖进高深譬超山海。
循环百遍悲憙交怀。
徒知铭感。
岂陈萤露。
频烦曲降。
顾己多惭。
谨以谢闻。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与普光寺众曰。
盖闻正法没于西域。
像教被于东华。
古往今来多历年所。
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
既同瓶泻。
有若灯传。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
十二部经敷扬刹土。
由其路者。
则高骋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则轮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门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与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设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
卜兹胜地立此伽蓝。
请赤县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拥锡来游。
朝廷之宾抠衣趋座。
义筵济济法侣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
加以丛楹叠檊宝塔华台。
洪钟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静。
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灵相葳蕤神变肸响。
以今方古闇与冥符。
名器之间岂容虚立。
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
询诸大众罕值其人。
积日搜扬颇有佥议。
咸云。
纪国寺上座慧净。
自性清净本来有之。
风神秀彻非适今也。
至于龙宫宝藏象力尊经。
皆挺自生知。
无师独悟。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
七处八会之谈。
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
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
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学业也如此。
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请方始剋从。
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
若得无诤三昧。
自然永离十缠。
亦愿合寺诸师共弘此意。
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讲设斋。
并请法师广开义理。
净以僚寀大集光荣一旦。
非夫经力何以致斯。
乃创开法华末陈大论。
英达高胜拥萃门筵。
故能接诱玄素抚承学识。
传祠驰论大响嘉猷。
纵达清言光前绝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学该文史。
傲诞自矜。
题章著翰莫敢当拟。
预有杀青谞必裂之于地。
谓僧中之无人也。
净愤斯轻侮。
乃裁论拟之。
文云。
纪国寺释慧净敬酬东宫辛中舍曰。
披览高论博究精微。
旨赡文华惊心眩目。
辩超炙輠理跨连环。
幽难勃以纵横。
掞藻纷其骆驿。
映云霞而比烂。
叶金石以相谐。
绚矣文章。
冲乎探赜。
非夫哲士谁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难与对。
轻持不敏敢述朝闻。
岂曰稽疑宁酬客难也。
来论云。
一音演说各随类解。
蠕动众生皆有佛性。
然则佛陀之与先觉。
语从俗异。
智慧之与般若。
义本玄同。
习智觉若非胜因。
念佛慧岂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举也。
深固幽远杳冥难测。
吾子为信乎为疑乎。
其信也岂不然乎哉。
其疑也岂不深乎哉。
然则下士不笑。
不足以为道。
浅智不谤。
不足以为深。
仰度高明。
固无笑谤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当为子略陈梗概。
若乃问同答异。
文郁郁于孔书。
名一义乖。
理堂堂于释教。
若名同不许义异。
则问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没。
如其未喻更为提撕。
夫以住无所住。
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
一音所以齐应。
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
冷然独善义无兼济。
较言优劣其可伦乎。
二宗既辩百难斯滞。
来论云。
必谓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谈。
答曰。
诚如来旨亦须分别。
窃以逍遥一也。
鹏鴳不可齐乎九万。
荣枯同也。
椿菌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时雨。
宁以分同明润。
而遂均其曜泽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殇均其寿夭。
莚楹乱其横竖。
施厉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
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
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
子忘分别即余忘分别矣。
君子剧谈幸无谑论。
一言易失驷马难追。
斯文诫矣。
深可慎哉。
来论云。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
然则我净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缮刻。
答曰。
无常者。
故吾去也。
缘起者。
新吾来也。
故吾去矣吾岂常乎。
新吾来矣吾岂断乎。
新故相传。
假熏修以成净。
美恶更代。
非缮刻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于断常。
因果显乎中观。
郁乎宗也。
谈乎妙也。
斯实庄释玄同。
东西理会。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无谬乎。
来论云。
续凫截鹤庸讵真如。
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
夫自然者。
报分也。
熏修者。
业理也。
报分已定。
二鸟无羡于短长。
业理资缘。
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
沈冥难晓。
幽求之士沦惑罔息。
至若道圆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犹昏罗縠。
圣贤固其若此。
而况庸庸者乎。
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
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
贫道藉以受业家门。
朋从是寄。
悕能择善敢进刍荛。
如或铿然愿详金牒矣。
于是廊庙贵达。
重仰高风。
人藏一本缄诸怀袖。
同聚谈宴以为言先。
辛侯由兹顶戴。
顿祛邪网。
帝里荣胜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树兴来福。
沙门法琳。
包括经史摛掞昔闻。
承破邪疑乃致书曰。
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
词义包举比喻超绝。
璀璨眩离朱之目。
铿锵骇师旷之耳。
固以妙尽环中事殚辩囿。
譬玉衡之齐七政。
犹溟海之统百川。
焕焕乎。
巍巍乎。
言过视听之外。
理出思议之表。
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无所住。
兼修之义在焉。
为无不为。
齐应之功弘矣。
将令守雌颜厚独善腼容。
乃理异之显哉。
岂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以表意。
得意则象忘。
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异。
是知日月既出。
无用爝火之光。
时雨既降。
何烦浸灌之泽。
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辩无常。
新吾来也。
藉新来以谈缘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
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
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
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
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
或谈业理以明熏习。
乍开报分以释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报分有在。
凫鹤自忘其短长。
业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飞化。
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体真会俗。
岂不然欤。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尽理之说。
子期可惭于丧偶。
颜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两端。
泯颠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齐亦未为失也。
法师博物不群智思无限。
当今独步即日梁栋。
既为众所知识。
实亦名称普闻。
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
扇玄风于鹤籥。
振法鼓于龙楼。
七贵挹其波澜。
五师推其神俊。
既耸垂天之翼。
又纵横海之鳞。
支遁之匹。
王何宁堪并驾。
帛祖之方。
嵇阮未足连衡。
用古俦今。
君有之矣。
琳谢病南山栖心幽谷。
非出非处。
荡虑于风云。
无见无闻。
寄情于泉石。
遇观名作实遣繁忧。
乍览琼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讽循环卷舒。
奉蕴怀袖之中。
不觉纸劳字故。
略申片意。
谨此白书。
其所著述赋词。
为诸道贤称美如此。
及贞观十九年更崇翻译。
所司简约。
又无联类。
下召追赴。
谢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声问转高。
心疾时动。
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
义侣则掇其冠冕。
文句则定其短长。
词釆则揭其菁华。
音韵则响其谐调。
神气高爽足引懦夫。
墙宇崇深弥开廉士。
斯并目叙而即笔。
故不尽其纤隐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师。
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则趋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师也。
其必往天台乎。
至剡之石城寺。
见一翁。
貌奇古。
神气秀爽。
问朗曰。
子何之。
曰天台求佛大法尔。
因同行数十里。
憩林树间。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远适哉。
汝于乡里有缘。
宜归以阐化。
毋后也。
言毕而隐。
朗亦豁然心悟。
乃复峰啄涧饮数载。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头陀法。
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
大龟出焉。
见者咸以为异。
寻有僧𧦬自云门来。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
兼融贯诸论。
众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为师。
𧦬徵维摩义。
朗答殊超迈。
景龙中。
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
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
轮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
旁烛山川盈数十里。
由是𧦬公反以师礼视朗。
而朗升座为说法。
变化莫测。
道俗欣庆。
叹曰。
昔者山动龟出。
其祥非为𧦬公明矣。
自是四方学者云萃。
开元四年。
州牧李思绚。
卜于龙山之阳。
建伽蓝以延之。
大设戒坛。
广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随众聚敬。
伏于前若听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会门人告逝。
且曰。
吾当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尔。
言讫。
如入禅定。
寿六十四。
禀遗命苶维建塔。
大历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萧定撰文。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
乃逆相谓曰。
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
可往天台当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
莫知其来。
鹤发冰肤目如流电。
声含钟律神合太虚。
乃问朗曰。
子将何之。
答曰。
欲往天台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
而指训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随远。
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
言毕求之无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见。
林栖谷饮凡经数载。
乃却归故邑慧安寺。
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
骊珠尚潜师子未吼。
弱丧之终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
咸相谓言。
此何祥也。
寻有禅僧曰𧦬。
自会稽云门而来。
身长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
兼博通诸论。
众曰。
神僧也。
大龟应乎此也。
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
𧦬徵维摩经义。
答曰。
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
𧦬公深器之。
曰真净名也。
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
咸共宗事递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
旁烛山川盈十数里。
含情之类罔不归依。
𧦬公加师资之礼。
由兹反拜请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叹曰。
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
非𧦬公之应明矣。
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
于龙山之阳建伽蓝。
延以居之。
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
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圆月满内外俱明。
遍临坛为戒师。
旋请益。
为学士。
众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
恭请往治所。
朗升法座。
无何熊伏于前。
闻钟而来。
众散而去。
时皆惊惧虞其搏攫。
原其有听法之心耳。
其驯猛兽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
吾将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讫俨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禀遗命茶毗建塔。
学者既多。
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传朗之法。
相继若瓜瓞然。
至大历十二年。
新定太守萧定述碑。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所谓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
家世业儒。
母管。
梦。
折莲华系之衣带。
觉而有孕。
及生性温雅。
与详儿戏。
辄为佛事。
长从校横。
不勤师傅。
年二十八。
将趋试京师。
道由丹徒。
谒素禅师于鹤林。
素谓之曰。
子能从吾游乎。
即躬为剃落。
顾语其徒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
既受具。
遂将南询。
以博其趣向。
祈教诫于素。
素曰。
乘流而行。
遇径即止。
至临安有山焉。
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
因次素言。
禅坐石上不他往。
一日有老翁。
拜于前曰。
我龙也。
渊居此山久矣。
自师之来。
天人拥卫。
威德炽盛。
吾宫殿眷属。
皆不能安。
师诚有意教化者。
愿舍为道场。
语具别录。
前临海令吴贞。
又以别屿归之。
自尔来学之士众矣。
大历三年二月。
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
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
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
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
尽朕归向。
不违愿力。
应物现形。
今遣内侍黄凤。
宣旨特到诏迎。
速副朕心。
春暄。
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
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
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听其随侍。
上见之郑重。
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叹曰。
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诏赐号国一。
当是时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既还山。
贞元五年。
玺书宣劳。
所赐尤丰缛。
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
请下山。
以便省候。
八年示微疾。
说法而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谥大觉。
弟子实相常觉等。
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
刺史王颜撰碑文。
有慧崇者。
亦其手度弟子也。
事具别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钦闻悟识本心。
素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愿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钦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谓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所度弟子崇惠禅师。
次大禄山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次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弟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椒。
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
姓王氏。
蓟门玉田人也。
生而特异神彩朗然。
处于重丱崆峒禀气。
宿心拔俗。
争离火宅之门。
拭目寻师。
遂摄锻金之子。
师授经法诵彻复求。
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
乃令习声闻律仪。
膺叹曰。
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
由是拥线衲振锡环。
萃翠微山问道。
三载宴居。
忽睹二使者。
冠服颇异。
勉膺曰。
胡弗南方参知识邪。
未几有僧自豫章至。
盛称洞上禅师言要。
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
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
曾问曰。
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
虚耶实耶。
对曰。
若是思师佛亦不作。
况国王乎。
自尔洞上印许。
初住三峰。
后就云居提唱。
时唐之季钟氏。
据有洪井倾委信诚。
每一延请入州。
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
乃表于昭宗。
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
都不留意。
所化之徒寒暑相交。
不下一千馀众。
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
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
四方馈供千里风从。
如荆南帅成汭。
遣赍檀施。
动盈钜万。
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
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
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
时诸道禅子各。
依乡土所尚者。
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
谓之卓祭。
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
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
遗爱可知也。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悟。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净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未悟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得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嗣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斯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宗厥旨。
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烧了。
何处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无净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有净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参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闻沩山曰。
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亦悟。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悟。
聊为庶几。
岂可安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
令汝学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参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参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参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参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参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参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悟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悟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虽家居。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遂依师住灵隐七年。往天目礼祖塔。憩锡一载。刻苦参究。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懒云。临济下二十四世也。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达。机辨峻拔。儒释通贯。事理交融。大理卿吴公志之。师存年五十二时。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传。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