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业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意译觉贤。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北天竺迦维罗卫人。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与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八年至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游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秦沙门智严至罽宾。
请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至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至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多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秦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贤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而贤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贤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贤笑。
与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诟䂮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游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为太尉。
讨刘毅。
在江陵。
陈郡袁豹。
为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豹乞。
未餍辞退。
豹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豹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豹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讲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游西域得僧祗律。
请跋陀译。
语在显传。
跋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神僧传·卷第二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迦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服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云。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至。贤遂悯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主矜其远化。并倾怀资奉。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唯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忻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馀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僧道恒等谓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伸。以为慨然耳。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道俗送者千有馀人。姚兴闻去怅怏。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贤谓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闻至欣喜倾盖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亦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数诸经。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山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主。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毅。豹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少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愧。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远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请与俱归安止道场寺。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
名僧传抄
(或云浮头婆驮。梁言觉贤)。北天竺人也。九岁失父母。为外家所养。年十七出家。师令诵经。五人同业。四人一月。敌其一日。博览经律。精力过人。笃好禅思。遇境斯得。雅游九次。妙入八解。同学僧伽达多。心相赏遇。同游罽宾。达多闭室安禅。先自念言曰。无得觉我者也。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达多问曰。何从得入。答曰。向往兜率。见子意云无得觉我。故相观耳。达多方悟。非凡夫人焉。苦从谓问。乃云得阿那含也。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尝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少亡。贤三岁孤与母居。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伏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胜。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咨讯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云有佛驮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至。贤遂悯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主矜其远化。并倾心资奉。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时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馀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但染学有浅深。得法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滑。有一弟子。因少观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贤未即检问。遂致流言大被谤读。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或踰墙夜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夷然不以介意。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申。以为慨然耳。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欢惜。白黑送者千有馀人。姚兴闻去怅恨。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贤报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闻至欣喜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亦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数诸经。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遗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小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愧。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便请俱归安止道场寺。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京师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林书曰。斗场禅师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至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馀人。于道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华戎。妙得经意。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又沙门法显。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复请贤译为晋文。语在显传。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贤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父少亡。贤孤与母居。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欲游方弘化。会有秦沙门知严。西至罽宾。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曰。有佛驮跋陀者。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严要请苦至。贤遂悯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王矜其远化。并倾资。奉至交趾。乃附舟海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唯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占微。多所悟益。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唯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馀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贤为译匠。手执华严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百有馀人。于道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妙得经意。
释昙斌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苏氏。
南阳人也。
年十馀。
师事道袆。
为沙门。
听十诵律于吴郡僧业
听涅槃经于建邺静林。
听泥洹胜鬘于吴兴法瑶。
听华严杂心于南林法
大通群义。
学者追随。
还止樊邓间讲授。
孝建之初。
移新安。
讲小品十地。
陈郡袁粲。
令望当时。
乃躬垂候之。
劝令入觐。
斌辞以方外之人。
岂可尔也。
并申顿悟渐悟之旨。
时心竞之徒。
纷然致难。
斌既辞惬理诣。
终不屈。
粲益高之。
殁寿六十七。
名僧传抄
本姓苏。
南阳人也(王巾云京兆人也)。
年十馀出家。
事沙门道祎为弟子。
患脚疾。
不敢下都。
元嘉二年乃往江陵。
憩于辛寺。
餐听经论。
兼修禅律。
每苦潭思。
情未能达。
后于四层寺。
中食竟。
登般若台。
读经倦卧。
梦见一人。
白银色相好分明。
似是弥勒。
举手摩其顶曰。
善男子。
汝所疑义。
数论经书备已解释。
游方自见。
及窹欢憙。
因下京都。
僧业律师。
在吴讲十诵。
即往就听。
事竟还都。
从静林法师。
于多宝寺诵决所疑。
琅耶[免*页]延之。
于讲座相遇。
谓多宝寺主宝誉曰。
此伧道人当为往器。
后就吴兴小山法瑶。
听泥洹胜𫚇。
又从南林法
受花严杂心。
食不求饱。
勤不告劳。
乘月读经。
不赴斋会。
问曰。
斋会嚫施足以市油。
何故不赴。
答曰。
形动神疲。
则虑不得专。
不得专则虽学无功。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昙斌。
姓苏。
南阳人。
十岁出家事道祎为师。
始住江陵新寺听经论学禅道。
覃思深至而情未尽达。
夜梦神人谓斌曰。
汝所疑义游方自决。
于是振锡挟衣殊邦问道。
初下京师。
仍往吴郡。
僧业讲十诵。
餐听少时悟解深入。
后还都从静林法师咨受涅槃。
又就吴兴小山法珍。
研访泥洹胜鬘。
晚从南林法受华严杂心。
既遍历众师备闻异释。
乃潜思积时以穷其妙。
融冶百家陶贯诸部。
于是还止樊邓开筵讲说。
四远名宾负帙皆至。
及孝建之初。
敕王玄谟资发出京。
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
并申顿悟渐悟之旨。
时心竞之徒苦相雠校。
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
陈郡袁粲令望当时。
而嘉斌行解。
尝令中书舍人巢尚介。
意欲试之。
斌不为屈。
粲乃躬自往候。
粲每劝斌数觐天子。
斌曰。
贫道方外之人。
岂宜与天子同趣。
粲益以高之。
后请为母师。
宋建平王景素亦咨其戒范。
宋元徽中卒于庄严寺。
春秋六十有七。
时庄严复有昙济昙宗。
并以学业才力见重一时。
济述七宗论。
宗著经目及数林。
僧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
吴人也。
少为沙门。
师事僧业
尤明十诵。
工文章。
涉猎书传。
始居虎丘山。
宋孝武闻其名。
诏至京师为僧正。
止中兴寺。
时有沙门僧定。
自称得不还果。
璩集众详断。
令现神足。
定曰恐犯戒。
故不现。
璩曰。
按律文有四因缘。
得现神足。
一断疑网。
二破邪见。
三除憍慢。
四成功德。
定不能然。
遂摈之。
乃著戒众论。
以示来叶。
少帝准从受五戒。
豫章王子尚宗为法友。
殁寿五十八。
注胜鬘经。
撰僧尼要事。
行于世。
释道俨者。
雄丘小黄人。
善毗尼。
精研四部。
融会众家。
又覈梵汉异音旨归作决正四部毗尼论。
大弘律教。
游彭城没。
寿七十五。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璩。
姓来。
吴国人。
出家为僧业弟子。
总锐众经尤明十诵。
兼善史籍颇制文藻。
始住吴虎丘山。
宋孝武钦其风闻。
敕出京师为僧正悦众。
止于中兴寺。
时有沙门僧定。
自称得不还果。
璩集僧详断令现神足。
定云。
恐犯戒故不现。
璩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
一断疑网。
二破邪见。
三除憍慢。
四成功德。
定既虚诳事暴即日明摈璩仍著诫众论以示来业。
璩既学兼内外又律行无疵。
道俗归依车轨相接。
少帝准从受五戒。
豫章王子尚崇为法友。
袁粲张敷并一遇倾盖。
后移止庄严。
卒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八。
述胜鬘文旨。
并撰僧尼要事两卷。
今行于世。
时又有道表律师。
率真有高行。
宋明帝敕晋熙王爽从请戒焉。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慧忍。
姓蒉。
建康人。
少出家住北多宝寺。
无馀行解。
止是爱好音声。
初受业于安乐辩公。
备得其法。
而哀婉细妙特欲过之。
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
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异。
制瑞应四十二契。
忍所得最长妙。
于是令慧满僧业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馀人皆就忍受学。
遂传法于今。
忍以隆昌元年卒。
年四十馀。
僧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绵州涪城南昌冯氏子。躯干颀硕。貌气雄毅。学博材敏。幼负乡里誉。尝梦手持日月。坐太虚中。自视光采晃然。因即以立名焉。苦求父母出家。父母恐其逸去。夜系两足屋柱上。忽自解。乃叹曰。志之所在。天地鬼神从之。况他物哉。父母感悟。使依彖法师受业。夙夜匪懈。卒通大小乘学。会梁末周初。法复淆滥。晃独操守。非类弗亲。登坛之后。偏攻十诵。周保定间。进习僧祇。又禀心法于昙相禅师。及开禅师等。既而遐迩颂德。声达天朝矣。武皇帝诏于明德殿法集。授职本州三藏。有隋启祚。仍以僧正。匡御本州。益部钦风。前后州主。皆授戒香。开皇十五年。别置头陀众于所住之振响寺。以导堕窳。仁寿后。率寺众转藏经。周而复始。供给䞋施。一出檀越。武德初终于所住。春秋八十五。方其将终之际。莲池竭。慈竹凋。蔷薇冬时盛华。识者以为荣枯两瑞。必有生灭之徵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晃。
姓冯氏。
绵州涪城南昌人。
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
威容整肃。
动中规矩。
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
声气雄亮志略宏远。
纲维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学。
文才博达。
时共声誉。
尝梦手擎日月太虚中坐。
便晃然厌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为僧晃也。
父母未之许。
拘械两足牢系屋柱。
决意已绝誓心无改。
不移旦夕锁自然解。
乃叹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
须弥为之崩颓。
星辰为之改度。
嘉树为之藏摧。
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
二亲顾其冥感。
任从道化。
依彖法师出家受业。
学通大小夙夜匪懈。
会梁末周初佛法淆滥。
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晃具戒未闻。
而超然异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师友所成立也。
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坛之后。
偏攻十诵。
数年劬劳朗鉴精熟。
研微造尽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业长安。
进学僧祇讨其幽旨。
有难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
观道圆净由此弥开。
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
洞入时伦无与相映。
自此罕得而传者。
由多营福业劳事有为。
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
声闻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议开阐弥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启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刚决方正赏罚严平。
绵益钦风贵贱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馀人。
皆授戒香断恶行善。
开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头陀众。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寿以后。
重率寺众共转藏经。
周而复始初不断绝。
供给䞋锡一出俗缘。
皆晃指授。
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
僧业茂盛方类推举。
以武德冬初。
终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终前。
佛堂莲华池自然枯竭。
池侧慈竹无故彫死。
寺内蔷薇非时发花晔如夏月。
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之怀德异常伦故。
感应之所期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七岁出家。初住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为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蕲之黄梅人。生而秀异。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法当荷负宗乘。绍隆统寄。初东山有苦行僧。以栽松自业。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老且死。寻扣方丈决别。信禅师则迎笑曰。汝去耶。吾以祖位待汝。汝其再来也。道者许诺。俄而周氏女子未嫁。而产一男。周氏之居近浊港。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再弃再弗溺。顾呱呱溯浮抵岸下。不得已而收举以归。父兄怒。必诘其所从来。女子则曰。昨儿偶出游。见衲衣蓬首者。挹儿求托宿。儿愧敢莫应。其人忽隐去。不可踪迹。久之觉身重。馀不敢有他也。父兄终不信而讳之。竟箠逐女子。遂与所产俱逃匿。然所产亦易育。甫七岁。𢹂以行丐。遇信禅师于道。而问其姓。答曰。姓则有。非常姓也。曰何姓。曰姓空。禅师于是以宿缘。而从其母乞为弟子。既薙落进具。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而转授慧能。且说偈。以正统绪。其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地亦无生。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终于东山双峰寺。寿七十四。瘗全身。而塔其上。代宗朝追谥大满。塔号法雨。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时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信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至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初忍于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信谓忍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及法融化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然融望忍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